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科技活動辦法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科技活動辦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科技活動辦法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按照《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林省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市政府決定在全市組織開展農業農村經濟效益年活動(以下簡稱“效益年”活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和《中共林省委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為指導,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市各級各類農業和涉農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社會組織,以科教興農為己任,以產業需求為目標,以農村畜牧特產加工產品為單元,提高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組織化程度,在全市進一步形成重視科技、依靠科技、應用科技的濃厚氛圍,提高農村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廣泛參與。把“效益年”活動納入各級政府“三農”工作的重要日程,科學謀劃、統一部署、精心組織、形成合力、強化扶持、抓好落實。廣泛動員和組織全市涉農單位和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廣大農業科技人員、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二)堅持項目帶動、重點突破。把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技工程項目作為“效益年”活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內容,緊緊圍繞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全力組織實施國家和省重大農業科教項目。實現以項目帶活動、以活動促發展、以發展增效益。

      (三)堅持資源整合、機制創新。注重加強農科教結合和產學研協作,突出產業發展主線,集聚科研、推廣、教育、生產等科技力量,形成優勢,開展聯合攻關。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有效推動公益性與經營性創新主體分離、科技項目評估立項、科技成果評審應用、科技人員績效管理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四)堅持服務發展、效益優先。持續提升農業科技服務產業發展的集成創新能力、支撐保障能力、引領帶動能力,突破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三、主要目標

      “效益年”活動總的目標是:組織1000名農業科技人員,推廣轉化30項以上新技術、新成果,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增效70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達到“五個一批”目標。

      (一)攻克一批新課題。圍繞植物新品種選育和農業技術集成應用、節水抗旱、畜禽及水產健康養殖、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生物等技術進行集中研究和攻關。

      (二)轉化一批新成果。支持生產經營者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推進產學研、科教用、育繁推一體化進程,搭建農業技術成果交易平臺,拓展生產經營者獲取農業科技成果的渠道和途徑,重點轉化市農科院水稻、玉米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三)推廣一批新技術。篩選一批適合我市實際的科技含量高、使用效果好、增效潛力大的主推技術和農作物主導品種,在生產經營中廣泛推廣應用。主導產業優良品種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100%,重大技術到位率達到90%以上,促進糧食、畜牧、林業、特產、加工業等主導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四)培訓一批新農民。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科技培訓工作,進一步豐富拓寬培訓內容,拓展培訓范圍,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種養水平。全年共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2萬名以上,培訓和指導農業生產明白人30萬人次以上。

      (五)提升一批新產業。充分發揮全市農業資源和產業優勢,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新技術新成果,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努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大、市場占有率高、發展前景好的優勢特色產業,不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四、重點任務

      “效益年”活動采取“活動工程化、工程項目化”的方法進行,圍繞和依托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達到“工作為活動提供載體,活動為工作注入動力”的目的。重點落實“十大工程”。

      (一)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工程。市農科院承擔國家玉米及水稻產業體系建設綜合實驗站以及省水稻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項目,2012年結合“效益年”活動安排,以國家及省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實驗站為基礎,開展技術創新及科研攻關;引進高級人才,聘請中國農科院水稻專家、玉米專家與農科院共同開展科技創新,同時組織開展超級水稻新品種選育、水稻三系資源創制、水稻抗旱節水栽培技術研究、林省東南部早熟玉米新資源創制、林省東南部高產大豆新品種選育、玉米單倍體育種等科學研究。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科研水平先進的科研隊伍,為有效破解農業產業鏈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和新成果的產出與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市農委牽頭,市農科院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二)現代農作物種業振興工程。加大農作物品種研發投入,市農科院爭取年投入科研經費500萬元,重點解決水稻、玉米、大豆種質資源創新,水稻、玉米、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無公害稻米生產技術及植物保護等科學研究,2012年爭取審定水稻品種7個,力爭用3—5年時間,使玉米、水稻、大豆自有品種在省內種子市場占有份額分別達到10%、30%和10%以上。

      1.為適應農作物種業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主動地界定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在市農科院內建立以科研教學單位為主體,包括作物栽培研究,植物保護、科技信息等學科的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

      2.開展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組織市農科院科研骨干,構建穩定的研發創新團隊,著力開展大豆、玉米、水稻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逐步建立起較為系統的種質資源庫和數據庫。(市農委牽頭,市農科院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三)重大技術推廣工程。加大對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和高效節水灌溉的投入力度。通過行政與技術、科研與推廣、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辦法,建設糧油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27個,示范片總面積27萬畝以上,其中,著力抓好2個整鄉高產創建推進試點。大力組織實施農業技術推廣獎活動,篩選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測土配方施肥要達到全覆蓋、生物防治玉米螟要達到110萬畝、農田統一滅鼠要達到103萬畝、地膜覆蓋栽培玉米要達到10萬畝。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玉米寬窄行休閑種植等農業技術,實現重大技術推廣的組織化、規模化、集成化。圍繞重大技術推廣、糧油高產創建和農民實際需要,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服務,著力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全面建立科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制度,年培訓700人以上,培養農業技術指導員和農民創業技能培訓師。依托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充分利用冬春農閑季節,組織400名以上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服務,直接為種植大戶和困難農戶服務,培訓職業農民2萬名以上,科技示范戶4000戶以上,培訓和指導農業生產明白人30萬人次。繼續開展好160名村支書新農村培訓工作。(市農委牽頭,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農科院、縣級農業行政部門和市縣農技推廣、陽光辦、農廣校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四)農業機械化示范推進工程。積極爭取和利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優先解決當前生產急需的農機具,實施全程農機化示范工程20萬畝,開展機械深松整地作業60萬畝,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6%。實施主要農作物田間生產全過程標準化作業,建立起覆蓋全市的農機標準化生產作業增產增效示范農機大戶(合作組織),并實施“一對一”指導服務。進一步深化“平安農機”創建工作,計劃創建1個“平安農機”示范縣、2個“平安農機”示范鎮、20個“平安農機”示范村和200個“平安農機”示范戶;依托各級農機化技術學校建立農機人才培養基地,分層次培養農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點開展農機執法與管理人員培訓、農機科技推廣人員和農機技術骨干人員培訓,加強對農機駕駛、操作和維修等從業人員的培訓,組織市、縣農機科技人員深入全市糧食主產鄉鎮村屯,為農機大戶和困難農機戶直接服務,組織農機手培訓710人次以上,有效提升農機手對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的了解、掌握與靈活運用的能力。(市農委牽頭,市財政局、縣級農業、農機行政部門和市縣農機推廣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五)園藝特產標準化生產示范工程。以建設具有特色的特產業園區,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以棚膜蔬菜、人參、食用菌為主的園藝特產業科技進步。2012年我市新建標準化棚膜園區4000畝,積極爭取成為省級棚膜蔬菜生產園區,申報14個棚膜蔬菜生產園區建設項目;建設1個標準化人參精深加工產業園區和6個人參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并納入全省標準化人參精深加工產業園區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包括:集安市新開河人參產業園區、集安市綠色人參生產示范基地、集安市非林地人參生產示范基地、集安市良種繁育生產示范基地、集安市林下山參生產示范基地、縣德志綠色人參標準化種植基地和輝南縣冰霧山野山參種植示范基地。全面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培訓,結合陽光工程采取集中辦班和座談會形式,對棚膜蔬菜、中小藥材和食用菌栽培等系列實用技術進行標準化生產培訓。(市農委牽頭,市財政局、市林業局、市園藝所、縣級農業行政部門和市縣農技推廣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六)畜禽標準化健康養殖工程。組織實施現代畜牧業“四年提升計劃”,組織實施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從2012年起,每年完成14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標準化改造建設,重點抓好1個原種場和6個擴繁場建設,支持標準化示范場開展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廣農牧結合和生態種養模式,促進畜牧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組織200名畜牧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服務,培訓畜禽養殖和防疫專職人員2000名以上,指導規模養殖戶1萬人次以上,加快推廣畜牧業生產急需的畜禽品種改良、疫病防治、無公害畜禽產品生產、粗飼料開發利用和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指導養殖場戶提高飼養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開展畜牧業信息化示范,鼓勵畜禽原種場(祖代場)、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畜禽選育、環境監控、飼料投喂、遠程診斷等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有效提升畜禽健康養殖水平。(市畜牧局牽頭,市財政局、縣級畜牧行政部門和市縣畜牧技術推廣及獸醫防疫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七)林業科技富民工程。通過林業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加強森林資源綜合開發,提升產業層次,加快林業經濟強市的建設步伐。大力發展林地經濟,依托長白山森林資源,加大森林綠色食品、森林中藥、森林保健品、林下珍稀經濟動(植)物馴養(培育)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用科技壯大林地產業。實施大項目帶動大產業戰略,突出抓好林業重點項目20個,計劃投資2億元。重點扶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10戶(個),帶動職工、農戶1000戶。加大實用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廣10項先進技術或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繼續開展林業科技特派員活動,選派10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林業生產、生態建設第一線,現場培訓、指導,對口幫扶農林大戶、創辦林業示范基地、建立技術服務實體。培訓和指導林農大戶和困難林戶5000戶以上。通過實施上述科技富民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林業社會總產值達到165億元,比上年提高15%,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3000元,比上年提高12%。(市林業局牽頭,市財政局、市科技局、縣級林業行政部門和市縣林業技術推廣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八)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鼓勵、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效益提升,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370億元,增長17%;啟動建設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15—17個,年內完成投資2億元以上。大力研發推廣應用人參單體組份分離、畜禽副產品生物提取等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促進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力爭培育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1個,超10億元的企業1—3個,超億元的企業18—20個。鼓勵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建設穩固的生產基地,帶動農戶20萬戶以上,積極組織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保障農產品加工原料數量和質量安全。根據全省的統一安排,積極組織龍頭企業人才培育提升活動,大力培訓重點龍頭企業負責人,力爭用兩年時間將龍頭企業負責人輪訓一遍。(市農委牽頭,市財政局、縣級農業行政部門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重點以蔬、果、菌、畜、水產品為主,開展蔬菜、水果、食用菌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示范場(小區)和水產健康養殖場創建工作,抓好省級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區、場、社、企業、基地)建設。實施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全程控制標準。力爭我市生產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產品、水產品監測平均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市農委牽頭,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畜牧局、縣級農業行政部門和市縣農技推廣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十)農業科技體系建設工程。健全完善農技服務體系,2012年普遍建立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農村經營管理等公共服務機構,加強鄉鎮和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加強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財政投入,盡快改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工作條件,按照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服務工作經費,原則上小鄉(鎮、辦事處)不低于5萬元。2012年,抓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建設完善業務用房,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和服務設施,為廣大農民提供及時、便捷、高效的服務。深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改革,2012年完成公共服務崗位設定工作,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按照“服務在鄉、管理在縣”的原則理順管理體制。落實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對于扎根鄉鎮農技服務一線的人員,實行與縣級事業單位平均工資相銜接的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實行上浮一級工資政策。注重創新平臺、農業遠程教育和農業信息化建設;強化農業遠程教育的基本條件建設,配備和完善市、縣農廣校衛星接收設施,解決好必要的聲像教材制作及電化教學設備;全面提升我市“三農”工作應急指揮能力、業務管理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市農委牽頭,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農科院、縣級農業行政部門和市縣農技推廣、農廣校、信息中心等單位按職能和任務分工落實)

      五、工作安排

      (一)時間安排。

      按照全省農業農村經濟效益年總體安排,市“效益年”活動從2012年3月啟動至12月結束。

      3月下旬,制定市農業農村科技效益年實施方案,正式啟動市“效益年”活動。

      4月份開始圍繞全省“五個一批”和“十大工程”目標任務,全面推進市“效益年”活動深入開展。

      (二)重點活動。

      “效益年”活動期間,市里集中組織開展以下三項重大活動。

      1.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活動。充分利用冬春“農閑”季節和農作物生長關鍵時期,以冬春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業部農業科技促進年東北玉米“雙增二百”科技服務為重點,組織市農科院和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對接縣(市、區),點對點、面對面地開展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生產指導等科技服務。

      2.組織農業科技人員開展幫扶活動。結合“效益年”活動安排,市、縣(市、區)安排1000名農業科技人員幫扶1000個困難農戶,為其提供政策咨詢、項目引進、技術指導、市場營銷等服務,通過科技與智力幫扶,引導其走上依靠科技發展生產、擺脫困境、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3.組織我市相關人員參加全省農業科技觀摩交流活動。在2012年第三季度,省里將組織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農業技術推廣單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專家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技術指導員及農業科技示范戶,開展新技術、新成果觀摩現場和技術交流活動,我市要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參加省里活動,實行科研與推廣工作的無縫對接,有效推進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成立市農業農村經濟科技效益年活動領導小組(成員名單見附件),全面負責“效益年”活動的組織領導、綜合協調和指導監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委,具體負責“效益年”活動日常管理和聯絡工作。各縣(市、區)也要盡快成立“效益年”活動組織機構。各級政府要把開展“效益年”活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親自研究部署,分管領導要靠前指揮,抓好落實。各相關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要把開展“效益年”活動與績效考評掛鉤,實行目標責任管理。

      (二)明確責任分工。

      “效益年”活動采取“政府組織推動、部門牽頭操作、單位分頭實施、條塊結合推進”的方式進行。以“塊”為單位,政府是“效益年”活動的組織者和第一責任者,各縣(市、區)政府根據本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效益年”活動實施方案,并具體組織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是“效益年”活動的主體和具體實施者,根據單位特點,抽調骨干科技人員,落實相關科技項目,全面參與組織開展好科研攻關、技術推廣、教育培訓、生產指導等各項工作。以“條”為單位,各級農業、水利、林業、畜牧等部門是“效益年”活動的牽頭操作部門,根據本方案要求,認真履行好“十大工程”牽頭和參與職責,并結合本系統特點,研究提出并組織開展好本系統的“效益年”活動。各級財政、發展改革、科技等綜合部門要在“效益年”活動的資金籌措、項目安排、重大科研攻關協調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加大資金投入。

      在穩定現有農業科技項目及其資金投入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公共財政對公益性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的投入,農業科研的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此重。建立穩定的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機制。大力調整農業科研投入方式,逐步提高穩定性經費投入比重,降低競爭性經費投入比重,財政資金重點支持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確保重大農業科技項目順利實施。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增加對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資金供給,完善農業信貸支持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業科技投入,采取無償補助、財政貼息、投資參股、有償扶持等多種方式,吸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的投入,推動金融和保險部門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

      (四)廣泛宣傳發動。

      “效益年”活動是2012年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重視輿論引導和宣傳發動,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參與到活動中來。加大對“效益年”活動的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支持“效益年”活動、各級政府重視“效益年”活動、廣大農民積極響應“效益年”活動的良好氛圍。強化農業科技專題宣傳,在關鍵農時季節,結合關鍵農事活動,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學科枝、用科技,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意識和科技素質。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傳媒的作用,電視、廣播、網絡、信息平臺以及報刊雜志等媒體和機構,要在業務部門的指導下,按照當地政府的統一安排,充分展示各自的優勢,為“效益年”活動順利開展發揮重要的宣傳、引導作用。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三卡四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国产人成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69|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