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農業合作實驗區規劃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兩岸人民血脈相連,兩岸的農業合作與交流源遠流長。開展*農業合作,不僅可利用兩地自然、地理、人文優勢,以福建獨特的自然社會和經濟資源,引進臺灣及國外農業優良品種、先進技術、設備、資金和經營管理經驗,輸出農副產品占領國際市場,逐步實現*兩岸農業生產要素、農村自然資源和農產品市場的優勢互補,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和農業增長方式轉變,而且對促進*兩岸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建設*西岸經濟繁榮帶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充分發揮*農業合作優勢,主動融入*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山清水秀、業興民富、誠信文明”的*西岸經濟區西部重鎮戰略目標,根據省委、省政府的《*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發展規劃》和《*縣“*”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建設*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規劃的意義
建設*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對于服務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將更有效地發揮福建作為對臺工作前沿的基礎作用,營造一個吸引力更大、功能更強、影響面更廣的對臺工作新平臺,為兩岸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有利于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對臺工作方針和部署的重大舉措;將更有效地利用*兩岸的優勢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實現總體戰略目標發揮更大作用,是加快建設*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內容;將更有效地推動兩岸農業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有利于加速構建聯結東岸、連接內地的*兩岸農業合作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兩岸農業合作的客觀要求。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大和*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對臺工作的方針政策,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致力于發揮優勢,合力推進*兩岸農業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致力于合作共贏,合力推進項目帶動戰略,實現生產要素融合集聚、兩岸農業共謀發展、兩岸人民利益共享、兩岸同胞親緣和諧;致力于促進發展,合力推進兩岸現代農業建設,提高兩岸農業合作的綜合生產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致力于服務大局,合力推進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做好臺灣人民特別是臺灣農民的工作,促進祖國統一大業進程。
(二)發展目標
總的目標是立足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以我為主,加強合作,注重引進臺灣資金、新品種、先進技術設備和科學管理經驗,改造傳統農業,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協調配套的現代農業技術信息和人才培訓體系,農產品加工和營銷、農業經營管理體系,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至2010年,實驗區各有一批示范項目達到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標準,2015年實驗區基本實現現代化。具體目標是:
1.優良種苗引進繁育推廣
引進臺灣和世界的先進優良種苗、先進種養實用技術、農業生產資料及設備,形成引進試驗、消化創新、繁育推廣相配套、產業化的良種引進推廣體系,建成輻射周邊的農業良種引進基地。
2.“優高”農業示范
以引進推廣融良種良法為一體的先進栽培管理技術為主,按現代農業建設標準,對不同支柱產業,建立不同類型的“優高”農業發展模式,包括鼓勵臺商創辦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現代農業企業,發揮輻射作用。
3.農產品系列精深加工
在擴大種植的基礎上,引進、改造一批大中型農業企業,達到技術、設備先進,精深加工能力強,具有現代先進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的外向型企業,探索一條種養加相結合的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包裝設計--倉儲運輸--市場營銷一體化,能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農業發展道路。
4.農產品貯運與營銷
借鑒臺灣及發達國家建立農產品市場體系與營銷策略經驗,開辟農產品出口銷售渠道,在支柱產業區建立一批與國際市場接軌和國內外兼營的各類農產品市場專業市場及運銷網絡。同時,注重提高農產品運銷的組織化程度,使各類大宗農產品的種植、收購、加工、貯運、銷售基本實現社會化、產業化、專業化。
5.農業科技信息開發研究中心
依托國內外相應研究機構和兩岸專家、學者、企業家及科技人員,收集并最新農業科技信息,對符合我縣農業發展新技術,開展引進、消化和創新研究,為我縣農業的和諧發展儲備技術,組織農業科技培訓。
6.示范項目基本達到現代化目標
示范項目的農田基礎設施基本規格化,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設施化、機械化。生產品種、技術、設備基本達到九十年代國內外先進水平,農產品加工、保鮮、包裝、運銷組織和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基本達到臺灣現有水平。
三、規劃布局
根據我縣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的特點,本著“立足基礎,突出重點,消化創新,注重輻射”的原則,以新橋鎮山地綜合開發示范園區為中心,多點實驗,以點帶面,全方位推進農業引進合作,把我縣建成*兩岸農業合作的先行區域。
(一)*農業山地綜合開發示范園區
項目區位于新橋鎮,涵蓋葉屋、余陂、江坊、石人等四個村,規劃面積5000畝。園區分為:波爾山羊養殖區(500畝)、臺灣高優蔬菜種區(2000畝)、臺灣高優品種種植加工區(2450)畝和引種過渡區(50畝)。園區通過現有三家臺資企業建立波爾山羊、臺灣高優蔬菜、臺灣高優品種茶葉種植加工基地,形成“羊、沼、茶”生態山地綜合開發模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輻射帶動新橋、館前、童坊、大同、策武等周邊鄉鎮的山地生態綜合開發。
(二)輻射區布局
——綠色農業示范園:在大同、策武、河田、濯田、館前、童坊、涂坊等鄉(鎮)高標準建設萬畝蔬菜園;在策武鄉萬畝果園場、山上養豬,建筑沼氣池,利用沼液在山下良田種優質蔬菜,形成“豬-沼-果(菜)”生態養殖模式。
——瘦肉型豬繁育場:在河田、濯田、南山等鄉鎮建瘦肉型豬繁育場,達到年供應二元種豬苗千頭的規模。
——河田雞品種保護與擴繁基地:在河田、策武、南山等鄉鎮建立河田雞保護種群,河田雞選育核心群,建立父母代場,供應商品代苗,建種雞場。
——東魁楊梅生態園:在319國道和省道河田-三洲-濯田建設萬畝綠色東魁楊梅生態園。
——優質稻生產基地:在大同、河田、三洲、濯田、策武、南山、新橋、童坊、館前等鄉鎮建立10萬畝以上的優質稻生產基地。
綠色板栗基地:策武、河田、濯田、南山等鄉鎮建立萬畝“豬-沼-果(菜)”綠色板栗生產基地。
——毛竹豐產林基地:在古城、鐵長、四都、大同、庵杰等鄉(鎮)建設10萬畝毛竹豐產林基地。
——檳榔芋種植基地:以涂坊、宣成、濯田等鄉鎮建設萬畝檳榔芋種植基地。
四、引進合作重點
“*”期間,按實驗區建設目標和我縣產業發展布局,每年引進臺灣優良種苗10個以上,2010年基本建成全省最大規模波爾山羊良種繁育基地;引進綜合先進實用技術30項,建設30個優高農業示范項目;引進改造或合作興辦大中型農業企業(加工、營銷企業等)5個(爭取在2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
引進項目內容要求:一是有利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品種結構;二是產品優質、高價值,促進“優高”農業、創匯農業和市場發展;三是具有較大帶動性,提高市場競爭力,加速同國際市場接軌;四是屬于優先進水平,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和農業轉型升級。重點引進范圍:
(一)優良種苗
選擇當前臺灣地區種養業推廣面積較大的主要優良種苗20個品種,其中包括糧油類2個,畜禽6個,水果類3個,蔬菜類9個。
(二)技術設備
引進種植業先進栽培技術、畜禽飼養管理實用技術和水產養殖、林竹生產加工技術及其相配套的技術設備。
1.蔬菜產業
(1)以育苗中心為主的穴盤苗生產技術設備(包括配套技術、培養土、機械設備);
(2)工廠化芽苗生產技術設備;
(3)簡易設施栽培技術(適宜廣泛應用于生產);
(4)單態流體速凍、低溫真空脫水技術設備及腌漬配方技術等有特色的技術設備等。
2.畜禽產業
(1)提高種豬性能的技術管理制度(種豬登錄、性能鑒定、中心種豬場、種豬拍賣等)和分段養豬的后階段飼養加工技術設備(前段由內地或省外生產);
(2)飼料添加劑生產技術(防病配方、各生產期營養配方);
(3)大型養豬場污染處理技術設備(豬糞尿固液分離機,微生物應用技術--飼料添加亞羅康活菌、綠元菌等清凈養豬法、微生物墊料分解糞便除臭法);
(4)高效疫苗。雞球蟲疫苗,豬微漿體肺炎微粒口服疫苗等;
(5)蛋粉加工技術設備。
3.茶葉
(1)茶園省工栽培管理技術(有機栽培、機械采、種);
(2)加工技術設備。4大名茶加工技術設備(文山包種茶、凍頂茶、白毫烏龍茶、高山茶);多元化深加工技術設備(調味茶、薰香茶、保健茶、袋包茶、粉茶、茶果凍、茶糖、茶餅、果茶、茶酒、茶雞尾酒、罐裝飲料、速溶茶、天然茶抗氧化劑、茶除臭劑)。
(3)茶葉萎凋干燥技術設備(紅外線萎凋機、紅外線萎凋工藝)。
4.花卉
(1)優良種苗工廠化生產技術設備;
(2)產期調節技術(特別菊花);
(3)保鮮、包裝、貯運技術設備。
5.林竹
(1)沿海防風林樹種及造林技術;
(2)二節竹插穗速生栽培技術;
(3)控制松毛蟲技術;
(4)竹材制漿、干燥、防腐技術設備;
(5)層竹加工利用技術設備。
6.肥料
(1)各種作物高效專用復合肥、有機復合肥配方及生產技術;
(2)廣效作物營養濃縮液態肥生產技術;
(3)商品性有機顆粒肥配方及生產技術;
(4)微生物肥的品種及生產技術;
(5)肥料精施、深施技術及設備。
7.植保
(1)非農藥病蟲防治技術(各種生物防治,雄性不孕昆蟲利用,昆蟲荷爾蒙利用,抗病蟲植物育種);
(2)生物技術診斷病害技術(葡萄卷葉病毒核酸探針、甘薯簇葉病似菌質體核酸探針、檬果黑斑病病菌專一性探針、黑穗病菌核酸探針、腐霉病菌核酸探針等);
(3)作物營養液。肥藥兼用如中興100號,可防治蔬菜銹病、白粉病、軟腐病;
(4)農藥殘留量監測(速測)技術設備。
8.灌溉
(1)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
(2)小型提灌設備。
(三)信息軟件
信息系統軟件,包括農業科技、人才、營銷體系軟件,特別農產品市場營銷軟件值得借鑒。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管理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與臺灣農業的合作,是我縣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一項先行重大工程,必須建立管理機構,縣成立*農業合作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其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實驗區工作方針政策,制定實驗區建設規劃、配套政策,篩選合作重點項目,組織協調實驗區對外招商,研究解決實驗區有關重大問題。縣直各部門要積極向上爭取*農業合作項目,認真配合做好*農業合作的配合工作。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對“*”期間實驗區示范項目,加緊軟硬環境和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使實驗區示范項目,按現代農業目標進行建設。*山地綜合開發示范區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在硬環境上,要加快項目用地、水、電、路配套設施建設,做好引種隔離區、作物種苗引進繁育中心(或基地)建設及實驗區辦公設備建設。在軟環境上,要協同有關部門建立一個高效率的服務機制,改善服務質量,按照外商投資企業有關稅費項目規定征稅和收費。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為臺商在投資規劃、項目審批、土地征用、辦理工商營業執照等方面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支持,給予優先與方便。
(三)擴大招商引資,山海協作
以項目合作,項目(企業)引進合作,帶動技術、品種、設備引進與合作。利用全省農展會、福州國際招商月、中國“九·八”投資貿易洽談會、香港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每年推出一批500萬美元以上招商項目,組織各種招商團組,參加國內外(包括上島)招商引資工作。
(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實驗區建設所需資金以自籌為主,并通過引進外資和增加省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扶持等,多方籌集資金,加快示范項目建設。
(五)擴大*農業交流合作
充分開拓、利用*農業界組織開展交流合作的有利條件,進一步開展同臺灣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農業企業財團、農會、漁會、水利會、農業合作社等民間社團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兩岸各農業科研、農技推廣部門之間的更為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1.以民間企業組織形式,發揮民間渠道作用,以優惠政策帶項目,招商為主。鼓勵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強調品種技術、設備、資金單項引進與企業整體引進相結合。上島開展靈活多樣的農業引進、招商、產業合作。
2.有計劃地開展兩岸科技人員和學術交流,引進臺灣農業專家、企業管理專家,對專項主導產業和企業進行分析指導,對有關科技、管理人員進行授課、培訓,選擇有代表性的企業或示范點進行實地操作指導。組織我省農業專家、企業家赴臺專業考察,分期分批派遣農業科技人員赴臺進行中、短期專業技術培訓。
(六)加速消化創新輻射推廣
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引進的消化、吸收、推廣工作。把農科教協作攻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在實驗區和各地*農業合作領導小組組織協調下,圍繞農民增產增收和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大的品種、技術、設備,組織聯合攻關,強化消化、吸收、創新,實現系列開發和本地優質化,達到引進一個項目,開發一片資源,形成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形成引進、吸收、創新、推廣技術新體系,真正發揮引進、示范、輻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