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稻單產提升工程實施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科技普及推廣著力提高水稻單產的若干意見》(浙政辦發[*]86號)和全省糧食生產及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著力提升我市水稻特別是單季晚稻單產水平,提高糧食自給率,有效保障*糧食安全,特開展“*市水稻單產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如下:
一、主攻目標
我市水稻單產提升工程以科技推廣為工作重點,以提高單季晚稻產量為突破口,力爭到“十一五”期末(2010年)全市單季晚稻平均畝產穩定在525公斤以上,比“十五”期間(不包括*年)平均畝產494公斤提高31公斤以上。
二、技術措施
(一)加大高產優質品種引進和推廣力度。著力加大單季稻主推品種秀優5號、秀水09、甬優系列、嘉優系列、中浙優1號等示范推廣力度,努力提高覆蓋率,到2010年達到98%以上,從品種應用上奠定高產基礎。增加投入,繼續加強對適合我市溫光等氣候資源、土壤和食用習慣等條件的高產優質水稻特別是單季晚稻新品種的育種攻關和引進示范工作力度,各縣(市、區)要確立2?3只主栽品種,并建立相應的良種引繁、提純復壯基地,進一步優化和理順我市高產品種結構。
(二)加大高產節本增效技術與模式的推廣應用。繼續推廣應用水稻輕型栽培、強化栽培、稻鴨共育等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推進單季稻“生育期相對較短品種改為生育期相對較長品種、遲播遲栽改為早播早栽、適當密植改為少本稀植、化肥為主重前期施用改為增施有機肥重穗肥、水層深灌改為淺濕灌溉”為主要內容的“五改”技術,*年全市推廣20萬畝以上,到2010年基本普及。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加大“肥藥減量控害增效”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各地要確定和建立若干個層次的測土配方施肥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水稻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應用區域,力爭到2010年基本普及。因地制宜推廣蔬菜?單季稻、綠肥?單季稻、麥?單季稻、油菜?單季稻、糧?經?禽等水旱輪作、用養結合、高產高效的復種模式,以前作來調節和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為單季晚稻爭取高產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積極開展新模式、新技術的探索研究。
(三)開展水稻優質高產示范競賽和“千村優質高產示范”活動。今年全市建立水稻優質高產示范方500個、8.8萬畝以上,其中晚稻示范方320個、6.5萬畝以上,以后每年組織實施。組織開展水稻特別是單季稻良種評選考察觀摩、產量驗收與競賽評比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凡是水稻種植面積100畝以上的村,都要選擇1個種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強的農戶作為高產示范戶,以鎮為單位建立清冊。示范種植秀優5號、秀水09、中浙優1號、嘉優1號等主推品種,面積達到1-3畝,便于周邊農戶學習,切實做到以戶帶村、以村帶鎮、以鎮促面。
(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農業科技入戶試點市為契機,在全市范圍內選擇和培育1500個以上糧食科技示范戶,科技示范戶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產量比一般農戶提高10%以上,農業比較效益比一般農戶提高15%以上,全市帶動3萬農戶以上。把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和科技特派員制度結合起來,與糧油專家服務組制度結合起來,與農村指導員制度結合起來,實行技術指導員包干責任制,對技術指導單位、專家組、指導員、科技示范戶登記造冊,加強對農戶面對面的技術指導,著力促進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以“農民信箱”為載體,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時事、技術咨詢、農時季節、病蟲情報、產銷信息、氣象信息等服務,扎實開展現代農民培訓工作,增強農民素質,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五)積極培育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組織和各類服務組織。積極推進糧食規模經營,穩定發展種糧大戶隊伍。在總結成功模式和經驗的基礎上,加快培育發展糧食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為糧食生產服務的各類專業組織。要建立檔案,定期培訓,提供服務,總結經驗,政策支持,面上推開,通過幾年努力,全市60%左右的面積產量來自于種糧大戶和合作組織。
(六)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在鞏固水稻機收、機耕率的基礎上,加大水稻精量直播、育秧生產線、插秧機等配套機械的扶持力度,積極試驗示范水稻機械插秧技術,今年建立水稻機械插秧示范點8個、面積0.5萬畝,進一步探索完善水稻直播及機械插秧配套技術。實行對水稻拋秧盤補助政策,進一步促進拋秧技術應用,特別是連作晚稻拋秧技術應用,緩解“三夏”農忙期間季節與勞力緊張、成本高的矛盾,并有利擴大早稻復種面積。積極幫助和組織開展跨區農機作業服務。
(七)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規劃,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中低產田綜合治理和土地整理項目。開展地力調查和耕地分等定級,實現對耕地特別是標準農田的數字化、可視化和動態化管理。大力開展綠肥示范方建設,通過播種紫云英、蠶豌豆、黑麥草等綠肥生產,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培肥改良土壤地力,提高生產能力。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優化服務。市政府將建立由市農業局、市農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國土局、市供銷總社等單位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實施小組和專家服務小組,由市農業局具體抓好落實。組織開展糧食生產調查研究工作,分析現狀,提出對策,明確工作方向,出臺配套政策,促進我市糧食生產主體更快更好地發展。繼續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進一步完善深化農技人員聯系結對、包片負責、科技示范戶等制度,著力推進水稻先進技術到戶。
(二)加強協作,合力攻關。整合農技、種子、農科院(所)、農機等單位的種子、栽培、土肥、植保、機械等專業技術人員資源,合力開展高產良種選育、引進與示范,主推品種高產栽培配套技術研究與完善、機械化插秧等技術研究與示范,切實改變品種與技術不配套協調的局面,著力整合形成若干個單季晚稻主推品種的高產配套技術規程。定期開展“水稻單產提升工程”交流與總結,及時查漏補缺,完善提高,推進實施。
(三)出臺政策,加大扶持。繼續完善糧食產銷政策,努力增加各級財政投入。各級財政要安排資金,重點用于對高產良種選育與引進示范、高產高效配套技術示范應用、優質高產示范競賽、耕地地力培肥、糧食生產主體和農技人員等的扶持和獎勵。在科研項目、農業成果轉化項目、農業豐收項目的立項及推薦申報、經費傾斜、報獎評獎等方面優先考慮安排。把提升水稻單產水平、糧食播種面積列為市政府對各縣(市、區)政府的現代農業責任制考核重要指標,并相應增加考核權重。搞好糧食生產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救災種子、化肥、農藥、油料儲備制度,增強防災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