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已經整整走過30年了。從政治領域看,這3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政治發展道路”這個概念,是2002年在5•31講話中提出的,黨的十六大正式將“政治發展道路”寫入了大會報告。黨的十六大以后,多次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繼續重申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政治發展道路是一個國家政治發展所選擇的模式,是政治發展的航道和指向,它規定了政治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本原則、制度安排、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等。政治發展道路問題與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國情有關,也與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相連。一個國家采取何種政治發展道路關系到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發展和整個國家事業興衰成敗,不同的國家都具有各不相同的政治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而形成、發展而發展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道路探索、奠基于新中國建立初期,形成、發展于改革開放時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進行研究,對于進一步促進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背景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統一體。作為實踐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條道路;作為思想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種理論。無論是道路,還是理論,在內含上,“社會主義”是本質,“中國”是國情,“特色”是樣式,三者連在一起,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完整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幾個方面。這幾個方面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作為實踐模式,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作為思想概括,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是一個統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形成都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從國內背景看,主要源于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歷史經驗總結,尤其是對“”的深刻反思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從國際背景看,源于總結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以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迅猛發展,世界性的對民主、人權的重視等歷史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1]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思想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也是這樣,它們都有其產生的時代條件、時代依據、時代需要和時代必然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其形成過程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在整個80年代、90年代不斷發展,并以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黨的領導、人民民主與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作為形成標志,黨的十六大以來又得到了新的豐富和發展。在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既在獨立自主的實踐中創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定條件,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也經歷了嚴重失誤和挫折,特別是發生了“”那樣的十年動亂。“”的十年動亂,在政治上表現為階級斗爭嚴重擴大化、無政府主義、政治動亂和全面內戰、野心家篡奪權力為患等,對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等造成了嚴重危害。“”結束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全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歷經20余年,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還伴隨著我們黨反思并突破蘇聯的模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上,既建立了一些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也照搬了許多蘇聯的模式和做法,特別是不重視民主和法治、實行高度集權的人治、大搞階級斗爭擴大化等方面,給中國的政治發展帶來了很大危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對蘇聯模式進行全面反思和突破的產物。這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再“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打破封閉僵化和本本教條,堅持不斷創新,把我國融入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民生,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實行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所有這些,都實現了對蘇聯模式的全面突破,逐步開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中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還有深刻的國際背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加速發展,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場以增強綜合國力為目標的變革浪潮,這個浪潮涉及國家之廣泛、影響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時,民主、人權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普遍重視。這期間,還發生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重大事件,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發生的巨大變化,深深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也深深地影響著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在這個復雜的歷史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以寬廣眼界觀察世界,以科學思維審視時代,積極適應世界形勢變化,認真汲取世界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趕上時代的偉大號召,在改革開放中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競爭比較中積極借鑒人類一切有益的政治文明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是有著宏大而深刻的國內國際背景的,是與國內經濟、文化、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緊密相連的,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民覺醒的偉大選擇。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形成過程
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長期奮斗和反復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理論。對這條道路和相關理論的形成,中國人民、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我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和民主政治理論是建國初期奠基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于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又于1954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們黨領導人民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創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創建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提出了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的思想,為拒腐防變和克服官僚主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提出了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思想,明確了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與民主政治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探索存在歷史的局限性,比如對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重視不夠,主要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思維定式認識中國的政治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照搬蘇聯高度集權模式,發生“左”的錯誤,結果,導致了“”的發生,使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經歷嚴重挫折,留下深刻教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既堅持以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創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又在開拓進取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在探索中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與中國特色政治發展理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的起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對于我們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具有深遠的影響。決議提出:“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重視這一任務,成了‘’得以發生的一個重要條件,這是一個沉痛教訓。”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的問題。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任務,指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要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同時,報告還提出:“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制化。”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明確地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黨的十三大報告還提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向前進。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同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緊密結合的要求,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五大根據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根據黨的十五大報告的論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政治綱領。黨的十五大報告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最大的理論突破就是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任務,并對依法治國進行了深刻的論述。黨的十五大報告還提出:“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一論述包含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萌芽。在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上,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又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政治綱領中對于政治建設基本目標提法的重要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在談到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時,強調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是三者統一原則的首次正式提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三者統一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最核心的內容,它的確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正式形成。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解放思想,大力推進理論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一系列創新理論和重大戰略決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邁向了更高的臺階。例如: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質量提高、過程公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加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進一步推進;黨內民主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提出“以人為本”,推動人權入憲,保護私有財產等。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設的新思想和新措施,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主要包括: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的新論斷;提出了擴大人民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提出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新命題;提出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新部署、發展人民民主的新舉措和發展黨內民主的新辦法;等。這一系列新的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民主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不斷豐富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發展民主政治的實踐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的形成過程。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設施、政治行為等。政治思想作為直接、系統反映社會政治現象的思想體系,是一個國家政治發展的根本和主導,決定著國家的政治制度安排,規范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政治行為,引導著政治發展道路的走向和民主政治理論的性質。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事業向前發展。也就是說,從指導思想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所包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指導地位。簡潔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等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整體。它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踐行“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法制理念;堅持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信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努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努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推進國際政治生活朝著和平、發展、合作的軌道前進,共同構建和諧世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權,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的徹底解放等。
實踐證明,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指導地位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