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后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簡單地說,“新農村”包括五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范疇。
具體而言“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時期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范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建、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建設、電信配套、村鎮綠化等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辦好農村義務教育,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強農村養老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鄉就業,使廣大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四是培訓農民,提高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及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明生活,健全村級自治組織建設,使廣大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使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下面就我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談幾點粗淺思考。
一、建設新農村的有利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十五”發展時期以來,在發展農村經濟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采取多種有效途徑,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提高
近年來,中央和省、市、區一系列親民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極大調動了農民種糧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逐年提高。“十五”末,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3.2億元,人均GDP9182元,農業增加值達到23.48億元,糧食總產量60.9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50元。
(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支持下,區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農網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人畜安全飲水建設、林業生態防護林建設、區鄉道路建設、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小康住宅建設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通過農業綜合開發,使一些中低產田得以改良,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發展有了后勁,可持續發展有了保證。
(三)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第三產業健康發展
“十五”以來,初步建成了年加工能力超過100萬噸的面粉加工業、40萬噸玉米淀粉加工業、27萬噸啤酒加工業、2萬噸葡萄酒釀造業、60萬噸外銷蔬菜業和7萬噸制種業等產業體系,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4.88億元,占到經濟總量的37%。
(四)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取得長足發展。尤其中小學校舍建設、遠程教育網絡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鄉鎮衛生院建設,加大了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培養了一批農村科技能人,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五)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文化生活進一步改善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在村黨支部領導下,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格局初步形成,普遍實行村民自治、村務公開、農村基層民主得到發展。隨著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農村的信息水平不斷提高。
二、建設新農村的制約因素
(一)農民增收后勁不足。我區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大區,又是一個農業縣區,農民收入大部分來自農業。近年來,農民收入雖然逐年增多,但城鄉居民收入擴大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渠道不寬,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依然是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為突出的矛盾。
(二)農村基礎設施改善投入不足。雖然國家一再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但由于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入比重并沒有提高,加之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渠道變窄,與農業發展的需求已不相適應,如部分行政村灌溉設施老化,水資源浪費嚴重,沒有文化、科技服務的場所,也沒有生產和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
(三)、產業化經營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目前我區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牧業養殖過程中,更多的追求數量和增長,忽視了質量提高和品牌效益,雖有大戶經營,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體效應。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不足,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另外,農戶與加工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訂單履約率較低。
(四)村鎮建設雜亂無章。我區大部分村組建設沒有進行科學規劃,農戶住宅基本沿襲歷史,比較凌亂。農戶住宅約70%是土坯房,安全系數不高。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物副產品、肥料等,農村農巷臟、亂、差問題十分突出。
(五)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由于歷史的原因,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年限短,文化程度比較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之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勞力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年齡較大和年齡較小的老人和兒童,難以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的重擔。
三、建設新農村模式選擇
(一)城郊型新農村。地域上接近或高出城區,二、三產業發達。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如....鎮引導農民向城鎮聚集,加強資本和產業轉移,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和城市基礎設施優勢,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形成新型的城鄉產業結構和城鎮體系的新農村。
(二)農業型新農村。就是發揮特有的農業、產業優勢,農民純收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發展高效農業和畜牧業,重點放在沿線鄉(鎮),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新農村。
(三)平常型新農村。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資源貧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收入大大低于全區水平,這些鄉村分布在沿山一帶,近期主要是理順思路,搞好規劃,調整結構,增加收入,中期以點帶面全面開展。
四、建設新農村對策與建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政策是動力,農民是主體,領導是關鍵。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確新農村建設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簡單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推進。在具體工作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和居住環境,而且注重促進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經濟上保障農民物質利益,而且重視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力;不僅強調立足于促進農業和農民自身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于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化長遠,提出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新農村建設,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延及子孫的持久工程,中央提出的20字方針,內涵相當豐富,對全國各地都有普遍指導意義。我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根據農村人口變動、土地治理、生產發展、物質文化需要、小康住宅建設等實際,進行科學規劃,決不能單兵突出,急于求成,要將農村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結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分階段循序漸進地實施。尤其要注意將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水利、電力、交通建設,林業、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起來進行規劃,這樣效果更佳。
(二)調整結構,增加收入。持續較快的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新農村要圍繞龍頭企業建設,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突出發展畜牧業和蔬菜產業,全面提升優質小麥、加工型玉米、啤酒大麥、釀造葡萄、制種、專用馬鈴薯基地建設。到2010年牛、羊、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46.2萬頭、100萬只、170萬頭、1000萬只以上,優質瓜果蔬菜基地達到35萬畝以上,日光溫室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三)突出重點,狠抓基礎。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基礎設施投入機制,把農村基礎設施納入公共財政,鼓勵各種投資主體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讓農民喝上清潔、衛生安全的自來水。二是繼續推進鄉村道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實現油路通村達戶的目標。三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四是大力實施綠色生態,積極推進農田林網、道路林網、水系林網建設,實現農村巷道、田間道路和“四旁”綠樹成蔭。改善生活環境條件,逐步實現“藍天碧水沃土”的鄉村風貌。
(四)加強培訓,提高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要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充分發揮農業技術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創建活動;加快探索農村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將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帶入實質性運行軌道,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
(五)加強領導,建好基層組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強領導,關鍵是把農村黨組織建設好,把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好,通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要積極發動群眾,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