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業產業調整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某某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按照區黨發[20*]13號《中共*市*區委、*市*區人民政府〈關于*區“四化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麒區政發[20*]9號《*市*區人民政府關于20*年農業產業化建設暨結構調整指導性工作意見》的要求,對全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并以責任制明確了工作目標及措施,做到了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工作具體、措施有力。具體做法是:圍繞城市餐桌和提質增效擴量的要求,以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為載體,切實抓好優質稻、畜牧、花卉三大支柱產業;以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發揮好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走“公司+支部+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以“三村四化”建設和實施“農民萬元增收計劃”為切入點,促進全鄉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現將2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2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某某鄉位于*中心城區以東5公里,轄10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64平方公里。20*年年末總人口42886人,其中農業人口41775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7.4%;耕地面積24633畝,其中水田22267畝,旱地2366畝;農村勞動力21728個。20*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09元。
某某鄉黨委、政府立足某某實際,緊緊圍繞區委提出的“走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經濟”的農村經濟工作新思路,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對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以創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某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積極招商引資,引導、扶持、發展已經成形的地方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并逐步把這些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努力實現品牌戰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抓好優質稻、畜牧、蔬菜、花卉、水產五大產業,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并通過鄉兩代會等各種會議把這一思想貫穿于全鄉各項工作之中。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開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創評活動,糧經比達到50:5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優質農產品比重增加5%,全鄉普遍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
二、2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針對全鄉農業存在著“三低四難”的問題,即: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加工營銷龍頭帶動能力低;經濟結構單一、規模不大、流通不暢、機制不靈四大難題。鄉黨委、政府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轉移到提質增效擴量和促農增收的軌道上來,把加快結構調整,創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作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按照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區20*年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意見及有關文件精神的要求,對全鄉的各項工作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和布置,以基地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重點進行結構調整,并積極做好20*年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和布局。
2、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為確保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及開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順利進行,下達了全鄉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目標和任務,并進行分解,真正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讓責任落實到人,任務落實到戶。
3、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一是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突出特色,做到結構調整不盲目、不雷同;二是根據全鄉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走區域化、規模化路子;三是“合同農業”、“訂單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四是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優質農產品比重及市場競爭力大幅度增加;五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強化了各類機構、專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使之不斷發展壯大。
4、采用專業協會的形式,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如何針對當前農業發展趨勢和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千家萬戶小規模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現狀,鼓勵、引導農業大戶投身到產業結構調整中,自主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經濟。某某鄉大膽探索“支部+協會”工作模式,積極扶持農業大戶,大力發展專業協會,全鄉已成立了花卉、奶牛、蛋雞、烤鴨、仔豬等七個專業協會,在協會上建立了黨支部。通過協會與市場對接,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形成了支部引路、協會服務、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發展態勢。100%的花卉種植戶、奶牛養殖戶、肉鴨飼養戶都是通過協會來銷售產品。
(二)以示范帶動的形式,抓好基地建設,夯實產業基礎,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
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開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創建活動中,以示范樣板和基地建設為基礎,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鞏固發展好種植示范樣板和基地建設。如優質稻高產示范樣板、水生蔬菜種苗基地、脫毒魔芋種苗基地、瓦子村蔬菜基地、大龍花卉基地等;二是鞏固發展好養殖基地。以“三高”母豬為重點,完成400余戶“三高”母豬示范戶建設;以新發奶牛村的建設,帶動某某奶牛產業的發展;以區、鄉水產科技示范場的建設,帶動某某水產業的發展。三是鞏固發展好以鑄造業、加工業、運輸業和餐飲旅游業為主的非公經濟基地建設。牛街的鑄造業、大龍的石料業、金江路邊的加工業、雞街的餐飲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帶動作用明顯。
(三)積極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全力打造品牌戰略。從轉變工作作風入手,把領導的精力轉移到抓調整、跑市場、促流通上來。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積極扶持營銷大戶、龍頭企業,疏通各種銷售渠道。
(四)圍繞鄉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1、精心組織,合理規劃和布局;2、強化技術培訓,狠抓科技推廣;3、增強服務功能,切實做好結構調整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工作。
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經驗
(一)樹立一個觀念,突出抓好三項重點工作
1、樹立一個觀念。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牢固樹立“調得動、穩得住、有效益、能發展”的觀念。
2、抓好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圍繞“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民萬元增收計劃”的實施,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開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創建活動,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二是優化人力資源,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三是加速培育農產品加工、營銷龍頭企業。
(二)繼續抓好“三項基礎工程”
1、繼續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大了以金江路、沾潦路、朗目山公路、農家樂等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實施了石喇大圩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善了生產條件,夯實了農業基礎。
2、繼續抓好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開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討論活動,使黨員干部做到“四看”,即眼光向外看,通過土地開發,借雞生蛋,以地生財;眼光向上看,通過積極協調,爭取項目;眼光向內看,通過營造環境,筑巢引鳳,吸收投資;眼光向下看,通過調整結構,培植財源。
3、繼續抓好營銷大戶、農產品加工、營銷批發龍頭企業的培育和基地建設。利用優惠的政策和投入扶持資金,提供技術指導等有效手段,認真做到以科技為動力、效益為中心、農民增收為目的,進一步完善各類專業協會的運作模式和運作機制。全鄉有各類農牧協會7個,種養殖大戶127戶。鑄造、建材建筑企業發展迅速,并引進了預制構件廠、閩南PVC管建材廠、免燒磚廠等一批有活力的企業,以錦龍莊、朗目山莊為代表的假日旅游休閑經濟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三)鞏固培育“五大基礎產業”
1、優質商品糧產業全鄉水稻實栽面積22135,優質稻規劃2萬畝,實際完成2萬畝(滇粳優1號7000畝,滇粳優5號8000畝,曲三2500畝,合系系列2500畝),用種98噸,品種以滇粳優系列為主。優質稻樣板計劃5000畝;水稻生物多樣性計劃*畝;水稻平衡施肥計劃2*畝;病蟲害防治計劃15000畝。2、畜牧產業奶牛從初建的3戶22頭,發展到現在的59戶486頭,年產鮮奶800余噸,銷售額達200余萬元,奶牛飼養戶戶均增收2萬余元。20*年以來,新增母豬500余頭,達8500頭,年產仔豬14萬頭;蛋雞養殖9萬只,出欄肉雞23萬只、肉鴨20萬只;開發利用好1*00畝人工草場,新種植多年生特高黑麥草400畝。
3、蔬菜產業計劃種植水生蔬菜2900畝,總產量700萬公斤,總產值1*0萬元,實際完成2600畝(其中蓮藕1400畝,慈菇1200畝);商品鮮菜計劃種植3500畝,產量700萬公斤,產值500萬元;種植甜玉米70畝,胡蔥150畝,魔芋200畝等其他蔬菜420畝。
4、大力發展花卉水果產業花卉產業堅持“市場引導、黨委領導、政府指導、龍頭主導、科技先導、群眾參與”的原則,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到20*年底,發展花卉大棚415畝,現有種花戶167戶,占農戶總數656戶的25%,每畝收入可達9000多元,使大龍人民走上了致富之路。20*年完成了大棚換膜和苗木更新工作,并積極引進一批價高質優的新品種進行種植。“*生態旅游城”的建設已接近尾聲。全鄉水果面積948畝,計劃新植水果面積60畝,按計劃完成上半年的各項生產指標和工作任務。
5、鞏固發展水產業穩定養殖水面4500畝,其中高產精養3820畝。新品種優質魚養殖1500畝,稻田、藕田養育魚3270畝。一是充分利用某某水產資源,大搞農家樂建設,發展假日休閑度假垂釣經濟。全鄉已建成水產養殖示范場9個,農家樂7家;二是大力推廣優質魚養殖,現已成功推廣了青魚、斑點叉尾回、南方大口鯰、工程鯽、胭脂魚等7個優質魚品種。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限制因素
1、土地資源制約。一方面,某某人均耕地面積0.6畝,人均耕地面積最多的村0.79畝,最少的只有0.39畝,人多地少的矛盾導致產業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另一方面,大部分土地都屬于基本農田保護用地,建設用地少,制約著招商引資項目引進和新農村建設步伐
2、集體經濟薄弱。全鄉10個村委會、65個村民小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專項合同承包費,加之稅費改革后,收入幾乎無法保證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投入集體公益事業的能力嚴重不足。
3、環境污染嚴重。某某農業生產主要依賴的瀟湘江、南盤江受到*城市生產生活污水的嚴重污染,農產品品質逐年下降,4000余畝養殖水面的安全受到威脅,已經發生多起污水進入魚塘致魚死亡事件。
4、發展思路滯后。少數村組干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發展產業的信心不足,辦法不多。群眾的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發展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5、技術、信息有待改進。技術上需要同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姻,對各項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增強技術儲備,盡快形成自己的技術方案;建立健全信息體系,構建信息平臺,努力開拓市場,建立自己的營銷隊伍。
6、各類協會的中介作用發揮不夠。如何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進一步發揮其中介作用?如何發展壯大?真正做到“支部引路、協會服務、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要求。
7、產業化步伐需繼續加快。某某鄉的現有產業及“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經濟目前還存在著規模偏小,品種單一,單位經濟效益不高的問題。1、擴大規模存在的問題:①群眾思想觀念轉變難;②籌資難;③調整土地難;水改旱難。2、調整品種結構,提高單位經濟效益存在的問題:①缺乏健全的信息體系,難于把握市場的供求關系;②協會中介作用發揮不夠,銷售渠道不夠暢通;③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不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④全鄉水田多,旱地少,適宜種植的品種甚少,難于選擇。
五、2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和布局
(一)規劃和布局:全力打造東沿高效農業園區,依托城市需求,服務市民餐桌,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心,以優質、綠色、無公害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牛奶、鮮花、蔬菜、瓜果、水產品、肉、蛋、禽城郊高效農業,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壯大。以錦苑麗泰、三牛乳業、鴨子牛奶、茂源鴨子養殖鴨苗孵化基地、方園珍禽養殖場、*生態旅游文化城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在余家圩、四圩、小壩圩、新發、雞街、大龍、新圩、莊家圩等8個村委會重點發展奶牛、生豬、仔豬、家禽養殖、蔬菜、優質大米、鮮切花產業,圍繞綠色、生態、高效的目標,培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提升農產品價值,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生產經營格局,建立高效生態、觀光旅游農業園區。
(二)措施:實施“三培育”工程,堅持“四穩”(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穩定仔豬和生豬產量、穩定水生蔬菜和水果產量、穩定水產品生產),突出“五抓”(抓家禽養殖、奶牛養殖、花卉種植、旱地蔬菜、休閑經濟),強化“六項投入”,促進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實施“三培育”工程,奠定產業結構調整基礎。一是培育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利用小區建設帶動奶牛、獺兔、花卉、家禽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是利用現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培育養殖大戶。發揮鴨子牛奶公司和三牛乳業兩家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建立新發、小壩圩奶牛養殖小區,培育養殖數量在50頭以上的農戶;利用四圩茂源種鴨養殖孵化基地,培育鴨子養殖大戶;利用方圓珍禽養殖場的帶動,發展農戶進行珍禽養殖,壯大珍禽特色養殖規模;利用錦苑麗泰的帶動,培育花卉種植大戶。另一方面是利用現有養殖規模,培育龍頭企業。在家禽養殖規模的的基礎上,逐步培育禽蛋、禽肉深加工企業,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提升農產品價值,走品牌生產的路子。企業與種養殖戶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使農業生產更加規模化、集約化,有效控制生產成本,降低生產風險。二是培育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把培育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推進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從生產、銷售、經營等方面全方位為農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促進群眾增收。在現有的花卉、奶牛、養雞、養鴨、仔豬營銷、蔬菜、科技七個專業協會的基礎上,繼續抓好協會指導生產的作用,加強協會在信息、銷售等方面的作用。結合獺兔養殖、養鵝等項目的興起,成立養鵝協會和獺兔養殖協會,健全完善協會運作體系,逐步引導成立相應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走聯合生產、聯合發展的路子,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培育新型農民。結合“兩校進村”,建立農民培訓的長效機制,通過陽光工程、“綠色證書”、群英計劃和農村科普教育等形式,加強職業技能、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升勞動力素質。
堅持“四穩”,提高農產品品質。一是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采用間作、套種、農業機械、生物等技術,提高科技含量,擴大復種指數,發展高效種植模式。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0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1900萬公斤以上。二是穩定仔豬和生豬產量。仔豬出欄穩定在15萬頭以上,生豬出欄穩定在50000頭以上。同時,充分發揮我鄉農作物秸稈和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村組發展仔豬和生豬養殖小區,加快產業化步伐,加快建立動物疫病監測、預防、控制、保障體系,為促進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三是穩定水生蔬菜和水果產量。在水生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畝以上,水果產量穩定在30萬公斤、產值穩定在60萬元以上的基礎上,堅持名、優、特、稀和常規品種并存的原則,大力引進推廣無公害蔬菜和食用菌、優質果品等特色經濟作物品種,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寬銷售渠道。四是穩定水產品生產。魚塘養殖水面穩定在3100畝以上,產值穩定在1800萬元以上。重點引進推廣名優品種和出口創匯前景較好的優質魚類,提高養魚戶的經濟效益。
突出“五抓”,轉變增長方式。一是抓家禽養殖。以余家圩、四圩、莊家圩村委會為中心,加大專業園區建設,做大做強肉雞、肉鴨、蛋雞、蛋鴨、珍禽產業,每年每個村委會重點培育1-2戶養殖數量在3000-5000只的養殖大戶,提高養殖規模,增強養殖效益。在小壩圩村委會建設一個占80-100畝的養鵝基地,引進優質種鵝5000只,種植優質牧草500畝,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200戶以上。二是抓奶牛養殖。以新發、小壩圩村委會為中心,以鴨子奶牛公司和三牛乳業為龍頭,引導農民發展奶牛養殖,力爭到2010年,飼養奶牛*頭以上,帶動農民增收1200萬元。同時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牧草種植,解決奶牛養殖的飼料問題。三是抓花卉種植。以大龍村委會為中心,以錦苑麗泰示范園和大龍花卉基地為基礎,向雞街、新圩等周邊村委會延伸,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擴大種植規模,到2010年花卉種植面積增加到1000畝,建成一個1000立方米的切花熏蒸庫(切花采后處理室),一個200平方米的切花組培室和一個30畝的鮮切花母本圃(鋼架大棚),實現花卉總產值1000萬元,花卉種植戶人均純收入增加6000元。四是抓旱地蔬菜種植。以新圩、莊家圩、四圩、小壩圩村委會為中心,重點進行水改旱,發展旱地蔬菜種植,新增商品蔬菜種植面積5500畝。五是抓休閑旅游。以金江生態園和雞街集鎮為中心,積極開發農家樂項目。重點推進錦龍莊、朗目山莊、錦苑麗泰生態園、*生態旅游城和朗目山風景旅游區的發展。
加大“六項投入”,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外部環境。一是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力度。二是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力度。三是加大道路和村莊建設投入力度。四是加大對農村科教衛生投入力度。五是加大農村文化體育事業投入力度。六是加大農村弱勢群體幫扶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