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把握文化經濟發展規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發展文化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開辟了文化經濟發展的新紀元。我省發展文化經濟,必須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精神實質。
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國內外先進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粵港澳合作力度,加強以泛珠江經濟區為核心的省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戰略新格局。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經濟“文化化”,一要牢固確立高新技術為主導的思想觀念,突出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二要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依靠專門科技人才和高智力資源上來,走集約化的新路子。三要加強新型工業化資源的科學規劃、協調整合和綜合利用,科學統籌生產力布局。四要率先在全國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控制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建立科學有效的調控機制,使工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出率最大,污染最小。
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
文化產業是一個磅礴發展的朝陽產業,由于其生產規模大和市場運作的靈活性,具有不斷再生和擴張的功能。以文化產業為樞紐帶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已成大勢。首先,國家在保持對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投入不斷加大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產業的成長。其次,通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動和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動力;另一方面,用產業化方式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盤活其存量,增加其增量。此外,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提供產業化運作示范,提供物質和智力支持,使文化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兼具事業性和公益性。最后,確立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和經濟這兩個長期分離而相對獨立的領域高度融合起來,建造廣東文化經濟的強大體系。
進行文化產業的合理規劃和戰略調整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加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的戰略性調整。首先,確立“精神產業”戰略新理念。認真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機制,在全社會倡導精神產業的戰略新理念。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規劃和建設有廣東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的支柱產業門類。根據廣東的實際,重點發展教育產業、智力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媒體產業、藝術產業和休閑產業,并加大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的擴張和滲透力,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文化產業體系。再次,科學規劃和調整全省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布局。根據我省精神生產力地區發展不平衡性和發展的多層次性,按照開展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和產品布局。在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產業帶,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企業集團,發展優勢明顯的文化支柱產業。在東西兩翼和山區要集合力量嫁接國內外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發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一批文化名牌產品、一批文化企業集團和一批文化支柱產業;形成特色鮮明、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文化產業門類。二是實行內源性和外源性并重發展的方針,著力發展一批文化內涵豐富、附加值高的產品。三是注重精神產品的軟性開發和素質升華。要采取一切可能手段,包括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軟硬措施,堅持不懈地改變文化在一些地方存在的落后、庸俗、低劣等狀況,提升文化產品的科學含量和精神活力,提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在國際上的崇高聲望,以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強有力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使廣東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