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常見內科疾病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依據相關研究表明,將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于小兒內科常見疾病護理中,具有良好效果,為進一步研究其效果情況,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對小兒內科常見疾病患兒試行護理路徑,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小兒內科收治患兒數量前四位病種共270例患兒設為研究組,年齡0.1~13歲,平均(2.73±1.08)歲,支氣管肺炎84例,小兒腹瀉58例,急性支氣管炎6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3例,其他18例;并選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前的常見疾病患兒260例設為對照組,年齡0.2~12歲,平均(2.91±1.21)歲,支氣管肺炎87例,小兒腹瀉61例,急性支氣管炎6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其他10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臨床護理路徑的制訂 以科室的骨干護理人員組建研究小組,負責病種的篩選、護理路徑計劃與流程的制訂,并進行臨床評價、指導與總結改進;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保證研究數據的有效性與真實性,培訓的內容包括護理路徑的意義、目的及實施方法等;依據護理程序、所收集資料進行護理路徑的制訂,以時間進度作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診斷、病情檢查、臨床用藥、治療及護理等較理想的護理手段作為縱軸,并羅列護理內容與護理目標。
1.2.2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 征詢患兒與家屬需求,由主治醫師與護士確定執行護理路徑,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執行中護士依據路徑表內容評估并落實護理措施,及時記錄反饋變異因素,入院后將開展護理路徑的告知單予以患兒或家屬,并以通俗語言進行健康教育以獲得配合;實施中小組成員對護理變異因素進行分析并測評專項護理的滿意度,以實現對護理路徑的修正與完善。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住院費用、住院天數與生活質量,并調查患兒與家屬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與護理滿意度。
1.4效果評價 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進行評價,包括軀體疼痛、日常活動、精神狀況及總體健康等指標;健康教育的達標率采用調查問卷評價,包括疾病知識、飲食情況及用藥知識等問題,按掌握程度分別計0、1、2分,得分大于15者為達標;滿意度采用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按滿意程度分別計1~5分,大于或等于85分者為滿意[1]。
1.5統計學分析 資料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的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 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的生活質量 護理后研究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與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護理滿意度分別為(81.60±7.93)分、83.46%(217/260),研究組為(97.63±8.13)分、93.93%(263/280),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屬于患者住院時期應用的護理模式,美國、澳大利亞及英國等國家大型醫院采納應用均取得良好效果,我國自2010年起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的試點工作,近年該護理模式的適用病種越來越多[2]。本研究選取270例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小兒內科患兒與260例未應用該護理模式患兒進行效果對比,以探討小兒內科常見疾病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和應用效果。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針對特定群體,以時間進度作為橫軸,以入院指導、接診診斷、病情檢查、臨床用藥、治療及護理等較理想的護理手段作為縱軸,從而制訂較完整的護理日程計劃表[3]。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組患兒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提示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并減少住院費用。本研究中以臨床護理路徑規范患兒護理工作,引導護理人員依據路徑計劃進行各項護理措施的規范、準確實施,保證護理過程的清晰條理與明確記錄,從而確保患兒獲得理想護理服務。此項屬于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提升患兒生活質量的理論依據,表明實施臨床護理對促進患兒康復具有積極意義。同時研究表明研究組患兒、家屬健康教育的達標率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臨床護理路徑能提升患兒與家屬達標率與滿意度。原因在于護理路徑有效規范患兒與家屬健康教育的指導內容,保證教育工作的預見性 []、計劃性與針對性,從而確保計劃實施的完整性與連續性;護理路徑還可保證護理人員與患兒接觸的時間與細心度,從而密切護患關系并提升患兒與家屬的滿意度[4]。關于臨床護理路徑對患兒治療中不良反應的影響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小兒內科常見疾病建立規范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減少醫療費用并促進患兒盡快康復,從而有效提升患兒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王金燕.臨床護理路徑在肺炎患兒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7):910-912.
[2]陳健,廖意芬,王曉云.小兒內科常見疾病臨床護理路徑的建立與臨床應用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7):510-512.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科護理學;情景教學法;應用
情景教學法,指的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運用某個病例作為教學的載體,或者是在仿真的情境下,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及實際演示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實現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內科護理學的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整體性較強,而且非常廣泛,是護理學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通過情景教學法的應用,能夠使非常抽象的內科護理學理論知識變的生動、直觀,并激起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教學情景當中更好的了解并掌握內科護理學枯燥的理論知識,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內科護理學教學效果全面提升。下文筆者探討了情景教學在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旨在促進學生內科護理的實踐能力全面提升。
一、研究對象
筆者對2014級護理學專業其中的兩個班級進行教學實驗。根據相關了解,兩班學生入學時基本情況無顯著差異性,具有實驗意義。實際教學當中,筆者對A班運用傳統教學法,對B班運用情景教學法,并觀察兩個班級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效果。
二、研究方法
(一)A班教學策略
對A班運用傳統教學法,按照傳統的內科護理學教學模式來進行,首先講授護理的評估、診斷、目標、措施、合作問題、評價以及健康指導的這一系列的順利來進行內科護理學知識的授課,著重理論知識點的講授以及教師的演示、學生的操練。
(二)B班教學策略
對B班運用情景教學法,要按照護理程序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按照某一系統性疾病運用下列方法進行實踐,筆者首先給學生設備教學情景,例如:內科某疾病病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病史以及發病情況、治療措施等情況,并給出病人入院時、治療過程、治療后以及危重時的各種情況,將上述內容布置給學生,并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各小組對病人的實際病情進行討論,并探討相應的處理措施,再進行角色的分配,來模擬實際操作。在各個小組進行情景演示時,教師要提出新的問題,來促進學生的思維運轉,鼓勵各小組學生積極進行交流與互動,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在共同的努力下找到處理相關病人情況的應對措施,并提升動手實踐能力。首先,根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恰當的情景。教師要對學生內科護理學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并在學習當中合理選擇內科疾病進行情景教學。對此,筆者大多會選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一些內科疾病,而合理的對疾病進行選擇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快速地進入情景。筆者在實踐當中便會選擇日常生活當中較為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急性心肌便死等疾病。這些病癥是比較常見的,發病也是比較普遍的,學生大多都會有患上述常見疾病的家人或朋友,因此運用這些常見病作為特定的教學情景,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當中深入的去體會并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學生在情景模擬演示當中,對上述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一部分家人或朋友有上述疾病的學生也可在日后的生活當中對家人和朋友做好護理工作,正確的進行健康指導。其次,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病例,并講解護理要點。實踐教學當中,筆者會認真挑選情景教學所需的病例資料,并根據病例找到相關疾病的發病因素,分析病程發展時極有可能會引發的其他疾病與癥狀,例如: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教學中,筆者會先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事先制作好的高血壓臨床癥狀與表現的相關視頻或課件,了解患者需做的輔助檢查項目、護理評估所需資料等,再分析高血壓發病的機制,并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高血壓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的一些事項以及護理的要點等,讓學生對這一疾病形成全面的認識。再次,給學生分配角色,讓其進入教學情景。以高血壓這一疾病為例,筆者讓學生對高血壓臨床的情景以及護理的整個過程進行演示。先給學生分組,并讓各小組分別選擇不同角色,像病人、家屬、護士長、護士、醫生等。教師要先給學生進行示范,引導學生以正規的護理程序來完成情景練習。此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在場景中為學生播放高血壓病人復雜的臨床表現,例如高血壓并發面部浮腫、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等,再給不同角色分景演示所需的血壓計、聽診器等相關儀器將學生帶入到情景當中。學生在模擬之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情景演示時的護理程序、步驟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討論,并合作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
三、研究結果
A班和B班兩個班級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進行了理論與內科護理實踐操作技能的測試,結果顯示,無論是理論考核成績,還是實踐操作技能,運用情景教學法的B班學生在整體上明顯優于運用傳統教學法的A班學生。A班學生因理論知識過于枯燥乏味,再加之理論與實踐未能夠有效結合到一起,導致理論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因此理論與實踐的考核成績明顯低于運用情景教學法的B班學生,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語
運用情景教學法的高職內科護理學教學當中,學生處于模擬仿真的臨床環境當中,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實踐操作技能的指導依據,學生還能夠在角色模擬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關懷水平,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患者解決健康方面的各種問題。這個過程中,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地激發出來,學生的內科護理技能也在不斷的情景演示活動中得到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合作意識、道德水平、責任意識、心理素質、發現并處理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為日后的內科護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婷,周華,楊慶鳳,王玉.臨床路徑應用于心內科護理教學方法的設想[J].中國醫療前沿,2012,02.
【關鍵詞】 循環內科;護理風險;解決對策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75
據臨床疾病統計結果得知, 循環內科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循環內科又稱之為心血管內科, 是各級醫院內科為診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置的一個臨床科室, 治療的疾病包括心絞痛、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齊、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其中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較為多見。臨床中循環內科住院部的患者常見于老年患者, 且常并發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等慢性病, 其病情常呈現出發病迅速、病情嚴重、治療難度大等特點[1]。同時循環內科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易發生跌倒、墜床等護理風險, 因此給護理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2]。本文為分析循環內科護理工作中的常見風險并探討具體解決對策, 回顧性調查分析了本院循環內科住院部發生護理風險的4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4年5月在本院循環內科住院部發生護理風險的48例患者的相關資料, 其中男21例, 女27例, 年齡最小49歲, 最大81歲, 平均年齡(64.8±5.4)歲。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乏力、心悸等癥狀, 入本院進行檢查治療, 經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確定診斷為心血管疾病。48例患者中冠心病27例, 心肌病10例, 心律失常7例, 心肌梗死4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分析的方法, 分析4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調查并總結循環內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見護理風險, 并根據護理風險的發生原因、風險程度進行綜合探討, 以探討出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的具體解決方法。
2 結果
48例患者中跌倒17例, 墜床13例, 換錯液體9例, 標本送檢錯誤9例;48例患者均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護患糾紛, 其中護理工作人員因素是引起護患糾紛的主要因素。
3 討論
醫療護理工作是一個高風險、高責任心的技術, 由于職業的特殊性、疾病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及醫學技術的局限性, 使得風險無處不在。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實施與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 再一次敲響了護理安全的警鐘。在紛繁復雜的護理工作中如何正確規避職業風險, 保障患者安全, 成為廣大護理人員普遍關注的問題。在臨床護理工作中, 可能存在較多的護理風險, 有的護理風險的發生原因可能是患者因素, 有的可能是治療器械因素, 但大多數還是醫院護理工作人員的因素。因此目前臨床中需要加強醫院對院內護理風險的管理, 以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循環內科中的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 該科室的住院患者均具有較重的病情, 因此在治療和護理工作中均存在很大的難度。本文為分析循環內科護理工作中的常見風險并探討具體解決對策, 回顧性調查分析了本院循環內科住院部發生護理風險的4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出本院循環內科住院患者的常見護理風險, 包括跌倒、墜床、換錯液體、標本送檢錯誤等, 其主要原因是護理工作人員因素。護理風險的存在加大了護理難度, 降低了護理效果, 因此如何降低循環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風險至關重要。本研究針對循環內科住院患者發生的護理風險探討了有效的解決方法, 具體包括:①加強醫院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意識防范的教育, 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對護理人員進行持續護理教育和風險意識培訓, 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誠信度, 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 提高護理人員防范護理風險的能力;②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及制定緊急風險預案, 對患者安全實施持續的監控, 建立各種警示標語, 如:小心跌倒, 小心燙傷等;③增進護患溝通, 建立抵御風險的共同體。
綜上所述, 循環內科的護理工作中存在較多的護理風險而引發護患糾紛、降低護理效果, 因此加強管理循環內科中的護理工作并有效降低該科室中的護理風險是本科室護理工作的重點。加強循環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并促進護理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艷.心內科常見護理風險隱患及防范對策.基層醫學論壇, 2014, 21(18):2844.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選擇內科系統具有代表性的呼吸科、消化內科、內分泌科、腎內科、血液腫瘤科、小兒內科6個病區的醫護人員50名,同時隨機選出50名內科病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7名,女性43名,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53.43±18.45)。文化程度:小學30例,初中27例,高中27例,大學及以上16例。
1.2調查問卷制作
我院采用自行設計的心內科病房護理安全調查問卷,調查問卷是由我院專業人員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同時結合心內科系統多年所發生的護理安全問題,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后制定而成的。調查內容包括病區安全管理缺陷、組織管理因素、硬件設施不完善、護士相關因素、與患者相關因素等多方面常見問題。
1.3調查方法
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由患者獨立完成填寫的方法。調查問卷直接發放給患者,不能填寫者由專業人員將調查內容讀給患者,由患者回答,調查問卷當場收回。總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調查問卷有效率為100%。視為有效調查。
1.4統計學分析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對一般資料采用百分數頻數進行描述,對計數資料采用(χ—±s)表示。
2結果
2.1心內科病房常見問題分析
通過調查顯示心內科護理安全問題主要出現在病區安全管理問題占54%,醫院組織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占67%,,硬件設施不完善占76%,護士人力資源缺乏占56%,護士工作量大占45%,患者自身因素問題占24%,患者及家屬對醫院信任度降低占43%。
2.2護理安全對策
2.2.1增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意識,增強對零缺陷的管理控制,營造護理安全文化氛圍,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保險防范及防患于未然意識三種護理安全意識。同時樹立患者第一,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護理安全觀念。
2.2.2增強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伴隨人類疾病的不斷變化及醫學的發展,心內科疾病的治療方式也發生著變化。同時心內科住院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患者對護理安全問題會越來越重視。這就需要心內科護理人員不僅要熟悉掌握疾病的臨床特點和診療原則,還要盡可能地了解疾病的病理機制、診斷標準及其治療原理,及時學習新出現的專科技術,適時地介紹先進的醫療技術給患者和家屬,增強他們戰勝病魔的信心,在適當的時機使患者逐漸掌握有關疾病知識。
2.2.3目前心內科開始由以前的以藥物治療為主的非手術科室向現在的藥物和介入并重的半手術科室轉變。心內科疾病介入手術風險較大,治療費用貴,所以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的期望值較高,再加上現患者自我保護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等因素。所以醫院必須特別強化安全意識,嚴格規范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及時完善新開展專科診療技術的護理方式,確保治療和護理的雙重安全[2],醫院應努力營造一種使患者感到安全和溫馨的治療環境,從而使患者安心治療,盡早恢復健康。
2.2.4醫院應針對不同背景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心內科老年患者較多,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的生理機能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并逐漸衰弱。所以尤其需要注意其安全方面及生理方面的需求,給予提供及時幫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內科護理學》作為臨床護理學中重要的一門學科,它是著重研究患內科疾病的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關系等方面健康問題的發生及發展規律的同時,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處理患者的健康問題,達到保持和促進患者健康的一門臨床護理學科。
2.本次說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腦梗死病人的護理”選自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二版,李秋萍主編)第九章(神經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第四節(腦血管疾病病人的護理)。腦梗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本次課的學習目標是在鞏固腦血管疾病的護理常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護理知識。
二、學情分析
《內科護理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基礎護理學、醫學基礎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的。學生在本次課之前掌握了內科護理學的知識和技能,這為學習神經系統疾病的護理及日后從事專科護理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認知、能力和情感目標。(1)認知目標:熟悉病因及發病機制、處理要點、護理評估和護理診斷;掌握臨床表現和護理措施。(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運用已學的護理知識為病人做健康指導,并能給予病人及時正確救治和護理的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護理工作,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和高尚品德。
2.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臨床表現及護理措施。(2)教學難點:臨床表現。
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學法
⒈教學方法。綜合采用提問式、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等多種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中與學生互動溝通、共同提高,有利于信息的多角度傳遞,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學習成績。
⒉教學手段。采用“傳統教學法+現代化教學法、多媒體+板書”的方式。通過圖表、圖片、視頻等,再現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護理措施,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對板書進行合理設計,板書左半部分用于書寫標題,右半部分用于對某部分內容進行詳細闡述,如作圖、繪制表格。
⒊學法。指導學生采用讀書法、預習法、討論法、質疑法、總結法等方法進行學習。
五、教學環節設計
⒈課前準備環節。指導學生課前復習相關的神經解剖知識以及《健康評估》中有關肌力、意識障礙的評估方法等知識,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對新課內容進行充分預習,課前把握腦血管疾病的護理特點,做到帶著問題來聽課。教師認真做好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準備好教案、講義及多媒體課件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