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工作要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落實市委四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市第四次黨代會戰略部署的關鍵之年,是全市科技創新和地震工作進一步夯實基礎、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為細化實施好各項任務,確保全年工作取得預期目標,特編制本年度工作要點。
一、工作目標
圍繞“推進更大突破,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心任務,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為牽引,深化產學研合作,大量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大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00億元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實現本土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覆蓋,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以上;全市科技稅收減免總額達到1.5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1%;專利申請3000件,授權1200件;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大量集聚科技創新資源。積極推進校地全面合作,結合主導產業發展和重點新興產業培育,與更多的重點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關系;不斷優化區域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吸引高校院所在宿建設分支機構、技術轉移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等。深入推進校企聯盟建設,力爭全年新增校企聯盟60個以上,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00項以上。參加第三屆國際產學研合作論壇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積極與海外高水平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跨國公司的科技資源對接,力爭在國際科技合作及引進海外人才、先進技術上取得突破。舉辦重點產業專題產學研洽談會,組織開展“企業東北院校行”、“華中院校行”和“專家行”等系列產學研對接活動。
(二)加快推進科技平臺和載體建設,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推進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籌建工作,6月份完成大樓裝修;東南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2個研發機構先期進入,完成首期實驗室建設和儀器設備購置,初步形成研發服務功能;新引進3所大學與蘇北工研院共建研發機構,確保年底前按項目合同全面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南京農業大學()設施園藝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學(沭陽)工業設計與創意產業研究院以及南京林業大學(泗陽)楊木加工利用技術研究院的建設,確保通過中期檢查。有條件的縣區今年再爭取新啟動建設1—2個產業研究院,為培育新興產業和壯大優勢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加快推進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泗陽生態科技園、沭陽科技產業園等科技園區建設成為省科技產業園或科技創業園。對照“創新型縣(市、區)建設評價考核體系”和“創新型鄉鎮建設評價考核體系”,各縣區抓緊研究制定創建工作方案,實質性啟動創建工作,力爭今年在創新型鄉鎮建設上取得突破,明年爭創一個創新型縣區。圍繞科技園區和創新型縣區、創新型鄉鎮建設,以及區域特色產業和特色園區發展,建設一批集研發、設計、檢測、信息、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技信息、技術轉移、生產力促進、創業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科技服務機構建設,加快主導、特色服務業務培育。積極引進省內外具較強實力的知名科技服務機構來設立分支機構,支持他們按市場機制開展各類服務業務,努力構建社會化、市場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三)大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加快集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爭取省以上科技計劃資源支持我市產業技術創新,力爭將更多的企業技術創新需求變成科技項目,并得到省以上科技計劃支持。注重推進高校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在企業實施轉化和產業化,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新的增長點,力爭今年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有新突破。進一步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協調聯動,積極建立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經常性對接機制。進一步建立由企業投入為主,政府投入為輔,銀行、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及創投公司等共同參與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突出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新能源、新材料、軟件與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跨越發展。充分利用好省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力爭年內為9—10家企業爭取風險補償資金貸款1800萬元。加快高技術新興產業的集聚發展,啟動省級高新區的創建工作,力爭1-2年創建成功;積極組織申報國家薄膜材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年內正式批準掛牌成立。進一步完善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統計監測,強化政策引導和工作考核,大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招引,逐步形成高新產業發展的特色和集聚效應,確保年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00億元。
(四)著力推進科技政策落實,激發科技創新創業活力。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和計劃,明確責任和實施步驟,確??萍级愂諟p免總額達到1.5億元。建立一支100人左右的科技政策輔導員隊伍,服務企業1000家以上,大力開展科技政策宣傳和實務操作輔導;選擇100家重點企業,會同稅務部門加強對口聯系和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落實好政策。到“十二五”末,全市重點服務企業達到300家以上。強化科技政策落實的監測考評,對各地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等優惠政策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監測,切實掌握科技稅收政策落實情況的第一手資料。對科技政策輔導員建立工作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提高科技政策落實的成效。
(五)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擴大創新型企業群體。進一步強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的組織工作,千方百計擴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的數量,確保全市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以上。同時,做好高企培育后備企業庫建設,加大跟蹤服務力度,每年對后備企業庫進行滾動充實。力爭“十二五”末全市高企總數達到100家以上。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和政策,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來創辦科技型企業;抓緊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篩選50家左右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俱佳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支持企業快速發展壯大。
(六)大力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制定下發全市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召開會議專門進行部署。各縣區和開發區要組織研發機構建設和統計報表填報等專項培訓,跟蹤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及報表填報情況,設立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定期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報告,嚴格對各縣區工作進展情況的督查,確保年內實現本土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覆蓋。
(七)加強民生領域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惠民富民。圍繞設施農業,積極開展新品種引進和培育、高效種(養)殖、病蟲害防控、環境調控、儲運保鮮、連作障礙防治技術等集成創新,不斷提升設施農業的科技含量。圍繞生態農業,加強有機生態肥料、種養循環農業、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研發,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鏈。力爭獲批省以上農業科技計劃項目30項以上,組織實施市級農業科技計劃項目20項以上。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建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的示范帶動作用,深入實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創新與示范應用,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力爭新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6家以上。加強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新建省級科技型農業專業合作社6家,繼續拓展8家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服務內容,培育重點科技服務超市示范分店1—2家。組織科技服務超市鄉村行活動,各類農業新成果、新技術信息800條。選派200名以上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圍繞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節能減排、防震減災等重點領域,切實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產品,使科技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揮沭城鎮建陵科技社區示范作用,推進建設一批“新知識普及、新技術示范、新產品應用”的三新科技社區。
(八)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切實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區域試點示范工作,按照《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意見》要求,加快市、縣、區、鄉鎮、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力爭重點鄉鎮、高新技術企業、重點民營科技企業、規模以上企業都有專人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爭取新增沭陽和宿豫2個知識產權區域示范單位,泗洪和宿城成為知識產權區域試點單位,同時培育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湖濱新城和宿城經濟開發區進入知識產權區域試點階段。認真組織好重點領域企業和行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項目實施,加快推進32家省級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示范創建單位建設,年內爭取3家以上企業承擔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20家企業列入省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示范創建單位。注重培育企業專利大戶,加強專利申請的質量監管,提高專利授權率,確保全市專利申請量突破3000件。建立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的長效管理機制,完善相關工作制度,促進政府執法、企業維權和行業自律的有機結合。全年市局檢查制造企業、商貿企業各不少于50家;各縣區檢查制造企業不少于20家,商貿企業不少于30家。探索開展專利糾紛的調處工作,確保行政執法高效、便捷、公正。
(九)著力提升防震減災能力,服務城市化戰略。全面啟動市地震應急聯動協同技術支撐系統、市地震臺網中心、沭陽和泗陽深井數字地震臺、泗洪鉆孔應變臺和蘇05井水溫水位儀更新等“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優化全市臺網布局,逐步實現地震觀測項目多元化、數字化和科學化。加快推進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的實施,確保項目按時序進度完成階段性任務。啟動建設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盡快實現我市震情信息和地震應急信息與省局的互聯、互通。按照《江蘇省防震減災條例》要求,盡快出臺《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將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納入基本建設管理,力爭將重大建設工程全部納入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地震安全農居工程的實施。深入學校、企業、社區和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地震應急演練工作,積極推進供電、供氣、供水、通信、學校等重點單位進行地震應急預案修編,提高地震災害應對和現場處置能力。深入推進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區、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創建工作,力爭年內再創建1—2所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等特殊時間采取多種有效方式,面向社會公眾廣泛開展地震科普知識和地震應急知識宣傳活動,提高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