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現已被全世界各國普遍認同。然而,社會和自然能否可持續發展,只抓環境科技及一些相關的社會經濟措施是不夠的,教育也應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使可持續發展成為人的發展目標、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習慣。
隨著人類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所有財富的核心都是“知識”。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壽命越來越短,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人的一次性受教育已滿足不了這個時代的需求。這就向教育提出了挑戰,教育能否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也從來沒有遇到這么好的機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報告中強調:教育作為一種經濟投資、社會投資和政治投資,不但是發展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的有機內容和基本目標。*年秋,國際論壇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概念: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過程,即培養具有淵博知識和敏銳思維、具有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公民;使其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讀寫能力,并且致力于從事對個人或合作負責的行為。并且進一步闡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依托于六個主題,這些主題概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行動進程,即終生學習;多學科學習(綜合學習);系統的思維方法學習;合作精神;多國文化滲透;授予行動權力(主體性)。
我們以人、社會、自然為依托,以教育自身發展為基礎,逐步地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我們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社會經濟和自然發展需要出發,研究未來人的素質特征,科學地認識教育,論述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及對人的成人和成材方面的作用以及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進一步說明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較理想形態,是通過終身學習過程,使受教育者在德、智、能、情等方面不斷地向異質事物開放、交流,從而達到人的可持續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的活動。這種教育將保證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和諧、可持續地發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也有廣、狹義之分。狹義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公民和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觀念意識和行為的教育。廣義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教育者、學校、教育自身及社會都能獲得積極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主張學生學會做人比學會求知更重要;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學會創新比學會繼承和模仿更重要;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比書本知識的習得更重要;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優化比智力因素的開發更重要;學生的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比“全面發展”更重要;學生積極主動的自我發展比消極接受、被動被塑更重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目的:培養促進人類社會、自然及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人,促使人、社會和自然和諧持續發展。根據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我們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總原則: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以保證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最高宗旨。并且要堅持十個具體原則:教育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能力性原則、高效性原則、合作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健康性原則和藝術性原則。
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我們應努力創建可持續發展的五大支撐體系,即隊伍建設、教育科研、信息技術、學校管理、校園文化,使學生、教師及學校三方面都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體系。可持續發展教育主要通過實施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綠色教育、健康教育、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