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街道工委事跡材料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街道工委下設4個黨總支、19個黨支部,共有直管黨員453名、在職黨員4042名。幾年來,*街道緊密結合街道社區建設實際,以服務群眾為重點,努力提高街道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擴大黨在城市工作的覆蓋面,為創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抓班子,在團結協作中增強黨組織的執政能力
一是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對重大決策事項,規定了“確定議題、征求意見、調研咨詢、個別醞釀、集體決策、情況通報”的議事程序,做到了集體領導、民主集中、科學決策。班子成員堅持分工不分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良好的政治修養垂范于街居黨員干部,使街道黨組織成了帶領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核心力量。二是嚴格對待黨內生活。班子成員積極參加雙重組織生活,并帶頭維護組織生活的嚴肅性,對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保證了生活會的質量。特別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班子成員帶頭查找問題、帶頭剖析根源、帶頭制定整改措施,并在工作中狠抓落實、認真整改,做到了讓黨員信服、讓群眾滿意。三是進一步優化了領導班子結構。積極鼓勵和支持班子成員參加教育培訓,努力使干部隊伍在知識結構、履職能力以及年齡結構等方面得到改善和優化。目前,街道班子成員已全部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同時,全面加強社區班子建設,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民主推薦、依法選舉等方式,使社區班子成員平均年齡降到32.7歲、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達58%。
帶隊伍,在教育管理中激發黨員的先鋒作用
一是對在職黨員實行“雙重管理”,為其建立管理卡和聯系卡,促使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建設。二是對“兩新”組織中的黨員和流入黨員實行“協助管理”,建立定期溝通制度,促使他們能夠參加組織活動。三是對直管員實行“從嚴管理”,通過強化教育培訓、采取設崗定責等辦法,組織他們利用自己所長服務社區群眾。四是對外出務工黨員實行“委托管理”,及時與黨員所在地黨組織建立聯系,為他們找到一個“組織生活驛站”,并建立流動黨員服務站,保證他們正常參加組織生活。通過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使廣大黨員增強了黨性意識、宗旨意識、責任意識,激發了他們服務群眾、獻身社會的熱情。同時,為更好地為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搭建平臺,組織開展了“先鋒杯”競賽、“黨員奉獻日”等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社區黨員積極參與其中,好人好事不斷涌現。例如:街居黨員干部根據群眾的實際需要,深入居民樓組、家庭進行“零距離”服務,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黨員王桂琴主動承擔起了社區信息員、宣傳員、服務員、聯防員的職責;黨員王文華義務擔當樓道和小區院內衛生清潔工作,并長期照顧行動不便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居民稱她為“社區勤務員”,等等。在*街道,總有黨員忙碌的身影,總有黨員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用居民陳東玉的話講,“我們這兒的黨員,管事兒!”五年來,受黨組織表彰的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達500多人次。
促和諧,在為民服務中打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一是依托“綜合示范區”工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采取街道財政投入、開發商提供、轄區單位贊助以及資源共享等多種形式,共投資1000多萬元,全部解決了街道社區的辦公活動場所,辦事處辦公、活動場所面積達1500平方米,十個社區均擁有*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活動站,并配備了電視機、影碟機和計算機,街道辦配備了電教室、影視館,極大地改善了街居黨組織的辦公和服務條件。此外,街道先后投資500多萬元,修建旱廁8座、巷路14條11000延長米,解決了居民入廁難、行路難問題。二是依托多級網絡建設推動社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建立了青少年模擬法庭、青少年法律學校、法制教育基地、未成年人講壇、家長學校,形成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網絡體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建立了文化長廊、國情教育展廳、黨史教育展廳、徐*烈士紀念館和社區廣播站等設施,形成了群眾教育網絡體系,為提高居民素質提供了條件;建立了社區黨組織、小區物業、職能部門和執法機關協調管理機制,形成了社區綜治管理網絡體系,為打造特色社區奠定了基礎,也為居民打造了和諧的生活環境;建立了“一站式”為民服務大廳、11個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形成了便民利民服務網絡體系,使社區居民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全程服務。三是依托共駐共建活動推動社區資源實現有效整合。成立了社區黨建協調委員會、黨建聯席會和黨員聯誼會,全力整合社區資源;建立了“黨員愛心超市”,集中街道社區內所有黨員的力量對弱勢群體實施經常性的捐贈救助活動,目前受益居民達2500多人。通過共建活動,育才和學苑社區的辦公場所、東方社區的服務設施、西苑社區的黨員活動室等問題均得到了切實解決。
葆先進,在創新載體中建立規范的長效機制
一是通過創建“低保愛心超市”、“愛心儲蓄銀行”,形成了對困難群體的長期救助機制,解決了10000多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問題。二是通過創建社區居民“議事園”,使居民群眾在社區事務管理中有了發言權,在街居黨組織與居民群眾之間架起一條體民情、察民意、解民憂的綠色通道,形成了民主管理的長效機制。三是通過創建“365黨員工作室(在街道社區,一年365天每天都有機關黨員和社區黨員志愿者接待居民來信來訪,協調解決居民提出的各種問題)”,在街居黨組織中搭建起了“服務社區、服務黨員、服務居民”的工作平臺,實現了為民服務365天無空白,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先進性教育活動巡回檢查組和自治區有關領導的一致好評。*5年10月14日,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六家媒體對這一做法進行了宣傳報道,現已轉化為長效機制并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目前,*街道工委已建立完善黨員學習培訓、教育管理、聯系群眾、勤政廉政等方面的規章制度34項,初步形成了黨員保持先進性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