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區研發投入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市新城、工業園區、市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市洋河新城,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年來,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雖保持了較快增長,但與全面達小康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為引導全社會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意識,自覺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實現“十二五”末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1.5%的目標,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強化企業研發投入主體地位
(一)鼓勵規模以上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應不低于銷售收入的2%,對未達到此標準的企業,市級科技、人才、新興產業等各類專項資金一律不予支持,不予推薦申報國家、省級科技計劃等項目,不享受科技優惠政策。
(二)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持企業建立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引進和培養創新團隊和科技型企業家,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重點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骨干企業。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的有關政策,積極招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來宿落戶和投資發展。組織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小巨人”企業。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研發投入體系,大力發展創業投資、科技小額貸款、科技擔保公司等投融資機構,支持企業利用銀行貸款、創業風險投資、科技擔保等金融工具和手段,開展股權質押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業務,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鼓勵科技型企業涉足資本市場,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四)深化產學研合作。圍繞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等產業重大創新載體的建設,深化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引進和共建一批與我市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研究院、研發中心,支持高校院所在我市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成果產業化基地,提升對研發項目的承載能力。積極發展校企聯盟,廣泛推進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和共建研發機構,加大研發投入。
二、強化政府研發投入引導作用
(五)加大財政科技經費引導投入力度。市、縣財政科技撥款占本級財政支出的比例要分別達到3%、2%。市、縣財政經費對科技的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一般性支出增長幅度2-3個百分點。探索財政經費更加有效的使用方式,充分發揮財政科技經費重要引導作用。
(六)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優惠政策。加大科技政策宣傳,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優惠政策,確保企業上報研發投入的加計抵扣政策兌現。各級、各有關部門對企業上報的科技開發項目凡真實可行、研發臺帳清晰合理的,要加強指導和審核,縮短退稅流程,激發企業積極性。
(七)加強行政引導。各縣、區要對各類企業的研發投入提出明確要求,并列入統計考核。凡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項獎補資金,必須嚴格用于企業研發支出。
三、建立健全全社會研發投入統計機制
(八)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對列入動態監測的大中型企業,要安排專人負責臺帳記錄、研發投入統計和上報工作。各縣、區科技局、統計局負責所屬區域內列入動態監測的大中型企業數據審核、上報工作,確保所報數據的及時準確無誤。市科技局、市統計局對每季度上報數據要加以分析研究,并適時公布。
(九)建立培訓機制。市科技局要會同市統計局加大對企業研發投入統計工作的培訓力度,完成首輪培訓,對培訓合格人員頒發合格證,確保企業一個不漏、人員一個不少。每年根據工作中的實際情況,不定期組織專門培訓。
(十)開展統計工作考核和獎勵。制定《市全社會研發投入統計工作考核評比辦法》,主要考核各縣區統計、科技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的研發投入統計工作,對全社會研發投入統計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四、建立健全全社會研發投入的考核機制
(十一)市委、市政府將全社會研發投入完成情況列入對縣、區黨政主要領導考核指標,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和各開發區(園區、新城)管委會進行專項考核。對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發投入也將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各縣、區也要把此項指標列為對鄉鎮和相關部門的考核指標,層層分解目標和工作任務,確保此項工作落到實處。
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十二)推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工作任務重、難度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該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要結合實際,認真制定本地區工作推進措施,確保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