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建局建新拆舊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閩粵贛三邊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全區總面積2677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轄4個街道、12個鎮、3個鄉、325個行政村(居委會)。
改革開放20年來,*區經濟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農民收入大幅增長,至*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平均村財收入元,日益富裕的農民對改善生活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有了新要求。*年以來,我區積極開展“百鎮千村”工程建設,特別是撤地設區后,我區把工作重點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并把村鎮建設作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村鎮建設在全區范圍內迅速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近年來,隨著新村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鄉村舊宅閑置的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受傳統觀念和早期村建規劃管理跟不上的影響,大多數村民蓋了新房留下舊厝,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擠占了有限的土地資源。為此,從今年開始,區委、區政府在抓好新村建設的同時,重視抓好建新拆舊工作,把拆舊與建新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我區新村建設的發展。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區共有32個行政村實施了拆舊建新工作,拆舊面積達17萬平方米,涌現了董邦、坑頭、培斜、顏祠、坎洋等建新拆舊典型,形成了建新拆舊的三種模式:一是退宅還耕型。如曹溪鎮坑頭村,第一期拆除52戶,占地面積10200平方米,建筑面積9537平方米,退宅還耕10000平方米,目前,一期退宅還耕已全部完成,還耕的土地已種上玉米。二期計劃拆除30戶,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可退宅還耕10000平方米。二是退宅建綠型。如曹溪鎮董邦村,第一期拆除48戶,占地面積3062平方米,建筑面積4433平方米,已建綠地1100平方米,還有連片硬地3000平方米擬再建綠地。二期計劃拆除96戶,占地面積69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三是退宅建市型。如紅坊鎮坎陽村,位于省道福三線邊,交通便利,設有輻射周邊村鎮近萬人的農貿市場,但因市場窄小、基礎設施滯后,影響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為改善市場環境,該村拆除了173戶舊宅,騰出4439平方米的空地,興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投資20多萬元的農貿市場。
*區建新拆舊的序幕才剛剛拉開。從初步的實踐看,建新拆舊必須抓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宣傳發動必須到位。建新拆舊工作涉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沖擊著農民的傳統觀念,也是一項政策性強、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做好建新拆舊宣傳工作,把全區黨員、干部、群眾思想統一到這項工作上來。《龍津河畔》、龍津頻道開辟專欄,運用各種形式進行大量宣傳報道,使廣大群眾明白拆舊建新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形成全社會支持拆舊建新的輿論聲勢。區里組織鎮領導赴莆田、福清、永春等地參觀考察建新拆舊示范村。試點鎮還組織村主干、村民代表前往區外參觀學習兄弟縣(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并參觀了區內東肖子耕山莊、白沙黃坂、曹溪經揚等新村,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干部群眾,拓寬視野。區鎮村三級領導挨家挨戶走訪,深入調摸底,并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拆遷戶會議,宣傳建新拆舊政策,了解群眾思想動態,征詢群眾意見,及時消除群眾的思想疑慮。如,董邦村在拆除舊宗祠時,一些群眾認為搬動宗祠內的棺木、靈位,會破壞風水,驚動“先人”,對子孫后代不利,區鎮干部多次深入董邦村,登門入戶不厭其煩地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取得了群眾的理解、擁護和支持,在短短的幾天內,群眾就主動拆除了自家宗祠。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統一廣大村民的思想,轉變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引導他們擺脫舊傳統、舊習慣的束縛,激發了群眾自覺參與的熱情,變“要我建新拆舊”為“我要建新拆舊”,從而主動投入到拆舊行列。
二、組織領導必須到位。區委、區政府把建新拆舊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做到人力、財力、物力、領導精神“四集中”,確保建新拆舊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的建新拆舊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市規劃局、區建委、計委、財政局、土地分局、小康辦等部門。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區建委,指導全區建新拆舊工作;各鄉鎮也都相應成立了以黨政一把手為正副組長的領導機構,負責拆舊建新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督促檢查;村委會也同步成立了領導機構,負責建新拆舊的組織實施。區領導經常深入試點村調查研究,實行面對面指導,同時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為建新拆舊工作想實招、辦實事。區建委、土地、水電等部門把服務建新拆舊工作納入為民辦實事重要內容,制訂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予以大力支持,提供優質服務。如對拆舊的村,按拆舊6元/平方米、建綠地8元/平方米、道路硬化30噸水泥/公里、退耕4000-8000元/公里給予補助;對農戶宅基地還耕的,由原產權戶主復墾耕作,5年內不征農業稅,不調整土地耕作權。鎮里還實行“鎮領導分片包村、村干部分組包戶”的辦法,狠抓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三、工作措施必須到位。一是明確工作目標。區政府制定下發了《*區舊村改造建新拆舊工作試行意見》,對建新拆舊工作基本原則、工作要求、優惠政策作出具體規定。并召開全區建新拆舊動員會,對建新拆舊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確保建新拆舊有序深入開展。二是做好科學規劃。我們把規劃作為建新拆舊的基礎工作和首要任務來抓,本著“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齊全、適度超前”的原則,扎實推進建新拆舊工作。例如,我們針對農村生產用具多、農民養豬多的現狀,在建新拆舊時,就預先考慮在新居旁統一選址搭蓋偏房,解決雜物堆放、養豬等實際問題;又如,坑頭村統一規劃一處廳堂,作為紅白喜事、老人活動和宗族祭祖“三位一體”的場所,既省去各家各戶清理舊厝大廳堂的麻煩,又為老人提供了活動場所。三是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建新拆舊工作中,我們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觀念,堅持走群眾路線,緊扣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辦法,認真做好大量深入、細致的群眾思想工作,極大地調動群眾建新拆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董邦村為拆除“梅厝”的老宗祠,鎮村干部全力做好拆遷戶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百般勸說,甚至把電話都掛到了臺灣,并專門為住在宗祠的一戶困難戶調劑了兩間周轉房,拆遷戶終于在拆遷協議上簽了字。又如為解決困難戶住房問題,坑頭村干部把村小學、幼兒園多余的房子騰出來,并找半新閑置房的房主協商調整,讓困難拆遷戶周轉過渡。四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建新拆舊工作中,黨員干部做到“三帶頭”,即帶頭拆除自家舊宅,帶頭騰出自家房子安置困難戶、帶頭做好鄰里親友的工作,保證了建新拆舊工作的層層推進。如坑頭村原支部書記李永才、村主任李振榮率先拆除自家舊宅,村內5名黨員積極響應,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使一期工程在短短一個月內得以順利實施。
雖然我區建新拆舊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此項工作尚處在探索階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免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群眾的封建迷信、風水觀念依然存在,加上思想認識不一致,影響工作的全面開展;一些村財收入較薄弱的村,難以支付拆舊及建設公共設施投入,影響了工作進度;新村建設用地上繳費用大大高于退宅還耕補助,影響了群眾積極性。今后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江總書記“三個代表”的思想,以這次現場會為契機,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扎實推進建新拆舊工作,建設一個具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代特征和現代化氣息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