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技園建設調查通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園建設調查通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科技園建設調查通知

      各國家級、省級大學科技園

      “*”期間是我省培育和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和諧*、建設創新型*的關鍵時期。建設我省大學科技園的工作,是為爭創*發展新優勢、實現“科教興粵”戰略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了解我省大學科技園自認定以來的建設工作進展情況,更快地推進大學科技園健康發展,按照《*省大學科技園認定及管理辦法》(粵科高〔2001〕309號)的要求,現決定對大學科技園建設進展情況進行調查

      一、調查內容

      各大學科技園提交園區建設進展情況報告。報告按以下提綱完成:

      ㈠大學科技園發展規劃:包括園區發展目標、整體規劃內容、與區域經濟或行業技術發展規劃的協調性、與依托大學發展規劃的協調性。

      ㈡依托高校的支持情況:包括政策制定與落實情況、資源開放程度、對科技園的投入情況。

      ㈢建設特色和創新點:如根據學校專業設置的特點、行業特色、區域特色等因地制宜、積極發展。

      ㈣地方政府的支持情況:包括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情況、對科技園的投入情況。

      ㈤科技園管理水平:包括科技園的機構設置和管理團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㈥創新創業環境:包括硬件基礎設施環境、創業公共服務體系、產業化支撐服務平臺等。

      ㈦科技園發展績效情況:包括園區內各類企業情況、研發機構和培訓機構及大學生就業實踐基地情況、成果轉化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對依托大學的貢獻、從業人員的素質及水平情況等,并提供若干個典型的孵化企業的案例。

      ㈧大學科技園發展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建議。

      二、報送時間

      請各有關單位將實施情況報告電子版及紙質(一式四份,需項目負責人簽名、單位蓋章)提交到*省科技廳高新處。

      提交截止日期:

      三、聯系方式

      聯系人:*

      *省教育廳科研處

      電話:

      郵箱地址:

      郵寄地址

      關于召開*年全省科技統計工作會議的通知

      來源:省科技廳發展計劃處日期:*-12-03

      粵科函計字〔*〕1114號

      各地級以上市科技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民營科技園:

      為做好*年度科技統計工作,現定于12月12~13日在東莞市召開*年全省科技統計工作會議。現就會議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內容

      ㈠總結*年科技統計工作。

      ㈡布置*年度機構統計、計劃統計、火炬統計、民科統計及省專項科技統計工作。

      二、參加人員

      地級以上市科技局綜合年報及省專項統計人員1人,火炬計劃統計人員1人,民科統計1人,高新區科技統計工作人員1人,民科園科技統計工作人員1人。

      三、會議地點及報到時間

      ㈠會議地點:東莞會展國際大酒店,東莞市新城區中心會展北路。

      ㈡會議時間:會議于12月下午2:00開始,要求代表于中午1:00前報到。需要到*集中乘車前往的,請在12日上午10:00前到達省科技廳大院。

      配發了科技統計專用計算機的,應帶上計算機以及使用手冊。

      四、聯系人及電話

      計劃處:關春華,020-83163836

      高新處:梁麗娟,020-83163878

      政策法規處:謝偉勝,020-83163916

      省科技統計分析中心:020-83163426、83163412

      傳真:020-83543738轉812

      E-mail:stsa@

      東莞市科技局:黃志鈞13826922127,0769-22831375。

      請各單位在12月9日下午17:00前將會議回執以傳真或電子郵件方式發到省科技統計信息中心。

      瀏覽字體:大中小

      關于召開*省科技金融工作座談會的通知

      來源:省科技廳發展計劃處日期:*-10-24

      各有關單位和人員: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科技部關于科技金融工作的最新精神,進一步加強對科技金融工作的認識,深入交流探討科技金融工作經驗,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研討,為下一步推進科技金融結合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我廳定于11月7日在*召開*省科技金融結合工作座談會。現就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會議時間

      11月7日上午9:00—12:00。珠三角地區參會人員請于當天上午8:45前報到,珠三角以外人員11月6日下午報到,報到地點為*迎賓館,住宿費用自理。

      二、會議地點

      *迎賓館白云樓松林廳

      三、會議內容

      1.傳達科技部科技金融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

      2.交流科技金融結合工作經驗;

      3.探討政府、銀行、擔保機構等各主體在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4.探討目前知識產權交易的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

      5.探討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解決融資難問題的可行性。

      四、邀請參加人員

      1.省直相關政府部門:省財政廳、省金融辦、中國人民銀行*省分行、*銀監局;

      2.科技管理部門:各地級以上市科技局分管領導;

      3.部分生產力促進中心代表;

      4.金融機構代表;

      5.擔保公司代表;

      6.科技企業代表。

      關于加快推進廣東新型工業化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大、省第九次黨代會和省委九屆二次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意義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有利于解決我省工業結構性矛盾,提高我省產業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增加就業和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對于我省實現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更好地發揮排頭兵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深刻理解新型工業化的豐富內涵,不斷提高認識水平。要緊緊抓住當前國際經濟出現的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的歷史機遇,結合實際,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找準位置,科學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開拓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大、省第九次黨代會和省委九屆二次全會精神,緊緊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為核心,以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依托,實施結構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環境創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加快推進我省工業化進程,實現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建設經濟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基礎。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農業從業人數占全省從業人數的20%以下,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先導的新興產業群不斷發展壯大,企業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到2005年,企業生產及管理信息化系統覆蓋率達70%,規模以上中小型企業財務管理計算機應用率達100%,大型工業企業計算機輔助技術應用率達100%。到2010年,大型工貿企業生產及管理信息化系統覆蓋率達100%,規模以上中小型企業生產及管理信息化系統應用率達40%。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實現管理信息化和基本普及電子商務。

      ――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省工業產值比重,到2005年達25%左右,到2010年達30%左右,到2020年達35%左右。

      ――產業空間布局調整優化,實現集約發展。依托中心城市和中心鎮,沿主要城鎮發展軸,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工業進園率到2005年達到40%,到2010年達到60%,到2020年達到80%。

      ――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工藝、技術、設備水平不斷提高,到2005年,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0萬元/人左右,年均增長13%;到2010年達18萬元/人左右,10年年均增長12%;到2020年達40萬元/人,20年年均增長10%。

      ――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到2005年,我省萬元產值能耗由2000年的0.98噸標煤下降至0.79噸標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減排20%,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8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45%;到2010年,能耗下降至0.66噸標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減排40%,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8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70%;到2020年,能耗下降至0.57噸標煤,二氧化硫比2000年減排55%,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80%。

      (三)基本思路

      ――實施結構創新,推進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立和形成基于市場機制的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配置結構、高度社會化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協調發展的產業區域結構,提高我省產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我省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實施技術創新,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選擇具有一定優勢和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領域進行重點突破,不斷提高核心技術和重要應用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能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實施制度創新,促進生產要素的組合與流動。建立與世貿組織和國際經貿規則相適應的規則體系,建立起適應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規范、引導企業行為,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實施環境創新,形成鼓勵創業的良好氛圍,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軟”“硬”并重推動環境建設,增強軟環境的競爭力,形成有利于投資、創業、生活的良好環境。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推進企業信息化為切入點,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相互融合與相互促進。落實《廣東省企業信息化總體規劃》,推動信息技術與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相結合,提高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大力開展企業管理信息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流程,實施財務、采購、生產、營銷等各個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通過信息集成、過程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成和優化,實現管理方式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經營管理的實時化和運作過程的規范化。大力開展企業研制和生產信息化,利用C3P、CAPP、FMS和數控技術等,改造企業的生產過程,改進和提升企業的產品研制、技術開發能力。積極穩妥地發展電子商務,建設電子交易系統,加快企業內部商務活動的電子化步伐,推動供貨商、制造商之間的電子訂貨、電子轉賬和票證自動處理,逐步實現網絡營銷。

      加強企業信息化的技術服務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依托現有的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中介機構等,建立和完善行業性信息技術服務機構,并重點向產品相對集中的專業特色鎮延伸,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機構。加強企業信息化的軟件及系統集成研制,盡快建設企業信息化工程監理和評估、檢測機構,發揮專家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

      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步伐,加快建設政府與社會事業信息網絡,推動全社會信息化。

      (二)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我省工業整體素質和產業國際競爭力

      繼續落實《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通過全面深入的產業競爭力分析研究,制定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措施,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增強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等新興支柱產業的實力,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等傳統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汽車、醫藥、造紙等有潛力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我省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由組裝加工型向制造與服務協調發展型轉變,使我省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的重要基地。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設備、計算機系統設備、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新型電子元件和光電子器件研發生產的關鍵技術瓶頸,開發制造出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信息化提供優良裝備與服務。鼓勵我省有實力的企業在移動通信、光通信、寬帶高速的網絡設備、高清晰電視、平面顯示產品等領域,參與新一代電子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的步伐,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重點建設*、深圳、珠海集成電路基地和*、珠海、深圳、南海軟件園,吸引國內外軟件企業和科技人員向園區聚集,形成產業群體,實現產業化。提升加工產品的檔次,推進從OEM向ODM的轉變,加快由加工裝配型向制造服務型轉變。積極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使高新技術產業真正成為我省的先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點。

      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加快發展汽車制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等行業。以工程配套、主機配件結合為主要途徑,通過股份合作和產權交換等形式,加大裝備工業的戰略性調整與重組力度,加大產業整合力度,做大做強裝備工業。采取多種形式支持省內裝備工業企業開展國際合作,提高裝備工業對外開放水平。在*、深圳、佛山等發展裝備工業重點區域,選擇若干具有優勢的行業領域,加快建設裝備工業園區。以土地置換收益加大對裝備工業的投入,以工業園區的優惠政策和良好配套服務設施促進裝備工業的發展。

      加大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力度。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以及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相結合的產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等傳統支柱產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使人力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真正得到發揮。用高新技術改進企業的研發和生產過程,實現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企業的運營模式,實現管理創新;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品,實現產品創新。按照“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原則,推動不同區域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深圳等中心城市及珠三角地區,要全面利用高新技術實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品創新,推動行業和企業的信息化;東西兩翼重點是利用信息技術改進生產過程,推動技術創新和企業信息化;山區重點是利用單項信息技術改造生產環節,推進生產過程的信息處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加快培育發展大企業集團,優化產業、企業組織結構。落實《廣東省名牌帶動戰略實施方案》,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集中力量培育、保護、扶持和發展一大批馳名商標、名牌產品。企業特別是大企業要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經營,把創立名牌作為做大做強、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在產品研發、質量保證、營銷策略、售后服務等方面真正下苦功夫,在市場中樹立起高質量、高技術含量、信譽好的名牌產品的形象,努力成長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名牌。以50戶工業龍頭企業和25戶流通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資產為紐帶,以優勢企業集團為核心,通過劃撥、收購、兼并等多種方式,繼續推進產業內以及產業之間的重組,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作效率,實現超常規的發展。鼓勵企業以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要素,實施資本運作,加快產品擴張和資本擴張的力度,開展多元化經營。充分發揮大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產業配套和產業對接,提高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生產程度。

      (三)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科技和經濟的緊密結合

      以解決支柱產業以及戰略產業的關鍵技術研發、制造和產業化為重點,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在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汽車、醫藥等產業,集中力量實施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動全省大中型企業建立以技術中心為主要模式的創新體系,促進企業技術開發和實現產業化能力的提高。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走產學研聯合之路,積極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人才資源為加快推進廣東新型工業化服務。積極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快建立健全為廣大中小企業服務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立技術、貿易、人才培訓相結合的綜合服務中心。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及各種創業活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步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逐步加以吸收、創新,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

      增強技改觀念,加強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的步伐,增強市場競爭力。圍繞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在技術裝備改造、工藝改進創新、產品水平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財政技改資金的使用要突出新型工業化的特色,重點用于信息化、振興裝備工業、名牌戰略、推動流通現代化、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等領域。宣傳和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的各項政策,包括國債支持技改政策、投資項目進口設備免征關稅和減免進口增值稅、鼓勵先進淘汰落后壓縮過剩生產能力的產業政策等。

      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面向新型工業化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大力培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培育一支高素質的高級技工隊伍,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

      (四)深化國企改革,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形成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共同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格局

      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監管方式。著眼于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以上市公司為重點,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規范引導外資和民間資本參與改組改造國有企業,通過產權轉讓、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多種形式,促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國有經濟的競爭力、控制力和帶動力。

      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上新水平。重點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型和農產品加工型的民營企業,不斷加快社會服務體系建設步伐,積極運用產業政策等手段,全面推動我省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條件,凡對外商開放的行業和領域,民營企業均可進入。加強對民營企業吸收外資的宏觀指導,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與外商設立合資、合作經營企業,通過外商收購現有民營企業股權轉為合資、合作企業,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優惠政策。

      充分利用我省經濟外向度高的優勢,抓住新一輪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外源型經濟的提高和發展。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傳統市場,拓展新興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努力增加出口。積極承接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重點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的跨國資本與技術,并做好與其生產、銷售相配套和有關聯的公司的投資引進,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引進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廣東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積極引導加工貿易工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加強與本地企業的產業配套,逐步在我省扎下根來,成為我省制造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力鼓勵、引導、扶持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到我省落戶,積極引進跨國公司的研發投資。鼓勵我省企業采取合資、合作、聯合開發等形式,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學習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等,不斷提高國際合作水平。

      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積極爭取到國際市場直接籌資,直接利用國際資本特別是國際中小資本。利用技術、品牌、管理等相對優勢,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直接投資、設立研發基地等業務,逐步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成長為跨國公司。

      (五)加快欠發達地區工業化進程,提高全省工業化水平

      東西兩翼和山區等欠發達地區要把工業化擺在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積極推進本地區工業化進程。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農產品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產業、特色產業和電力工業等。要充分發揮區位、人緣以及土地、勞動力等優勢,通過“珠三角與山區經濟洽談會”以及各種形式的招商活動,建立起與珠三角發達地區良好的產業協作機制,大力承接珠三角以及國際資金、技術、產業轉移,發展一批新興的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土地、用電成本,規范稅費收取,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提供良好的服務,努力營造低洼效應,增強對資金、項目、企業等的吸引力,努力營造比珠三角更具吸引力的工業發展條件。要重點突破,集中力量,在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好的地方建設工業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

      珠三角地區要著力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成為世界性制造基地。要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爭取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開發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突出發展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為先導的高新技術,做大做強電器機械、石油化工、汽車等產業。加強與東西兩翼、北部山區的經濟協作,采取單獨設立企業、聯營、外包、采購等方式,將在本地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品、工序、零部件生產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轉移,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充分發揮在招商引資方面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積極通過技術引進和承接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提升整個工業發展水平。

      (六)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強環境保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動工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辦好工業園區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工作,要加強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完善園區配套設施,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環境保護,積極推動企業向園區聚集,促進工業化的集約發展,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原則上新建工業項目要進入園區,停止零星工業用地審批。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優勢產業為基礎,規劃建設一批省級工業園區和民營科技園。依托專業鎮、大型工業企業或專業市場,建立特色工業園區。有條件的工業園區必須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增強園區聚集整合力,提高專業化水平,建成具有較強帶動力的示范園區。

      全面推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加快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組織實施重大節能技術示范,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國家要求定期淘汰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落實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促進廢物減量化和無害化。積極推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促進建立現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再生資源特別是廢家電、廢電腦、廢電池和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產業化建設。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園區示范試點工作,對重污染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審核。鼓勵環保產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開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提高環保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水平,加快環保產業的發展,為污染防治提供技術保障。

      (七)加強和完善管理調控,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環境

      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做好規劃、協調、引導、監督等工作。加強政府法制建設,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強化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繼續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依法保護技術成果的權益不受侵犯。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要按照“加強整治,完善制度,創造環境,分步推進,提高信用”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政府信用、企業信用、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會信用體系。

      四、組織實施

      各級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上,下大力氣抓緊抓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一項創新工程,各地區、各部門要在深入研究學習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以超常規的做法,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堅持按照客觀規律和科學規律辦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迅速行動,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制定本地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方案,周密部署,狠抓落實。各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有關工作順利實施。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品善|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 亚洲视频一区网站|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三级在线播放|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青青青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app |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亚洲va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青青|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