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今后治國的根本方略和奮斗目標,"99年憲法修正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標志著中國社會摒棄''''人治''''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市場經濟其實就是法制經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與法律緊密相連.大學教育注重以人為本,以現代社會的要求,來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人.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通過傳授法律知識,幫助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法律至,上的意識,學會用法律知識,法律觀念去看待社會問題,去分析,解決其中出現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依法治國",而法治社會的實現,需要具備一定的外一部條件和內部在條件,外部條件是國家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從制度上推行依法治國,目前外部條件已具備,關鍵問題在于內部條件,即社會主體對法律的價值取向,也就是人門的法律信仰問題.法治社會客觀上要求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信仰,因為法律信仰是最高層次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的培育過程決定了法治化發展的進程.因為只有公民將法律價值內化為一種法律信仰,而這種法律信仰又是主體對自身內在的一種要求時,那么遵紀守法便成為人們一種自然的行為,而無需嚴刑峻法.司法實踐表明,在死刑適用較多的今天,(刑法典中有68個條款涉及死刑,中國每年被執行死刑的比例占到全世界總數的60%—80%)打擊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嚴重的刑事犯罪,經濟犯罪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自覺守法樹立法制觀念主要依賴于人們內在的法律信仰而非外在的法律強制力.當然,法治化的進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培養人們的法律信仰也不是一蹶而就的.畢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導致了"德主刑輔"的人治政治,"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人門普遍存在法制觀念淡漠,法律信仰嚴重缺失的問題.推行法治,必將依靠思想活躍,敢于創新,知識廣博的當代大學生這一先進群體的推動.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既是歷史的選擇社會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個人品德自我完善的要求.因此,在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深遠.
二,《法律基礎》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法律基礎》課作為"兩課"的內容開設,是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指導下,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相應配合,旨在對大學生進行法治和道德規范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的一門思想品德課.這一學科定位就決定了《法律基礎》課不同于專業的法律課.它不是以傳授具體的法律知識為主,而是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尋找到隱藏在具體法律條文后面的法律的價值取向和內在的法律精神,將法律知識,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內化為法律信仰.因此,《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首先遇到的問題便是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問題.目前的《法律基礎》課教材,普遍存在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教材內容未突出重點.只注重編寫的系統性,教材內容幾乎涵蓋了我國現行的法律,由干涉及的法多,教材對每個部門法進行了剪裁和高濃縮,多以一些法條和簡單的敘述為主.書中幾乎無任何案例對相應法理進行釋疑,而法律條文中大量引進的專業術語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異于讀天書,不適應學生自學和閱讀的需求.二《法律基礎》課既然屬于"兩課"范疇,教材就不能只是單純法律知識的羅列,而應結合相關的學科,融知識性,思想性,政治性和社會性于一體,讓學生透過憲法,刑法,民法等根本大法和基本法的精神和原則,從法律的角度去審視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集體與他人的關系問題,通過正確的法律價值取向,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看待,分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諸如就業難,貧富懸殊,腐敗,分配不公,犯罪率高等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而目前的教材缺乏這種有機的融合.其次,《法律基礎》在教法上也存在問題.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法律基礎》課還是十年一貫制的注入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教學,有利于教師將自己的知識系統的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接受現成的東西,對學生知識的積累有一定好處,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播人類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這一教學模式的缺點在于,它會抑制,甚至是扼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況且,教師所講的內容學生是否感興趣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是否接受最后的教學效果如何從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滿意度的調查結果來看,不滿意率還是占了一定的比例.因此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成了一個迫切的問題.
再次,,由于《法律基礎》課背靠的是龐大的法學體系,教材內容又受篇幅限制,對每個部門法編寫時進行了剪裁和高濃縮.即便是這樣,《法律基礎》課仍然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矛值問題.《法律基礎》課只上一個學期,每學期規定的課時僅40學時,遇逢年過節軍訓勞動課還要沖掉2—4課時,加之《法律基礎》作為公共課,由若干的專,兼職教師在授課,考試的方式是期末統一考試,考試內容是書上的內容,不同的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舍,重,難,疑點問題的理解把握程度不同,加之期末考試是閉卷考試,學生在學習時就背上了期末考試要過關的包袱,思維打不開局限于書本上的框框條條,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在時間緊內容多的情況下,不得不趕課,需結合相關知識拓展學生思維,聯系社會現實問題詳講的內容只能簡略,結果是教學一結束.學生經過一番死記硬背考試過關了,僅從成績看,大部分人過關了,有的人分數還不低,但開設這門課程取得的實際效果究竟如何呢從全國大學生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案件類型呈多樣性看,大學生具有法律主體的意識,但在現實中一旦遭遇矛盾問題時,要么束手無策,要么在維權上采取偏離法律規范的行為.這些都說明大學生通過學習《法律基礎》確立法制觀念的教學目標并未達到.究其原因,我認為根本還是在于對《法律基礎》課的課程定位不準確.現行的教育教學環節還流于應試教育,學習法律成了記憶法律而非思考法律,更談不上透過法律條文去領會蘊涵在其中的法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學生缺乏思考疏理整合的學習過程,無法將記憶的法律內化為自身的法律信仰.基于上述原因,深化《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了.
三,《法律基礎》課程內容設置構想
從中央宣傳部深化"兩課"教學改革的文件精神看,《法律基礎》將與《思想道德修養》合為一門課,課程定位是一門政治思想品德課.因此,《法律基礎》將不再以講授具體的法律知識為主,而是在講授一定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進行法律規范教育,進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去看待,分析,解決轉型時期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用符合法律規范的行為去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集體,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明確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享受的權利,承擔的義務及對社會應有的責任感.基于此定位,《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設置就不能再是整個法學體系的濃縮版,而應突出重點,結合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集法律知識,理論思考,社會現實于一體,在具體內容的選擇上,重點介紹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刑法,民法,程序法.編寫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對重點,疑點應進行必要的釋疑,教材內容應通俗易懂又不失嚴謹,適合學生學習和閱讀的需要.其他相關知識的選取應圍繞"法治"精神這一內容進行取舍.如憲法一章在介紹公民權利和義務時,應重點突出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是作為根本大法的憲法所賦予的,這種權利是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剝奪和侵犯的,突出法治社會公民權利享受的平等性,激發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強調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的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應盡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定的義務,不是可有可無的,進而圍繞權利義務展開深層次論述,在社會主義法治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重要法律原則和該原則蘊涵的法律精神.即:凡是我國公民不分性別,種族,年齡,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出身,財產多寡,一律平等的享受權利,承擔義務,任何人不得超越和凌駕于法律之上享有任何特權.在此基礎上可舉例證明,并可進一步舉證說明中國從"人治"走向法治的發展過程,樹立對進一步完善法治社會的信心.舉例:如原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克杰,涉嫌經濟犯罪,交由司法機關依法查處,最后被處于極刑,充分說理一個人不論地位有多高,權利有多大,一旦觸犯法律,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對成克杰等高官犯罪的查處,嚴格依照法律程序進行,這就是法新治社會.而有新中國第一貪的劉青山,張子善,在案情查實后,在是殺還是不殺的問題上最后請示由來作出決定.通過這兩個案例進行對比,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新中國并非一成立就實行依法治國,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寫到此,可以自然引入介紹新中國成立至今的四部憲法的歷史背景,指導思想,基本內容,對各部憲法的歷史評價,通過四部憲法的介紹,一條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曲折道路清晰展現,同時展現的另一條線索即是黨的基本路線的確立過程.即從75年,78年憲法確立的以階級斗爭為鋼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一指導思想的轉變,其中重點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意義,82年憲法修改的歷史背景,憲法原則,指導思想,內容及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大意義進行介紹.最后結合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有關理論,綜合闡述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實行依法治國,新中國的發展史雄辯的證明了這一點.
四,探索《法律基礎》課教學模式的創新
培育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應具體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法律基礎》課作為"兩課"內容,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授課時不能單純的只講具體的法律知識,又不能離開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去組織教學活動,這個問題正是"兩課"教改中要探討的.我想,在上課前對學生進行一次模底,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目前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及對該課程的教學有何要求,希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達到什么目的等.在調查的基礎上,以專題的形式,由教師針對學生需求和社會熱點問題,提出問題編制案例,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獨立思考,教師可根據問題提供學生相關參考書目,學生為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必須去查找學習法律.課堂上學生就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論點需要論據的支持,而論據本身的展示就是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學習法律思考法律得出的結論的展示,教師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對各類觀點分別進行評析,評析案例應有理有據有結,案例評析中引用的法律依據應具體,準確,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詳細的講解.此外,還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就自己感興趣的一些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從法律的角度來分析論證,找出發生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如何才能有效減少和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等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由于材料來源于學生,教師在講授時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完成學生對法律知識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教育過程.此外,在教學中可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輔助手段,提高課程的吸引力.通過學生的參與,思考,討論,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理解,領會社會主義法所蘊涵的精神及其價值取向,有意識的培育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樹立起社會主義的法制觀念,學會運用法律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用法律規范來規約自己的行為這一教學目的.
總之,隨著"兩課"教學改革的深化,《法律基礎》課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了,筆者就教改精神針對課程定位展開了關于教材內容的設置,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及培育大學生法律信仰對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