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貿局上半年市委經濟運行發展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一當好、三爭創”奮斗目標,牢牢把握增長方式轉變和發展模式創新兩大中心環節,狠抓關鍵措施落實,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努力實現資源環境硬約束條件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良好勢頭,整個經濟呈現出“運行穩健、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特征。
一、主要經濟指標預計完成情況及總體判斷
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穩定增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良好。預計:
1、地區生產總值1850億元,同比增長15%以上;
2、服務業增加值730億元,占GDP比重達39%以上;
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6億元,增長20%以上;
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9.9億元,增長28.7%;
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790億元左右,增長13%;
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5億元,增長17%左右;
7、到位注冊外資16.2億美元,增長30.5%;
8、進出口總額237億美元,增長33.7%;
其中,出口總額129.4億美元,增長35.8%;
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2元,增長14.9%;
10、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400元左右,增長10%;
1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7%,控制在3%以內。
從總體運行態勢看,經濟社會全面轉向又好又快發展。預計上半年主要指標的增幅均可達到年度計劃增幅的要求,且略高于去年同期、去年底和今年一季度水平。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結構更趨合理,消費拉動作用更加突出。預計除投資外,主要指標全面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從與全省水平比較看,主要指標總量繼續保持在全省的第2、3位。1-5月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四項指標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到位注冊外資等三項指標的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從區域經濟運行來看,地區功能特色發展的導向得到進一步強化。二市七區發展比較協調,預計基本都能夠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為全市的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各地區也都有個別指標增幅明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全市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今年以來,在內外經濟環境波動性較大的情況下,全市上下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生產制造向設計創造轉變、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具體表現為五個“新”。
(一)三大產業運行平穩,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
服務業發展保持較快增長。預計上半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9.5%,比去年底提高0.7個百分點左右,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7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進展順利,12個省級服務業重點產業項目有序推進。服務外包產業成倍增長。“省級離岸服務外包基地”和“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功能進一步強化,1-5月軟件業營銷收入增長55%,高于工業銷售收入增幅23個百分點,其中軟件出口及外包增長135%,高于全市出口增幅95.6個百分點,新型產業發展呈現高速增長良好態勢。骨干企業層次提升,華夏計算機等11家服務外包企業被確認為省級“承接國際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占全省總數的20%以上。深港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國家基礎軟件園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現代物流產業縱深發展。江陰港開通了到韓國和日本的集裝箱航線,預計上半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增長20%。無錫機場快速發展,預計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和貨物吞吐量增長均在50%以上。東方國際輕紡城、新世界國際紡織服裝城集聚輻射能力不斷提升,總投資24億元的西站物流園區如期奠基,順利推進。創意研發產業加快發展。依托“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城市”和“國家級工業設計園”兩大優勢,動漫和工業設計產業加速發展。首批動畫產業基地試點示范企業達6家,新增入駐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企業30家,累計達到196家。投資3.5億美元的錫山區鵝湖數碼動漫產業基地正式簽約。累計兩家外資銀行入駐無錫。房地產業穩步發展。投資回落趨穩,1-5月全市房地產業投資152.7億元,增長18%,增幅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商品房成交穩步增長,1-5月銷售面積增長11.1%,銷售額增長24.2%,與全省的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呈現理性健康的增長態勢。
工業發展量質并舉。全市工業生產連續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廣州,居全國第六位。預計上半年全市工業綜合效益指數超過200%,再創新高,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25%、32%和40%,繼續保持利潤增長高于銷售增長、銷售增長高于產值增長的良好態勢。主要行業調整性增長。電子、機械、冶金、紡織、石化等五大行業中,高新技術集中度較高的電子行業和機械行業高開高走,分別增長35%和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個和5個百分點。紡織行業和石化行業增長分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個和2個百分點,表明主要行業結構轉型明顯加快。骨干企業規模效益進一步放大。排名前50位的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1.2%,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新增上市企業2家,募集資金56.4億元,其中揚子江船業成為我國在新加坡上市企業中融資規模最大、市值最大的企業。“退城進園”工作推進力度不斷加大,“五小企業”關停并轉工作有力推進。
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全面實施。《無錫市現代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高效農業面積新增12.2萬畝,江蘇無錫高科技農業示范園二期工程開工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增長13.5%。“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工作有力推進,農業特色村占比由31%提高到37.8%。
(二)三大需求拉動明顯,增長動力呈現新變化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出“適度增長、結構趨優”的特點,充分體現出結構調整的要求,預計增長13%。從投向看,服務業投資增長高出工業投入增長6.7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38.7%,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從工業投入看,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進一步加快,技術改造項目投資增長92.8%,占比達55.4%,同比提高25.1個百分點,轉型發展力度加大。通用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等科技含量較高的行業投資增長較快,增幅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6、28.2個百分點;而鋼鐵行業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投資得到有效控制,增幅同比下降42.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8.7個百分點。從引進外資看,機械、電子行業到位外資占全市比重45%以上,服務業到位外資占全市比重近30%,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100個市級重大項目進展順利,開工率達到82%,鳳翔路、青祁路、開源大橋、清寧大橋、蠡湖隧道、惠山隧道等重點道橋工程進展良好。錫澄供水工程、機場改擴建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快速推進,醫療中心、太湖廣場“五館兩樓兩中心”等重大社會事業項目有序推進。
消費拉動作用持續增強。預計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繼續保持在全省前列。消費結構升級。汽車類零售額占全市三分之一,電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類零售額增長104%。節日消費特征凸現。五一黃金周期間,境內外旅游者總數、平均客房出租率、旅游總收入三項數據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受供水危機影響,6月前兩周全市境內外旅游者總數和旅游總收入同比下降40%左右,旅游飯店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7%左右,餐飲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0%左右。目前旅游、住宿和餐飲業啟穩回升,預計全市消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進出口層次進一步提升。堅持以調整外貿結構為重點,不斷提高外貿質量。從產品大類看,高新技術產品比重提升,占比達到44.5%,同比提高1.5百分點,其中電子技術類產品出口增長最快,增幅達173.5%;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占全市比重提高到48.3%。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比重繼續提升。1-5月全市一般貿易出口增長48.9%,高于加工貿易16.7個百分點,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41.8%,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22家企業入圍“江蘇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名單,獲牌數列全省第一,占全省比重達到20%。
(三)三大收入增勢良好,發展質量又有新提高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1-5月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0億元,增長31.1%,增幅列全省第9位,好于去年底和今年一季度(第12位)水平。主體稅種中,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增勢較快,分別增長48.3%和32%,比去年底提高12、10個百分點;增值稅和營業稅增勢平穩,其中增值稅增長26%,比去年底提高2個百分點,營業稅增長17%。金融運行穩健。受資本市場影響,5月末全市本外幣存款余額累計增幅7.4%,增幅低于全省平均2.7個百分點。貸款投放結構趨優。5月末,短期貸款余額增長14.1%,高于全省平均1.4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20.8%,高于短期貸款6.7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4.3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重點投向城市基本建設項目和企業技術改造項目。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著力推進富裕無錫建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為民辦實事項目扎實推進,10件實事全面啟動,三成項目提前或接近完成全年目標。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預計上半年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9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繼續保持較低水平。社會保險擴面征繳穩步推進。預計上半年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四大保險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預計上半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15300元,增長16%左右。
農民增收勢頭良好。預計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0%。本地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率達到86.2%,提前完成全年85%的目標。農村養老保障綜合覆蓋率達到85.4%,比上年末提高2.3個百分點。“三大合作”改革不斷深化,累計建成221家市級“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成年度目標的94%,完成335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年目標。農民參加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轉并取得收益分配的比例提高到51.3%,預計人均財產性收入408元,增長23.6%。
(四)三大創新舉措推進有力,創新能力得到新提升
創新試驗城市建設力度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預計上半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50億元,增長28.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7.9%,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海力士二期、IC設計基地公共平臺升級等一批高新技術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加快“三創”載體建設,累計建成面積151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1500多家。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累計建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8家,1-5月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1926件和1781件,發明專利申請量比重達到19.7%。大力實施“530”計劃,首批7個項目進展順利,第二批項目申報工作有序推進。深化政產學研合作,與在錫院所共簽約27個項目,中科院軟件所無錫分部等一批重大合作項目順利落戶。
“環保優先”戰略地位全面確立。積極應對供水危機,全面啟動治理太湖保護水源“6699”行動和環保優先“八大”行動。大力推進重點污染源減排工作,開展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環境專項整治工作,加快市區快速內環清潔能源區建設。1-5月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75.2,比一季度上升3.4。大力推進78個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全面完成56家重點用能企業的落后用能設備專項調查。全市32個工業行業中,有六成行業的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呈現下降態勢,其中石油加工、有色金屬和通用設備制造業等10個行業能耗降幅都在20%以上。
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順利推進。預計上半年九大類37項工作目標的主要核心指標均達到時序進度要求。生態農村建設進展良好,上半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積10.2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7個百分點,河道兩側、湖泊沿岸建成防護林比例達到60.2%,全市農村建成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的比例擴大到72.7%。
(五)區域統籌建設富有成效,特色發展呈現新氣象
兩市七區發展各具特色。江陰市充分發揮規模企業帶動優勢,百強企業中有35家企業利潤增長超過50%,其中21家超過100%。宜興市加快提升經濟效益,一般預算收入連續5個月增長30%以上,超過全市平均水平。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優勢進一步凸現,電子信息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占全區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均超過70%,江蘇文化創意產業園順利開園。錫山區工業集中步伐加快,累計入園企業2383家,園區經濟占鄉鎮經濟總量76%以上。惠山區對外貿易態勢良好,1-5月進出口總額增長49.1%,出口增長68.6%,增幅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3和29.2個百分點。濱湖區新引進創新創業創意企業52家,累計達到150家。中心城區繼續加快推動服務業增長,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均達到45%以上,超過全市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崇安區服務業占比超過88%,比去年底提高近0.5個百分點;南長區內九龍倉、深圳茂業、世貿中心等一批服務業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初步形成規模效益;北塘區服務業企業引進力度進一步加大,占到引進企業90%。
“四城四園”建設有序推進。太湖新城基礎建設加快推進,預計上半年拆遷量達36萬平方米。蠡湖新城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岸線治理和山水資源整合富有成效。江陰臨港新城爭創臨港倉儲物流服務外包基地,累計引進物流企業16家。宜興環科新城加快發展,國家級電線電纜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實質性啟動。太湖國際科技園載體建設力度加大,建成“三創”載體6.7萬平方米。國家工業設計園工業設計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順利。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招商引企成效明顯,4個“7+1”產學研合作項目成功簽約。藕塘職教園強化規劃導向,園區和入駐4所院校的建設進展順利。
重點園區建設進展順利。15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到位注冊外資、出口總額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主要指標占全市份額進一步提升。跨江聯動優勢凸現,江陰-靖江工業園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共建開發區工作順利推進,無錫新區-新沂開發區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錫山-豐縣工業園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000萬元。柬埔寨太湖國際經濟合作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當前經濟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當前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著力加以解決。
(一)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從服務業結構來看,現代服務業比重有待提高。一是服務業占GDP比重有待提高。目前全市服務業占比不到40%,對照“十一五”服務業比重達到45%的目標,還相差5個百分點以上。按照時序進度要求,今年服務業占比必須提高1.88個百分點,服務業現價增速需達到20%以上。二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面,現代服務業增速有待加快。提高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如果依靠傳統商貿服務業的慣性增長難有較大突破,這部分的增量必須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來支撐。另一方面,現代服務業比重有待提高。從服務業增加值構成看,批發零售業占比37%以上,房地產占比接近10%,住宿餐飲業占比5%以上,這些傳統服務業占比超過52%,現代服務業含量較高的金融保險業占比不足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占比不足2%,計算機和軟件業占比不足0.8%。服務業內部行業結構升級仍較緩慢,現代服務業品牌有待進一步培育。
從工業結構來看,結構調整壓力仍然較大。從與相鄰城市比較看,我市黑色金屬行業產值占全市比重為18.6%,在32個工業行業中位居第一,分別高出南京、蘇州8.1和8.5個百分點,而電子行業比重為15.2%,分別低于南京、蘇州6.9和15.5個百分點。1-5月我市黑色金屬利潤增長49.8%,超出電子行業5個百分點,在市場利益驅動下,短期內黑色金屬行業的地位很難發生根本改變,我市工業結構調整壓力仍較突出。
從農業結構來看,結構調整面臨新的形勢。圍繞市委、市政府“6699”行動部署和環保優先“八大”行動要求,下一階段將對太湖一級保護區范圍內22.3萬畝基本農田(其中宜興17.98萬畝,濱湖2.02萬畝,新區2.3萬畝)傳統種養殖業進行綜合整治,全面取締沿湖岸1公里區域核心保護區內的傳統養殖場,這將對現有產業發展和部分農民生活產生一定影響。如何全面發展生態農業,將政策影響化解到最小程度,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發展后勁有待進一步培育
有效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大。從長三角十六市情況比較看,上半年我市投資總量低于上海、蘇州、南京,列第4位,增幅僅列第10位。新開工項目明顯下降,同比減少185個,下降8.7%,超億元項目同比減少63個,下降44.4%,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從投入方向來看,“三谷三基地”投資有待加強。服務業投資仍集中在房地產業,1-5月房地產投資增長33%,占服務業投資比重近50%,但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緩慢。
利用外資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因海力士增資項目因素,上半年到位注冊外資回升到全省第2,但下半年要繼續保持這一位次壓力較大。現代服務業利用外資項目有待突破。全市引進的服務業外資中,將近70%集中在房地產業和零售餐飲業,產業層次有待提高,優化發展環境、減少商務成本的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外資項目比較少。
科技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大。一是從全社會投入看,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偏低。2006年我市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預計為1.7%,盡管位于全省前列,但在長三角地區處于中下水平。二是從企業投入看,科技創新供給能力不足。以大中型工業企業為例,開展科技活動的企業占比不足50%,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03%,而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這一指標為5%。三是從新產品生產來看,1-5月全市新產品增長19.8%,低于全市工業產值增長近8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9.5%,比去年底下降1個百分點。
(三)運行質量需高度關注
兩項收入增長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財政收入增幅有待進一步提高。盡管1-5月增幅位次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低于蘇南五市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增長壓力依然很大。營業稅受到房地產相關稅增長不快的影響,累計增長不足17%,同期南京、蘇州的增幅都在35%以上。二是城鎮居民收入增幅有待進一步提高。1-5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增幅列全省第12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低于蘇州和南京0.6個百分點。與南京相比,我市轉移性收入增幅低了5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增幅低了30個百分點左右。
經濟運行環境面臨新形勢。一是外貿增長面臨宏觀環境變動的不確定因素。近期國家陸續出臺調整出口退稅、加工貿易和進出口關稅政策,主要將影響我市的紡織、鋼鐵、機電和化工等行業。根據1-5月出口情況分析,涉及取消和降低退稅的商品總額占出口總額的30%,涉及進出口企業3000多家,其中內資企業近2000家,下半年我市出口增幅可能出現小幅回落,并影響工業經濟總量的增長。二是企業虧損面、虧損額有所擴大。部分企業受市場因素影響,虧損情況有所加重。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達17.2%,比去年提高4.8個百分點;虧損額增長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外資企業虧損集中度趨高,虧損額占全市比重近60%。下半年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到位等制約因素將有所增加,同時7月1日起全省廢氣和污水排污費征收標準分別提高100%和30%以上,成本上升將進一步加大企業扭虧為盈的壓力。三是地區發展均衡性還不夠。各地區全社會投資和到位注冊外資增長較不平衡,有的地區投資和到位注冊外資出現負增長。
(四)節能減排任務艱巨
從減排工作來看,1-5月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1.3,距離全年目標相差6.8。關鍵問題在于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兩項指標偏低。從節能工作來看,一是部分行業能耗水平有反彈跡象。受市場驅動影響,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生產明顯提速,這與全國全省大趨勢是一致的。高耗能行業的快速發展,給實現全市萬元產值能耗下降4.4%的目標增加了難度。二是“雙高”企業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全市84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集中在粗鋼、水泥和電力等行業,實現產值僅占全市的11%,而消費能源量占全市的50%以上,萬元產值能耗高達1.195噸標準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3倍。“雙高”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需加快推進。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從單位增加值來看,服務業耗能不到工業耗能的1/6,同為工業,電子行業能耗僅為黑色金屬的1/7。因此,做好節能減排工作,除了依靠企業挖潛以外,根本的還必須依靠結構轉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四、下一階段經濟工作安排建議
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發展情況和各種支撐條件綜合判斷,下半年全市經濟總體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但宏觀環境變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方面,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治太”力度,實行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準入門檻,另一方面,上半年高耗能產業發展較快,國家將采取更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因此,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更加突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四高聯動”加快實現“三大轉變”的決定》的要求,切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到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力爭全面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全年目標。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一是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治理太湖保護水源“6699”行動和環保優先“八大”行動上來。認真落實各項決策部署,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的關系,下更大決心、花更大力氣,確保完成全年節能減排目標任務。二是嚴把項目審批關口。全面實行新開工項目用能評估審核制度。抓好重點行業、企業、地區的節能減排工作,積極貫徹《國務院關于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專項大檢查的通知》精神,做好自查自糾工作。對471家重點用能單位和291家重點水污染企業落實全過程監控。三是加大環保投入。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太湖綜合治理投入的契機,及早規劃一批項目,積極爭取國家資金的支持。同時要認真研究環保產業發展戰略,爭取在新一輪的“治太”工作中,形成我市新的產業優勢。
(二)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一是以科技創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聯盟,為在錫落戶項目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成果化、產業化發展,盡快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勢,確保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保持37%以上。二是以集聚區和載體建設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繼續加快推進7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步伐,完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現代服務業招商力度,強化服務業品牌發展意識,在服務外包、科技研發、現代物流、金融、中介等領域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確保全年服務業比重占GDP比重達40%以上。三是以結構調整推進高效農業發展。繼續加大“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工作力度,進一步引導工商企業投資現代農業,把“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打造成我市乃至長三角地區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工作品牌。四是以工業布局調整推進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細化工業布局調整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大責任落實和考核力度,確保工業布局調整政策及時、有效實施到位。把布局調整和“五小企業”整治等工作有機結合,加快制定調整、淘汰企業的標準和實施辦法,確保年內關閉小化工企業目標如期實現。
(三)進一步保持有效投入適度合理增長
一是要加快“三谷三基地”、“四城四園”建設。進一步細化產業集群、產業規模、產業鏈發展關鍵環節等工作目標,加快制定出臺配套政策,強化推進工作責任制。精心做好園區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大功能性項目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二是要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對全年確定的100個市級重大項目,要分析形勢、研究問題、加強服務,確保完成年度投資計劃。高度重視新開工項目和超億元項目不多、協議注冊外資偏低等問題,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工作。三是多方籌措建設資金。積極推動政銀企合作,做好企業發行債券的爭取工作,努力發展創業投資基金,重點做好企業上市爭取工作,年內確保上市企業新增10家。
(四)進一步做好改善民生工作
一是確保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扎實做好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年內為民辦10件實事,強化推進和落實,強化管理和考核,確保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確保市民滿意率達到95%以上。二是促進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著力推進“富裕無錫”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進一步提高工資集體協商覆蓋面和履約質量。研究制定出臺提高企業一線職工工資收入相關意見。及時做好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工作。三是切實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統籌做好各類人員就業工作,維護合法權益,完善就業援助政策,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農村調查失業率控制4.8%以內。四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保險市區并軌,提高統籌層次,實現市區范圍內“五險合一”大統籌。五是高度關注低收入群體。要密切關注食品價格上漲較快的趨勢,進一步做好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