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大質量興市戰略的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充分認識實施質量興市戰略的重大意義
質量關系一個地區的發展、和諧與穩定,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工程。落實質量興市戰略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舉措;提高全市綜合競爭實力,進一步改善民生,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實現我市質量提升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多年來,市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實施質量興市與名牌戰略的部署和要求,深入開展質量興縣市)區,質量興企,質量興業活動,質量工作不斷加強,企業質量意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涌現了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對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市質量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個別企業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比較淡薄,對質量工作和品牌建設缺乏統籌規劃與安排;全市產品質量總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區域產品品牌帶動作用不夠強,企業開展品牌創建的基礎與后續資源不足;促進質量興市與名牌戰略的配套措施和政策體系還不夠健全等。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深刻汲取三聚氰胺事件教訓,振奮精神、重塑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把質量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切實把質量興市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和戰略任務來抓,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實施省政府《關于大力實施質量興省戰略的意見》政〔〕57號)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充分發揮質量工作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自主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基礎保障性作用,堅持以質取勝,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企業為主、市場引導、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質量工作體系,全面提升質量總體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綜合競爭實力較強的企業集團和市場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名優產品,不斷提升我市的經濟實力、活力和競爭力。
三、主要目標任務
市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質量水平明顯提高,質量效益不斷增加。
(一)制造業產品質量。重點產業主要產品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達到90%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85%以上。醫藥、紡織、化工、建材、裝備制造及電子行業主導產品的質量等級品率達到85%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品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標準,醫藥原料藥、制劑主要出口產品全部采用國際先進標準,食品加工中小企業、小作坊產品合格率明顯提高。培育140項以上生產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的省級以上名牌產品或區域品牌產品、培育30-32項中國馳名商標和350項省著名商標。
(二)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規模種養殖比例,加快示范區建設,建立一批果品種植培育基地,發展一批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建立健全覆蓋全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建設完成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培育32項有一定規模的名牌農產品。全市基地蔬菜、畜禽、水產品和果品總體合格率達到100%
(三)服務質量。加強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引導有條件的服務企業積極開展質量體系認證,力促現代物流、旅游、金融、商貿、供電、通信等主要服務行業服務質量達到國家標準,顧客滿意率顯著提高,基本實現服務質量的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引導服務行業積極開展“加強服務質量管理、爭創服務名牌”活動,培育省服務名牌20家、省服務質量獎60家。
(四)工程質量。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嚴格執行國家的建設工程質量標準和行業規范,嚴格控制建設工程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確保竣工工程質量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范要求,實現建設工程重大結構質量安全零事故,每年建設一批獲國家和省優質獎的工程,重點工程質量從設計、施工到建筑材料使用,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工作重點
(一)推進質量振興,加強宏觀質量管理。各級政府要把質量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來抓,廣泛深入開展質量興市、質量興縣、質量興鎮、質量興業活動,全力推進質量振興工作。要圍繞市委、市政府規劃的發展重點,科學謀劃質量興市實施計劃和方案,建立實施質量興市戰略考核機制和獎勵機制,將質量振興納入地方政府和部門績效考核體系,推動質量興市活動在橫向展開、向縱深發展。
(二)加強政策引導,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企業開展質量提升、質量攻關活動,倡導推行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為主的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健全質量管理體系。企業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誠實守信”意識,加強檢測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體系和產品召回制度,依照法律法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產品質量薄弱環節的科技攻關,加大對提高產品質量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時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同時,協助政府打擊侵權行為。重點產業、企業要逐步形成產學研檢一體化鏈條機制,強化產品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申請相關領域產品認證,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經濟效益。強力推動服務業企業完善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機制,嚴格執行服務質量的各項標準和規范,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水平。積極開展與行業高端和強勢企業的對標行動”確定標桿、查找差距、改進提升,逐步縮小與同行業先進企業的差距。
(三)加強標準化工作。健全技術標準服務平臺,及時跟蹤和掌握國內外先進標準情況,引導和推動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主動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推動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同時制(修)訂我市農業產業地方標準,運用技術標準,促進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建立健全服務業標準體系,加快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步伐,擴大服務標準覆蓋范圍,促進服務業規范化發展。
(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加快制定我市名牌產品“十二五”培育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名牌產品培育工作。加大品牌建設“示范工程”實施力度,本著“挖掘一批,培育一批,創建一批,壯大一批”原則,做好中國名牌、馳名商標和省名牌、著名商標的培育和推薦工作,培育一批質量水平高、生產規模大、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積極引導農產品創品牌,加大地理標志產品和商標的注冊和保護力度,加強對具有原產地域特征的產品開發和保護。加快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和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現代服務業的集團化、網絡化和品牌化建設。
(五)加強質量信用體系建設,推動社會誠信發展。以企業質量信用檔案為基礎,以質量信用分類監管為手段,加強市場誠信記錄信息庫建設,逐步健全誠信評價機制,加大失信懲戒、守信褒揚力度,強化企業質量誠信主體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行業協會和廣大消費者的監督作用,大力營造誠信道德文化環境,使廣大企業牢固樹立“以質量誠信為榮,以假冒偽劣為恥”觀念,切實肩負起質量第一責任人的社會責任。
(六)完善監管機制,保障質量安全。以食品、藥品、農產品、特種設備、工程建設等安全為重點,建立和完善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監管條件、整合監管資源、完善技術裝備、加強人員培訓,構建以風險管理為中心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建立并不斷完善服務信息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監管信息資源,努力開發行業和企業質量風險預警功能。嚴格市場準入制度,依法依規提高生產許可條件和市場準入門檻。全市穩步推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模式,建立產品質量預警體系和應急反應機制,完善質量問題追溯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杜絕區域性、行業性質量問題發生。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打假工作責任制,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業欺詐、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七)加強技術保障,增強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圍繞確保質量安全、促進經濟發展,著力提升與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關的重點產品的監督檢驗和應急技術保障能力,整合全市的檢驗檢測資源,廣泛吸收社會資源搭建檢驗、檢測平臺,提高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和設備利用率,形成與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相適應的技術支撐服務平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質量與名牌戰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質量興市戰略的實施,研究制定全市質量與名牌工作的重大政策,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切實發揮職能,加強工作分析研究和組織協調,做好指導、監督、檢查等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對本轄區質量工作負總責,健全相應領導機構,把質量與名牌工作納入本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制訂具體實施方案,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把質量興市戰略落到實處,對設置地方性保護阻礙監管、假冒偽劣嚴重、區域性質量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故的追究當地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責任人員的責任。
(二)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建立實施質量獎勵制度,對獲得省政府質量獎、省及省級以上名牌、優質產品等質量獎項、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一定物質獎勵。政府采購和工程設計采購活動中應優先選用省級及省級以上名優產品、馳(著)名商標產品,對自主創新產品實行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并實行優質優價。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質量安全和質量提升的資金支持力度,將本地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經費和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經費列入各級政府年度財政預算,每年篩選一批質量攻關項目列入各級科研、技改項目計劃,資金、技術、裝備引進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各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市場前景好、社會信譽好的名優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對企業質量改進、新產品研發和技術進步的資金投入。
(三)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堅持質量管理人才培養與引進并重的原則,重點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高標準、滿足不同需求的質量專業人才。有條件的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要設立質量管理課程或專業,人力資源保障、質量管理部門要深入推進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涉及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產品生產企業和工業企業關鍵崗位上,配備質量工程師或具有質量專業職業資格的技術人員,并給予這些人員適當的崗位津貼。加強監管執法、檢驗檢測技術人員培訓,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水平。
(四)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充分利用“質量月”315世界標準日”等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質量意識。新聞媒體要加大輿論宣傳和監督力度,大力宣傳實施質量興市戰略工作開展情況,特別是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弘揚先進典型,宣傳名優產品,提升全市名優產品、馳(著)名商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全市營造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參與質量、人人監督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