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創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不斷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切實轉變地方政府職能至關重要。所謂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就是在市場經濟社會環境下,通過行政系統功能的轉換和重新定位,打破計劃經濟公共資源配置無效率的“鎖定”狀態,優化資源配置,進而建立良性的“路徑依賴”,形成“市場主導—社會自治—政府服務”的現代治理結構,其創新關鍵在地方政府理念轉變、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社會職能轉變等幾個層面。
一.地方政府理念上的創新。
第一是從管制思維到親商思維(服務思維)。所謂親商思維是指地方行政部門以為客商服務為最高宗旨,把親商思維消化在招商引資、日常管理服務的態度和價值觀中,幫助客商獲得滿意回報率,同時使地方獲得相應收益從而形成雙贏格局。親商思維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經驗的核心,它認為政府并非真正的財富創造者,只有當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個適合于工商業發展的環境,并使這些企業取得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更高的投資回報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優質投資,國家經濟才能得到快速提高。親商思維把“政府—工商業—人民”利益三者統一于工商業的發展,通過發展工商業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競爭能力,促進國家經濟的持續快速的發展。
第二是從人治思維到法治思維。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法治經濟,它要求政府政策必須為法所支配,增強政府政策的法治性以保證政府為市場和企業提供公平的“游戲規則”。黨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戰略性決策就是要使政府行為制度化和預期化,我國已加入了世貿組織,中國政府進入了按照已有國際規則與世界接軌的新時代。國際貿易中的公正觀念、互惠觀念、談判協商觀念本質上都與規則觀念緊密聯系。全球化時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規則辦事,公正、公平、互利,通過協商談判的途徑解決糾紛和難題。政府應制定與世貿組織的原則相一致的游戲規則,完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地把政府行為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使政府管理模式從個人權威轉向規則權威,使政府理念從人治思維轉為法治思維。
第三是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思維。“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人不僅僅是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社會和企業的主體,公共管理既是對人的管理,也是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標不單純是公共物品的生產,而且也包括如何促進人的發展。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內容。地方政府應依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重新整合區域人力資源,“充分有效地發現市內外、國內外人力,做到人盡其才;提供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的條件,知識更新和再培訓的條件;發展教育和智力投資。”
二.地方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創新。
第一要建立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培育一批現代企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載體;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建立企業創新活動的激勵機制,即通過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使各種不同所有制企業能公平競爭,共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繁榮。
第二是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政策。區域創新的根本目標在于提升本地區的產業競爭力,地方政府產業政策重點在于有選擇地鼓勵本地區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將它們培育成為富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
第三是提供區域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地方政府應填補市場失靈空白,擔負起區域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經營和提供,如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道路與橋梁、導航設施、災難控制、交通管制系統等等。
第四是改革地區行政審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地方政府應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責任、監督”的原則,依法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加快政府職能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建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審批治理模式。
三.地方政府社會職能轉變中的創新。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地方政府社會職能轉變關鍵在于削弱政府的控制性管理職能,加大協調服務性管理職能,把一些高踞于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變成真正服務于社會的協調管理機構。具體包括了三大類職能:①政策調控,制定并推行教育、科技、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保持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②社會保障,通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大力發展各類社會保障事業,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③政務管理,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立高素質的行政管理干部隊伍。而這三大類職能以外的一切具體的社會事務都應移交給各類社會自治組織處理,使得政府機構從瑣細的社會事務和社會矛盾中解脫出來。
四.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的法治化。
第一要規范我國地方立法體系。由于我國當前仍處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公共行政領域中帶有計劃體制色彩的政府體制和行為多方面、多層次地與WTO的基本原則相沖突,這決定了地方政府在消除國內規則和國際規則的磨擦和沖突方面負有艱巨而重要的責任。中國加入WTO,地方政府首先應當依據有關協議的要求審查有關法律、法規及行政性規范,盡快修改、清理不符合WTO規定的文件,初步形成與WTO規則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體系。在此基礎上,將地方政府職能行為納入法治化、程序化軌道,使政府管理模式從個人權威轉向規則權威。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行為應轉向法制化、規范化,由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協調經濟發展轉向依法行政。
第二是建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WTO規則要求對我國地方政府行為直接涉及的主要有:政府檢查行為、政府征收行為、政府給付行為、政府確認行為、政府許可行為、行政處罰行為、行政合同等政府行為。加入WTO迫使地方政府馬上面對兩大任務,一是必須對尚未規范化的各級地方政府行為方式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以避免其任意性,二是結合WTO規定,確定我國各級地方政府行為方式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適用程序等,排除政府在決策過程和政策制定行為上的不確定性,確保市場微觀經濟主體和公民個人對自身行為收益的預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