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審美人類學學習心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審美人類學是20世紀90年代中葉在我國出現的一門美學與人類學交叉的新興學科,它用人類學的方法和概念系統來研究和闡釋美學問題和審美現象,希望通過田野調查的手段深入到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當中,從現實體驗出發,把握少數民族深隱的底層文化和邊緣文化;通過解讀少數民族文化的符號密碼和揭示其文化思維模式,達到探求其文化體系背后隱藏的被社會約定俗成的一套規則與禁忌,最終挖掘出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鮮活生命力。審美人類學嶄露頭角之初,并未得到國內多數學者的認同與重視,但是,以王杰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審美人類學學科在長時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審美意識形態和審美制度為中心的審美人類學理論,在國內美學界引起了普遍關注。
從本科生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之后,在初步接觸審美人類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我開始系統深入地學習審美人類學,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逐步將理論研究與田野調查結合起來。在這一學術背景下,我開始關注各少數民族,特別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活躍著的文化現象、審美意識形態及其審美價值。*年11月和*年11月,我分別參加了廣西師大中文系對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跟蹤調查,用審美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對這個特殊的民族節日進行了分析,寫作的《審美人類學視野下的節日與生存——兼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收錄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版的《尋找母親的儀式》一書中,并在《廣西日報》*年10月29日第7版發表《打造現代狂歡文化品牌——從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談起》。在*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上,由壯族歌手演唱的黑衣壯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唱響全國,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形態的典型代表的古老而神秘的黑衣壯族群因其原生態文化和藝術元素保護的完整性以及突出的地域性,逐漸成為審美人類學研究關注的個案。*年1月26日——2月1日及4月16日——21日,我隨廣西師范大學那坡黑衣壯文化考察隊赴百色那坡縣城廂鎮農文屯對當地的黑衣壯族群的文化藝術分別進行了為期一個星期的田野調查,收集了大量黑衣壯傳統文化的一手資料,并將《黑衣壯祭祖儀式的審美價值》定為檢驗自己三年研究生階段學習研究情況的學位論文。
我認為,審美人類學的研究正是在注重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比較和分析不同種族、民族以及族群在審美習慣、審美傳統方面的區別與聯系。審美人類學的理論不僅為黑衣壯文化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少數民族地區美學的研究和民族文化藝術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視野,可以為解析民族文化背后隱藏的禁忌和規則提供有力的學理依據。從審美人類學的角度對文化和藝術進行考察,闡釋審美制度的功效和實踐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民族或族群社會的物質、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的內在邏輯進行解讀。審美人類學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為學理淵源,重視審美活動、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為避免傳統美學研究唯精神層面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方法和視角。審美人類學更為關注精神與物資二者之間的制度層面,通過審美制度這一中心術語將審美意識形態理論進行重新整合,對民族文化、邊緣文化的底層內涵和人民大眾的審美需要加以分析和闡述,從學理上闡釋民族文化背后的思維邏輯。
同時,在學習審美人類學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我了解到,田野豐富多變的文化事象始終是審美人類學重要的理論靈感源泉,純粹的理論分析是無法解決美學研究中遇到的難題的。因此,我認為通過扎實的田野調查工作,掌握充分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一手資料,在感性認識積累的基礎上,運用審美人類學理論深入到少數民族原生態文化內在隱喻的符號體系和象征系統發掘少數民族文化審美價值是可行的。無論是從民族藝術文化研究的學理基礎上看,還是從研究視角、操作方法上看,審美人類學都是有效的理論武器和重要的理論依據。然而,作為新興學科,審美人類學的理論系統尚未建構完全,其基本概念和關鍵詞有待論證確定,在不斷建構學理基礎、確定學術規范的同時,審美人類學的研究迫切需要找到具有極強說服力的現實個案,并加以合理嚴密的學理闡釋。它希望“以特定區域族群的審美實踐和審美研究創造性成果為自己的核心研究對象”,從而“揭開特定區域族群文化中被遮蔽的審美感知方式,激揚符合美的規律的文化創造原則,建構充溢審美氛圍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