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駱駝祥子觀后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掩卷沉思,如鯁在喉。閱讀完《駱駝祥子》,我不由得百感交集,一個農民出身淳樸善良、逆勢而進的漢子,在社會的大染缸里經歷了歲月和世事的淘洗,在希望與失望中掙扎反抗,最終沒有抗爭過命運而落魄到慘死街頭。分析祥子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個人的發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與周圍人際關系的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本質的變化同樣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蛻變。
筆者認為:祥子的遭遇首先應歸罪于當時萬惡的社會制度,從祥子歷盡三年的艱辛而買到屬于自己的車子時那份激動和對美好前景的向往上,我們可以看出,他有思想、有抱負、有追求。文中描寫祥子買到車后“手哆嗦得更厲害了,揣起保單,拉起車,幾乎要哭出來。拉到個僻靜地方,細細端詳自己的車,在漆板上試著照照自己的臉!越看越可愛,就是那不盡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諒了,因為已經是自己的車了。把車看得似乎暫時可以休息會兒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腳墊兒上,看著車把上的發亮的黃銅喇叭。他忽然想起來,今年是二十二歲。因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從到城里來,他沒過一次生日。好吧,今天買上了新車,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車的,好記,而且車既是自己的心血,簡直沒什么不可以把人與車算在一塊的地方。”這時候的祥子,由于盼望已久的心愿得到滿足,激動得“哆嗦、想哭”,高興到不知所措的地步,將人與車看得同樣重要,這樣的描述使我們可以揣摩到人物的性情和心理,可以感受到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這就為以后祥子的頹廢墮落埋下了伏筆,作者故而制造了一種意境上的強烈反差,以引發讀者的共鳴。隨著人物遭遇的不斷出現,祥子從最初的追求上進到與整個世界隨波逐流,所以文中提到“外面的黑暗漸漸習慣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動,他的眼不由的閉上了。不知道是往前走呢,還是已經站住了,心中只覺得一浪一浪的波動,似一片波動的黑海,黑暗與心接成一氣,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這時的祥子由于一系列生活的變故,已經改變了初衷,不再是執著追求的最初形象,變得徘徊和迷茫,進退兩難不知所措,從這種對比上可以使讀者深深體會到祥子從積極上進到頹廢墮落的痛苦心理歷程,從而將社會制度促發的個人改變這樣一個現實呈現在讀者面前,文中雖然沒有直接說明社會如何使祥子發生變化,但通過這樣的對比白描式的寫法,將一個悲慘的舊社會更加清晰地呈現在了我們眼前,讓讀者感受到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即使是再完美的東西也將變得殘缺不全,這也正是作者文筆及寫作匠心的獨到之處,同時表明了社會制度是決定人性的基礎因素。
如果說萬惡的社會制度是造成祥子人性蛻變的根源,那么,冷漠的人際關系則是促使祥子墮落的直接動力。在那樣的現實生活中,人們都追求金錢利益,讓金錢束縛住了手腳甚至于思想,從而產生了“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這樣的悲劇。兵匪的鞭子,楊先生的盤剝,劉四爺的臭罵,孫偵探的明搶和洋大夫的冷漠,這一系列的人際關系加上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虎妞慘死和小福子上吊以及老馬頭倒斃使祥子的愿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最后導致“他沒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昔日“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的祥子,成了“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文中這些情節的描寫均以社會制度下形成的人際關系作為襯托,以祥子的親身經歷作為主線,通過描寫祥子在社會環境的迫使下逐漸發生變化,來使人明白一個道理:即在人吃人的剝削社會中由于人情冷漠、世態炎涼而導致人性的變化。同時也可以這樣理解,由于片面的追求金錢利益,使人們的手腳受到了嚴重束縛,因此,完全喪失了一種可貴的人際互助精神,進而必然導致了人性的泯滅或沉淪。
古人有云“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決定人性的不單單是具備一個好的心態,社會制度和人際關系也是決定人能否健康文明生活的重要因素。正如文中所說的:“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這句話的微妙之處在于將祥子的蛻變從祥子本身的因素中解脫出來,而歸罪于社會環境因素,進而闡述了人作為社會的微小細胞,只有在健康的整體中才能夠發揮有效的能動作用,只有形成了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才能夠在互幫互促中實現共同發展。毋庸置疑,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由最初健康向上的積極形象蛻變為一個社會的棄兒,其本意并不是在闡明一個人的人生歷程,而是以祥子這樣一個人物為載體,烘托出一種社會氛圍,從而引發讀者的深思。文中沒有刻意去描寫社會的黑暗,而是通過人物和環境來逐漸地烘托,但能夠使讀者一看就心知肚明,這也正是作者的意境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