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十六屆四中全會凸顯政壇新風民主 務實 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六屆四中全會短短的4天會期,高度體現了黨中央自十六大以來所倡導和踐行的民主、務實、創新之風。
從四中全會上,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政壇上具有開創性的一些新氣象,比如:黨中央第一次將全會的議題及有關內容事先自上而下地在全黨一定范圍廣泛征求意見;第一次將全會文件稿征求意見的范圍擴大到黨的十六大代表;第一次科學概括了執政能力的內涵;第一次明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和目標;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執政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這在世界各國執政黨中是鮮見的;等等。
民主之風
四中全會是一次充分發揚民主的會議。
●在確定全會議題這個環節發揚民主。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的根本性建設。當前,國際局勢發生新的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因此,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就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如何落實十六大提出的這一戰略任務。
在黨的十六大閉幕不久,在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之際,總書記帶領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溫在建國前夕提出的“兩個務必”。這表明,黨中央對我們黨的執政使命保持清醒的認識,對必須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保持清醒的認識。
2003年初,中央圍繞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黨的建設的任務,組織了7個專題調研,其中之一就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其他6個專題也都與執政能力建設緊密聯系。
在2004年初,中央又組織了7個調研組,分赴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中央部門,就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進行專題調研。
調研的過程,本身就是發揚民主的過程。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中央于2004年4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中央各部門發出通知,就四中全會的議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征求意見,特別是就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解決哪些問題征求意見。參加征求意見的同志普遍認為,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問題作為四中全會的議題,抓住了治國理政的根本,抓住了黨的建設的關鍵,抓住了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的重要結合點,反映了黨心民心,體現了時代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總書記親自在南京、長春、北京召開3個座談會,聽取意見。他還同派負責人座談征求意見。曾慶紅、賀國強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分赴各地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
重大決策廣泛征求意見,是我們黨的一個傳統。但就全會議題在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十六屆四中全會是第一次。
●在文件稿形成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
為了起草好四中全會文件,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組,集中了方方面面的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負責起草工作的中央領導同志充分發揚民主,讓大家暢所欲言。從框架、提綱到初稿,歷時7個多月,過程稿達20多個。
到7月底,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先后討論同意了初稿,決定就《決定》初稿在黨內征求意見。7月31日,中央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對<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征求意見的通知=。共向各省區市和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派及黨外人士代表發出征求意見稿134份,向63位黨內老同志發出征求意見稿,到8月18日全部得到反饋。
普遍認為,《決定》征求意見稿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措施有力,邏輯嚴密、結構嚴謹、布局科學、文字簡練,理論性、思想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是一個成熟的稿子。認為《決定》經全會審議通過后,將成為指導執政黨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凝聚黨心民心、鼓舞斗志,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對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將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同時,各地各部門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共有2000多條,減去重復的意見后近1500條。負責起草工作的中央領導同志親自主持召開了起草組全體會議,對這些修改意見逐一研究。經過認真消化和研究,對《決定》征求意見稿進行了修改,共修改了286處,涉及400多條意見,其中派和黨外人士的40條意見體現了23條。對其他一些比較具體的合理建議,起草組建議在《決定》貫徹落實過程中通過制定相關制度、規定時吸納。
這次大范圍的征求意見,在黨內引起強烈反響。普遍認為,在全會籌備過程中,黨中央第一次將全會的議題及有關內容事先自上而下地在全黨一定范圍廣泛征求意見,第一次將全會文件稿征求意見的范圍擴大到黨的十六大代表,這本身就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頭堅持群眾路線、執行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集中全黨智慧的優良作風,為各級黨委做出了表率。這對于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時,這樣做本身就是一個統一思想的過程,有助于《決定》頒布后的貫徹落實。
●在全會討論審議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
為了進一步擴大黨內民主,中央紀委委員列席了這次全會。參加全會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列席同志對《決定》稿進行了充分討論。盡管參加全會的同志大都是前兩次征求意見的對象,他們的意見大多已經被吸收,但本著對黨和國家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本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家認真研讀文件,第一輪仍然提出了180多條修改意見和建議。中央政治局常委連夜開會,當面聽取各組召集人報告本組討論的意見,確定修改方案,共修改了70多處。修改后的文件稿再次發給與會委員討論,第二輪又提出了幾十條修改意見。集中多數人的意見,對文件稿又作了幾處修改。
參加全會的同志普遍認為,這次全會確實是一次充分發揚民主的會議,為全黨樹立了榜樣。
務實之風
●務實,首先表現在全會觸及了執政能力建設這個重大、緊迫、敏感而其他任何執政黨都沒有觸及的課題。
●務實,還表現在《決定》敢于正視我們黨在執政能力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決定》首先指出:“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后的一項根本建設,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高度重視,領導全黨緊緊圍繞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著重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按照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總攬全局的能力的要求,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實踐。執政五十五年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把四分五裂、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黨在實踐中鍛煉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黨的執政能力同黨肩負的重任和使命總體上是適應的。”
同時,《決定》又實事求是地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思想理論水平不高、依法執政能力不強、解決復雜矛盾本領不大,素質和能力同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黨員干部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黨員不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還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影響黨的執政成效,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如此鮮明地指出自己在執政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世界上哪個執政黨做到了?
●務實,更主要地表現在為解決執政能力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采取的措施上。
《決定》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重解決實際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很強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比如,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健全糾錯改正機制;完善黨委常委會的組成結構,撤并黨委和政府職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門,減少領導職數,適當擴大交叉任職;減少地方黨委副書記職數,實行常委分工負責,充分發揮集體領導作用: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制度和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建立輿情搜集和分析機制;研究和制定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標準;加大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相互之間的干部交流,優化人大、政協領導班子的結構,逐步減少人大、政協領導職數;建立黨的代表大會提案制度;建立代表提議的處理和回復機制,等等。這些措施,針對性、可操作性都很強。
參加會議的同志普遍認為,《決定》體現了求真務實的精神,是一個具有很強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文件。
創新之風
說四中全會是一次創新的會議,首先是指它討論了一個開創性的議題,其次是指它形成了一個創新的文件,即《決定》體現了改革創新精神,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文件。
●理論創新。
《決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有許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亮點。
比如,《決定》第一次科學概括了執政能力的內涵: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采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
比如,《決定》明確提出了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系統闡述了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特別是明確概括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這“五個方面的能力”的概括,比十六大報告“五種能力”的概括更全面、更貼切。
比如,《決定》明確提出黨的基本執政方式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比如,《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如“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等等。
再比如,《決定》第一次明確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和目標,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第一次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決定》通篇都有類似的理論創新成果,很有創意,使人耳目一新。
●實踐創新。
上文提到的《決定》為解決執政能力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采取的措施,都具有創新意義。比如,按照《決定》的規定,需要中央和中央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的制度、規則、規劃就有50多項。貫徹落實《決定》的過程,必將是一個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