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七大報告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畫出我國到2020年的宏偉藍圖,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28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延續,更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基礎性環節,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奠基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社會的發展前進既是連續的,也是分階段的,往往具體表現為一系列過程、環節和階段的統一。中國正處在并且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進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將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復興的宏偉理想。然而這個宏偉目標必須分階段實施,在發展前進的過程中,必須要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在不同的階段上,要確立不同的目標。這些目標,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現實追求、現實理想,既是宏偉艱巨的,又是切實可行的,經過一代人或兩代人的艱苦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當今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夠看到并享受到自己曾經為之努力和奮斗的現實成果。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28年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奮斗歷程中,重視階段性目標和規劃設計,把為遠大理想而奮斗、為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目標和長期任務分解為一系列具體的階段、過程和近期目標。這些目標的特色是可操作性強、現實性強,不僅可望,而且可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奮斗,定會有可能實現。
回顧反思,不難發現,過去28年各方面的成就都具有積累性的特點,都是點滴積累的結果。我們黨十分注意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確立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是從中國現實的國情國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歷史上好大喜功、好高騖遠、急于求成、貪多求快、欲速不達、不切實際的錯誤主張、做法和傾向曾經使我們的事業大起大落、大進大退和劇烈振蕩波動,造成了許多的損失。
在過去年代里,中國經濟大部分時間都是處于中性運行狀態,在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投入產出之間還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不經濟的方面。一方面,說明我們的經驗要實現理想的抵投入,高產出的良性運行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艱巨的工作需要著手去完成;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經濟運行在提高質量和效益方面,確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還大有文章可做。黨的十六大把“經濟更加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目標。這其中除了指經濟運行的規模要進一步擴大,總量要提升之外,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必須是優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這一階段性的新特征,要下大力氣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提升經濟運行的整體效益,為實現中國經濟長期持久的良性運行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當前,我們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律制度;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提高素質入手,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創新。物質文明構成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加強又為物質文明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推動,成為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愈益完善。
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體現在我們的各項工作的目的之中,即“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之中,既要著眼于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得以實現;體現在推動三大文明的具體舉措中,即不論是物質文明建設,還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體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路線之中,就是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各項社會改革,把從舊體制、舊觀念、舊習慣的束縛和桎梏中解放出來;體現在全方位的社會價值體系中,就是在全社會認真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使我們的社會真正成為人人幸福生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