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統思想文化

      傳統思想文化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傳統思想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傳統思想文化

      思想政治傳統文化論文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將傳統文化與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意義重大。首先,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比如說從屈原、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馮子材等歷史英雄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操能夠深深地鼓舞學生,激發高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他們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奉獻祖國的思想品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頭懸梁、錐刺骨”、“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刻苦鉆研精神;“慎獨”、“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的自律精神;等等都是大多數高職學生身上缺少的意志品質。再則,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傳統文化中強調的“術業有專攻”、“業精于勤荒于嬉”可引導高職學生專注于學業,熱愛自己的專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傳統文化中“和為貴”、“將相和”、“和氣生財”的主張對于培養高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識大體顧大局意識、協調好人際關系、達到利益雙贏不無裨益。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眾多文化遺址、發明創造、長城、故宮、兵馬俑等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時刻提醒著子孫后代要繼往開來,刻苦鉆研,不斷創新,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二、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方法

      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文化教學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去。在平時的教學中將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內容中,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又可以用實例增強教學的效果,避免干巴巴的說教。比如在教育學生要刻苦學習、愛崗敬業時,我們給學生講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風貌,讓學生討論顏回所樂為何事,引導他們專心投入學習,體會忘我的境界。也可以講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孫康“囊螢映雪”;楊時“程門立雪”;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孔子“韋編三絕”;祖逖“聞雞起舞”;等等故事。并以一些當代的勵志人物做典范,讓學生看到從古到今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惰性,戰勝自我,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明白“功夫不負有心人”的道理。在講到人生態度、人生目標等問題上,我們可以給學生講諸子百家的學說,對比他們的思想和觀點,讓學生體會傳統思想文化的奧妙。結合當前青少年中的非主流思想,給學生講“竹林七賢”的故事、講王充和范縝的故事,使他們了解到歷史上的非主流思想和人物,讓他們比較古今非主流的相同與不同,鼓勵他們的想法向更深的層次邁進。其次,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很重要。我們向學院相關部門積極申請舉辦傳統文化講座、聘請傳統文化方面的專家定期登上學院的職大講壇,為學生呈現一場場精美的文化大餐,讓學生真正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編排、表演優秀傳統文化節目,以話劇、戲劇、電影、講故事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比如說莊子“鼓盆而歌”的話劇、三十六孝故事等;組織閱讀傳統文化書籍等活動,讀后組織學生開討論會,談閱讀心得。向學生大力推薦國學網站,鼓勵學生業余閱讀,力求使得傳統優秀文化深入學生心中,讓高職學生從思想觀念上能得到觸動,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以期從思想到行動上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改觀,同時能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再次,開展踐行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在給學生灌輸“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之后,以“我做孝子30天”的活動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讓他們堅持在30天內,每天為父母或其他長輩做一件盡孝的事情,從而體驗古人的孝道思想和守孝三年的不易。再比如對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體驗,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每天休息前做自我反省,將反省的結果記錄下來,作為下次課堂討論的內容。對于日常的行為規范,教育學生做到“禮”(現實中的禮儀規范)與“仁”(內心的自覺維護)的統一,同時讓學生討論實踐心得,互相學習,在生活中將好的做法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在這些活動中,我們細致觀察學生的進步和每一項活動所產生的效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好的做法予以推廣,收到了極好的成效。

      作者:徐盛雷張宏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點擊閱讀全文

      傳統茶文化的養生思想研究

      自人們發現茶以來,它就經歷了采摘、加工、制作及品鑒等過程,作為食物、藥物、靈物等形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神農嘗百草……得荼而解之”,傳說中華鼻祖神農最早發現了茶,并將茶與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完美結合,將其用為藥料。在《茶經》中也有所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明確指出其淵源。東漢之前,茶被人們視作珍品,常在祭祀中充當貢品以供奉神明,鮮嫩的茶葉在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也常常見到,直到東漢時期,茶葉的藥用價值才逐漸被挖掘。華佗在《食論》中就說道:“苦茶久食益意思”。到了唐宋時期,隨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問世,一大批文人墨客開始潛心茶事,由于宋代茶產業的不斷加大,茶文化變得更加繁榮昌盛,關于茶葉的專著也不斷增多,如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唐庚《斗茶記》等。隨后,明朝諸多本草著作的出現,對茶葉的性能功效、品種制作有了更深入地研究,使得茶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養生保健中得到廣泛應用。如今,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為禮等茶俗已完全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而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則作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的思想準繩也已深入人心[1]。

      1茶文化與中醫藥

      傳統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對茶葉中色、香、味及其性味、歸經、功用的品鑒。在《茶錄》《大觀茶論》《茶解》《新修本草》《食療本草》等諸多茶書及歷代本草中,都有對茶葉的詳細記載,如碧螺春、雨花茶、云霧茶、鐵觀音,在藥性理論上多甘苦、性微寒,能兼入五臟,具有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化食積、清解熱毒、消暑止痢等功效[2]。中醫認為傳統茶道中的配伍茶與中醫藥理論的關系密切,兩者如出一轍,均運用到君臣佐使、升降浮沉以及臟腑歸經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茶葉中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因、維生素等,具有抗腫瘤、降血脂、降壓、抗氧化、抗血栓等藥理作用[3]。

      2茶文化與中醫養生

      2.1茶境養神自明代以來,茶飲逐漸進入百姓的生活當中,文人墨客也以品茗作為四大雅事之一,尤其注重優雅的品茗環境。第一代寧王朱權崇尚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幽靜的環境中享受茶飲的樂趣,其稱道:“或會于泉石之間……或坐明窗靜購”。其中茶境的清靜、和諧,使人處于一種寧靜、自然、修養身性的境地。如同道家“返璞歸真”的思想,人們對于茶境的追求,就是與自然“潤物無聲”的交流。中醫理論認為,人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通過順應自然、人與環境協調發展,以便更好地調節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著名詩人蘇軾曾在寺中品茶時,有感而發:“禪窗麗午景……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沽。”在如此“好景、好茶、好人”的環境中完成茶事活動,也有利于天人和諧統一,身心獲得愉悅。另外,對于敗退科場、灰心喪志的文人,則常在品客鑒水、覽勝天然中調節情志、移情怡性,從而順應心志。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品茗時對環境的要求一方面在于體會茶意,另一方面則在于借物派遣、養護身心。為了擁有一個適宜的品茗環境,以“適、雅、靜、潔”為特色的茶室或茶寮也隨之出現。許次紓在《茶疏》中指出:“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閉塞……毋受塵污,使損水力。”[4]許氏對茶寮的陳設做出了詳細地介紹,其中指出室內敞亮明朗和干燥的環境對茶葉的保存及人體精神情志有一定的作用。《遵生八箋》中記載:“側室一斗,相傍書齋,內設茶灶一……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5]高濂家中專設茶寮,以備與茶友們開展“茶會”,圍繞著茶席煮茗清談,以求在凡塵俗世之中尋得一份清閑。在如此清幽的環境以及敞亮的茶室中品茗,心情平靜、忘卻塵俗,以調節精神、舒暢情志,就同《內經》中所云:“靜則神藏,燥則消亡”。也就是說,在安靜、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品茶有助于身心健康。

      2.2茶性養形幾千年來,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3個不同階段。自神農嘗百草,茶就被人們當作藥物來使用,作為中草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生嚼內服以清熱,又可碾磨外敷以解毒。隨著時代變遷,受經濟文化的影響,茶葉的工藝、品種、作用等都相繼發生了變化。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茶已風靡世界,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五色茶也隨之進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茶葉因其色澤不同,性能功用也有所差異,對人體養生保健作用也有著千差萬別。中醫學理論指出,天地之間有“木火水金土”五行,人體有“肝心脾肺腎”五臟,若順天地、應萬物,則生生不息。“茶為嘉木”,理所當然首先屬木,而綠茶在五行屬木,其氣清味酸。木之臟為肝,肝開竅于目,主血,木資充盈才能正常發揮肝臟功能,因此綠茶具有疏肝、明目、清血、美容的作用,對人體肝血循環有一定的調節功能。紅茶在五行屬火,在五臟歸心,心主血脈,其味苦性溫,氣味焦香,在經歸于心和小腸。經大量研究表明,紅茶具有補益心血、助心行血的養生保健作用。此外,紅茶還可降低心臟病的患病率[6]。后天脾土,為氣血生化之源,在色為黃,黃茶味甜,氣味香膩,歸于脾而通于胃,以色補色,具有調理脾胃、幫助消化等作用。金行當屬白茶,循行于肺與大腸經。因肺主皮毛,可調節腠理,化精為汗,故該茶能透表散熱、潤肺解毒、預防流感。五臟腎屬水,其色為黑,故如出現臉黑無光、背腳冷、腰痛、精力衰退等臨床表現,最適宜飲黑茶。此外,人體津液代謝、尿液的排泄均與膀胱經有關,故想要減肥降脂,飲用黑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關于茶香,《茶錄》描述:“茶有真香……又雜珍果香草”[7]。茶有天然的香氣,宋人稱之為真香。茶香之清幽已成為唐宋詩人筆下的一種美的意象,宋代詩人朱熹在《茶灶》中寫道:“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茶后,帶著縷縷茶香隨舟而去,人與茶香融為一體,香入思緒,奔向自由之地。詩人溫庭綺言:“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他認為茶香可讓人滿口留香,給心靈帶來一種舒暢愉悅、清靜自然的精神享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茶入水中,與水相遇后產生的清幽香氣經嗅神經傳入腦后,可發揮醒腦益思的作用,從而使身心感到寧靜美好[8]。品茶時,茶氣貫入全身,茶香沁人心肺,可使人心靜氣和,心無雜念。中醫強調,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形與神之間關系密切,通過調攝心神、養護形體,最終可達到“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的目的。

      點擊閱讀全文

      傳統文化管理思想借鑒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鑒;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鑒;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鑒;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鑒;結語,對傳統文化管理思想借鑒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和為貴”的思想、“中庸”的思想、“德治”的思想、“禮治”的思想、不戰而勝的思想、重視戰前籌劃的思想、分級管理管理思想、因變制勝的思想“效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管理原則、創造清靜安定的管理環境、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辯證管理策略、管理者謙恭、溫和的修養、法、術、勢相結合的管理方法、重利富國的經濟管理思想、法規應當公開、平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悠悠五千年,伴隨著歷史的長河永葆活力與發展,這是由其自身所具備的價值規律與時代特點所決定的。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哲理深邃,永世傳承。本文擬重點介紹儒、兵、道、法四大家的管理思想,萃其精華,以對現代社會生活有所借鑒與啟迪。

      關鍵詞:傳統文化;管理思想;借鑒

      1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絕,是由其自身適應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其所具備的時代特點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并吸收了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逐漸形成的,是既恬靜、和平又積極進取的文化,而包容、承順則成了此種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為中華文化能夠承順前代、包容外來,所以她才能夠綿延五千年而不衰。在這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管理思想便是一朵晶瑩剔透、翻滾滌蕩的浪花。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總起來說分兩大類。其中一類屬于宏觀管理的治國學。所謂的治國學就是探討治國方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治國平天下是一個終極目標,因此其中也就不乏關于探討治國方略的思想。這些治國思想雖然在傳統社會中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它卻指導中國歷代統治者完成了諸多輝煌的治國實踐。從西周時期的“成康之治”到漢代的“文景之治”,從唐代的“貞觀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國傳統的治國管理思想無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妙用;另一類是治生學,就是探討人生哲理、修身養性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家立業乃至治國平天下,沒有好的修養是辦不到的。因此說:“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見治生學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點擊閱讀全文

      思想與傳統文化的淵源

      〔摘要〕思想的創立,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它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與發展。探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歷史淵源,對進一步理解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淵源

      思想的創立,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它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貫穿整個思想的精髓所在。青年求學期間,就十分偏愛中國的傳統文化,他鼓勵身邊的同學好友出國留學去見識大千世界,而自己則一直專注于研究中國文化。就學問研究而言,中國傳統典籍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他是在遇到楊昌濟老師之后才在他的指導下開始了對西方經典如包爾生的《倫理學原理》的閱讀。中國傳統文化對的影響可見一斑。下面就思想中的具體內容闡述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一、實事求是與古代唯物主義

      中國古代哲學史實際上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派系的斗爭和發展史,同時也貫穿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和發展。從春秋的孔子、老子到戰國的孟子、荀子,從漢代的王充、桓譚到宋代的程朱理學,從明代李贄到清代王夫之,都提出過一些唯物主義思想。而《易經》、《老子》、《莊子》、《孫子兵法》等著作中,也包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譬如老子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是春秋末期中國社會特定歷史條件之下的產物。西周以來,奴隸主階級的哲學把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看作是有意志主宰的上天安排的。這些蒙昧迷信的思想是奴隸主階級賴以維持他們統治的理論支柱。老子則提出“道”是世界的本源,也是事物發展所遵循的規范,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打擊了奴隸制度的哲學思想基礎,客觀上有利于封建制度的成長。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繼承了《易經》和春秋以前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的成就,并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他認識到自然界也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不停地運動著的。世界的總根源、無所不在的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他還提出事物是互相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再如戰國思想家荀子,他吸收各家之長,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思想。荀子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承認客觀規律前提下,在《天論》中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在吸收了墨子重視感性認識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前提下,又吸收了老子、尹文的唯理論精神,給理性以適當的地位。由老子、荀子二人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哲學就有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哲學思想在形成和發展中,結合革命實踐經驗,揚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之長,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之短,并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新。譬如“實事求是”一語,本出自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把這句原指治學態度的話,從哲學高度賦予新的含義。他指出,“實事”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則是讓我們去探求。實事求是理論包含三個基本點。一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實事求是以承認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為基本前提。二是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實事求是是以全面、發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辯證法原則為基本要求的。三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事求是以在實踐中正確認識世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進而改造世界為根本目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偉大成果。同樣不可否認的,實事求是也是對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批判式地繼承和發展,表現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

      二、群眾路線與民本

      點擊閱讀全文

      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學的啟示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其中有非常寶貴的歷史文化積淀,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將其融入教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鑒于此,如何使高職院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就成為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必須認真思索、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相融合的可能性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如“仁者愛人”“民為邦本”“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同”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有利于豐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加深其文內涵。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包括歷史、經濟、政治、倫理、軍事、外交等文化內涵,它的教學目標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思想政治教學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文化大前提展開的,所以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支撐。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相通、相契合的地方,如“物極必反”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唇亡齒寒”與馬克思主義聯系的觀點,“躬行踐履”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論等,正是由于二者之間在哲學基礎上的相通性,才使融合成為可能。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學的困境

      高職院校大多在就業目標的驅動下,重視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將培養重點放在了學生崗位技能方面,還沒有認識到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就業和綜合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也沒有認識到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在就業壓力下更看重專業課的學習和實踐鍛煉,卻忽視了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課在提高自身素質中所起的作用。此外,高職院校很少專門開設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傳統文化課程,更沒有相應的課程教材和教學體系。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融合的現實路徑

      點擊閱讀全文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亚洲日本久久一区二区va|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亚洲JLZZJLZZ少妇|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含羞草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精品|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亚洲91av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男人的天堂av亚洲一区2区|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