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強信息化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推進信息化工作更好更快發展,提高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根據《20*—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專項規劃》,特制定本規劃。
一、信息化發展趨勢與現狀
(一)當前信息化發展的趨勢。
進入21世紀,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應用、高度滲透的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信息網絡更加普及并日趨融合。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交織,推動著全球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重塑著全球經濟競爭格局。電子政務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擴大民主參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發達國家信息化發展目標更加清晰,正在出現向信息社會轉型的趨向;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重塑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1、電子政務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的促進作用進一步顯現;政府網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重點業務系統和基礎數據庫建設繼續推進。
2、國民經濟信息化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果繼續鞏固和提高,普遍服務制度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在工業重點領域的推廣應用力度加大。
3、社會信息化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在教育、醫療衛生、防疫監控、應急處置和救治、環境保護等領域的重點應用將繼續深化。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得到提高。信息產業對信息化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繼續深入。
(二)我市信息化發展現狀。
1、電子政務。建設了*市政務信息網,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政務網絡互聯互通,為全市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統一網絡平臺,建立了全市統一的公務員電子郵箱系統、視頻會議系統。部分單位通過政務信息網建立了縱向和橫向的業務應用系統,如:市財政的國庫集中支付信息系統,市工商局的電子工商應用系統。建立了*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全市18個縣(市、區)人民政府和近60個市直單位建立了網站。公安、海關、稅務、銀行等單位通過實施“金”字工程建立了一批重點業務應用系統,如:公安局市—縣三級網全面升級換代,并建立了縣—派出所四級網,建立了人口信息系統中心庫。
2、企業信息化。制造業企業加大了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了企業信息化水平。如:*發電設備成套制造有限公司投入2000萬元用于信息化系統建設,已建立了內部局域網;*江鈴齒輪股份有限公司
將信息化建設滲入到了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市中小企業局建立了“*中小企業網”,為中小企業初步搭建了信息服務平臺。深燃公司、*供電公司、市自來水公司等公用事業企業建立和完善了用戶使用和繳費數據庫。
3、社會信息化建設。章貢區“網絡社區項目”實現了43個社區服務站和4個社區服務中心的網絡連接和系統集成,提高了中心城區社區服務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率。“數字*”利用空間地理信息技術,提供城區三維信息服務,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教育、文化、衛生等系統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鄉鎮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實現法定傳染病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
4、信息化服務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網”和“*農網”,整合新農村建設和農口部門信息資源。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加快了電信網、寬帶網和有線電視網向鄉村的延伸,實現96%自然村通電話,47%的行政村通寬帶。市果業局建立了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贛南臍橙數據庫。
5、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電信網絡規模繼續擴大,綜合通信能力不斷增強。20*年底,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96.6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52.74萬戶。固定電話用戶137.44萬戶,新增9.0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59.19萬戶,新增43.65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3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通電話的行政村3436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9.11%?;ヂ摼W上網用戶15.48萬戶。全市通廣播電視的村有3358個,占96.86%。有線電視用戶35.47萬戶,其中章貢區8.45萬戶,通有線電視的村為2652個,占76.49%。
6、電子信息制造業。近年來,電子材料、電子元器件和電纜等特色產品得到發展,全市現有電子信息企業20多家。
我市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縣級信息化機構有待健全??h(市、區)信息化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不健全,大部分縣(市)沒有成立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縣(市、區)政府負責信息化工作的機構和職能不明確。
2、信息化工程建設管理有待加強。信息化建設項目未能按照有關規定的要求進行規范管理,重復投資、分散建設現象仍然存在。
3、地方信息化建設投入匱乏。市、縣財政投入信息化建設的項目少、資金不多,并且使用分散,地方部門信息化建設水平與駐市單位相比,差距十分明顯。
4、“信息孤島”現象比較突出。電子政務統一應用平臺和橫向互聯的應用系統建設滯后,導致各部門信息系統各自獨立,信息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部門間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效益不能發揮。
5、政府網站建設有待加強。目前市政府直屬、駐市單位只有42家建立了網站,且有些網站域名不規范。網上辦事功能和政民互動功能重視不夠。
6、信息產業比較薄弱。電子信息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缺少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軟件開發應用尚未形成產業,研發水平低。
7、信息化的基礎環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政策體系和標準體系還不健全;信息化人才資源短缺。
二、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要不失時機地推進信息化”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對接長珠閩,建設新*”發展戰略和“三個提高、一個創新”的要求,以改善發展環境、提升城市功能、促進新農村建設、帶動經濟發展為目標,以機制體制創新為動力,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以信息網絡安全為保障,以信息產業為抓手,促進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努力構筑政務信息化、企業信息化、農業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體系,為*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服務。
(二)發展原則。
1、統籌協調,重點突破。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安排,防止各自為政、重復建設。要著眼需求,講究實效,緊緊抓住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有重點、分步驟推進,發揮示范工程的帶動作用。
2、政府引導,規范運作。充分發揮政府在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政策導向、組織推進等方面的作用,調動各方面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快電子政務建設;要以企業為主體,加速信息技術在社會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按照市場規律推進信息化建設。
3、加強對接,促進開放。圍繞“對接長珠閩”發展戰略,加強區域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積極引進、消化、吸收“長珠閩”地區的先進經驗和適用技術,促進產業對接與機制體制對接。
4、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加強組織協調,整合已有和新建的網絡基礎設施、業務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充分發揮信息化資源的效益。加強政府業務流程的優化設計和制度創新,促進信息資源的公開、共享與利用,提高政府運行服務的效能,減少行政成本。
5、優化產業,服務經濟。積極將信息化融入*市各項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中去,切實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消耗過大、企業競爭力不強和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著眼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加快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三)發展目標。
今后五年,我市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積極應對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圍繞“一個戰略”(“對接長珠閩,建設新*”發展戰略)、突出“二個重點”(以電子政務建設為突破口、以信息資源整合和開發利用為重點)、打好“三項基礎”(完善政府網站建設、優化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五大提升”(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公共信息服務水平、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水平、信息產業發展水平、公民信息化知識水平),通過五年建設,使我市信息化水平邁上新臺階,形成合理、適用、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信息化應用和服務支撐體系,信息化發展在省內處于比較先進的水平,成為具有一定輻射能力的區域性信息中心城市。
到2011年,我市信息化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1、形成覆蓋全市的高速通信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省內先進水平。全市光纖網絡36萬芯公里,實現光纖到小區、大樓;全市固定電話達18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60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61部/百人以上,因特網用戶超過50萬;實現100%自然村通開電話、100%行政村通寬帶網和有線電視。城區有線電視網家庭接通率達到99%以上。
2、基本建成電子政務體系框架,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顯著增強。建立較完善的電子政務統一網絡平臺,政務信息網延伸到鄉,100%的市級和縣級政務部門接入政務信息網,政務部門基本實現網上辦公;重點業務系統、數據庫基本建成運行,實現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包括市、縣二級政府及各部門的“政府網站群”,成為政府“信息、便民服務、互動交流”的窗口,并實現可公開政府公文和辦事表格100%網絡下載、政府行政許可項目80%網上辦理。
3、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取得明顯成效。100%的大型企業和60%以上的中型企業實現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企業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60%以上。建成較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共享。
4、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深入的應用。城市管理和社會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交通旅游、社區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信息化建設基本成型,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
5、電子信息產業逐步壯大。信息產業增長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增長。軟件開發、系統集成、網絡服務、信息內容等信息服務業達到一定規模、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本地信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集成商、專業咨詢與外包服務隊伍。
6、信息化建設環境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和機制,形成比較完善的信息化建設政策環境和標準規范體系;建立規范、活躍的信息產品和服務市場;全市100%的城市和農村中學普及信息化知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