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資本論個人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段時間來,我在工作之余,認真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顿Y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資本主義的生產是盲目的、無計劃的,受最大利潤率的支配,不管社會的實際需要,什么賺錢就搞什么,甚至投機冒險?!顿Y本論》深刻分析了資本的生產和流通過程,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既肯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又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滅亡的基本規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30多年的艱苦奮斗和共同努力,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使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實現了繁榮昌盛,人民初步過上小康生活。但是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國也出現了經濟波動和分配不公的問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我結合自己讀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體會,運用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一、我國產生經濟波動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措施
(一)我國經濟波動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出了持續、高速增長的總趨勢。但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周期波動。有的年份,經濟增長速度很高,2007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13%,有的年份經濟增長速度較低,1998年低于8%,這說明馬克思《資本論》所闡述的經濟危機周期也在我國出現。但不同的是,馬克思《資本論》所闡述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在某種意義上是無法解決的。而我國出現的經濟波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波動,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是可以克服或減少其影響。
(二)我國經濟波動產生的原因
我國經濟運行出現周期性波動的原因主要有六方面原因。一是投資率的變動。一般而言,投資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關系。投資增長較快,會導致國民經濟的較快增長。投資增長緩慢,會帶來經濟增長的下降。當然,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要取決于投資的效率。二是消費需求的波動。消費需求不足,會導致總需求小于總供給,進而導致產出下降,失業增加,從而使經濟增長率下降。三是技術進步的狀況。一種新的技術的出現,往往會帶來一個新的產業,有時會帶來整個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化。當技術進步較快時,經濟增長的速度較高;當技術進步緩慢時,經濟增長就比較緩慢。四是預期的變化。人們對經濟前景的預測和判斷往往會因影響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當人們對今后經濟增長的預期比較樂觀時,就愿意增加消費或投資,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反之,當人們的預期不好時,就會減少投資或消費,總需求的增長就會下降,從而限制經濟的增長。五是經濟體制的變動。當經濟體制過熱時,投資需求增長過快,經濟就高速增長;反之,政府對經濟體制過熱進行調整時,經濟增長速度就會下降。六是國際經濟因素的沖擊。當今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或少數幾個國家經濟出現衰退,很可能會波及相關國家,從而導致這些國家的經濟波動。我國2008年以來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三)解決經濟波動的對策措施
解決我國經濟波動,要從我國現有的經濟結構入手,優化產業結構,增加服務業和資本品生產部門的投入,特別是裝備行業的投入,努力使消費品生產、資本品生產按比例地發展。一是增加資本品生產部門,特別是裝備行業的投入。我國裝備行業技術含量低,效率差,體制僵化,發展緩慢,很難同國際同類企業進行競爭,無法滿足國內產業升級的需要。通過對裝備企業的扶持和改造,可以形成新的增長點。二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國第三產業在GFP中的比重僅為33%,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發展第三產業可以吸收大量的富裕勞動力,使得通貨緊縮所帶來的就業壓力可以基本上得到緩解。三是政府稅收政策應該鼓勵技術開發部門的投入和高技術產業的投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增長,過分的資本積累將導致宏觀經濟的動態無效,因此必須加大技術開發部門的投入。四是改善農村的落后狀態。要積極推進農村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推進農村稅費改制,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消費能力。五是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基礎教育的投入,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的投入,使得整個民族的素質都得到較大提高。要通過加大基礎教育方面的投入來拉動需求,使得經濟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
二、我國分配不公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措施
(一)我國分配不公的現象
我國分配不公的現象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并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7.5%,比1992年下降10.8個百分點,而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卻呈快速上升趨勢。二是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從1997—2007年的10年間,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初次分配中“強資本、弱勞動”趨勢不斷強化,勞動在各種生產要素中的地位不斷下降。三是壟斷行業收入畸高,壟斷行業憑借國家賦予的壟斷地位輕而易舉獲取高額利潤,并將其轉化為員工的收入和福利。四是不合理收入沒有得到有效規范,一些單位私設“小金庫”,巧立名目濫發津貼補貼、非貨幣性福利等;一些行業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漲價;一些行業人員收受紅包、回扣、出場費等。五是違反分配政策的現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不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一些企業不執行國家最低工資標準,不按規定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隨意壓低、克扣工人工資。
(二)產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一是社會歷史的原因,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城鄉之間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歷史等客觀條件形成的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二是體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我國還處于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有些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與規則仍然存在,導致利益分配的差異。三是相關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受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政策的限制,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勞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會保障欠缺等。三是分配制度改革滯后的原因,一次分配中,沒有明確國家、企業、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關系,沒有建立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國民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二次分配中,沒有以制度形式明確各級財政用于社會保障以及轉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難以確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規模小,慈善捐贈的激勵機制、管理機制、監督機制等還不健全,對分配的調節功能有限。
(三)解決分配不公的對策措施
在解決分配不公時,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七大精神”,從總體上統籌解決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建立公正、公平的和諧社會。一是逐年提高低收入職工工資和城市低收入困難家庭補貼標準,解決地區、部門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二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補貼,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對國家貢獻較大的能源資源省區,對能源開采區域的居民參照國外做法應給與一定的生活環境改變補貼,以便逐步解決東、西部地區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三是逐年增加城鄉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實施建設投資,改善和解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差距,以此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四是調整政府和居民在財富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相應降低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要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的方向,把財政支出更多地向弱勢群體傾斜、向民生傾斜。五是國有企業要退出競爭性行業,壟斷行業要加強政府管制,允許民間資本進入,要限制壟斷企業高管和職工薪酬,遏制特權階層利益和腐敗收入。
以上是我讀了馬克思《資本論》后,運用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經濟波動及分配不公問題,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建議??偟恼f,經濟波動及分配不公問題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還難以完全避免和全面解決。但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波動及分配不公問題與資本主義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堅強領導下,經濟波動及分配不公問題是會得到緩解,朝著有利于解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