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村發展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按照《zzz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文件》(z農領發[2007]9號)精神,經過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確定六間房村為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色村,并制定從現在始到2010年發展特色村規劃如下:
一、基本情況
zzz村距zzz子鎮政府所在地東偏北方向5公里處,全村地域總面積16898畝,有2個自然屯,405戶,1627口人。全村有耕地面積12787畝,土質肥沃,適合糧食生產,年產糧食1.5萬噸。近年來,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大修農田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生產,總面積達到6000畝,是著名的水稻專業村,優質大米暢銷全國,正在申請“綠色產品”證書;大量糧食生產帶動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全村有水稻聯合收割機臺,有水稻插秧機臺,有小四輪臺,有鏈軌拖拉機臺,有滅茬機臺,有脫粒機臺,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被zz市政府命名為“農業機械化專業村”;該村林業發展也比較突出,現有林地2500畝,去年與zz村一起被命名為“萬樹村莊”;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4140元。該村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高趙公路橫貫東西,油路建設正在進行,已經實現“五通”,即通油路、通有線電視、通電話、通自來水、通寬帶網,今年初被確定為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二、總體思路和預期目標
總體思路: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省、市、縣三級有關會議精神,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大力發展水稻生產和農業機械化建設,同時大力發展以小區為主的現代化養殖業,以特色產業強村、農業機械興村、生態建村、依法治村為抓手,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立足實際,大膽創新,真抓實干,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爭在2010年底,把該村建設成為以優質水稻生產和養殖業為兩翼,以農業全面機械化為牽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村、示范村。
預期目標:到2010年,要實現生產發展,突出特色,支柱產業基本形成,全村無公害水稻面積達到6000畝,養殖小區要達到3個,農機總數量要達到400臺套,農業增加值達到80萬元,年均增長10%;人均收入要實現6500元。要實現社會事業發展,基礎設施完善,文化設施齊全,鄉風文明,民主法制健全。
三、實施步驟
堅持一次性規劃,分步驟實施,滾動發展的原則,高標準建設。
2007年(啟動階段):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特色村詳細規劃,做好宣傳動員,完成示范村建設基本設施建設和特色村雛形建設。投資20萬元建成1個占地平方米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廣場;投資14萬元建設“四廳”;,美化村居環境,在高趙線沿路投資16萬元,修建4000延長米石砌邊溝,投資13萬元,修建統一標準的院墻1500延長米,修建衛生廁所55個,投資5萬元綠化美化,栽花種草;要修建水利工程1.5萬土方,開發水稻1000畝;購進農機50臺套,引進新型水稻聯合收割機2臺;引進資金800萬元,建成1個占地100畝、飼養量超過15萬只的高標準蛋禽養殖業龍頭企業。同時繼續推進“四改”、“五通”“六有”。
2008年(全面實施階段):完善示范村配套設施建設和特色村推進建設。預計投資萬元,完善文化廣場設施建設,購進健身器材1套10件,組建1支文藝宣傳隊伍,培育一批文藝宣傳骨干;完善“四廳”,對群眾開放,取得實效;繼續完善“萬樹村莊”建設,消滅綠化死角;加強“三品”生產監督檢查,申請“三品”生產證書;擴大養殖小區規模,完善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繼續引進新型農機。
2009年(攻堅發展階段):基本完成示范村和特色村建設。要實現文化設施齊全,利用效率高,群眾滿意度高;“三品”生產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以優質產品占領市場,創造高附加值,實現生產發展,農民增收;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操作取代人工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質量。
2010年(鞏固提高階段):把握建設標準,總結經驗并在全鎮推廣。
四、基本原則
1、堅持發展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的原則。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2、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強迫命令,不搞形式主義。
3、堅持以人為本、務求實效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4、堅持全面參與,各方配合的原則。要堅持發揮全鎮各方面的的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政府投入,部門配合,政策驅動,農民參與相結合的動作機制,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五、主要措施
1、突出特色,培育支柱產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要求,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農業生產布局,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經濟效益,主要以農業企業為龍頭,以項目為支撐,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扶持引導朝產業化方向發展,起到規模效益和示范效應。一是抓好種植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的條件下,大力發展水稻、棚菜等經濟效益好的特色產業。二是依靠廣闊的市場發展畜牧業,引進和培育優良品種,發展龍頭企業,采取政府扶持,協調資金的辦法,鼓勵農戶進行規模養殖。三是抓好林業生產,發展綠色銀行。
2、推進村屯建設,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以“四清六改”為主要內容,不斷加強村鎮基礎設施、公益設施、農民住宅等方面的規劃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制定好各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逐步到位的原則,對農民積極性高,基礎好的村民組先實施,抓出試點示范,逐步推廣。抓好“四清六改”,整潔美化村屯環境。在各村開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雜草的環境衛生活動。基本清除臟亂差現象,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對未吃上自來水的村民組做好宣傳動員,保障農戶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到2010年自來水普及達100%;積極實施沼氣工程,把改灶、改廁、改圈配套實施,對露天的廁所、糞坑進行改造,建沼氣池,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對畜圈設置不合理的要進行改造,實行人畜分離,優化人居環境。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建設,加強村寨生態環境建設。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積極發展環村林和環宅林,逐步形成綠樹環繞,綠水環流,林路配套的格局。農戶房前屋后,道路兩旁種植樹木,農戶庭院內建設小果園或小花園。對村寨周圍的生態要加強保護,不能亂砍濫伐,努力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村屯改造。對農民新建房實行統一規劃,指定統一的住宅修建區域,原則上不得在規劃區外批宅基地,亂建房屋,認真規劃,引導推廣。沿路民宅采用統一顏色刷新或統一瓷磚顏色進行改造,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努力建設布局合理、排列有序、村容整潔、美觀大方的新農村。
3、發展社會事業,推進鄉風文明。
加大對教育、文化、計生、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投入。逐步完善教學設備,貫徹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法,全面普及農村義務教育,認真落實“兩免一補”,切實做好困難學生的上學救助工作,徹底解決貧困學生就學難問題,確保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100%,高中教育70%以上。加強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建立健全計生服務組織,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力爭在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到7.5%以內,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5%。逐步完善農村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救助體系。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各種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防止傳染病在我鎮發生,抓好計劃免疫、食品衛生監督,全面提高全村的衛生水平。大力開展綠色培訓工程和陽光工程培訓,依托產業發展開展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每年培訓500人次以上,造就一批有一定科學技術知識,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和就業能力,使90%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認真開展平安村建設,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村民道德教育,營造鄰里團結,和睦相處,民風淳樸的社會氛圍,樹立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的新風氣,開展“和諧家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為主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村內杜絕“黃、賭、毒、封建迷信”活動,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和富在農家、學在農家、美在農家、樂在農家“四在農家”活動,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堅決抵制邪惡勢力和各種邪教迷信等丑惡現象,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導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
4、加強組織建設,推進民主管理
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基層組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治和組織保障,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切實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以“五個好”(領導班子好、黨員干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群眾反映好)的要求,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建立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規民約、村務公開和村民議事制度,充分發揮村民對村務的管理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建立健全村務管理的各種制度,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對村務進行民主管理,建立農村各種服務組織、協會,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