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傳統禮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禮儀文化教育對促進和諧社會認同的重要意義
1.禮儀文化教育可以緩解社會的流變性給人們帶來的危機感,幫助人們確立和諧社會認同感
盡管人們都相信人是大寫的,具有無限開拓性和創造力的,但同時人又是渺小和無力的,離開了群體,人將一無是處。確實,人天然就必須是社會人,他害怕孤獨,需要朋友,對自己隸屬于其中的社會組織具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視其為自己安全與發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國,現階段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建設一個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狀態協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穩定的社會。然而,當前我國社會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流變特性,“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已成為過去時,人與鄉土之間的紐帶逐漸削弱,人們的家庭血緣因社會的流動性日益稀釋;規則和習俗的繼承性隨之減弱,原來那種以血緣和鄉土為依憑的禮儀文化和認同模式發生蛻變,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歸宿和價值觀選擇。然而面對現代化的發展所產生的文化多樣性、流變性和斷裂性,人們不自覺地表現為文化上的焦慮和困惑:我們應該選擇和創造什么樣的文化,方能使之與我們自身的生活需求相得益彰?這是個深刻影響人們價值追求的問題。基于慣性,人們往往根據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體驗來選擇自己所認同的文化和禮儀。盡管我們提倡和鼓勵文化的多樣性,但如果不能確定一種文化為主流文化的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將受到很大影響。同時,那些自主選擇文化和禮儀的人中,將有不少人因為選擇與他人選擇的不同甚至是相矛盾而仍處于困惑中。可見,無論是從國家的層面還是從個人的層面上說,梳理出真正代表民族心理的禮儀文化和價值觀念,就顯得極為迫切。也就是說,理清文化多元化的主次,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構建和諧社會,形成和諧社會認同,就成為迫切的取向。解決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強禮儀文化教育。禮儀文化教育不僅通過弘揚具有我國文化傳統的禮儀文化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及明確界定人們之間的關系,而且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感。
正因為如此,禮儀文化教育早在我國古代社會就被視作典章制度和文化認同手段來使用了。以“禮”治國成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最大特質。由于持續地教化與推行,“禮”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成為潛伏在每一個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革命先驅者們接受了西方社會的民族國家概念,提出重振禮儀文化與社會認同問題,在當時這意示著中華民族的自我覺醒。當前,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樣性和選擇的無約束性使得人們對民族身份的需要異常迫切,民族身份認同問題再一次突現出來。強化禮儀文化教育有利于維護本民族在身份上或精神上的認同。通過參與其中,在討論與有意識的努力中,不僅可以維護,而且可以進一步建構本民族的禮儀文化。所以,采取參與式的建構性認同方式,大力加強禮儀文化教育,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兼容一些外來文化,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消除因為流變性造成的恐懼感、不安定感和無歸屬感,消除因為文化矛盾與沖突造成的人際矛盾與沖突,培養國人自覺地維護民族身份,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創造和諧社會認同的主要路徑。
2.禮儀文化教育能夠促使人們正確看待文化民族化與全球化的關系,在開放中實現和諧社會認同
文化認同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養料的過程。一個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其他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不與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禮儀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會陷入亡種的境地。在當今這樣全球化的時代,孤芳自賞將誤國誤民。應該看到,社會認同是以異質社會為自身的鏡子的,禮儀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質,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許特征。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無一不是在與異質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一種社會和文化接觸到異質社會時,它才開始意識到社會認同問題,才開始關注社會認同,并以社會認同為基礎來實現民族精神或國家凝聚力的目標。也就是說,只有當接觸到異質社會及其文化時,民眾的文化感情———指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會迸發。其實,這種對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對自身社會的認同,不可能突然長成,它是長期禮儀文化教育的結果,是長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對于自己所處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認同。人們的文化氛圍與人們的感情是相協調的,人們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開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人的認同也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人們的文化感情同樣也在起著變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義與價值。人們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可能發生沖突,孕育著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們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動。如果兩種相交融的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沒有較大的對立,那么這種交融過程中人們的文化感情波動不大,反之則波動大。這是文化對于人們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們的文化感情也會影響到文化交融的進程,人們在感情上基于各種因素對異文化的好惡,往往左右人的行為,對文化交融起著阻礙或推動的作用,影響人們對異文化的認同。
追溯歷史,我國傳統禮儀當為儒家所開創,儒學最重要的經典《十三經》①里有三部是論述禮儀的,即所謂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至西漢之后,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后列入官學,成為古代文人必讀之書。我國歷代統治階級對“禮”的作用推崇備至,從歷代的經史子集中都體現了“禮”的重要地位。誠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以禮治為核心,并是集禮儀、禮制、禮教、禮器、禮學等諸方面內容為一體的文化集合體,在其初期既是一種法律制度,又是一種儀式和規范,因而為維護社會的穩定,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古籍《左傳》中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①也如古人所云:“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②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社會,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方略無外乎有三:“禮治”、“德治”、“刑罰”。中國傳統禮儀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不容忽視,它確保了中國長期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從古代到現代的社會經濟發展,傳承、保留以及創造了中國燦爛的文化,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以及文化心理結構。應當說,“禮”在中國經各朝代的更替和社會演變,已逐步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體系及行為規范,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
當代中國社會禮儀文明的缺失
中國社會正經歷一個蛻變的階段。我們看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競爭機制的強化,給中國社會注入了極大的生機和活力,但宏觀環境的變化,也帶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禮”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失范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步履的加快,中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由于精神文明建設滯后,道德、法制尚不健全,而適應這樣一個社會狀況的道德、精神體系尚未及時建立,致使人們在思想及價值觀上產生混亂,即社會精神、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真空”和“無序”狀態,從而使現實社會中出現禮儀文明缺失的現象。據一項對京、滬兩地市民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行人在大街上無視紅綠燈、亂穿馬路經常發生率為43.3%;騎自行車不遵守規則的經常發生率為43.9%;乘坐公交車不遵守排隊和先上后下秩序的經常發生率為37.3%③。確實,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大聲喧嘩、踐踏綠地、損害公物、污言穢語的不文明現象在當下普遍存在;即使在學校這么一個傳遞精神文明的場所,其不文明行為也比比皆是,如學生不懂得尊敬師長、尊重他人,與人交往缺乏最基本的禮儀知識。應當說,這些不文明現象,有悖于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崇尚的禮文化精神。而確定無疑的是,在致使社會出現種種不良現象的諸多負面因素中,國民缺乏最基本的禮儀素養是一個重要原因。這一現象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二)“禮”在當下被賦予功利化色彩不容忽略,在一場洶涌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受到崇尚物質生活的價值觀的猛烈沖擊,社會上涌動著一股“物質至上”和“精神失落”的暗流。一直被中華民族視為美德的“拾金不昧”、“尊老愛幼”、“互相謙讓”、“助人為樂”等優良傳統已不多見,而傳統“禮儀”的精神則被賦予了一種功利化色彩,漸漸失去自身道德和精神文明內涵。有學者認為:在當下,“禮”的名目越來越多,其功能作用越來越復雜,比如將“禮”作為某種意義的公關手段,即收“禮”辦事,收重“禮”辦大事;并將人之常情的“禮尚往來”的禮儀交往形式,變成了一種尋求功利的“潛規則”。這種“禮”的功利化趨向,已使“禮”的內涵漸漸變質。應該看到,這種狀況不僅污染社會風氣,渙散民族精神,也嚴重地腐蝕著中國的政治生態,須引起我們國家及政府的高度警覺和重視。
(三)“禮”在現代教育中的缺位我國至“”動亂以來,禮儀教育一度被中斷,國家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偏于重視和強調公民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卻漠視了禮儀教育。從教育領域來看,一直以來所推行的道德教育僅僅趨于知識和認知層面,注重道德教育的理論化而非實踐化。因而,在具體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關于道德文明的大道理灌輸得多,而可操作性的禮儀規范內容講得少,以致大多數學生不知如何將社會普遍提倡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的個人行為規范,使得我國近些年來的學校道德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其實,道德和禮儀互為表里,道德是精神及思想意識,也即禮儀實踐的內在要求,而禮儀是具體的實踐,即道德意識的外在體現。例如,尊重他人是道德的需要,但它須借助于禮貌的表達方式,才能體現其道德的情感和要求。傳統的禮教思想認為,只有把外表的禮儀修養與內在品格修煉緊密結合,融入人的一生,才能造就身心俱佳、品行皆優、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因此,禮儀與道德、法律乃是人生的三尊守護神,皆應為人們所遵守的規范。因而,可考慮將傳統禮儀納入學校的德育教育中,以禮儀規范學習的可操作性,切實提高在校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促進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培養和人格的完善。以此推論,“禮”的教育功能是不可缺位的,并且它還具有特殊作用,即可彌補道德教育之不足,彌補法律之缺憾,其功能為其它教育所不可取代。
在古代“五禮”中,婚姻禮儀歸在“嘉禮”之列。婚姻禮儀儀式的舉辦標志著社會認可的一對男女將行使婚媾的權利,組成一個新的家庭。婚姻禮儀從最開始形態發展到現在,跟各個時期的文化特點和倫理觀念都緊密相關。
一、上古時期:
婚姻禮儀的起源在傳說時代,伏羲氏創造了最早的中國婚姻禮儀。在伏羲氏時代,人們重視漁獵,結婚時,男方向女方送兩張鹿皮作為“儷皮為禮”,完成儀式。進入血緣氏族社會后,逐漸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婚姻關系,甚至產生不牢固的個體婚姻。隨后,兩性婚姻禁忌也開始被提出來。從群婚到族外婚,婚姻禁忌體現了婚姻禮儀的進步。在“儷皮之禮”之后,婚姻禮儀的形式也不斷發展,倫理性特點更加明顯。到了周朝,“六禮”出現。自此,中國傳統的婚姻儀式形成,流傳后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婚姻文化。
二、周制婚禮:
禮之本,敦人倫完整的婚姻嫁娶之禮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后禮三部分。在中國傳統婚禮習俗中,由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組成的婚前禮——“六禮”,是歷代婚姻禮儀的主導,甚至影響到當代。“六禮”形成于周代,完備于漢代。納采是整個婚姻儀式的開始,通俗而言,就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問名是第二步。納采相看之后,如果雙方有意,媒人再次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詢問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有時候三代的情況和官職都要包括在內。問名之后,男方會請人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判斷婚姻吉兇。如果得到吉兆,男方媒人要帶上禮物到女方家報告結果,稱為納吉。接下來是納征,即下聘禮。
經過了納征,婚姻正式進入準備階段。第五步是請期,男方定好結婚日子,到女方家征得同意。由于結婚日子素來為人們所看重,男方會請人占卜,求得吉祥的迎娶日子,派人告知女方并求得統一。前面“五禮”的參與人員是十分有限的,只在男女雙方家長和媒人之間進行,而在“親迎”的環節,締結婚約的雙方和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都會到場,一起參與盛大隆重的儀式。親迎正式向社會宣布男女雙方的婚姻關系成立。親迎禮結束后,就是正婚禮,包括沃盥、酒筵、合巹、鬧房。新婦到男方家后,先凈手,保持潔身,即沃盥。接下來入酒筵,也就是如今所說的喝喜酒。新人在婚筵上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禮規食用飯菜酒食。合巹可以說是其中最有象征意義的儀式。
1體育禮儀的涵義及人文意義
禮儀是人類文明發展、積淀的結果。它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在語言和行為方面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和規范。在漢語里,“禮”和“儀”最初是兩個詞,各有各的含義。“禮”主要有四層意思:一是政治制度;二本謂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三是表尊敬或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四是指禮物、禮品。“儀”的含義包括:法度、準則;典范、表率;儀式、程序、容貌等’。體育禮儀主要是指人們在體育交往中所應該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范。在某種意義上說體育禮儀是儀表、服飾、語言、禮貌禮節以及典禮儀式在體育文化活動中的綜合運用。它僅僅是禮儀文化在體育方面的具體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運動規則相同的。
1.1體育禮儀的內容
體育禮儀的內容可以從體育禮儀的要素和不同組成的體育禮儀兩個方面來說明。體育禮儀的要素與禮儀的內容是大致相同的,包括儀表、服飾、語言、禮貌禮節、典禮儀式等。在體育禮儀中,服飾規范往往因為運動項目的不同或運動規模的大小而有所差異。學校體育禮儀主要包括:課余體育禮儀,體育課堂禮儀,比賽禮儀,體育觀賞豐L儀,體育服飾禮儀,體育語言禮儀,體育教師禮儀等等。
1.2體育禮儀的特征
1.2.1體育禮儀是禮儀規范在體育領域的集中體現,體育禮儀具有時展性
1價值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的產生肇始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當時西方價值系統以社會價值為基礎,力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建立更為有效的社會秩序,進而體現出價值,由于西方價值觀念將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屬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開始有意識地強調人的“尊嚴”,他們認識到理性的光輝,力求以對個人利益的尊重來完善社會,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樂觀與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對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紀荷蘭追求平等交換甚至成為國家和國民的認知,這樣的共識奠定了西方文化禮儀的基礎,形成了西方文化禮儀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特點。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將利益特別是金錢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識地將文化價值放在首位,而對利益卻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這造成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以仁愛為中心,在提倡國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長———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礎上,建立起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和家庭架構,進而形成國家。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化禮儀中出現講求“尊卑清晰”、“長幼有序”的特點,這一點與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禮儀有著巨大的差別。
2集體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對比中西方發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揮每個個體的優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展,特別經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3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