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努力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論斷,反映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體現了我們黨執政宗旨和執政使命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繼科學發展觀之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標志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決策精神,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與目標任務,按照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浙江工作提出的“三個前列”的要求,發揮優勢,統籌發展,努力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
和諧社會是人類永恒所求。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和諧就成為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和”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古代,和諧被人們視為“天地秩序”和“萬物法則”,產生過孔子的“和為貴”、墨子的“兼相愛”等一批社會和諧思想,但無論是道家的“天地合一”,儒家的“仁義至上”,還是佛家的“慈悲精神”,都反映了社會和諧共生的思想。在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形成發展過程中,和諧也始終被看作是重要的內容。從傅立葉“空想社會主義”的提出到笛卡爾“社會和諧哲學”的創立,從帕森斯“社會均衡論”的形成到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社會和諧”美好藍圖的勾畫,都蘊含了豐富的和諧思想。從人類歷史發展看,一部社會進程史就是一部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奮斗史。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這三個方面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形成相對和諧,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原始社會,人們依賴原始部落集群而居、集體勞作,實現生產物品的公平分配,維系了社會的原始和諧。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都出現過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歷史時期,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舊的“和諧”不斷被打破,并通過革命或變革,新的社會和諧制度不斷建立。人類社會就是在“和諧——不和諧——新的和諧”的動態過程中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一種全新社會和諧,也是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必經之路。
和諧社會是時展所需。和諧社會應民所求,應時而生。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新需求。需求理論認為,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需求呈現梯次發展的層級性。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人民生活實現了基本小康的目標以后,需求升級并日益多樣化,對自身的發展必然提出更高層次、更加全面的要求,已不滿足于持家興業的傳統式和諧,也不滿足于豐衣足食的溫飽式和諧,而是要求當家有權、做主有位,生存高質量、發展有空間,追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協調、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主義全面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利益需求。同時,構建和諧社會又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經濟發展是社會和諧之本,沒有經濟的發展,和諧是無本之木。社會和諧是經濟發展之基,和諧的社會形態為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和發展環境。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同時也進入了“矛盾凸現期”。國際經驗表明,這一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積累起來的矛盾日益顯化,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不同階層人群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各種利益關系更趨復雜,導致“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行為容易失范”,處理不當就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經濟也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重構社會結構,完善社會組織,調整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既切實維護發展好最廣大群眾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積極性,進一步鞏固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為改革開放創造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和諧社會是執政使命所在。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的共同心愿,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不懈追求。作為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是黨在新世紀鞏固執政地位,實現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的戰略之舉。和諧出凝聚力,和諧出創造力。作為在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宗旨,就必須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黨的凝聚力,不斷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作為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的黨,我們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順應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實施“五個統籌”,努力促進城市與鄉村、先發地區與欠發地區共同進步,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協調繁榮,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局面。作為肩負祖國統一大業、以世界和平發展為己任的黨,我們堅持立足自身、發展自己,就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風險與挑戰,積極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使和諧社會成為世界主題,促進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寧波作為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相對發達,人均生產總值去年已突破4000美元,同時,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統籌和諧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創新,為構建和諧社會積累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和工作基礎。但是,由于經濟超常規增長,許多社會問題與矛盾程度不同地比全國先期遇到,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等影響社會和諧的諸多因素顯得更為突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顯得更為迫切。下一步,我們將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浙江省委確定的“八八戰略”和“平安浙江”建設的要求,實施“六大聯動”,建設“平安寧波”,推進解難創優,構建和諧社會。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開展解難創優,千方百計改善民生。高度關注民生,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實現全體人民的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的基本保證,也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只有堅持從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想群眾所想,解群眾所難,構建和諧社會才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一是切實解決就業難。完善就業培訓體系,通過落實就業補貼等再就業優惠政策,三年內完成就業培訓50萬人,轉移勞動力30萬人。通過實施政府買崗位、單位騰崗位和社區拓崗位等多種途徑,新增就業崗位30萬個。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完善城鎮職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突出解決農民的保障問題,進一步健全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障、探索覆蓋全體農民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和農民大病門診合作醫療。針對靈活就業人員和大齡群體的保障難問題,試行職工低門檻準入、低標準享受“雙低”養老保險辦法,實施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住院醫療保險辦法。三是完善扶貧幫困制度。繼續廣泛開展“慈善一日捐”、黨員干部結對幫扶、愛心超市、慈善救助、助醫助學等活動。同時,按照“建立公共政府、實現社會公平”的要求,繼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擴大救助覆蓋面,搭建救助平臺,完善救助網絡,構建臨時救助長效機制,促進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資金公開,確保每一個需要救助的群眾得到及時、全面的救助。四是解決住房難。完善住房供給制度,加快形成“健全完善、結構合理”的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應及管理體系。通過增加商品住宅土地供應、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農村拆遷安置房建設的力度,五年內解決低收入家庭和住房特困戶住房問題。
(二)深化文明創建,增強社會發展合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是人,人的素質的提高既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人文條件。從實際工作來看,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目標的文明創建活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為此,我們提出要把爭創首批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文化大市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堅持三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保障。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正面宣傳引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及在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揚“誠信、務實、開放、創新”的寧波精神,形成心齊氣順團結實干的良好氛圍。加大文化大市建設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積極探索“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享受”的模式,培育發展文化產業,通過若干年努力,基本建成文化大市發展格局,基本建成區域性文化中心,基本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增強寧波文化凝聚力。堅持“為群眾服務、靠群眾參與、讓群眾滿意”的創建工作思路,深入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重點改善城市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以一流的市民素質、城市管理、人文環境、服務水平和社會風氣,努力爭創全國首批文明城市。
(三)推進城鄉聯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城鄉協調發展是社會協調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04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018元。加快城市化進程,修編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和城鎮、村莊規模結構,全市鄉鎮數由149個調整為91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建成,2004年全市培訓農村勞動力和被征地人員7萬人,支出培訓補助經費1700萬元,培訓后就業率達到54%。啟動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36.5萬人參加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341萬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為盡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對社會和諧的制約,今后一個時期,城鄉一體化工作將按照“體制統一、規劃統籌、資源共享、發展互動、利益共得”的要求,完善城鄉總體規劃,深化城鄉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著力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地區差別。重點是要圍繞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等六大統籌任務,實施強龍工程、百千工程、農村新社區建設工程、百萬農民培訓工程、人口梯度轉移工程、平安和諧工程等六大統籌工程,推動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四)加快社會發展,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社會事業發展程度,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標準。根據寧波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經濟社會聯動發展的要求,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把社會事業發展作為一個突出重點來抓,進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努力使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群眾需求相適應、與城市地位相匹配。重點是要加強農村教育和基礎教育,計劃新建中小學70所,改擴建200所,擴大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眾子女教育“兩免一補助”覆蓋面,逐步實施免費九年義務教育,逐步將外來人口子女就學納入公辦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保障公民公平享有教育的權利。加大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疾病預防控制網絡和應急醫療救治機制,增加醫療衛生資源供給,完善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十分鐘生活服務圈”,強化收費和藥品管理,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五)堅持固本強基,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構建和諧社會,重在基層。從基礎著手,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才能成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事業。加強城市和諧社區建設,突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和諧主題,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社區自治機構和自治機制,發展社區群眾性組織,培育守望相助、親情融融的社區鄰里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和親和力。積極推進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向城鎮拓展、向農村延伸,建設城鎮型社區,促進農村基礎和諧。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繼續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實行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村主任直選和村務財務公開等制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根據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探索基層黨建新路子,推廣園區建支部、樓群建支部等做法,總結推廣農村黨支部換屆選舉中“兩推一選”、“兩推直選”和社區黨組織直選的經驗和做法,完善黨內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扎實組織好基層黨員先進性教育,開展黨員“一人一崗”、黨員社區志愿者活動,加強和改進對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流動人員中黨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六)創新管理機制,保障社會有序運行。構建和諧社會,社會穩定有序頭等重要。沒有社會有序運行機制,和諧社會就缺少長效的制度性保障。因此,要在努力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建設一種能夠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和諧社會內在的運行機制。一是構建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妥善處理各個不同階層、各個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當前特別是要注意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保障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加快建立公共財政制度,強化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利用稅收政策調節過大的貧富差別,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支出預算硬約束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廣企業工資工會集體協商制度,探索企業員工工資與企業效益增長聯系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維護職工合法的勞動權益。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尊重農民意愿,公開土地征收范圍和用途,制定合理補償政策,調整土地出讓金支出結構,確保農村土地收益用于農村和農民,切實維護農民利益。二是構建順暢的民意表達機制。暢通民情社意的信息渠道,堅持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制度,推廣人大代表進選區征集民意的做法,使群眾的意愿要求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到決策機關和執行機關。實行民事公開制度,完善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落實群眾知情權。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服務機構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正確引導輿論監督,發揮輿論傳遞民情、溝通信息的作用。三是構建有效的矛盾疏導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繼續實施領導干部下訪制度,探索信訪終結制度。四是構建完善的社會安全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嚴打”機制。五是構建高效的社會管理機制。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形成有效的社會管理網絡到,共同創造社會穩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
和諧是潤滑劑,和諧是生產力。和諧可以安邦,和諧才能興國。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科學發展,和衷共濟,我們一定可以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建設更加富裕、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