前言:在撰寫中學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各位領導,全體黨員同志們:
根據縣委和教育局黨委的部署,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二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這次動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和教育局黨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精神,對我校學習實踐活動進行動員和部署。
一、要充分認識學習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對加強學校組織建設、加快教育事業發展、辦好讓人民滿意學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要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與上學期的思想大討論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反思我們以前的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教訓,找出工作各個環節的薄弱部位進行整改,使目標更為明確、決策更為科學、管理更為高效、力量更為集中、校園更為和諧。通過學習實踐活動,領悟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用科學發展觀引領學校的改革和發展,用發展的觀點謀劃工作全局,用發展的觀點檢驗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目前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臺階。
二、要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摘要:導致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學生流失原因可分為教育外部原因即學校教育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影響)和內部原因(學校教育自身的因素)。解決學生流失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種種弊端,也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參與,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綜合治理。
關鍵字:農村基礎教育學生流失解決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問題是全國實現小康的關鍵,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如今,農村教育狀況雖然已經得到顯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重點探討生源流失問題。
一、學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農村經濟整體水平低下,農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學的費用可謂一大開支,經調查表明,經濟原因是導致學生失學的第一因素。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它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中曾明確地指出,新課程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過程當中忽視學生是作為一個主動的、能動的學習者,而一味地強調學生的被動式接受學習,認為老師講得好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學得好這樣一種狀況,從而提倡學生自主動手、積極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等能力,這樣一來,是否預示著發現、探究等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方式會完全取代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接受式學習,而傳統的接受學習又是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真的如我們所普遍認為的那樣毫無可取之處呢?
一、學習方式的選擇不可“一刀切”
“發現學習”是美國認知心理學派和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魯納所提倡的。他認為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并由此出發,進一步自主探索學科的深度和廣度,養成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新課改中我們一直都很提倡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發現式學習,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義的。認為發現學習就是解放學生的天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優化,同時批判接受學習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陳舊發霉的思想,毫無可取之處。但是“,發現學習”也相應的有其自身的不足點,就它的學習過程來說,它要求學習者自身要具備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對一定基礎知識的儲備,同時,它也并不具備讓所有的學科或是學習階段都能適用的條件。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真正獲取似乎并不應該簡單的以何種學習模式作為條件,發現學習確是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我們又怎能說教師講授式的學習抑或接受式的學習不夠傳達給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培養他們應有的技能呢?接受學習不等同于機械學習,所謂的機械性學習是說在學習過程當中并不進行自我的一種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記硬背,此種學習既沒有激發學習者對于知識的一種求知欲,也沒有提升智力水平,與此同時,發現學習也不會絕對等同于有意義學習。在實際的學習過程當中或是不同的知識類型下,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中小學階段不可能任何知識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個時候孩子相對來說,自主管理能力比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沒有達到學習某些知識的要求,單純地依靠學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識顯然是不實際的,在此情況下他們所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探究應該雙管齊下,互相配合,我們應該根據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課程的類型等的不同來具體規劃學習的方式,而不是應該“一刀切”地認為發現學習或是接受學習抑或是某一種固定的學習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習興趣的最適合、最唯一之選。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1.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人們經常把傳統和落后結合起來,認為傳統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應該摒棄的。其實任何教育的發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拋開傳統、拒絕傳統,拋開傳統的教育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現代教育也正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才發展和變革起來的,就像楊啟亮先生在他的《困惑與抉擇》書中所說的:“教學實踐幾乎從來也沒有像教學理論所描述的那么樂觀過,傳統的偉大通常都會像一種無形的約束,以各種形態傳承延續,既頑強地保持著某種‘特色’,也同樣頑強地保持著某種‘痼疾’。”每個民族的傳統都有值得繼承和發揚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學習方式來講,我們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誦讀法,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繼承性,教育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都有相對穩定性,即使這些方面都發生了變革,我們也不應該對傳統的完全否定和徹底摒棄,而是應該持一種批判的繼承和更高層次的綜合等方式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傳統與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夠體現出我們民族特有的或應有的教育特色。
一、農村基礎教育的困境
(一)師資力量流失嚴重
據調查,從1994-年到2004年十年中,分到山東某縣楊莊鄉中學的中師畢業生僅16人,師專畢業生僅7人,本科生一個也沒有。同期,該校教師有11人退休,4人調到鄉教委,17人調入縣重點中學,8人應聘到縣城的私立中學,1人考上研究生,綜合起來,楊莊鄉中學教師在十年中減少了18人,并且流失的都是骨干教師。
師資流失并非個別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楊莊鄉中學所在縣從1996年到2004年,先后有160多名農村初中教師流入城鎮中學和私立中學。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山東省2001年一年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減少1.3萬人。
(二)教學設施殘缺不全
山東省是通過“普九”驗收較早的省份,農村中小學已經消滅了危房,從其經濟實力來說,教學條件也應比較完善。但事實并非如此,據調查,不少農村中小學都是靠拼、借、湊通過的“普九”驗收,驗收完就將借來的計算機、圖書和其他物品還給了別人,除了搬出“危房”以外,學校的教學條件與“普九”前并無多大改善:教室內沒有暖氣和電扇,圖書室缺少圖書,實驗課缺乏器材,沒有語音室和多媒體。這種教學設施殘缺不全的狀況相當普遍,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使得農村基礎教育逐步步入困境。
一年以來,為了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工作,為我鄉基礎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現就一年以來的工作簡要總結如下:
一、加強了對基礎教育工作的領導,保證基礎教育優先發展。
鄉黨委書記黃勤、陳泓、值班書記何敦翼多次到中學聽取教育工作匯報,多次在中心學校召開教育工作專題會,研究基礎教育建設等問題。為了加大兼顧力度,鄉黨委政府建立了黨政領導聯系學校制度,原創:制定了年終考核目標責任書。鄉黨委政府把女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納入任期責任目標,納入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納入鄉鎮村干部責任范圍,與年度經濟工作同時檢查、同時考評、同時獎懲兌現。
二、堅持依法治教,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
每學期開學初,鄉黨委政府領導都要親自過問學生入學情況。為了加強學生入學的督查力度,今年曾兩次組織入學督查隊,督促組織學生入學工作。對少數外出打工的,堅決讓其監護人找回送其入學。另外,在春節期間,黨委政府派專人設卡,嚴禁未成年人外出打工。同時在各處張貼告示,加大宣傳力度,促進依法治教。
正是因為及時采取了各種有效措施,使我鄉近年來學生流失問題得到了根本好轉,控流防輟工作成績顯著。2004年大廟鄉小學適齡兒童、初中階段、7――15歲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分別達到了100%、94%、60%以上,15歲和17歲義務教育完成率分別達到了100%和98%以上,初中、小學在校學生年輟學率分別控制在3%和1%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