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營企業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求真務實加快發展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做貢獻——××市××工業有限公司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市××工業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1月,2004年12月對企業進行了成功改制。企業通過十幾年來的創業發展,現已成為集化工、發電、pvc樹脂等多種生產經營為一體的民營企業,企業員工人數為2170人,2005年企業總資產達7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9億元,上繳國稅金4500余萬元,實現利潤3000萬元。在××工業企業經濟迅猛發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的同時,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新的貢獻。
××市××工業企業所在地××溝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是一個“兩山夾一溝,種啥也不收,一溜土窯洞,窮的出了名”的貧困小山村,當時僅靠耕種微薄的土地生存,村集體經濟無積累,村民就業無門路,收入無保障。1992年以霍松勤為代表的村兩委班子,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立足村情,確立了“以工補農”,“以工興農”的發展目標,選擇了工業興村之路,從1993年開始充分利用優勢,發揮優勢,再造優勢,以一個年產不足3萬噸的小煤礦起步,堅持“發展天天講,項目年年上”,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先后創建了煤焦、發電、化工等七個村辦企業,逐步探索出一條良性循環發展新模式,1999年1月正式成立了工業總公司,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實力不斷壯大的同時,2004年度以霍松勤同志為代表的企業班子,成功地對企業進行了改制,村集體股份占集體總資產的33%,將67%的股份分給了村民,戶均得到了百萬股份的資產,農民從真正意義上成為企業股民,本村勞動力全部就業,就業率達到100%,同時還為周邊村莊勞力及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提供了一千余個崗位,僅就村民情況來講,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工資、獎金加年末分紅)達到1.5萬元,使村民邁上了共同富裕之路,過上了富裕富足的小康生活,為全面建設穩定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經濟實力是基礎,否則一切無從談起,當××工業企業步入良性循環、科學發展軌道,經濟基礎日益壯大的同時,以霍松勤同志為董事長的企業班子始終堅持以工補農,以工興農的初衷不變,對村土地全部退耕還林,2001年至2005年相繼投資總額達5000萬元,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分四期為村民建起了110余幢歐式別墅和2幢單元樓,現已有95%以上村民喜遷到漂亮的歐式別墅,小區范圍及村道路全部硬化、綠化、亮化和美化,全村人居環境更具特色,氣候更加宜人,2005年被××市宣傳部等十一家單位評為“人居環境上黨第一村”稱號。
新農村建設離不開經濟作后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村的穩定,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積極參與,為此2003年以來在不影響××工業企業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公司又相繼投資400萬元為××溝村建起了學校教學大樓,投20余萬元為學校購置配備了電子投影、課桌椅等教學設施,投資10余萬元建起了完備的醫療所,切實為村民解除了后顧之憂。近三年來公司為了配合村支部、村委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還相繼投資20余萬元建立健全完善了村民活動中心,圖書室、小區休閑體育場所,堅持每周末舉辦文化學習演講會,積極參與組織形式多樣的文藝、體育、娛樂活動。
目前的××溝村在××工業企業的反哺推動下,處處呈現出新的面貌,2005年后半年自今投資1300萬元的多功能文化節廣場正在加緊建設中,投資700余萬元打造農村佛教旅游文化的圣龕溝崇慶寺,整體規劃已完畢,前期工程已正式啟動,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2005年度××市××工業有限公司所在地××溝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被省文明委授予“山西省文明村”,“五一勞動獎狀”稱號,獲××市郊區唯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星村”稱號。
振興家鄉經濟不遺余力投身新農村建設竭盡全力
--山西振東集團在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幾點做法
位于山西省××縣的山西振東集團是近十年來異軍突起的商界排頭兵,在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秉承晉商精明、誠信、節儉、務實的優良傳統,以“科學自然,創新日上”為企業發展理念,逐步實現了從商貿流通到科技領域,從單一產業至多元格局,從傳統經營到科學管理的飛躍,形成了集科研開發、醫藥生產、食品制造、石油石化產品經銷、安裝、商貿等為一體的現代化股份制大型民營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連年為國家上交巨額稅收。企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獲得良好效益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支持當地農民致富,把“與民同富、與家同興、與國同強”做為企業自己的價值觀,始終把帶動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為己任,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去。
1、實行企業加農戶、聯產聯保形式帶動農民實現共同致富
振東中藥材公司是振東制藥公司原材料供應公司,為確保企業生產所需原料的供應,每年都要動用上千萬資金從全國各地中藥材市場采購大量的中藥材。自公司啟動參與新農村建設工程以來,中藥材公司積極調整經營策略,把從全國購買藥材的戰略重心調整為積極發展當地農民種植中藥材,并和農民朋友簽訂聯保合同,以高于市場價收購農民種植的藥材,現已形成以苦參、黨參、黃芪、板藍根、柴胡等道地藥材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基地5個,涉及全市5個縣20余個村,發展種植面積20000畝,帶動10000戶農民致富。
2、簽訂糧食收購合同,打造綠色食品基地
振東五和公司是一家以制造綠色食品為主的食品公司,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現已開發研制生產的“黑小麥、小雜糧、豆制品、粉制品”四大系列產品,被國家評定為“中國特色食品”、“國家綠色食品”、“中國消費市場食品安全放心品牌”,通過haccp認證。為保證原材料供應及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振東五和公司與2000戶農民簽定了糧食(黑小麥、豆類、小雜糧等)收購合同,建成糧食種植基地10000余畝。使農民戶均增收5000余元。
3、傳播現代企業理念帶動駐地鄉村走向文明
隨著企業與農戶簽定糧食、藥材收購合同,企業與農民的關系更加緊密,在簽定合同、送種子、收成品的過程中和農民兄弟結下了很深的情誼。與此同時振東集團也把企業的現念傳播給農戶,幫助他們樹立起良好的誠信意識、節約意識,以及文明用語、文明行為等等,在整個互動的經濟活動中農民兄弟遵守承諾的誠信意識,節約成本、時間的節約意識,相互溝通時的文明禮節、文明用語等得到大大改善。振東集團傳播的“名以清修,利以義制,績以勤勉,匯通天下”的新晉商理念,“與民同富,與家同興,與國同強”的企業價值觀,“服務社會,奉獻人民,開發產業,富強國家”的企業宗旨不僅得到受益農民的歡迎,也成為當地農村干部抓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榜樣。
4、從事公益事業,治理村容村貌,改善鄉村生活環境
振東集團富不忘本、富不忘民,在取得優異業績的同時,連年拿出巨額資金用于家鄉公益事業的建設,著力于對村容村貌的改善,致力于改善家鄉農民兄弟的生活環境。集團先后投資建成振東希望小學、振東中學,為家鄉修路,鋪設自來水管道,使東和村家家用上了清潔、方便的自來水,每年還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救濟金及福利,集團在總裁李安平的帶動下全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與全縣80多家貧困家庭接對子,幫助失學兒童100多名重返校園,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等累計付出達1500余萬元,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產業勞動實現經濟社會大發展
村企互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山西××工業有限公司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介紹
山西××工業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市的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下轄燒結、煉鐵、制鋼、軋鋼、余電焦化等9個分廠,公司現有總資產15億元,員工3000人。現有生產規模為:年產生鐵120萬噸、鋼坯100萬噸、鋼材100萬噸、電力8000萬千瓦時。2005年企業實現總產值20億元,上繳國家稅金近億元。公司于2002年跨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
××市郊區馬廠鎮馬廠村是××公司村企結對幫扶新農村的幫扶對象。幾年前這個有著5000人口的大村經濟發展滯后、村鎮建設落后、村風民風一蹶不振。1999年底,從××老總崗位退下來的潘蘭庭同志回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后,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幾年時間為村里辦了30多件實事好事。昔日的臟村、亂村、破村已變成了××市郊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村。作為幫扶單位的××工業有限公司在支持參與馬廠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發展壯大,有效地帶動了馬廠村政治、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綜合發展。同時,馬廠村在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又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發展。村企形成了經濟融為一體、和諧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在這方面,××公司的具體做法是:
1、壯大企業實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財力物力支持
從1990年開始,公司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形成了“選礦—煉鐵—制鋼—軋鋼”資源轉化增值的產業鏈條,企業的循環經濟效應得到進一步彰顯,累計為國家上繳稅金超過5億元,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潘路彪做為××公司的董事長,這個在馬廠村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家,在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把“致富思源,義利兼顧,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做為自己的行為準則。1999年以后,××根據企業發展實力,為馬廠村村鎮建設不遺余力地進行了財力物力人力支持,為馬廠村出資捐物達千萬元之多。在××公司的幫助下,馬廠村改造了學校、幼兒園,修建了排澇渠,整改了村中街道,建成了××市第一家農民公園,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今年春,××公司又多方聯系,與××市郊區人民政府、市公路局等單位對貫穿于馬廠村中的榆黃公路長北至××路段進行改造。僅這一項利村利企利民的工程,××公司就投資600萬元。馬廠村在村鎮規劃中臨街的幾家商戶需要拆遷,××公司就把新建成的職工公寓一層門面房中最好的商鋪優先照顧給了馬廠村拆遷戶,保證了馬廠村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近幾年來,每逢春節,××公司都要拿出幾十萬元,為馬廠等周邊農村的農戶發放面粉等福利。企業致富思源,回饋社會的熱誠之心和整合財力、真誠幫扶的動人之舉,已成為馬廠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
2、村企互動,工業農村經濟共同發展
××公司的發展壯大過程,也是馬廠鄉村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十多年來,×ד發展天天講,項目年年上”,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隨之的輔助企業、相關產業也應運而生,不斷壯大。馬廠村與××公司聯手合作,合理規劃,在產業結構布局、配套設施建設、村鎮發展規劃做到統籌兼顧,互動發展。近年來,馬廠村在××發展的基礎上建設起了選礦廠、鐵路貨運場、水泥廠、汽車運輸隊等一大批企業,這些企業在有效服務××發展的同時,自己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為壯大村級經濟的有力支撐。
3、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擴大農民增收渠道,為致富穩定一方打牢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加農民收入是基礎、是關鍵。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有穩定的思想和物質基礎。××公司在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吸取周邊農村村民到企業打工就業,想方設法為村民拓寬致富增收渠道。目前,在××公司打工就業的馬廠等周邊的村民有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達到1.5萬元。同時,企業還為工人們上齊、上足了工傷保險、養老保險。逢年過節,為職工發放各種福利。穩定的收入,成為農民建設新家園的依靠和保證。
4、加強企業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造就建設新農村、發展大企業的新型農民
××公司充分發揮黨、團、工會、婦聯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以“為黨獻忠心,為國家獻誠心,為社會獻愛心,為企業獻決心,為員工獻熱心”為主題的“獻五心”實踐活動,培養企業員工熱愛企業、奉獻社會、建設家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倡導在××就業的村民在企業做一個好員工,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通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高了員工的思想素質,通過員工輻射家庭,促進了村風民風的根本好轉。同時,通過加強對員工的法制法規教育、職業技能培訓,造就了一批具有工人和農民雙重身份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一批離土不離鄉的實用型人才。
支持農村反哺農業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新路子
——山西××煤焦股份有限公司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山西××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是××市最大的優質主焦煤生產和加工轉化基地,是一個擁有煤、焦、電、冶、物流、建材、綠色產業開發等七大產業,由下屬19個企業組成的現代企業集團公司。幾年來,山西××煤焦股份有限公司緊緊抓住煤炭市場新一輪戰略機遇期,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資本運營、兼并擴張戰略,取得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發展、和諧共進的成就,特別是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向,起到了一個龍頭企業應有的積極作用。
1、產業化帶動,規模化推進,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依托公司強大的資源優勢,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發展戰略,2003年以來,隨著各重點調產項目的陸續建成投產,公司在所屬洗煤、焦化、發電、冶煉、建材、物流、綠色產業開發等七大產業共19個企業中,先后安置農村剩余勞力4800余人,在運輸、制磚、餐飲等領域帶動2萬余人再就業,安排原煤、焦炭、煤矸石、粉煤灰以及礦用砌塊等民用運輸車輛近千部。其中,××新信貨運公司主要經營煤炭、焦炭、木材、大型設備及非金屬礦產品的公路運輸,年最大運輸量達500萬噸;年生產礦用水泥砌塊1.3億塊的新型環保建材公司,可帶動區域達6個鄉鎮四五十個村莊,帶動區域半徑也在20公里左右;而綜合生產能力為300萬噸的11個煤炭生產單位,更是覆蓋了幾乎所有沁源及其周邊有煤礦的地區。
沁河鎮北石村地處沁源偏遠山區,交通困難,信息閉塞,經濟落后。1998年,公司投資1200余萬元在該村因地制宜成立了發展以苗木培育,種植開發為一體的綠澤苑林木開發公司,確立以育林為龍頭,以生態資源為產業中心,大力實施“林—牧—果—糧—藥”生態循環產業。目前,該村已擁有林業用地3.3萬畝,其中育苗地300畝,幼林地2000畝,宜林荒山2.8萬畝;林木品種有:刺槐、油松、檜柏、金絲柳、新疆楊、毛白楊、歐美楊、無寶楓、銀條、紫穗槐等,成為發展優質工人林、城市環境風景美化與交通道路旁綠化最理想的品種。2003年以來,該村經濟收入大幅度增長,村級經濟達到1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10000元,分別比5年前上升8.2倍、4.7倍。為了充分利用林木、植被資源優勢,公司還配套建設了裕源公司6520噸/年肉食品加工生產項目,發展種植—養殖—肉食品加工于一體的閉生態產業鏈,這不僅是公司“超越煤”戰略的重大突破,而且為新時期“公司+農戶”的扶農幫困工程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實現了企業發展、農民受益、良性循環的“多盈”目標。
2、知識化塑造,專業化培訓,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民技能教育平臺
建設新農村,必須培育新農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富余勞動力現有的素質與這種要求還不相適應,這是制約農村富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的主要矛盾之一。為解決這一現實性問題,公司先后投資1000余萬元修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教育培訓中心,購買了先進齊備的教育設備,配備了專職的教育培訓人員,從而為下崗、失業和失土農民再就業創造了機會,為提高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和城市就業的能力和競爭力提供了平臺。自2000年以來,公司先后培訓農民工40000余人次,這不僅為企業自身發展奠定了人力資源基礎,而且為地方的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懂技術、有知識的農民陸續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與此同時,公司還非常注重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一是通過與農民工簽訂全面規范的勞動合同,明確工資支付標準、時間等內容,給廣大務工人員吃法律保障的定心丸;二是嚴格執行國家最低工資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三是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抓緊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四是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為農民工子女上學提供便利。
3、扶貧幫困,回饋社會,用光彩精神支持新農村建設
“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義利兼顧、德行并重、發展企業、回饋社會”的光彩事業精神,是衡量一個企業成功后是否同時具備社會公益心的試金石,同時也是企業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多年來,公司發揚“源于社會,回報社會”精神,不斷加大扶貧力度,全力支持區域新農村建設,先后捐贈款項達1500余萬元用于支持周邊農村社會發展,每逢“村村通”工程、飲水解困工程、捐資建校、愛心助學、扶貧解困等都慷慨解囊、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了發展企業、回饋社會的辦企宗旨,為改善農村教育、架橋鋪路、扶貧濟弱等方方面面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