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傳統醫學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以及原有科學技術的增強運用等,刷新了醫學倫理面臨的問題,出現了更多的醫學倫理盲區。國外醫學領域的倫理學研究在此情境下已不斷作出相應的調整。正如DanielWikler1997年在第三次國際生命倫理學學術會議的主題報告中所言:生命倫理學現已經歷三個階段,目前關于“人口健康的生命倫理學”的第四階段正在起步。第一階段為醫學倫理學“形成行業準則”時期;第二階段為生命倫理學誕生階段,注重“醫患關系和病人權利”時期;第三階段為衛生保健政策和衛生經濟的細節問題探討時期。展現出醫學倫理學情景核心問題都趨于論題更為深刻、對象更為豐富、富有人文內涵的方向發展。與之相應的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應該立足本土的實際,“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醫療環境、倫理學情景、衛生服務對象和社會經濟環境業已變遷的當下,醫學倫理學應該有一個轉變,尤其是在深化醫療改革過程中,更是要破除傳統醫學倫理學觀念,向現代化醫學倫理學轉化,醫學倫理學教育也必須要與時俱進。
1“大醫精誠”的思想內涵及傳統醫學思想教育的困境
1.1“大醫精誠”的思想內涵
醫學名著《千金方•大醫精誠》中系統的闡述了為“醫大者”應具備的素質要求和職業操守。《大醫精誠》在要求醫者具有精湛醫術的同時特別強調“醫乃仁術”的觀點和要求。儒、釋、道諸家道德觀在《大醫精誠》中均有體現:儒家———“醫乃仁術”、佛家———“大慈大悲”、道家———“無欲無求”,為行醫者樹立了可謂“厚德過于千金,遺法傳于百代”的美德風范。“大醫精誠”對醫生群體的道德建設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它對醫生的要求過高甚至太過苛刻。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環境下,醫生作為職業人,也有形形色色恰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闡述的各類現實需求。一味地強調為醫者必須“大慈大悲”“無欲無求”,并且會給社會大眾造成一種“凡是醫生就必須看好患者的病,且必須‘無欲無求’,不計付出和回報”的不良氛圍。醫學科學新技術的應用和保健服務不斷更新升級面臨種種全新的、現實倫理問題需要應答,而在全球化境遇中的社會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化以及道德觀多元化讓我國傳統的醫學倫理在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層面陷入困局。
1.2傳統醫學倫理學“譯介-嫁接”方式在本土醫學生思想教育教學中困境的探源
中國的醫學倫理最先引介于西醫,是一種“譯介-嫁接”的舶來品。這種“翻譯-引介-消化-推廣”的方式,存在一系列問題。一方面是“水土不服”:西方崇尚“自由”“實現個人價值”,醫學倫理學也充斥著職業人觀念,互利互惠;而我國傳統醫學道德觀———“大醫精誠”要求行醫者“無欲無求”“大慈大悲”“精誠仁樸”,兩種觀念有一定的沖突,在實踐過程中讓醫生無所適從。另一方面,“翻譯-引介-推廣”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造成觀念滯后于社會現實。在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教材范式層面,現行諸版的醫學倫理學教材:“概念欠規范,內容不準確”“內容較為雷同,目的性不強”“重知識,缺能力培養”。目前大致有三類范式的教材:其一,羅國杰教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的道德實踐相結合之范式;其二,在美德倫理框架下,強調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范式,該種范式以廖申白教授相關作品為代表;其三,王海明教授將美德倫理學、元倫理學以及規范倫理學在個人和社會視角下相結合的范式。當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習慣采用“4+1”,即四門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一門形式與政策課,以教師講述為主,多為大班教學,缺乏師生互動和社會實踐。學校“重專業技能,輕思想教育”的培養方式,更讓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成為薄弱環節。早在1983年,一些醫學倫理學家就呼吁將醫學倫理學引入大學課堂,幫助醫學生確認并澄清生物、醫療過程中的相關道德問題。盡管一些高校也相繼開設醫學倫理學相關課程,但其教學成效欠佳。
一、傳統文化對醫學生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東方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觀念,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為當今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寶貴且豐富的教育資源。受傳統教育體制影響,醫學專業招生基本以理工科為主,造成醫學生在人文知識方面相對較弱,人文素養有待加強。因此,加強對醫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進一步補充豐富醫學生的人文知識,并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2.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主義的文化,它以崇尚道德為最高價值追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并不斷調整和更新的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如“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盡管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但其體現出的重德、務實、奉獻、寬容、人道等精神至今仍是我們應該繼續和發揚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傳統醫學文化,出現了像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一大批醫學大家。“醫乃仁術”是中國傳統文化對醫學的基本看法,也是中國傳統醫學職業精神的寫照。當今時代“,珍惜生命,關愛健康”仍然是對醫學生的最低要求。加強醫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傳統美德教育,能夠促進醫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
3.有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見利思義,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孟子•告子上》篇中有“: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荀子•榮辱》中講:“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強調的是義的重要地位,啟發和引導人們自覺遠離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這種義利觀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學習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明辨義利的優秀思想,有利于醫學生擺脫拜金主義、本位主義、個人利己主義等消極思想的干擾,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弘揚奉獻精神。
4.有助于培養醫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它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的持久不衰。孟子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體現出的都是心系社稷的愛國情懷,是一個民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他們牢記肩負的責任和重擔,始終把報效國家、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作為終身的追求。
二、網絡環境下加強醫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思考
【摘要】“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其本質與內涵是“創新、實踐、融合、合作、共享”,近年來創客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較為迅速,但卻較少針對醫學類學生。為滿足建設創新社會和創新國家的需求,現代醫學教育模式也需不斷地創新和改革。文章從醫學本科教育現狀和創客教育在醫學教育中實踐和應用兩大方面進行了闡述,實踐和應用方面又具體到了開展醫學創客空間、創客課程和創客項目以及對教師創客教育思維的培訓幾方面。創客教育對提高醫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醫學本科教育需要引進創客教育,創客教育在醫學本科教育中的應用值得探索。
【關鍵詞】創客教育;創客;醫學本科;醫學教育;創客空間;創新
創客源于英語“maker”之詞,即“創造者”之意,本義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代表的是具有創造及創新精神的人[1-2]。“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3-5]。近年來創客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較為迅速,目前國內外眾多綜合性高校創建基于學校的創客空間,而這些創客空間卻較少針對醫學類學生。隨著建設創新社會、創新國家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及建設工作的推進,根據教育改革必須服務于經濟建設,現代醫學教育模式也需不斷地創新和改革。創客教育具有開放、兼容、共享等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醫學創新教育改革的要求[1]。
1醫學本科教育現狀
1.1醫學教育的內部特征。醫學知識內容抽象、知識面廣,學科交叉強、實踐性強,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足以滿足醫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的需求,尤其是在臨床實踐方面。目前醫學生培養周期長,在我國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已經從本科5年制教學到現在的“5+3”,即五年本科教育+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且還同時出現了“5+3+2”模式,在上述的基礎上加上2年專科培訓,經過這一系列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這也說明醫學知識的抽象及醫學實踐的重要性。醫學生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其對象是自然的人更是一個社會人,復雜的醫患關系,信息的全球化,都更需要醫學生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實踐技能以及較強的綜合素質。
1.2醫學創客人才的相對不足。醫學經過不斷的發展、積累與沉淀,已不僅僅是一門經驗學科,它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促進的學科,目前我國面臨創新性醫學人才缺乏的現狀[6]。21世紀是屬于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世紀,醫學生應順應時代潮流、社會需要,在繼承傳統醫學知識的同時,掌握豐富的醫學信息素養,以創新的理念、精神、思維、方法,追求新的醫學發現,同時使醫學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實際應用。中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哲學思想,曾對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但是在現代,中國傳統醫學地位在世界范圍內有所下降,我們應該清楚傳統的局限性,對中醫學文化加以創新創造,體現其科學性,讓中國傳統醫學能夠繼續造福于人類。近期對中醫藥工作指示中提出了“遵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總理也指出“大力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藥品研發,推動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醫學要創新、創造,就需要創客型人才,在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大發展、大健康、大數據的時代,醫學院校不應只滿足于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更需要培養一批能夠跨專業、跨學科解決問題的綜合型醫學創客人才,為醫學的進步作出貢獻。
1學科化服務營銷的意義
學科化服務營銷是讓醫學科研用戶廣泛了解學科化服務的有效方式。科研人員已經習慣于到圖書館或圖書館網站尋求服務,而學科館員主動了解需求、主動為用戶設計服務、上門服務、主動配合科學研究提供知識化服務是大多數科研用戶所不了解的,要讓科研用戶知道、認識、接受并依賴學科館員的服務,從而提升信息資源的利用。因此,建立一套適合科研用戶的學科化信息服務營銷策略具有深遠及其重要的意義。
1.1突出中醫藥圖書館在科研、醫療和教學中的支撐作用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源也呈現爆炸式增長。面對當今這樣信息泛濫、供過于求的環境,用戶對信息的需求雖然強烈,但是卻不知從何入手,鑒別、組織、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圖書館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服務觀念,充分推銷自己,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主動了解科研人員的信息需求,為之提供學科化信息服務,加強信息資源利用,主動引導用戶使用有效信息,以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使中醫藥圖書館真正發揮在中醫藥科研、臨床及教學中的支撐作用。
1.2提高用戶對專業圖書館的認知度,以提升圖書館在行業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目前信息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各種網絡搜索引擎和檢索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很多用戶已經將搜索引擎作為信息獲取的首選,結果導致用戶與搜索引擎的關系日漸密切,使圖書館失去了很多用戶。因此,中醫藥圖書館要想在競爭的環境中求得生存、發展,就必須創新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采取學科化服務營銷,加大學科化服務的力度,讓科研用戶廣泛了解并接受學科化服務,以提升圖書館在行業中的核心地位。
以社會而言,歷史的過去可以追溯到無窮遠,而歷史的明天又可以無限地延伸下去。誠如莊子所慨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智慧生物”自居的人類,生來便陷入自然、社會的種種矛盾與沖突中,這些矛盾與沖突制約著人追求無限愿望的實現,與人自由的本質相悖。《西游記》中妖魔鬼怪爭相搶吃唐僧肉,就反映了國民性格中受道家思想影響長生不老的觀念。然而,所謂邪不勝正導致他們被一一收服或打殺。于是欲望和理性的矛盾便成為人性中矛盾之源。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性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因而超越關于人性定義的種種學術爭論,廣義的講,它應是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社會條件下,人區別于動物的共性乃致本性。這種本性應該包括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性。哲學史和倫理史的“人性論”、“人本主義”都曾在反對封建專制和神權禁欲主義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它們脫離社會現實去抽象討論人性,亦被歷史證明是局限和不完善的。
新世紀的鐘聲已經敲響,以助人為宗旨,緩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為目標的社會工作,正好迎來專業發展的春天。站在現在和未來的時空點上,社會工作者應當具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責任使命感:從社工尊重人性的基本價值理念出發,立足對社會現實的準確認知,以超越傳統社會學和醫學的獨特視野,面對人—這個社會的個體生命對象,去尋求突破人性中弱點的方法,實現自助助人、協調有限人生與超越無限矛盾所派生的種種矛盾沖突與疾病狀態,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公正與和諧。
*全球化背景下人性的定位
無論贊同還是批評流行一時的現代化理論者,都承認“人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信仰在決定社會類型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價值觀的轉變是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韋伯斯特《發展社會學》華夏出版社1987)
從世界范圍看,發展經濟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與當務之急。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嚴謹靈活的政府機構形式,層次分明的教育制度等,以其現代化成就為模式,被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藍圖仿效之。然而,在經歷長久的陣痛和難產后,許多人才象智利學者薩拉扎一樣體悟到:“落后和不發達不僅僅是一堆能勾勒出的社會經濟指數,更是一種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