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發展林業生態建設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生態安全體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構建和諧社會賦予林業生態建設最重要、最根本的時代重任,是林業生態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
一、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生態安全問題是世界僅次于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之外最受人們關注的問題
從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高度審視人類社會,就會發現人類社會正面臨一個比“國家安全”更嚴峻的安全問題,即生態環境安全問題。自從人類具有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人類就成了破壞自然生態的主體,對自然的征服和統治就成了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利用和消耗,帶來的是全球性的生態災難和環境危機:自然資源迅速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污染、臭氧層遭到破壞、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水資源短缺、荒漠化、物種滅絕、人類疾病增加……一系列的災難性惡果正在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發展和安全,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警示我們,人類社會生存的支持系統正在退化,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環境基礎正在動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生態失衡與環境污染對人類安全構成的重大威脅,從趨勢上講,其重要性將越來越超過軍事安全。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萬人口中,75%是由于環境惡化所致。生態安全問題告誡人類:在未來的歲月里,生態環境將要決定一個民族的興亡!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就成為了當今社會僅次于和平與發展之外人類承擔的最重要的職責。
所幸的是,人類在征服和利用自然獲取巨額財富并造成嚴重自然災難的同時,巨大的反差促使人類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從十九世紀開始,人們從哲學和實踐的層面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運用到了實踐當中。1872年,美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公園,標志著人類開始在開發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承擔起了保護自然環境的義務。從20世紀60年代起,人類對自身與自然環境關系的反思和認識迅速提升,1972年聯合國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鄭重聲明只有一個地球,此后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和國際公約的問世,標志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已成為全球共識。
以林業生態建設為主的生態安全體系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核心
本質上,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就是人類在不斷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時不斷改善自然、完善自然的過程,其主題就是保護自然、恢復自然、改善自然,其中生態是人與自然關系中的關鍵,是所有的資源(包括能源、原材料)運行的環境載體,是許多可再生資源孕育和循環的母體,幾乎所有的自然問題都要在生態和環境中體現。因此,生態建設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中承擔著重大的歷史使命。
在生態建設中,林業建設又處于主體地位。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中,有兩個位于林業生態建設的范疇之中:一個是森林,另一個是濕地。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有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大氣、防止污染;降低氣溫等諸多作用,對維護陸地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著支柱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肺”。森林所具有的綜合環境效益也是非常顯著的,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計算的森林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環境效益總價值為1*萬億日元,相當于1972年全國經費預算的總和;芬蘭森林的環境保護價值為53億馬克,是其木材總價值的3倍;美國計算的森林環境價值與木材價值之比為9∶1。同樣,濕地在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調節區域氣候、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防浪固岸和維護國土安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據國際權威自然資源保護組織測算,全球生態系統總價值為33萬億美元,僅占陸地面積6%的濕地,其生態價值就高達5萬億美元。我國的生態系統價值為7.8萬億人民幣,占國土面積3.77%的濕地,生態系統價值達2.7萬億人民幣。
因此說,以林業為主的生態環境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立足之本,良好的神態是社會文明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性標志,只有把林業生態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才能促使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全力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才能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從歷史發展看,經濟社會發展決定著生態建設發展的進程。中國5000年的歷史發展表明,在人類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對生態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導致了樓蘭古國的湮滅、黃土高原水土嚴重流失、黃河斷流、長江水患頻繁、淮河流域水質污染嚴重、沙化土地急劇擴大等一系列生態災難,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走的是一條破壞自然生態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為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巨大需求,自然生態資源被得到大規模開發利用,致使自然生態資源大量減少,生態狀況不斷惡化。目前我國生態狀況令人堪憂: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18.21%,森林覆蓋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1.5%,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2%和14.58%;全國圍墾湖泊達130多萬公頃,導致900多個天然湖泊消失;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1%;全國荒漠化土地仍達267.4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達174.3萬平方公里;草原嚴重退化面積近1.8億公頃,占到了全國天然草原面積4億公頃的45%;淡水資源、城市大氣污染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對生態建設的認識和需求開始發生改變,國家陸續啟動實施了生態治理工程,我國的生態建設逐步進入了恢復和良性發展時期。以1978年“三北”防護林工程為標志,生態治理行動擺上了經濟建設發展的日程:1991年國務院批準啟動了《全國防沙治沙工程規劃綱要》,防沙治沙專項工程開展;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實施,到新世紀全國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資源;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實施,惠及西部12個省(區);*3年西部牧區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重點治理項目實施;新世紀開始全面關停并轉“五小”企業,積極開展江河、湖泊的水質污染治理;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一系列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和政策的出臺,使我國的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生態建設步入了破壞和治理相持的階段。到*6年,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與1978年相比,增加了0.41億公頃,年均增加1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8.21%,與1978年相比提高了4.29個百分點;全國建立自然保護區2395處,保護總面積15153.5萬公頃,占到了國土總面積的15.16%,40%的自然濕地得到保護;全國水土流失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流失面積由過去的367萬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356萬平方公里,減少了11萬平方公里;全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050萬公頃,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重點省區土地荒漠化擴大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了治理面積大于擴展面積的重大突破;全國累積種草保留面積達到400萬公頃,草原圍欄面積787萬公頃,禁牧休牧輪牧草原面積1300萬公頃,3000多萬頭牲畜從依賴天然草原放牧轉變為舍飼圈養;關停并轉污染企業10777個(*5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全國的生態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積極、負責的態度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三北”防護林工程被成為“生態工程之最”、“中國的綠色長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組織專門致信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執委會,充分肯定了我國在防治荒漠化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
二、對我市生態環境形勢的基本評價及原因分析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段,由于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域遼闊,區域北部被巴丹吉林、庫穆塔格兩大沙漠包圍,從東到西有長達1000多公里的風沙線,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9億畝,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66.8%,而綠洲面積只有2500萬畝,僅占國土面積的8.68%,是全省乃至全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市森林面積只有540萬畝,森林覆蓋率1.87%,綠洲內森林覆蓋率也僅有16%,草原退化面積達3000萬畝,水資源嚴重短缺,全市由于生態惡化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年均近億元。目前全市生態面貌的總體趨勢是:綠洲內小環境通過積極的人工治理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綠洲外土地沙化與荒漠化程度仍在加劇。
總的來說,我市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一個是自然原因,另一個是人為因素。
1、自然因素:一是由于我市深居內陸,呈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平均不足1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多毫米,降水量遠遠不能跟上蒸發的需要,造成了天然濕地的逐年萎縮。如敦煌的濕地已由建國初的375萬畝減少到了目前的270萬畝。二是由于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全球大氣變暖,氣溫升高,河西走廊人民賴以生存的祁連山冰川受溫度影響,融化速度加快,雪線逐年上移,近20年來水總量減少近20億立方米,年均1億立方米,使天然綠洲的需水量大量減少。
2、人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耕地面積增加以及草原超載放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一是人口增加造成非回歸性用水量大大增加。據資料介紹,我市人口在50年代初為38萬,而目前達到近100萬,凈增62萬。二是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增加的壓力。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在50年代初為90多萬畝,現在增加到了近300萬畝,凈增*萬畝。這一現象導致了綠洲外圍生態水的供應量大幅度減少,加劇了沙漠化進程。玉門的干海子,在80年代初還是水草豐美,飛鳥遍布,由于上中游大量截水,目前已成為了“永遠的干海子”,地表已完全裸露,飛鳥絕跡,水草開始干枯,成為了新的風沙源頭。敦煌的西湖自然保護區,由于疏勒河及其支流黨河上游修建水庫截流用于農田灌溉,目前已有20%左右的胡楊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干枯死亡,防風固沙能力大大下降。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壓力。由于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地表河水缺口大,抽取地下水的量急劇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10米,一些原本依靠地下水生存的根系不夠發達的植物大量枯死,也導致了沙漠化程度的加劇。如金塔盆地,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普遍下降5米以上,原有近7萬畝的胡楊林開始退化,大部分樹梢已干枯死亡,地表原來年生長量1-2米高的蘆葦等草本植物,現今年生長量只有20厘米左右,且有30%的已干枯死亡。四是草原超載放牧的壓力。由于近些年來畜牧業發展較快,畜群大量增加,可利用草場已由過去的每個羊單位占有面積85畝下降到了29畝,減少3倍,造成草場覆蓋度嚴重下降,天然草場不斷退化,裸露沙地不斷增多,沙線不斷前移。據統計,我市6900余萬畝的天然草場中,退化草場已達近3000萬畝,占到了可利用草場的40%以上。
三、“十五”以來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五”以來,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確立了“生態立市”的目標,按照“南護水源,中建綠洲,北拒風沙,綠洲外圍大面積封灘(沙)育林育草,綠洲內部積極開展人工造林”的林業建設思路,大力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業面積72萬畝,其中成林24萬畝,新增封灘育林成林面積123萬畝,森林總面積達到54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7%,比“九五”末提高0.5個百分點。
綠洲內防護林網體系得到了完善,建設成效顯著。
以改善綠洲內生態面貌為主要目標,保護與發展并重,加快農田防護林、綠色通道、風沙口治理、特色經濟林等生態工程建設步伐,防護林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一是以提高農田防護效益為中心,圍繞村組抓落實,新建改造并舉,以“三邊”(地邊、路邊、渠邊)以及新開發區為重點,每個自然村民小組每年更新改造或新建農田防護林1000米,共完成農田林網1.16萬公里,折合面積8.8萬畝,農田林網化率穩定在90%以上;二是堅持“多樹種、寬林帶、大通道、高標準”的建設要求,以國道、省道等主干線綠化為重點,各級道路綠化全面推進,共完成綠色通道建設2*多公里,道路綠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綠色通道建設工作受到了省林業廳的高度評價,肅州區酒火路綠色通道獲得了“甘肅綠色通道第一路”稱號。三是以風沙口治理為重點,人工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并重,治沙造林工程穩步推進,累計造林13萬畝,綜合治理面積達到23萬畝,全市一大批重點風沙口得到了基本治理,一些面積大、危害重的沙源初步得到控制,綠洲邊緣受風沙危害的70萬畝農田基本恢復生產能力;四是以提高林產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新建與改造特色經濟林10.8萬畝,發展起了肅州區、金塔縣的優質梨和敦煌市的優質桃、杏、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
綠洲外圍天然生態植被得到了加強保護,建成了天然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
多年來,我市把保護自然生態資源作為林業工作的重要任務,積極開展封灘(沙)育林育草工作,對自然資源實行了強制性的保護。一是按照“大范圍封育、小區域治理”的工作思路,大力開展天然生態植被封育保護工作,實施封灘育林面積178萬畝,在綠洲外圍建成了一道防風固沙的天然綠色屏障,*4年酒泉市獲得“全國封灘育林先進單位”稱號。二是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新建立敦煌西湖、肅北鹽池灣、阿克塞安南壩等3個國家級和金塔沙棗園子等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增加自然保護區面積2628萬畝,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17個,保護總面積達到7336.4萬畝,占到了國土總面積的25.5%,眾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三是加快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進程,積極爭取將846萬畝生態公益林列入國家保護補償范圍內,進一步加大了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
注重人居環境改善,城區綠化美化工程效果明顯
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型園林化城市為目標,大力開展城區綠化美化工程,加快建設城區周邊防護林帶,城市、集鎮綠地規模不斷擴展,綠化品位明顯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17.24%,人均公共綠地達到7.86平方米,建成了肅州區城防林、金塔縣航天廣場、敦煌市黨河防護林等一大批城市綠化美化精品工程。
四、今后一個時期酒泉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思路、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
發展思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把保護自然生態放在優先位置,綠洲外圍大規模封灘育林育草,綠洲內輔助人工造林;以項目作支撐,不斷加大林業投入;完善政策,調整林產業結構,激活發展機制,擴張林木資源規模;大力推廣應用林業節水措施,發展生態節水型社會;科技興林,不斷提升林業科技含量和水平;堅持依法治林,保障林木資源安全;繼續鞏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良好態勢,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而不懈努力。
根據我市市情和生態建設實際,今后一個時期全市林業生態建設的奮斗目標任務為:到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15萬畝,封灘育林育草300萬畝,林木總面積達到93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以上,綠洲外圍風沙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30萬畝,封灘育林面積300萬畝,森林總面積達到12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左右,重點風沙口得到治理,土地沙漠化面積減少,自然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人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林業生態建設的工作重點是:
1、把保護自然生態放在首要位置,加強自然資源保護。繼續把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放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首位,堅持綠洲外大面積封灘育林育草不動搖,通過大力實施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封灘(沙)育林育草、濕地保護、草原“三化”治理、禁牧休牧等工程,促使天然植被大面積恢復。到2010年,累計封育成林面積達到800萬畝,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8000萬畝,860萬畝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得到全面保護。
2、加快綠洲內綠色通道和農田林網建設,健全綠洲內防護林網體系。堅持不懈地實施農田防護林建設,建立健全農田內大型骨干林帶,五年中完成農田防護林面積4萬畝,力爭農田林網化率達到92%以上;大力推進以國道、省道、縣鄉道路綠化為主的綠色通道建設工程,每年完成建設任務不小于300公里,折合面積1萬畝,各級主干道路適宜綠化地段全部得到綠化。
3、加大防風治沙力度,有效遏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堅持將防沙治沙作為一項重大工程,認真抓好風沙口治理、日協貸款防沙治沙、封沙育林等防沙治沙工程的實施,重點風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沿北部風沙線建成較為完整的防風固沙生物帶,遏制土地沙漠化。到2010年,爭取在全市實施20個規模較大的風沙治理項目,完成治沙造林10萬畝。
4、加快城市村屯綠化,不斷改善人居環境。以增強城市和集鎮生態功能,建設生態型園林化城市為目標,加大城市、村鎮、居民小區綠化美化力度,加快城區周邊防護林帶建設,配套建設城市園林小景,不斷擴展綠地規模。到2010年,把7個縣(市、區)城區及15個重點集鎮建成園林化城鎮,50%的鄉鎮、30%的村建成林業生態小康村鎮,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布局合理,景觀優美的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