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加強城鄉建設發展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工作回顧
(一)城鄉發展
重點項目扎實推進。灘坑水電站、外雄水電站蓄水發電,油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基本建成,高崗防洪堤開工建設。完成了中部組團城鎮供水主體工程,啟動西部組團城鎮供水工程。基本完成灘坑庫區景青公路、北山至萬阜公路和碼頭復建,加快青岱線三期、*至*公路、*至方山公路改造等項目建設進度。金溫鐵路擴能改造、高速公路縣城互通、49省*城后山過境公路、縣城水利樞紐工程、三溪口水電站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農村環境不斷改觀。實施新一輪“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著重抓好垃圾處理、村道硬化、污水治理、衛生改廁等項目,建成8個新農村示范村,完成50個村整治任務,整體搬遷61個小規模自然村,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70.4%,硬化村內主干道77公里,建設污水處理池2萬立方米,1萬多農戶實現衛生改廁,完成河道整治41公里;強塘固房、安全飲水和康莊工程實施力度加大,除險加固病危水庫25座,完成農村困難群眾危舊房改造160戶,建成農民安全飲水項目98個、受益7萬余人,完成康莊工程路基改造118公里、路面硬化148公里,基本實現安保設施到位的康莊公路客運車輛全通達,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二)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8.2億元,增長13%;財政總收入11.2億元,增長11.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15.4%;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5.4:60.7:33.9。農業產業穩定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7.1億元,增長4.4%。糧食生產與糧食市場保持穩定,楊梅、田魚、油茶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壯大。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新發展農業龍頭企業7家、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2家,新建了一批標準化基地和農業示范基地。工業經濟高位增長。實現工業總產值185.1億元,增長3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5.6億元,增長36.8%。深入開展“政企聯動、破解難題”活動,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促進44家企業落地建設、35家形成產能,工業園區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機械電器、鞋革、礦產等主導產業集群規模不斷壯大。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實現增加值29.9億元,增長8.3%。大力扶持發展旅游業,全年接待游客124.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8.6億元,分別增長24.4%、22.4%。商貿流通繁榮活躍,金融保險、郵電通信、交通運輸等發展態勢良好。
經濟素質明顯提高。支持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完成企業技改投入10.1億元,增長14.6%。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2億元,增長28%。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家,億元以上企業達到22家。實施省級科技項目28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把節能減排作為提升素質的重要內容,狠抓21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改造,淘汰了小造紙、活性炭等落后產能,縣城污水處理廠正式運營,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發展活力日益增強。接軌*逐步深入,要素回流進程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項目32個,總投資15.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0.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05萬美元,增長263.2%;實現自營出口17261萬美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強化投資支撐,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9億元,增長1.5%,區域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引進2家商業銀行,建立小額貸款公司,金融主體向多元化發展。全年信貸投放75.2億元、新增10.9億元,存貸比同比提高6.9個百分點,金融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加大。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478元,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5146元,增長16.2%。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人民幣1*.8億元、外幣6.2億美元,分別比年初增加5.7億元、3.4億美元。社會消費需求旺盛,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7億元,增長20.8%。城鄉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汽車、旅游、文化、教育培訓、信息服務、體育健身等消費支出快速增長,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三)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快
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基礎教育進一步普及,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0.5%,初升高比例達到92.1%。整合教育資源,較好地解決了外來人員子女就學難問題。投入校建資金4456萬元,新建校舍2.36萬平方米,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考創歷史最好成績。實施新一輪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創辦石雕藝術學校,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提高教師待遇,深化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促進教師隊伍穩定和素質提升。文化事業加快發展。“三鄉”文化和民間工藝得到傳承與發展,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石雕文化節暨第四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啟動名石原石市場建設,*魚燈參演“北京奧運城市廣場文化活動”。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啟動*縣志續編,完成內馮村中共*縣委舊址修復工程。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建成鄉鎮文化中心7個、村文化活動室133個。實施文化低保工程,新增有線電視聯網村115個,3萬多農民受益。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城鄉醫療服務設施和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建成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3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項目覆蓋率達到100%。推進農民健康工程,免費為12萬農民實施健康體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不斷提高,成功處置風疹、手足口病、嬰幼兒問題奶粉等事件。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競技體育水平得到提高。推進科技創新,重大科技項目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加強人口計生工作,基層基礎不斷夯實,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慈善事業加快發展,全力支持四川災區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累計捐贈款物價值6000余萬元。人民武裝和國防動員工作切實加強,僑務工作得到新發展,審計、統計、檔案、外事、民族、宗教、老齡、氣象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僑聯、臺聯、殘聯、工商聯、科協、關工委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四)民生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認真做好就業工作,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農村低保和移民困難家庭就業幫扶力度,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902個,基本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凈增3107人、1042人和19625人。推進政策性農業和農村住房保險擴面工作,參保率分別達到96.9%、93.4%。全面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參保率達到6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提高到100元,參保率86.5%。社會救助力度進一步加大,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失業救濟金、優撫撫恤金和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實現低保擴面4103人;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凈增2568人;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分別提高到86.5%和99%;發放醫療救助金355萬元、貧困助學金172萬元、物價上漲補貼330萬元,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出臺商品房購買補貼政策,新建、續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661套,其中完工167套,緩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把轉移就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抓手,完成異地轉移3002人,轉移就業7431人,人均2500元以下的農戶25%以上實現基本脫貧,“農民增收六大目標”年度任務全面完成,農民收入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
(五)社會和諧基礎進一步夯實
移民動遷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第四水平年灘坑移民動遷安置任務,泉山就地搬遷安置工作有序推進,六年累計搬遷移民31326人、縣內安置23190人,移民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庫區復建工程加快推進。妥善解決蓄水后庫區群眾度汛、出行、就學、就醫等現實困難,改善庫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移民后續扶持深入開展。鼓勵移民發展農業生產和來料加工,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引導2520移民實現轉產就業,移民勞動力二、三產業就業率達到71%。深入開展為移民辦實事活動,致力解決移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安置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移民和諧融入步伐加快。“平安*”建設扎實推進。開展“十小”行業質量安全整治試點工作,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積極化解社會融資隱患,著力預防經濟不穩定引發的社會矛盾。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專項整治,各類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31.8%、14.9%、22.9%。開展社會管理專項整治,有效地遏制了“兩違”、賭博、大辦婚喪事等社會頑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刑事發案率持續下降。高度重視信訪工作,落實領導包案制度,實現奧運會等敏感時期“零進京、不出事”。
(六)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
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重大事項及時向人大報告和政協通報。堅決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決定,認真落實人大常委會審議意見。推行政府領導領辦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全年辦理建議180件、提案227件。強化依法行政,清理政府規范性文件138件,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政府系統無紙化辦公,規范行政行為,提高機關效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行政職能歸并。深化體制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完成石門洞等五大國有林場改制工作。加強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強化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不斷改進政府工作作風,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基本完成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十項民生工程。
各位代表,一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嚴峻挑戰和國內宏觀政策急劇變化帶來的壓力,我們見勢早、出手快、力度大、措施準,及時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保穩定、促增長”的政策舉措,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中共*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縣人民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辛勤勞動的全縣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海內外朋友、離退休老同志、駐青部隊指戰員和武警消防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20*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標和總體要求
20*年是宏觀環境極為復雜的一年,是我縣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也是我們從危機中搶抓機遇、在困境中加快發展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義非常重大。
當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持續加深,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面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中央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三個千億”投資計劃,著力擴大內需保增長,為我們應對危機、加快發展創造了機遇;同時,經過近些年的快速發展,我縣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抵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為我們應對危機、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新的一年,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們堅信,在中共*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只要我們緊緊依靠全縣人民,以民生為本、企業為基,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扎實工作不浮躁,就一定能夠化“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議20*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生產總值增長11%;工業總產值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財政總收入增長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20*年是縣委確定的“創新攻堅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兩創”總戰略、“三市并舉”和“接軌*、組團發展、建設和諧小康新僑鄉”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以“三十工程”為抓手,著力擴投資、強產業、保增長、重創新、惠民生、促和諧,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在具體工作中,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把保增長、促提升作為首要任務。必須積極應對經濟嚴峻形勢,加大企業幫扶力度,著力抓投資、促消費、穩出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雙重目標。
把抓項目、擴投資作為關鍵之舉。必須緊緊抓住政策機遇,竭力放大投資規模,按照“能早則早、能快則快”的原則,抓緊實施一批基礎設施、現代產業、技術改造、社會事業和民生改善等重大項目,以大投入、大建設支撐經濟增長、增強發展后勁。
把重創新、強攻堅作為工作動力。必須大力弘揚“敢闖敢冒、艱苦創業”的*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創新的思維突破陳規,以創新的舉措迎接挑戰,以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危機中圖發展,聚力完成“創新攻堅年”各項任務。
把惠民生、促和諧作為根本目的。必須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集中財力改善民生,切實辦好經濟社會急需、人民群眾急盼的民生實事,以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和諧中凝聚力量,在穩定中加快發展。
我們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經濟總量偏小,素質較低,產業競爭力較弱;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增加,經濟穩定增長和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民間融資潛在問題有所顯現,經濟問題誘發社會矛盾增多,社會穩定壓力加大;政策處理難、項目落地難普遍存在,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和安全生產等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政府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創新意識和服務能力有待增強,依法行政能力、行政效率和執行力有待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內容包括一條主線、三項助殘工程和一項創建活動。一條主線是指改善民生,殘有所助,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三項助殘工程是指“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工程、“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工程、“關注重殘,萬人托養”工程。一項創建活動是指在全省市、縣(市、區)開展殘疾人共享小康“愛心城市”創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