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五保供養建設工作規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我區五保供養工作的現狀
我區是市十三區(縣)唯一無敬老院(五保供養中心)的區。年區劃時從臨潼接收有四所農村敬老院,但是由于其機構性質系鄉、村合辦;經費主要靠鄉村集體提留,日常運轉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管理服務人員為聘用的農民工,人員少、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服務管理水平低;加之房屋年久失修等實際原因,導致全區原有四所農村敬老院于九十年代末先后廢棄。
據統計,全區自年至年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人口將超過525人,占全區農村人口(16萬人)的3.2‰以上,他們中的大多數生活不能自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社會化供養的任務將越來越大,分散供養的現狀根本不能適應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而我區目前尚無一所敬老院,供求矛盾將十分突出,直接影響到五保供養政策的落實。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加強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基礎建設和提高供養服務水平為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保障農村五保對象的生活權益,為構建和諧做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第一,依法管理、規范建設的原則。按照《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參照《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老年福利機構基本規范》等法規文件的規定,在選址布局、建筑設計、設施設備等方面,統一項目管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組織實施,保證機構建設的合理化、標準化、規范化。
第二,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立足當地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數量、年齡結構及其變動的情況,實行動態管理。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兼顧需求和可行性,充分發揮建設資金的最大效益。
第三,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著眼長遠,統籌規劃,有重點、分步驟組織實施。既要確?;A設施建設,又要著眼于建立保障機構運轉的長效機制;既要滿足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基本需求,又要逐步服務當地農村特殊困難的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
第四,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區、鎮、街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先解決五保供養中心“空白”問題的基礎上,加強對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的投入。區上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投入,重點用在支持區、鎮、街道辦興辦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立政府扶持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的長效機制。同時,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捐助或興辦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多種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模式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發展目標和任務
(一)發展目標
1、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根據省政府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的通知要求,到末,、延安、榆林、楊凌三市一區集中供養率達到70%。我區到末集中供養入院率應力爭達到五保戶人數的90%。
2、構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服務體系。從年到年,完成一所區級五保供養中心機構建設,鎮、街完成五所敬老院建設。到末,在我區基本建成以區五保供養為中心、鎮(街)為骨干,社會力量舉辦為輔助的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網絡。初步滿足農村五保對象的供養需要。
用四年時間完成六所五保供養機構設施的籌建工作。年至年完成區級五保供養中心機構設施的籌建工作,年至年完成鎮、街敬老院機構設施的籌建工作(關山鎮、武屯鎮、北屯街道辦、振興街道辦、新興街道辦各新建一所敬老院)。
3、預期目標。到年,全區農村五保集中供養設施應全部到位,服務機構、管理制度應健全有序,入院供養對象的生活應保障有力,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體系。同時,落實配套政策,使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按標施保。
(二)建設標準和要求。
1、布局。通過新建一所區級五保供養中心和五所鎮、街敬老院,基本滿足全區五保供養的實際需要。
2、選點。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選址在鎮、街駐地居民集中居住區或交通便利,社會治安良好,醫療衛生、商業服務設施集中的地點。
3、標準。新建區級五保供養中心床位數原則上不低于300張。鎮、街敬老院床位數原則上不低于80張,且要有開展日常工作所必需的辦公用房和輔助用房。五保供養人員居住用房使用面積每間不小于10㎡,每床位使用面積不應小于5㎡。輔助用房要設置廚房、餐廳、儲藏室、醫療室、浴室、公廁,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修建用于康體保健、文體娛樂的功能室,劃撥必要的農副業生產用地。
4、建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根據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進行設計,宜為磚混、磚木結構和平房院落或兩層以下磚混樓房,室內地面應選用平整、防滑材料,臺階、樓梯、扶手等設計要考慮供養對象的生活安全需要,不得采用易燃、易碎、化纖及散發有害有毒氣體的建筑、裝飾材料。
5、設備。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要做到“四通”,即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配備必要的膳食制作、文體娛樂、醫療衛生、洗浴、消防、辦公管理等設備,配備供暖和降溫設備。居住用房要配備床、桌、椅、柜、被褥等生活必需品。
6、功能。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在尊重五保對象個人意愿的前提下,積極吸納五保供養對象,向他們提供吃、穿、住、醫、葬(教)方面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對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提供必要的供養服務,并逐步開展面向農村有實際困難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各項生活服務。
(三)建設任務和投資
1、任務。城區集中新建一所五保供養中心;關山、武屯、北屯、振興、新興各新建一所敬老院。
2、建設規模。根據城市建設征地有關規定,新建區級五保供養中心需征地9300㎡(東西116米,南北80米),扣除道路建筑紅線等3500㎡,供養中心實際占地5800㎡,建筑面積不低于4600㎡,使用面積不低于3600㎡,總投資控制在500萬元以內;新建的鎮、街敬老院土地面積不低于1600㎡,建筑面積不低于1000㎡,使用面積不低于800㎡,總投資控制在50萬元以內。
3、投資。經測算,期間,全區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共需資金750萬元。按照省、市、區三級負擔的原則,、延安、榆林三市,省級補助30%,市、縣、區財政負擔70%,不足部分由區福利捐獻資金補充。
四、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按照“集中供養是方向,鄉鎮敬老院建設是重點”的原則,逐步建立健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的相關政策體系,確保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一由國土分局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陜政發〔〕53號)文件要求“國土資源部門要區別不同情況進行供地……確需要征為國有的,按照國家劃撥用地目錄中社會公益事業用地的要求進行供地”,首先解決建設用地。
二要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中涉及建設、交通、教育、文化、體育、稅收、電力、水利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三要建立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目標責任考評制度,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納入當地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嚴格落實各級政府的責任。
四要健全完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內部管理制度,通過明確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人員職責,建立相應的財務、衛生、民主管理等各項制度,進一步推進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
五要開展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星級評定活動,制訂出臺五供養服務機構考核評比辦法,落實獎懲措施,逐步推行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標準化管理。
(二)明確機構性質,落實人員經費。
根據國務院第456號令及陜政辦發〔〕53號文件的有關規定,區、鎮(街)利用國有資金舉辦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根據我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根據我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
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崗位設置遵循因事設崗、按需設崗的原則,崗位主要由院長、會計、炊事、醫療、護理服務等組成,工作人員與機構供養對象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1:10。管理人員由區、鎮(街)配備,人員工資由區、鎮(街)列入財政預算;其他服務人員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其待遇由區、鎮(街)采取“購買服務”的形式予以解決。
(三)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逐步建立適應社會發展、多形式的資金投入機制,逐年增加對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的資金投入,確保各類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正常運行。一是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納入全區基本建設規劃,逐年予以安排。二是建立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運轉和維護基金,確保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正常運行。三是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社會力量捐助或興辦五保供養服務機構。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政府主管領導任組長,民政、發改委、土地、規劃、財政、鎮、街等部門參加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政局,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堅持先編制規劃再審批項目,嚴格按照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程序,認真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初步設計的審核工作,確保項目建設前期工作質量。
區財政按規劃逐年落實配套資金,嚴格建設資金管理,設立專門賬戶,??顚S?。加強對項目的監督管理,確保我區建設項目都能達到標準,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