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代表成央珍我就做個新型農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漂亮的毛衣,白皙的臉龐,如不眼見,很難相信,這位身材嬌小的女士就是來自浙江慈溪的農民代表成央珍。
“呵,說點什么呢?”她面帶微笑。
“就先說說你改造鹽堿地的故事吧!”我掏出筆記本。
1989年7月,是成央珍一生中的轉折點。此前,她是當地一所中學的教師,面對的是講臺下一雙雙純真的眼睛;此后,她卻要去陪伴蒼涼而荒蕪的鹽堿地。
那時她27歲,有個溫馨的家庭、剛滿周歲的孩子,沒有人想象得出,她竟會辭職去承包152畝鹽堿地,而且還要在上面種出棉花。
“那些地荒著怪可惜的。”她擔心我不理解。
雜草很深。嬌小的成央珍一鉆進去,就只剩下了一頭秀發露在外面。
雜草很密。太陽升起一丈高的時候,成央珍只砍了堂屋那么大一塊。曾經握粉筆的纖手,起了幾個血泡。
別人會怎么說呢?她反問自己。
她整整干了4個月,那片鹽堿地才有了莊稼地的雛形。
當年圍墾、當年開發,畝產皮棉超過100公斤,她創造了慈溪市海涂鹽堿地開發史上的奇跡。
時隔多年,今天已是慈溪市海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成央珍代表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
成央珍代表告訴記者,當年的152畝鹽堿地,因江河沖洗,到現在其實只有80畝了,今天的她還種了176畝大棚蔬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業生產得講究效益,在集中了一部分土地以后,我越來越感到要有科學化的管理、現代化的機械、先進實用的技術。”她說。
為什么會有這種感慨呢?這來自于她10多年農業種植的切身體會。
曾經為提高鹽堿地的棉花畝產量,她邊學邊干,從棉種的選擇到改造土壤等都嘗試采用先進的技術。每年的增收,使成央珍代表明白了一個道理:種什么光靠苦干不行,還得靠科學技術和規模。
在國家對棉花的種植調整為指導性計劃后,她又大膽調整產業結構。她先后種植優質西瓜、苗木等,同時投資數十萬元,購置了載重汽車、拖拉機、脫粒機、除蟲噴霧機和發電機,組織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默念著這幾個“新型農民”的定語,我突然發現,眼前的成央珍代表不正是我要找的新型農民嗎?
農民增收難,難在哪里?成央珍代表認為,一是單位品種產量不高,這要靠科技和規模經營來增效;二是有了高效益農產品,還要確保銷售渠道通暢。
“這次會議,我提交了建議國家盡快制定農業產業協作組織法的議案。”成央珍代表翻開自己的筆記本說,如果這個議案被采納的話,將能夠解決困擾大多數農民的農產品銷售問題。
有了成央珍這樣的“新型農民”,新農村一定會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