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增收方式轉變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位于*南岸,西距*縣城75公里,東鄰河東鄉,南靠祁連山,北依馬鬃山,轄區總面積*1平方公里。全鄉轄4個行政村,21個村民小組,1254戶,總人口4175人。轄區內耕地面積2.4萬畝,是一個傳統的半農半牧業鄉鎮。*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306.8萬元,鄉財政實現收入179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71元。*7年,通過抓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勞務輸轉,預計可增收300元以上,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但是和鄰近鄉鎮相比,農業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基礎薄,總量小,抗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差,自我發展能力弱,僵化保守的思想觀念仍占據主導地位,使得農民收入長期低于其他鄉鎮的現實仍未得到改變。也導致增收的困難大于其他鄉鎮,轉變增收方式的任務也格外繁重。
一、*產業發展現狀
1、種植業。以小麥、玉米、棉花、甘草、孜然、茴香、食用瓜等作物為主,形成糧、棉、特三大作物體系,*7年全鄉糧、棉、特作物種植面積預計各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種植結構逐步優化。
2、畜牧業。由于草原禁牧休牧工程的實施,由傳統的灘放粗養向設施化、良種化養殖轉型,全鄉共建成設施養殖戶850戶,占到了全鄉總養殖農戶的75%以上。
3、勞務經濟。借助國家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實施機遇,近三年每年輸轉勞動力1000余人,占到全鄉總勞力的45%以上,年實現勞務收入近300萬元。
4、個體經濟。全鄉個體工商戶210戶,年實現個體經濟收入5557萬元,實現利潤324萬元。
新農村戰略的目的就是全面加快農村(廣義的,指所有在農村的人與物的集合)的現代化變革,提高農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就是農民增收的問題。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沒有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就失去了重要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持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改變農業低投入、低產出和自給半自給狀態,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可以說,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快慢、成果大小,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進展和成效。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歷史趨勢,也是一個世界潮流。我國由于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發展現代農業應該選擇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土地、水等資源,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既具有客觀必然性,又具備現實條件。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面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巨大需求,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手段、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的現代化,才能突破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制約,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現階段,我國已經具備了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和能力。一是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全國非農產業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農業勞動就業份額達到53.1%,城市化水平達到43%。這些結構性指標反映出,我國不但已經到了可以不依賴農業積累來實現快速發展的階段,而且還可以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形式,支持農業轉變增長方式,進行現代農業建設。二是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趨勢,國家財政支持現代農業建設的能力明顯增強。三是我國已從“雙缺口”進入到明顯的“雙過剩”時期,具備了利用金融和資本市場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條件。
三、如何加快農民增收方式轉變的步伐
針對*而言,從宏觀上考慮,應當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其他鄉鎮相比,截至目前,布隆吉全鄉僅有32公里的襯砌渠道,維系近2萬畝耕地的16座塘壩除今年開始除險加固的躍進壩以外,其他全部是大包干以前建設的,耕地只有8000畝進行了中低改;全鄉還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戶和牲畜的飲水問題未得到解決;全鄉45公里的通村公路中只有3.4公里的黑色路面。與此同時,自然條件之差,也是其他鄉鎮少有的,舉例說明,在布隆吉修一個羊圈,僅在地基處理上的花費就相當于西片鄉鎮修住宅地基處理的工程量。因此,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是當務之急。利用財政資金,動員社會力量,搞好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道路建設。具體講,就是緊緊抓住國家財政向“三農”傾斜的機遇,利用三到五年時間,完成中低產田改造,完成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完成通村黑色路面的鋪筑,完成三分之一塘壩的除險加固,只有這樣,農業基礎設施也才能趕到西片鄉鎮目前的起點上。
2、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提高農民增收提供組織和技術保障。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繼續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投入,建立鄉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樹立科技示范農戶,組織培訓農民,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走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同時,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有利于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應認真貫徹農業專業合作社法,從培訓、登記、財會制度、財政、稅收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扶持農民按照自愿參加、共同經營、民主管理和收益返還的原則,自主發展生產合作、營銷合作、信息服務、技術培訓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3、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村富余勞力日趨增多,應當采取“走出去”戰略,輸入資金、信息、人才,輸出勞務,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通過成立勞務輸轉機構,轉變群眾務工觀念,開展務工常識培訓,及時勞務信息,組織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創業。進一步統籌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布局合理,設施配套,規模適度,功能健全,環境整潔,繼續加大對鄉集鎮的改造力度,發揮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輻射功能,使有條件的農戶脫離土地,集中到集鎮發展二三產業。
在具體措施上,需要突出四個方面的重點:
1、求鞏固、抓示范,穩步推進畜牧業轉型。畜牧業作為全鄉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應當繼續在設施養殖、品種改良和養殖轉型上加大投入、求突破。根據一片一業、規模發展的總體思路。一是繼續深入實施“1881”設施養殖建設工程,加快牲畜品種改良。運用引種雜交、凍精改良、溫精授配技術,適應設施養殖周轉快、品種好的發展需要;二是加快養殖業由養羊向養牛轉型,加大物資扶持力度,狠抓肉牛養殖設施化示范建設,通過示范帶動,每年發展設施養牛專業戶40-60戶,利用5年時間把布隆吉建成肉牛養殖專業鄉。同時,堅持嚴標準、保密度、保質量的要求,進一步健全防疫工作責任機制,加強了對群眾的防疫法規宣傳教育,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制預案,確保畜牧業安全發展。
2、抓調整、重推廣,加大種植結構調整步伐。種植結構的調整優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按照著重發展“雙千元”效益田、做好與畜牧業補充對接的種植結構調整思路,大面積壓縮糧食和棉花等常規或高風險作物種植,重點發展高效特色經濟作物。在具體步驟上,向已經初步形成規模雛形的河東鄉、三道溝鎮靠攏,逐步向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現代農業軌道上邁進。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示范帶動、擴大規模”的原則,引導農戶大面積種植玉米制種、甘草、孜然、番茄等條件適宜、技術成熟、效益突出的特色作物。力爭通過2-3年時間,使高效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0%以上,成為提高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
3、抓配套,擴規模,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充分爭取和利用各種支農項目,采取多元化籌資,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一是繼續抓好鄉集鎮建設,通過多種方式,一方面加快建設步伐,興建一批商鋪住宅,擴大流通服務業基礎設施規模;一方面跟進完善集鎮水、電、暖、通信、道路、網絡、市場服務體系等配套設施。二是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步健全和完善村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抓好渠路林水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抓好環境美化、村容村貌整治等生活條件的改善。
4、抓勞務,強科技,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利用好布隆吉較為優越的地理交通優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分批次大規模培訓富余勞動力至少掌握2-3門實用務工技術,借助國家重點工程和縣內外強勢企業大量用工的機遇,做好勞務經濟。二是利用好農技中心、農經信息網絡等科技平臺,抓好對新型養殖、種植技術、設施農業、立體農業技術的培訓、示范和推廣。三是結合新產業的培育,及早動手,引導農戶成立、健全、完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做好與市場的對接,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