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協會建設新農村情況調查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協會建設模式“三位一體”調研“三位一體”謀發展攜手共建新農村
———縣南陽溝協會建設新農村情況調查
協會、村支部、供銷社這三個不同的組織,如今,在南陽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實現了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經過三年的努力,使一個落后的窮山溝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使一盤散沙的農戶聯合起來共謀發展;使種植煙葉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走出了一條“三位一體”共同建設新農村的發展道路。
一、窮村抓致富,協會創新路
農村窮,窮在觀念落后、資源缺乏上,窮在科技文化、交通水電等公共基礎條件上,窮在收入不穩、收入較低上,最終是窮在缺乏組織、發展思路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當根據各地的實際,當地的資源條件,選擇的自己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而在經濟文化落后、資源匱乏、集體經濟薄弱、封閉落后的窮山村,如何建設新農村,如何選擇發展道路,是很多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
南陽溝,過去是國家級貧困縣—石家莊靈壽縣的一個窮山村,屬于丘陵半山區。砟子溝莊是南陽溝一個只有107戶、442口人的自然村,在這里,靠山沒有礦,靠集體沒企業,靠種地人均半畝水澆地。全村1600畝耕地,多為丘陵旱地,只有200畝水澆地。在這樣一個山區村,村黨支部、村委會,在供銷社的幫助下,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將弱勢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煙葉生產,農民人均收入由1500元增長到3715元,實現了共同致富。來到砟子溝,我們看到的是村民自信、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農村新風貌,農民的日子紅紅火火。說起這些變化,村支書李書義感慨地說:“這全是協會的功勞”。為什么變化大?是因為支部加協會讓老百姓改變了觀念,得到了實惠。
(一)協會進山村,窮村變富村
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戶只要不違背計劃生育政策,種什么、怎么種,按說是農民自己的事。但是農民信息不靈、缺乏科技知識、不會找銷路,不能科學決策;單兵作戰又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經常是隨大流,盲目生產,增產不增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
如何為農增收,種煙大戶、老支書、谷小平說:“俺們村沒礦山、沒企業,老百姓只能靠種地,而人均半畝水澆地,只能解決吃飯問題。種什么來錢,只有種煙。”村支書說:“過去村‘雙委’想了很多辦法,起初,號召農民種山藥、種玉米,掙錢少,不頂事。后來,種煙,由于工作停留在一般號召上,沒抓手,農一家戶分散植,缺乏組織,缺少服務,發展較慢”。為此,新一屆雙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共同發展經濟,是致富的出路。決定依托縣煙葉協會組建南陽溝煙葉分會,把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統起來,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煙葉產業。2002年底,縣社為了更好地貼近農民,服務農村,也打算在有發展潛力的村建立煙葉分會。于是,南陽溝村煙葉協會于2003年初正式組建。煙葉生產也從此邁上了新臺階。縣煙葉協會秘書長蘇新強說:“供銷社有訂單,能解決煙農的銷售問題;有龍頭,能解決加工增值問題;有專職技術人員,能指導農民科學種植。”
在南陽溝協會的努力下,該村煙葉生產迅猛發展。面積100多畝增加到600畝,超過耕地的三分之一,占全縣面積的十分之一;單產由200余斤提高到每畝500斤;煙葉質量、等級明顯提高,平均單價由每斤3.5元漲到4.5元,每畝增收500余元。煙農由十幾戶發展到65戶,全村70%的農戶以種煙為主。人均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3715元。砟子溝莊107戶農民,有65戶加入了煙葉協會,去年僅煙葉收入人均就超過2500元。南陽溝成了當地煙葉的集中產區,也成為全縣最富裕的村莊之一,一個窮村在種煙中崛起。
(二)支部加協會,農民得實惠
目前專業經濟協會普遍存在規模小、競爭力弱、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有的在經營中遇到土地流轉、地塊調整、農民培訓和資金籌措等困難,僅靠自身力量難以解決;有的經營管理不規范,運作機制不健全,甚至把市場風險轉嫁給農民,損害群眾利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協會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為此要加強領導、指導和支持。既堅持協會“民辦、民管、民受益”,又堅持黨管協會,把黨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同協會在技術、信息、市場、資金上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高層次、全方位、區域化”建設標準,使支部與協會、供銷社與協會、協會與龍頭企業、協會與農戶相互結合、良性互動。
政治上領導。村支部派出副書記侯二小擔任協會副會長,推薦老支書谷小平出任常務理事,村主任谷秋生擔任名譽會長,村雙委提名種植大戶、種煙能手、村技術員王鳳林同志擔任會長。確保黨對協會的領導權,確保協會健康發展。全村38名黨員積極發揮作用。
政策上支持。面對一家一戶種煙零星分散,地塊不集中的情況,村“雙委”制?了凡是@?員給予調地、幫?租地、培育大戶等支持政策,實現了煙葉集中連片種植。幾年來,共調整地塊近300畝;幫助會員承包鄰村插花地、交界地近200畝(租金每畝150-200元)。協調小隊解決了123座烤房用地;培育10畝以上種植大戶39個;支持協會對違反規定的會員采取制裁措施,使村“雙委”在支持協會發展中樹立了權威。
工作上指導。村支部和供銷社黨委以煙農為基礎,以協會為載體,指導協會貼近農民,取信于民,增進感情。一是根據南陽溝的資源條件,引導能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成員參與協會建設,發展本村經濟。如縣供銷社將會長王鳳林吸收為供銷社社員,培養成為煙葉公司的入黨積極分子。二是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讓農民得到實惠。比如,發動煙農入會,使煙農入會率達到100%;指導協會成立了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機構;協調與文城村關系,在界地附近打機井一眼;組織會員修渠5780米、修路六公里、幫助集資14萬元旱地改水澆地。三是在處理村雙委與協會的關系上,做到出謀劃策而不直接決策、組織引導而不發號施令、主動服務而不越權干預,“支部加協會”找到了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建設新農村的一個有效抓手。
(三)政府抓致富,供銷靠得住
供銷社從為政府分憂,為農民服務出發,充分利用縣煙葉公司、煙葉協會這個龍頭,培育、帶動南陽溝協會發展。一是實行訂單農業,解決了銷路問題。二是建設龍頭企業,解決了增值問題。幾年來共投資500萬元提高煙葉復烤廠加工增值能力。三是提供資金支持,解決了服務問題。共向會員返利120萬元。四是謀劃建設項目,爭取了資金支持。從政府爭取資金20萬元支持南陽溝協會旱地改造項目。供銷社的主要陣地在農村,主要網點坐落在農村,第一線人員主要工作在農村。建設新農村的各項工作,各個環節,無不關系到供銷社。為此,縣供銷社主動替政府分憂,在縣委、政府與會員之間架起了金橋,成為密切關系的紐帶。煙農谷新社說:“協會成立前全村種煙一盤散沙,沒人管;成立后,有技術、有物資、有獎勵、有評比,有人管、有人幫,交售上不拖不欠、不打白條,煙農都感到有奔頭,有干頭。”
南陽溝協會之所以作用獨特,是因為,在服務農村經濟、幫助南陽溝村擺脫貧困中,在該村積累發展資本、經濟發展起步階段,發揮了別人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協會,使服務的產業在該村收入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成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即在經?收入來?比較單?的山區村發揮了主導作用,又為今后拓展發展空間,發展多種經營,打下了基礎。
二、農民要致富,出路靠服務
發展經濟,搞好服務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任務。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企盼提供信息、技術、培訓、資金、產品銷售等服務。需要協調、反映、維護農民的利益。為此,協會對會員全程服務,細心到位,通過訂單農業、科技培訓、周到服務、資金投入加快了煙葉產業發展。
(一)“雙三保合同”讓煙農放心。農民增收難,難在農產品銷售難,難在賣不上好價錢。為使煙農種上“放心煙”,南陽溝協會依靠縣供銷社興辦的煙葉協會和煙葉公司,爭取種植和收購計劃,簽訂包銷訂單。由分會與煙農簽訂“雙三保合同”。即:煙農對協會保種植面積、保產品質量、保交售數量;協會對煙農保優種、保技術、保收購。實行計劃種植、合同收購。3年來共與煙農簽訂合同600份,為煙農包銷煙葉20萬斤。解決了農戶找市場、跑銷路的后顧之憂。
(二)科技承包讓煙農省心。協會在雙委、供銷社的協調、支持下,由煙葉公司從種植能手中選拔、培訓、聘用了4名會員為專職技術員,由煙葉公司每月支付300元的技術服務均貼。實行職技術人員收入與煙農收入考核掛鉤的科技服務“三包三聯”(即包村、包地、包技術,聯責、聯利、聯任務)目標責任制。確保了科技成果轉化、先進技術推廣和標準化種植。600畝煙葉全部實現大棚育苗、大田移栽,地膜覆蓋率達96%。煙葉產量、質量明顯提高,單產由建會前350斤增加到450斤。價格由3.5元每斤提高到4.6元。煙農都把協會的技術員稱為“財神爺”。
(三)扶持引導讓煙農省錢。協會負責從種到收的全程服務。為鼓勵煙農多種煙、種好煙,協會協調煙葉公司從加工增值中二次返利,幾年來,共爭取30多萬元扶持金,用于優惠物資供應、改造節能烤房、改良土壤、興修水利等。比如,半價供應優質化肥、農藥、棚膜,免費發放優種和種苗。為提高煙葉烘烤質量,協會指導煙農改造標準節能烤房,每座烤房由協會補貼360元,共改造舊烤房300多座。同時,協會多次組織文誠鄉主管副職、種煙大戶、專職技術人員到山東、內蒙古、張家口等地學習先進,培育能手,示范推廣。通過協會育大戶,大戶帶群眾,煙農說:“按協會說的做,省錢又增收”。
(四)規范管理讓農民組織化。為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協會對會員實行以人為本、民主管理、規范管理。按照“民辦、民管、民享”的原則,定期召開會員大會,討論確定全村煙葉發展規劃、扶持政策、技術培訓、年終盈余分配等重大事項,規范煙葉生產的各項管理和服務,加強行業自律。為此,協會制定了嚴格的收購管理制度,聘請村干部和煙農代表組成煙葉協會監事會,監督收購。由協會出面代表農戶找回自己的利益;對不履行合同的會員,取消協會提供的各種服務。通過訂單農業、科技先行、政策扶持、技術培訓、規范管理使農民在服務中成熟。
三、“三位一體”給南陽溝帶來的新變化
村支部、供銷社加協會的模式,通過發展煙葉產業讓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了文明村、生態村建設。黨支部發揮了領導、支持作用;供銷社發揮了龍頭、市場作用;協會發揮了組織、服務作用,使南陽溝的社會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1、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強村首先要富民,民富才能村強。實踐證明:只要選對了路,落后的山區村一樣可以致富。95年全村人均收入,500多元;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1500元,2004年達到3715元,收入增長105%。全村種煙畝均收入1860元,是糧食作物收入的3-4倍。全村65戶煙農僅種煙收入就達到108萬元,戶均收入上萬元。煙葉收入占全村經濟收入的80%,占農民收入的70%,成為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一個靠種地為主的山村,有錢后首先積極了發展多種經營。老支書谷小平說:全村有六十多戶養奶牛,養牛業是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過去想養牛,手中沒錢,種煙有了積累,村民投入94萬元,搞起了養牛業,買了125頭奶牛,奶業收入達32萬元,奶牛業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有錢的農民生產方式變了。農民購買三輪車、手扶拖拉機改善生產條件,雇短工減輕勞動負擔。幾年來,全村95戶新購置了大型農機具100多輛,全村10畝以上的種煙大戶達到39戶,在采收期全村一天雇傭外村的短工20多人。
2、組織加強,政權鞏固。在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中,黨支部與協會實現了優勢互補、相互促動。首先,支部幫助協會吸納有致富能力、有發展思路的優秀人才入會,團結他們靠近黨組織,使其成為發展村域經濟的領頭雁。如會長王鳳林是技術員,也是種植能手、種植大戶。村支部和供銷社將他發展為入黨積極分子。其次,基層組織和政權得到了鞏固。過去雙委“催糧收款,刮宮引產”,現在不收稅、不催糧,但建設新農村,光靠幾個干部沒抓手不行。“支部加協會”讓“雙委”找到了工作的切入點,找到了建設新農村的抓手。可說,“部加協”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適應了農村經濟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新形勢。第三,“雙委”在群眾中的威信提高了。農民知道要致富離不開“雙委”的支持。比如,組織村民修路、建渠、打井、調地、水利,都是在支部的支持下完成的。農民把村支部看成是帶領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好支部。
3、農民安心,政府放心。在建設新農村中,供銷社為政府分憂,為農民增收服務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縣供銷社將一個處于低潮的產業,發展成為縣域的主導產業,通過建龍頭、辦協會、抓訂單、帶基地很好地發揮了供銷社在服務“三農”中的優勢,發揮了公共服務的平臺作用,架起了農民增收的金橋。3年來,縣煙葉協會會員由2002年的300多戶發展到現在的1612戶,與煙農簽訂合同3600份,為煙農包銷煙葉260萬公斤,發展煙葉種植面積5260畝,為農增收2100萬元。供銷社共拿出300多萬元扶持資金,用于無償供應優質籽種、優惠供應化肥、農藥、農膜,改造節能烤房、推廣科技成果、建設科技試驗園、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等項目。建立了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被省煙草局命名為煙葉科技生產先進縣。協會通過供銷社資助、補貼、折扣等形式,每年返還煙農60萬元,還安置了6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工增加工資收入200多萬元。供銷社與鄉鎮政府、雙委、農民緊密結合,堅持為農服務的發展方向,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找準了定位。把協會看成是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好組織。
4、鄉風文明,山村新貌。如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南陽溝村出現了“三新”:一是觀念新。村干部說:建設新農村靠國家投入,更要靠農民和基層干部的自身努力。老百姓說:擺脫貧窮,關鍵在自己。有了錢的農民重視教育。協會理事、種植大戶許二喜說:“過去掙不上錢,窮。加入協會后,哪方面都支持,每年種煙都在10畝左右,收入好時2萬多,差時小2萬。過去為孩子上學老生氣,現在不生氣了,老大上了民辦高中,每年4000元,今年高二;老二在橫山嶺中學上私小,初三,吃住學費5000元\每年,全靠賣煙供孩子上學。”目前,全村已有38戶把孩子從小學起送到私立學校或條件較好的學校讀書。2003年以來,全村有13人考上了大學。農民在協會中學到了致富知識,學到了種植技術,學會了闖市場的本領。通過外出學習、參觀、培訓,開闊了眼界,開闊了發展思路。從而致富講科學,致富講文化,致富講康。是風尚。全65戶煙農,人人以成為種養能手而感到光榮。村民普遍運用現代通訊手段與外界交流,獲取信息。全村鄉風文明,家庭和睦。來到這里讓人感到一股清新的村風,做事的多了,小偷小摸的少了;學文化的多了,賭博、打架的少了。村里婚喪嫁娶、紅白喜事、修路造田,雙委全委托協會幫助組織。老百姓信任協會,有事找協會,積極參與協會組織的公益事業,文明村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副會長、村支部副書記侯二小說:“現在農民追求的是生活寬裕,環境整潔,鄉風文明;孩子能上個好學校,自己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新農村的目標道出了農民的心聲,描繪了農村的美好前景。”三是面貌新。近兩年,全村有38戶建了新房,有60戶新買了摩托車,有95戶新購了100多輛農機,新買了80頭奶牛。全村45戶有電話,78人有手機,有90%的農戶新換了彩電。全村35個光棍成家立業,取上了新媳婦,不再是“綠水青山風光好,只見哥哥不見嫂”。南陽溝由貧困到溫飽,由溫飽到小康。農民吃穿不愁,家庭和睦,鄰里相敬,孩子能上學,有病能醫治,一幅農村和諧的畫卷初步形成。南陽溝村在發展經濟中,走出了一條“支部+供銷社+協會”三位一體、共同為農增收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