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發展農產品加工管理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發達的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直接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達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科技支撐,將科技創新作為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并紛紛投入大量科技資金,開發高新的加工技術與設備。我國科技部在“十五”、“十一五”期間都設立了農產品加工科技專項,進行大宗農產品的加工關鍵技術和設備研制攻關。
近年來,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十分迅速,并已成為農村經濟中最具成長活力的產業之一。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總產值達170億元,出口貿易值6.59億美元,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50余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44.6%。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水產品腌漬與速凍;藺草制品開發;蔬菜速凍、脫水與腌漬;水果與竹筍罐頭加工;竹材深加工利用與竹工藝品開發;禽肉與蛋制品深加工;裘皮鞣制等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體系。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盡管我市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及先進省市相比,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與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不相稱。主要表現為加工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薄弱,加工設備條件差,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加工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集群度不高。組織實施農產品加工科技專項,依靠科技創新,突破和轉化一批制約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農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和設備,是推進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遵循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以市場為導向,圍繞我市九大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大力開展水產品、果蔬、茶葉、竹類、禽蛋等特色農產品的貯藏、保鮮、加工、包裝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農產品專儲、專運、冷鏈運銷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活性物質提取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引進良種,開發配套生產技術。加快構建農產品加工科技產業鏈,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開發一批新技術和新產品,培育和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科技企業,形成完善的、充分體現寧波特色與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體系,為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發展目標
基本建成適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體制完善、機制靈活、支撐有力的農產品加工科技支撐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成果轉化和推廣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技術和商品化水平顯著提高,全市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從目前的0.5∶1提高到1∶1以上,加工轉化率達到40%以上。在水產品、果蔬、林特產品、禽蛋深加工等9個具有優勢的領域,突破20-25項關鍵技術,開發5-10個加工關鍵設備,培育10-15個名牌加工產品,其中水產品、蔬菜和罐頭加工等部分領域的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發展重點與主要研究領域
(一)重點研究領域與需突破的關鍵技術
1.水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
海水魚、貝類腐敗菌控制柵欄技術,優勢腐敗菌數據庫和數學模型;魚類保鮮過程生化特性變化規律,新型、高效、安全的保鮮劑;海洋魚類腥味形成機理及脫除技術;海洋低值魚類高值化加工、生食水產品微生物控制、貝類凈化及精深加工、藻類深加工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水產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技術。
2.特色果蔬鮮切與加工技術
采后果蔬品質變化規律和貨架期延長技術,品質評價技術;傳統特色腌制蔬菜安全生產、超市凈菜生產、出口蔬菜品質提高、中式蔬菜快餐生產、果蔬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及裝備。
3.畜禽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
畜禽產品加工、蛋品加工、消毒奶無菌灌裝、畜禽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及裝備;乳品成分、體細胞數、抗生素及霉菌毒素快速分析技術與裝備。
4.大宗林特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
竹筍品質變化規律和貨架期延長技術,品質評價技術,竹筍精深加工等關鍵技術及裝備;名優綠茶制品品質提升關鍵技術,茶葉加工過程中茶色、香、味保持關鍵技術,中低檔茶葉綜合加工利用。
5.糧食產品精深加工技術
年糕半自動化加工技術;真空年糕品質提高技術,散裝年糕貨架期延長技術;方便快速年糕、新型年糕系列制品加工技術。
6.林產品深加工技術
竹子、藺草產品的物理改性和化學改性技術,用于建筑工程、木結構住宅、室內裝潢、日用品等的竹、藺草制品及工藝品;竹、藺草制品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及裝備。
(二)中試、示范和成果轉化
1.水產品保鮮與加工
重點轉化先進的魚糜、魚粉加工生產技術;水產品保鮮技術;海洋低值魚類高值化加工技術;生食水產品微生物控制技術;清潔貝類加工技術;壇紫菜深加工技術及保健食品。
2.果蔬產品保鮮與加工
重點轉化柑桔罐頭加工節水與自動化生產技術;新型出口蔬菜加工節水、節能、清潔化加工技術;新型出口脫水蔬菜產品及新型蔬菜軟包裝產品;超市蔬菜、蔬菜中式快餐加工技術。
3.畜產品保鮮與加工
重點轉化傳統特色畜禽產品、蛋品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奶制品電子鼻識別、檢測、檢驗、監控技術體系。
4.大宗林特產品保鮮與加工
重點轉化中低檔茶葉新型產品及茶葉天然食品添加劑技術;鮮筍保鮮技術;竹筍精深加工技術。
5.糧食產品加工
年糕半自動化加工技術;散裝年糕貨架期延長技術;新型年糕系列制品加工技術。
6.林產品深加工
重點轉化高穩定性耐濕熱竹材復合板集成加工技術;防霉、防腐、防蟲、阻燃、漂白、染色等竹、藺草制品深加工技術;竹、藺草工藝系列產品及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
三、重點項目
1.海洋魚類腥味形成機理及脫除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選擇2-3種海水魚類,包括1-2種中上層魚類、1-2種養殖魚類,研究海洋魚類腥味形成機理及主要腥味物質成分;研究海洋魚類腥味物理、化學、生物脫除研究及集成技術,開發海洋魚類無腥產品。
預期目標:探明海洋魚類腥味形成機理及主要腥味物質的成分;獲得1-2種海洋魚類腥味脫除的集成技術;開發1-2種無腥海洋魚類產品,并建立中試示范生產線;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2.海洋中上層魚類高值化加工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鮐魚、鯷魚等海洋中上層魚類的脫脂、脫色技術,低壓滲透技術,傳統產品加工關鍵技術,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新穎、風味化海洋中上層魚類新產品。
預期目標:開發出新型海洋低值魚制品1-2種,并建立國內先進的中試或規?;痉渡a線;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3.蟹、貝類產品質量控制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寧波市特色腌制生食水產品微生物控制技術,包括咸泥螺、紅膏熗蟹、蟹糊等,控制生食水產品微生物并達到GB10136標準要求。研究縊蟶、褶牡蠣、泥蚶等品種的微生物凈化技術,凈化對貝類品質的影響及改善凈化貝類品質的技術,凈化貝類?;畋ur技術。
預期目標:產品質量指標達到國家標準,建立腌制生食水產品生產線1條及貝類凈化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4.海水經濟魚類保鮮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海水經濟魚類微生物分布變化,建立優勢腐敗菌數學模型,研發腐敗菌控制柵欄技術;研究海水經濟魚類保鮮過程生化特性變化規律,研發新型、高效、安全的集成保鮮技術,開發海水經濟魚類保鮮產品。
預期目標:開發海水經濟魚類保鮮產品2-3個,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噸的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5.藻類業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紫菜、滸苔、龍須藻等主要大型藻類的營養價值、保健功能及其在主要加工過程中的動力學變化規律,活性物質的功能與安全性評價;研發藻類中活性成分的提取技術,開發藻類活性飼料、功能性食品;研究開發壇紫菜干品生產工藝改進技術及裝備。
預期目標:構建紫菜、滸苔、龍須藻等主要大型藻類的加工特性和成分數據庫,探明主要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在其主要加工過程中的動力學變化規律;創建千畝級壇紫菜養殖及加工規模示范基地2個;探明2~4種活性成分的結構、構效關系和作用機理,開發活性成分明確、安全性高功能性食品2~4種,并建立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2-3項。
6.魚粉環保生產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魚粉生產過程中臭氣有組織排放工藝技術,魚粉生產過程中臭氣的物理、化學脫除技術,優化魚粉環保生產工藝,研制配套設備,改善魚粉生產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預期目標:建立年加工能力1萬噸的魚粉環保示范生產線1條,魚粉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污達到國家環保要求。
7.甲殼素環保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蟹蝦殼生產甲殼素微生物菌株的篩選、分離、鑒定及菌株保存技術,優化生物法生產甲殼素發酵工藝及關鍵技術參數;開發甲殼素生產副產物的分離及相關產品,研發物生物法生產甲殼素的集成技術及相應裝備。
預期目標:生物法生產的甲殼素品質和得率不低于酸堿法;COD絕對排放量減量≧0.5噸/噸甲殼素;BOD排污減量≧1噸/噸甲殼素;廢水回用≧80%;直接生產成本≦1萬元/噸甲殼素,建立中試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8.采后果蔬保鮮、物流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柑桔、楊梅、茭白、西蘭花等主要特色果蔬的品質變化規律,建立果蔬品質評價體系;研究果蔬貨架期延長技術,建立果蔬貯運及物流過程中的保鮮技術及質量控制技術。
預期目標:建立一套采后果蔬保鮮、貯運關鍵技術的優化集成新工藝及果蔬物流示范線2條,物流期間品質損耗率小于10%;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9.柑橘罐頭現代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推廣柑橘罐頭加工節水技術,開發柑橘罐頭生產剝皮機、分瓣機,建立柑橘罐頭自動化生產示范生產線;研究柑橘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開發高值化利用產品。
預期目標:建立柑橘罐頭加工用水回用示范工廠和示范生產線,節水40%以上;建立柑橘罐頭自動化生產示范生產線1條;開發1-2個柑橘副產物高值化產品;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10.蔬菜現代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設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開發傳統特色腌制蔬菜安全生產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超市凈菜、蔬菜中式快餐食品關鍵技術及配套設備,建立加工蔬菜節能、節水、清潔化示范生產線;研究蔬菜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技術。
預期目標:開發超市凈菜5-6種、蔬菜中式快餐食品3-4種、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產品1-2種,并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噸的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11.現代奶品加工保鮮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消毒奶的無菌灌裝和保鮮技術裝備,濃縮液態奶、免疫乳制品、低乳糖奶制品的加工技術;開發奶品電子識別技術與裝備。
預期目標: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噸的消毒奶的無菌灌裝示范生產線1條,開發新穎奶制品2-3種,建立奶制品電子鼻識別、檢測、檢驗、監控技術體系,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12.茶資源增值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研究名優茶加工中揉捻、提香新技術,開發相關加工設備;研究茶制品色、香、味保持關鍵技術;研究中低檔茶葉高值化加工技術。
預期目標:開發茶葉新產品2-3種,解決名優茶加工中揉捻、提香關鍵技術,建立名優茶加工、保存新技術體系;建立年加工能5000噸的中低檔茶葉高值化加工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13.竹筍產品保鮮與精深加工技術及產業化
研究內容:研究竹筍采后品質變化規律研究,建立竹筍品質評價和保鮮技術體系;研究竹筍貨架期延長技術,貯運及中短途貯運保鮮技術及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研究竹筍加工關鍵技術,開發竹筍產品。
預期目標:建立竹筍品質評價體系,開發竹筍新產品3-5個,建立年加工能1000噸的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14.年糕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年糕半自動化加工技術研究及裝備開發;研究真空年糕品質提高技術,研究散裝年糕貨架期延長技術;開發方便快速年糕、新型年糕系列制品。
預期目標:開發新型年糕制品2-3種,散裝年糕保質期7天以上,建立年加工能力1000噸的年糕示范生產線1條,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15.竹子、藺草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
研究內容:建筑工程、木結構住宅、室內裝潢、日用品等的竹、藺草制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竹、藺草產品防霉、防腐、防蟲、阻燃、漂白、染色等高效無毒的生物或化學處理技術研究;竹材纖維化、塑化、表面密實化技術研究;開發現代竹、藺草工藝新產品,研究加工副產高值化利用技術。
預期目標:開發防霉、防腐、防蟲、阻燃、漂白、染色等竹、藺草產品3-4種,開發竹、藺草工藝新產品和綜合利用產品10個以上,并建立示范生產線;獲國家發明專利1-2項。
四、創新平臺建設
以科技支撐發展、改善創新環境、提升研發水平為目標,加快構建適合我市農產品發展需求和資源高效共享的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與服務平臺,重點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和企業研發中心,扶持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領域的科技創新型企業。
1.重點實驗室
繼續加強對市農產品加工、市海洋藥物與健康食品等加工領域的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支持重點實驗室引進創新型人才,改善實驗室科研條件,承擔市級重大科技項目。鼓勵重點實驗室與加工企業合作,以產學研的方式組建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平臺或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面向我市主要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新技術、新產品。
2.企業研發中心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體系。以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培育創建一批農產品加工領域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凡經認定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享受市高新技術企業同等優惠政策。鼓勵有條件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傳院校開展科技合作,以產學研的方式組建企業研發中心或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圍繞水產品加工與活性物質利用;竹、藺草制品開發;速凍、脫水與腌漬蔬菜加工;水果、竹筍罐頭加工;禽肉與蛋制品深加工等特色領域,支持創建10-15個具有一定規模、設備先進的企業研發中心或企業工程技術中心。
五、組織管理和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管理
由市科技局牽頭成立專項領導小組,領導本專項的組織與實施工作,協調處理專項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各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有關企業要積極參與專項的實施,實行市縣聯動、部門互動,共同組織實施專項中的重大、重點項目。領導小組下設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總體方案和實施計劃的制訂,各項目的組織評審、咨詢和項目承擔單位的遴選,指導監督重點項目的組織與實施,開展項目的中期評估和績效考核。專項中明確的重點項目在組織方式上實行課題制和首席專家負責制,本著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以擇優委托或公開招標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會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科技投入,著力改善投融資環境。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作用,加大對農產品加工科技專項的資金投入。市科技三項經費、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將作相應安排,支持本專項的組織與實施。各縣(市)、區科技管理部門也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支持本地區開展的重點項目。建立以企業為投入主體的科技創新與投入體系,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科技投入,凡申請承擔本專項中科技項目的企業,要求企業科技投入經費不低于財政科技投入的經費。
3、促進人才培養
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科技人才激勵機制,堅持把培養、凝聚優秀人才作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專項的重要內容。把重點科技項目的實施、創新平臺建設與科技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專項的組織實施,在我市科研院校、推廣機構、特色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中,形成一批在農產品加工業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廣方面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