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社會面臨的不和諧問題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時期,發展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轉型關鍵時期,而這也是一個社會矛盾多發期。當前,中國實現社會和諧發展之關鍵,在于找準存在哪些不和諧的問題,運用科學發展觀加以解決。大量調查表明,我國面臨如下不和諧問題:
第一,改革開放初期政策法規與現實社會不和諧,社會重要矛盾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是經濟快速增長同整個社會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廣大社會成員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同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上世紀特別注重效率的政策法規一部分已經過時。當前,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均衡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尚未形成,眼下這四條腿明顯失衡,難于穩固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廈。
第二,人們的價值認同度發生了重要分化。改革開放初期大家都認為改革能給人們帶來利益,能夠根治計劃經濟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但是經過27年的改革歷程,目前人們這種價值認同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和分化,形成多元主體不同的價值取向。
第三,民眾心愿和政府體制不協調,改革的聚焦點發生突出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改革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經濟層面,但現在政府改革成為所有改革的聚焦點。因為我國的幾乎所有改革,最終都是由政府主導和推動的。當前來看,民眾心愿和政府體制不協調,政府職能與政府能力不協調。
第四,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以后,多元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更加突出,并由此進一步擴大了地區、行業收入差距和城鄉差距。中國社會的基尼系數已超過了國際警戒線。
第五,人和自然的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就難以實現,反過來又會制約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上述不和諧問題,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采取得力措施,果斷解決這些不和諧問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要加快實現社會結構各個層面的和諧。首先是構建城鄉結構的和諧,實施新世紀的工業反哺農業、新的扶貧工程,建立起農村社會保障的基礎框架,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實現城鄉和諧。其次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西部大開發的力度,增進振興東北的強度,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
二要通過宏觀調整實現經濟結構的和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實現快速、可持續經濟發展必須注意的“五個統籌”。只有通過宏觀調控,落實五個統籌,才能完全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三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維護和諧社會的基石。必須進一步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充分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落實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在法制建設上,通過法律和體制保證做到立法公正,杜絕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律化;做到執法公平,避免行政執法主體自由裁量權太大的弊端,確實做到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四要堅決把社會公平正義機制落到實處。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嚴重不公問題,機會不公、分配不公等問題相當突出。各級政府要重點從二次分配中求公平、落實好公共財政政策、發展好教育事業三個方面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實現社會穩定并將我國以效率為主題的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以公平為主題的新階段。
五要大力推動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我國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同國際差距很大,政府要強化社會建設和管理意識。社會建設主要是加強公共設施,大量增加公共產品,拓展公共服務領域,顯著提高公民生活質量;加強社會管理就要深入研究新時期社會管理的特點和規律,提高管理社會的能力,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六要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容納污染物也有一定限度,只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約能源、節約用水、節約原材料、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綜合利用一切資源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促進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七要化解農村諸多尖銳矛盾。當前,農村暴露出一系列社會矛盾問題,諸如收入、生態環保、耕地減少、義務教育、優生優育、醫療和防疫、農產品銷售渠道、弱勢群體、養老、封建迷信等等,都是急需解決的不和諧問題。必須對農村實行增加投入,多予少取的方針,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行科學民主化進程,完善村民自治體制,關注弱勢群體,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各種措施公平、合理的解決這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