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貧困山區教育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西部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歷史的、自然的、經濟的多種因素制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尤其是當前貧困山區“兩基”鞏固提高困難重重,教育教學質量低迷,辦學效益、辦學規模和水平呈滑坡趨勢。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必將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成為西部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瓶頸。*省*縣是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又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在西部貧困縣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本人就以*縣為例,結合自己的工作思考,淺析西部貧困地區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縣情及教育發展現狀
*縣位于*省東北部,*市的西南部,地理位置為東經*°*′—*°*′,北緯*°*′—*°*′,南北長*公里,東西寬*公里,國土總面積*平方公里,轄*個鄉鎮,*個行政村,人口*萬,居住著漢、彝、苗、回、布依等多種民族,縣境東北與*省昭通市的魯甸縣隔牛欄江相望;西北沿金沙江與四川省的會東、寧南、布拖、金陽四縣毗鄰;東南與*省昆明市東川區和曲靖市的會澤縣接壤。*縣境內最低海拔*米,位于金沙江和牛欄江交匯處;最高海拔*米,位于藥山頂峰。*一地幾乎包羅了從海南島至黑龍江的氣候類型,屬亞熱帶與溫帶共存的立體氣候,海拔高低不同氣候差異較大,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諺。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峰巒重疊,云嶂霧繞,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地貌。
*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在農業經濟中以種植業為主,在河谷地區、低二半山區,物產豐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相對較好;高二半山以上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耕作粗放,有“種一遍坡收一籮籮”的說法,當地老白姓還未得以解脫貧困,生產生活水平低下。由于社會形態、自然環境及其它諸多歷史原因的局限和制約,*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群眾生活貧困和文化教育不發達的狀況。*年被省政府確定為貧困縣,*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國家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后,*再次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縣。
自解放以來,*教育歷盡風雨,初露曙光。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在中央、省、市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縣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各項事業取得巨大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縣委、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緊緊抓住發展的良好契機,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始終把經濟發展同教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實施“科教興縣”、“人才強縣”的發展戰略。*年,*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年實現“掃盲”目標;*年,全面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實現了教育事業跨越發展。至*年底,全縣共有學校校點*所,其中幼兒園*所,小學校點*所,其中完小*所,村小*所,教學點*個;初中*所,高中*所,職業中學*所,教師進修學校*所。全縣現有*個班,在校學生*人。其中幼兒教育*個班,*人;小學*個班,*人;其中六年級*人。初中*個班,*人,其中初三*人。高中*個班(含藥山中學高中班),*人;其中高三*人。職業中學*個班,*人。
五十多年來,*教育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但由于自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育現代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再加上教育內部自身的一些因素制約,教育發展的基礎、環境和水平與發達地區甚至相鄰縣區相比存在明顯差異,處于落后狀態。
二、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教育布局分散,點多校少,基礎薄弱,效益低下
以*為例,全縣現有小學生*人,小學校點*所,而其中設在鄉(鎮)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完小僅*所,鄉村完小*所,村小*所,教學點更多達*個;村小、教學點學生占小學生總數的*%左右。教學點辦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不高,只能進行不規范的四年級以下的教學活動。因而導致了學生流失率增高,鞏固率下降。由于布局分散,學校規模偏小,學生不足百人的校點比比皆是,造成教育資源投入的浪費和不合理,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成本效益低下。
(二)“留守兒童”、“三難”問題困擾基礎教育發展
“收費難、入學難、鞏固難”,一直是困擾貧困山區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年,國家實施“兩免一補”,從根本上解決了“收費難”。但“入學難”和“鞏固難”,仍是貧困山區教育發展揮之不去的陰影。*盡管*年完成了“普九”重任,但壓力型體制“普九”沖刺帶來的后遺癥卻難于消散。除了背負沉重的“教育債務”,就是入學率不斷下降而失學率反彈。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貧困山區“留守兒童”的教育成為教育新的難點課題,以*為例,全縣現有學生*人,其中“留守兒童”競高達*人(其中小學段*人,初中段*人),近占全縣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不但使貧困山區學生入學率鞏固率起伏不定,造成“兩基”鞏固提高任務艱巨;而且給本來就質量不高的山區教育帶來新的難點課題,直接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
(三)教育教學質量較差,教育自身功能貧血
貧困山區的教育歷史短,起步晚,底子薄。就*來看,解放前教育尚屬“盲區”、空白,因而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文化積淀和文明傳承??傮w教育教學質量不高,與省外、市內其它縣區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高中教育,改革開放之初短暫輝煌后便跌入低谷趨于沉寂,近幾年雖有上升勢頭,但高考升學率寥寥,遠遠無法達及社會的希望和要求。造成全縣每年通過各種渠道送往外地讀書的初高中生達數百人,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貧困山區教育發展舉步維艱。如何實現辦學規模效益,贏回失去的生源,仍是貧困山區教育面對的一大課題。
(四)師資結構欠合理,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現有教職工*人,其中專任教師*人。其中幼兒教育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小學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初中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高中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職業教育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教師進修學校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全縣現有代課教師*人,全部從事小學教育。
從目前師資情況來看,中學師資力量薄弱,小學師資不僅數量不足,質量也有待提高。學科結構也不盡合理,尤其高中數理化、英語等學科師資奇缺。小學教師主要體現在整體素質上,無論師德師風,敬業精神,還是知識修養、業務能力都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
(五)教育投入不足,教學設施欠缺,辦學條件差
近年來,隨著國家“義教工程”和“普九”的實施,我縣的教育投入得到極大加強,鄉一級中心校在校舍、設施等硬件上大為改善。但由于校點多,許多村小校舍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木房屋,大多數村小校點危房大量存在并不斷增多。再加上“普九”和教育發展,現有寄宿制學校和中學校舍已不能滿足學生增長的需要。在教學設備、圖書資料、教育現代化方面,因地方財政捉襟見肘,更是有心無力。
(六)職業教育起步艱難,后續發展乏力
*歷來十分重視職業教育,但由于觀念、資金、設備、師資包括學生出路等方面原因,職業教育起步艱難,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調整,給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促成我縣職業教育有了新的發展,但由于縣域經濟水平低下,經濟發展科技含量低,以至于全縣職業教育至今仍停留在農村掃盲的初級階段,后續發展乏力。
*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實也代表了西部貧困山區教育發展的現狀和共性,其成因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經濟發展水平低是阻礙教育發展的基礎原因。
沒有相對發達的經濟,通常不會有發達的教育。西部貧困山區絕大多數地區處于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出產單一、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發展極端落后。僅靠有限的財政收入根本無力承擔巨大的教育支出,只能依靠國家的有限投入,這不能不說是貧困山區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另一方面,廣大農民群眾生活貧困,只能維系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多余收入負擔子女入學的各種費用,直接造成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和入學難、鞏固難。
其二,思想觀念落后是制約教育發展的關鍵原因。
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作用,貧困山區廣大農民、特別是高二半山的少數民族群眾,千百年來刀耕火種,結繩記事、與世隔絕。思想封閉、觀念落后、再加上大中專就業制度的改革,教育被視為可有可無,甚至看作負擔。農民群眾普遍認為送子女讀書費時又費錢,讓孩子受教育耽誤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于將來也無多大益處,反正遲早還是要回到大山回到土地。所以寧愿讓孩子放豬牧羊,也不愿送子女入學,這已經很大程度上成為制約教育發展的關鍵。
其三,教育自身內部存在的問題是制約教育發展的本質原因。
教育與其它上層建筑領域一樣,有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就貧困山區教育發展而言,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影響事業前進的問題,首先是教育發展的目標導向、定位出現一定偏差。尤其是貧困山區的農村教育是不能與城市、發達地區教育整齊劃一、同等追求的。因此,教育發展的目標導向要體現特色,體現效益。教育定位更要選擇面向本地實際,面向本地發展,面向本地需要。其次,辦學體系、教育布局的不完善,導致有限教育資源浪費,辦學效益低。再次,教學質量差,極大挫傷了農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教育因此喪失自尊和信任。
三、發展與對策
(一)廣泛、持久、深入地宣傳教育,提高認識,解放思想,將教育真正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全民整體素質和開創能力的關鍵。要進一步加強教育法律法規及中央有關教育改革發展決定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科教興國”、“科教興縣”的認識,推動廣大人民群眾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參與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各級黨政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教育觀、人才觀,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將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發展的方方面面納入工作中心和重點,上下齊心,共同努力,逐步形成教育發展的法制化、科學化、規范化。
(二)提高農業產品的科技含量,發展經濟,鞏固和加強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外部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上層建筑領域的教育的發展,必需要有強有力的物質經濟基礎支持,發展縣域經濟是教育持續發展的保障。貧困山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科技含量少,產品競爭力弱,這已經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也削弱了農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F行教育并不能對農業生產施以直接影響,因此,增加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產量和競爭力,是發展貧困山區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資源轉化為資本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加農民的教育需求,主動送子女入學的關鍵。同時,發展經濟,才能實現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自覺追求教育境界,予教育以支持。
(三)科學地進行學校結構布局調整,盤活現有資源,減少資源結構性浪費,提高資源效率
學校結構布局是縣級區域教育發展一個基礎性問題。從貧困山區地理環境、生源分布、人口出生率等因素分析,應逐步形成以初中為龍頭,鄉鎮中心校為主體,帶動輻射村小的辦學格局。首先要辦好完小、初中和高中,擴大單位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成本效益。此外,高二半山農民聚居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口居住分散,一師一校教學點偏多,要以寄宿制為主要形式,逐步實現集中辦學,規模辦學。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新的戰略取向
隨著中國教育整體上已從“以教育事業發展為目標的戰略取向”轉向“在教育事業發展基礎上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的戰略取向”,貧困山區農村教育也必須以此為戰略定向,在戰略思想上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長期以來,教育教學質量差一直是貧困山區教育發展緩慢的主要內部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在質量上有所突破,才能保證和促進教育正常有序地發展。首先是建立一支整體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教師隊伍,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地搞好當地的教師培訓工作,加大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貧困山區受經濟基礎的制約,請不來“洋專家”,就要千方百計培養適合自身教育實際的“土專家”。特別要重視教師自我提高的指導和管理。還要創新用人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其次是建立以縣城和片區小學為龍頭的教育科研基地,帶動鄉鎮學校的教育教學研究。通過教育科研,促進質量提高,通過提高質量,換回教育尊嚴,吸引學生,留住學生。
(五)切實加大對貧困山區教育發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改善辦學條件
近年來,國家、省實施“義教工程”和“義務教育保障經費”機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地區教育經費緊缺的困境。但隨著教育發展日愈增長的經濟需求,矛盾越來越突出,需要國家和省在政策傾向上更加優惠,項目安排上優先考慮,投資比例上重點傾斜,切實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國家應為貧困山區教育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規范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二是加大稅費改革后財政轉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三是在各種教育項目上重點支持和支援,增加投入,徹底改善辦學條件,增大寄宿制規模,鞏固“兩基”成果,完成“普九”任務,確保貧困地區教育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六)教育發展要與移民扶貧和計劃生育統籌考慮,同步進行
對那些散居在缺少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和生存條件太差的高寒山區農民,遷移至生存條件較好的地區異地安置,讓他們的子女集中上學,以降低教育成本,減少教育投入。同時,對他們加強計劃生育宣傳,往往是越窮的地方生育率越高(越窮越生),而生育率越高就越窮(越生越窮),生育越多,子女受教育的水平就越低。因此,對這些地區,教育的發展要與移民扶貧和計劃生育統籌考慮,同步進行。
(七)確立具體明確的目標導向,找準定位,發展符合經濟發展、人民需要的多元化教育
貧困地區農村教育長久以來在目標導向及定位上出現偏差,一味追求與潮流接軌,與發達地區平等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其實受種種主客觀因素制約,這種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培養的學生先天不足,只有極少數升學,改變自己的命運。更多學生則念完初中,念完高中重新又回到農村。而往往這些學生并不能帶給農業生產新的,實用的、有益的幫助和改變。于是造成群眾辦學的積極性降低,不愿送子女入學的尷尬局面。所以,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必須調整原有的目標導向和定位,以培養實用型、技術型和復合型人才為教育的方向。要廣開思路,大膽嘗試,探索適合貧困山區具體實際的多元化教育體系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之路。要面向農村,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思路,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在普通中小學逐步開設實用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推廣農業新科技,讓學生學會*-*門實用技術,并在初中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使廣大農民真正嘗到教育的甜頭,實實在在感受到教育對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從而加快實現貧困山區教育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