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村工業經濟發展總結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在中共*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按照市第九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統一思想,積極進取,求真務實,銳意創新,一手抓抗擊"*",一手抓經濟建設,迅速掀起新一輪發展熱潮,推動國民經濟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一年打基礎"的工作目標。
——積極實施東進戰略,國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經濟綜合實力增強。三大經濟板塊建設全面推進,中心板塊新經濟產業逐步上規模、上水平,東南部加工制造業經濟板塊成為承接珠三角產業擴張轉移的先發地區、吸引制造業集聚發展的新興基地,山區縣域經濟板塊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外資經濟、民營經濟、園區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體制、科教、城市化三大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市生產總值完成50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6%。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三次產業比例從上年的28.1∶36.2∶35.7調整到26.5∶38.8∶34.7。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50元,扣除物價因素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0.7%和3.2%。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市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
工業經濟發展提速。工業強市戰略進一步落實,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效益不斷提高。全市新登記各類工業企業1681戶,新增工業注冊資本30多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得到發展壯大,風華集團、星湖科技公司等重點骨干企業增長勢頭良好。園區經濟進一步壯大,高新區大旺工業園等重點園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企業技術改造得到加強,全年技改竣工項目26項,總投資5.02億元。全市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增長15.9%,實現稅利增長9.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13.3個百分點。全市供電量比上年增長18.2%。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道路拓寬。以擴大招商引資和加強園區建設為手段,促使山區資源型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封開、德慶的打火機生產,德慶、懷集的林產化工和生態旅游,廣寧鼎豐紙業等山區特色產業。中心鎮規劃建設工作全面鋪開,產業集聚和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增強。財政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共投入2.96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推廣和水利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積極抓好肉桂、柑桔、肉雞、食用筍竹等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和十大名牌產品規模不斷擴大。各類產業化組織、專業批發市場和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分別發展到154個、13個和73戶,"三高"農業基地面積達740萬畝。創辦了6個省級農業標準示范區。林業生態建設進展順利,超額完成綠化造林任務,啟動了北嶺山林分改造二期工程,籌建省、市級自然保護區8個。城鄉水利減災防災工程建設深入推進,景豐聯圍等重點江堤、各縣(市)區縣城防洪工程和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達標建設進展順利。全市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7%。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認真落實省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工作部署,制定實施了我市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強了對民營經濟的引導,提高了政府服務水平,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千方百計激活本地民資和擴大利用外地民資,扶持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和民營科技工業園區,民營經濟實力壯大,質量提高。年末全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達到7.2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083戶,其中私營企業登記注冊戶數和注冊資金分別比上年末增長26.2%和53.4%。個體私營企業入庫稅收總額首次突破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民營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4%,占*市生產總值的33.9%。
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實現恢復性發展。大力扶持受"*"影響較大的旅游、交通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以構建千里旅游走廊為主線,加大景區景點的整合和開發力度,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組織系列宣傳推介活動,使旅游業在"*"過后迅速恢復。全年城市接待過夜旅游者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比上年下降8.6%、8.2%。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消費需求平穩上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增長11.4%,形成了汽車、住房等新的消費熱點。電信服務不斷推出新業務,商貿、餐飲和其他服務業有新的發展。房地產開發勢頭良好,完成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12.8%,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增長29.8%和44.2%。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7%。
財稅、金融平穩增長。稅收征管得到強化,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32.52億元,總支出32.32億元,實現收支平衡。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44億元,比上年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1.89億元,增長18.5%。金融部門增強了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各項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6.2%和6.8%。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6.72億元,增長14.1%。
——招商引資取得歷史性突破,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招商引資掀起新熱潮。不斷擴大招商引資地域,創新了招商引資方式,搭建起國際化、市場化的招商平臺,做到擴大利用港澳臺、美、日資本和拓展利用歐洲、韓國等資本并舉,利用境內和境外資本并舉,吸收外資水平明顯提高。成功舉辦重點項目簽約儀式、"*金秋"經貿洽談會和承辦*年*華僑農場招商洽談會,其中"*金秋"經貿洽談會簽約和奠基項目投資總額折合人民幣526億元。引進了亞洲鋁業、正寶山銅業等一批實力雄厚、關聯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大項目。全市新批注冊合同外資額比上年增長185.9%,實際利用外資6.82億美元,增長25%。扎實推進全國電子口岸試點工程建設,通關效率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外貿出口總額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39.2%。
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城鄉規劃編制不斷完善,完成了中心城區主要路網規劃調整論證。中心城區東擴南連建設開始啟動,城東新區系列項目奠基。加大土地儲備力度,推動融資方式多元化,擴大利用了各類資金。城區道路建設和路燈改造工程逐步鋪開。宋城西路開通工作進展順利,躍龍涌覆蓋工程基本完成。*新港一期工程、西江大橋擴建工程和景豐聯圍除險加固工程正在抓緊進行。三水至懷集高速公路已規劃立項報批。全面完成了省道砂土路改造任務。縣省道上等級改造工程和鄉鎮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進度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回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增長17.9%;全市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總額123.5億元,增長218.6%。
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大。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活動深入開展。編制了《*市治污保潔工程實施方案》,以西江水環境為重點,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全市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基本實現污染物零排放,主要江河湖庫地面水和飲用水水源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的標準。城區空氣質量良好。城區交通干線噪聲和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達到標準。市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進展順利,高要、四會等縣(市)區污水處理廠籌建工作已經啟動。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保障和就業形勢進一步好轉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突破。以市直國有企業為重點,加大了企業產權改革的力度,多渠道籌集改革成本,積極引入各類資金參與企業改革,生產性企業的存量資產得到有效盤活。方大氣動、動力配件、香料廠等企業已基本完成產權改革,化纖廠、物資集團、南華集團、羚羊集團等困難虧損企業依法實施了關閉破產。市直實施產權改革的企業共45戶,合計籌措改革資金1.92億元,安置職工13149人,盤活資產5.62億元。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完成了第二輪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項目由650項減少到226項。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開展了公共資源及政府特許經營項目市場化運作試點,實行國有土地和河砂等礦產資源公開招投標,收到良好效果。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社會保障和就業工作得到加強。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實現了社會保險全市統籌,到去年底止,全市享受社會保險待遇10.29萬人,社會保險待遇支付率100%。建立就業和再就業目標責任制,省、市、縣三級勞動力市場實現信息聯網,扶持再就業政策得到落實,在全省率先建立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擔保中心。全市各級財政已安排再就業專項資金1518萬元,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7萬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9%。初步建立勞務輸出培訓機制,組織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8.13萬人。
——"科教興市"戰略進一步落實,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
科技工作成效明顯。全社會科技意識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市投入科技領域的財政資金9272萬元。組織申報和實施了80項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被認定為省市高新技術企業1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3家。有3項技術獲得國外專利。組建省、市級工程中心6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數量居于全省地級市前列。開展了省、市級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和市級民營科技園創建工作,高要金利鎮和端州黃崗鎮被列入省級專業鎮創新試點。科技合作領域逐步擴大。中國與巴西軟件合作開發項目落戶*。"數字*"建設開始實施。開通了疾病疫情信息網絡系統。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度重視發展教育,全市共籌措7.2億元資金投入教育。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和中小學教育收費"一費制"進一步完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不斷鞏固提高。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快,累計調整學校579所,擴大校舍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教育信息化上新水平。普通高中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高考上線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農村成人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有新的發展。社會力量辦學在不斷規范中發展壯大。
文化、體育發展水平提高。著手開展文化名市建設研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文物普查、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宋城墻西段進行了保護開發,白沙龍母廟主體修葺復原工程竣工。文藝創作演出繁榮,群眾文化活躍,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文化事業得到加強,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6.6%。建成了*城區全民健身廣場,成功舉辦市第七屆運動會,競技體育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我市運動員獲得2項世界冠軍、7項亞洲冠軍和36枚全國重大比賽金牌。
公共衛生建設不斷加強。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疫情,認真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投入"*"防治資金1100萬元,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取得了抗擊"*"斗爭階段性勝利,穩定了經濟社會大局。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構和防治體系,加強公共衛生監督管理,組建了市衛生監督所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功主辦國際中醫藥學論壇。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得到落實。全市鄉鎮基本建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有117.69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完成了省下達的目標任務。重視農村落后地區衛生環境建設,扶持了一批村莊改水改廁。
其他社會事業穩步推進。完成了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任務,人口自然增長率6.17‰,比上年下降0.47個千分點。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離休干部離休費和醫藥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救災和扶貧工作扎實有效開展。社會救助管理全面啟動。社區建設步伐加快。國防動員、兵員征集、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殯葬改革得到落實。海外聯誼和港澳臺聯誼工作進一步拓展,建立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外城市不斷增多。充分發揮僑務資源,爭取各類捐款2784萬元。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審計、統計、婦女兒童、民政、民族、宗教、地方志、質量監督、氣象、防震、人防、檔案、殘聯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民主法制得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發展
民主法制建設繼續推進。自覺接受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方面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堅持向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已辦結市人大會議議案1件和省、市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99件,已經解決或列入計劃逐步解決的78件,辦理市政協提案103件。加強了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眾團體的聯系。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逐步落實,科學化、民主化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法律服務工作得到加強。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復議工作更加規范。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和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實施了社區警務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四警聯動"的快速反應治安防控體系和治安聯防網絡。堅持不懈防范和打擊""等邪教組織。開展了打擊惡性暴力犯罪和"兩搶"、"兩盜"、"六合彩"賭博、非法傳銷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實施了"禁毒03工程",治安狀況持續好轉。深入開展人民調解工作,積極化解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
精神文明建設有新氣象。深入貫徹中共*大和*屆三中全會精神,掀起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新高潮。大力宣傳抗擊"*"先進事跡。組織開展了"現代*人精神"大討論。評議并確認了*新八景。認真組織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和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安全文明小區覆蓋率達88.4%。
——政府服務不斷改進,"十項民心工程"逐步落實
政府機關作風建設不斷加強。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在抗擊"*"斗爭中經受住嚴峻考驗,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增強。按照"為民、務實、廉潔"的要求,扎實開展政府機關作風建設年活動,公務員隊伍服務意識、辦事效率得到提高。政務公開、電子政務建設取得新進展,行政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認真落實領導干部崗位目標責任制和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了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制度建設,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重視群眾來信來訪,認真糾正了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十項民心工程"開始實施。認真落實農民增收減負工程,"三并一減"(并鎮、并村、并校、精簡人員)穩步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市財政支出稅費改革配套資金1470萬元,年減輕農民負擔1.74億元,農民人均減負率80%以上。實現了縣(市)區為單位的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教育扶貧工程扎實推進,建立了助學貸款風險準備金。保護外來工合法權益工作得到有效加強。全民安康工程加快實施。城鎮醫療保險工作完成了預定的目標任務。逐步解決農村缺水地區飲水難問題。加快建設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對臺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防災救災監測網和預防預警機制進一步健全。
回顧總結去年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增長速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質量和效益不高;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區域發展不平衡,加快發展山區縣域經濟的任務艱巨;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未能達到計劃進度要求,部分已簽約項目尚未有效落實;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待加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鎮居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部分下崗職工生活比較困難;國企改革的任務仍很艱巨,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仍較低。特別是政府工作的責任機制尚未完善,檢查督促力度不夠;一些部門大局意識淡薄,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少數領導干部缺乏進取精神和務實作風,一些公務員尤其是中層干部缺乏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服務意識不強,創新精神不足。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進。
各位代表,在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國內經濟競爭激烈、"*"突如其來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下,我市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實現跨越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所取得的成績,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大、*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和省的工作部署開拓創新的結果;是市委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確立新的發展思路,實施新的發展舉措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謀發展、奮力拼搏、真抓實干的結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人民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也是駐肇單位、武警官兵、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職工、外來務工人員、駐肇單位、駐肇部隊、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我市建設的外來投資者、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