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詩詞大全

      古代詩詞大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詩詞大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詩詞大全

      古代詩詞大全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增譯 詩詞翻譯 意境美 音韻美 形式美

      一、引言

      中國古詩詞來自于古代優秀的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在當今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中國古詩詞都是文化中的經典,它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為了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為了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及感受漢語古詩詞的魅力,國內外許多翻譯家在古詩詞英譯的道路上傾盡心血,艱難前行。其中,在翻譯古典詩詞方面,首屈一指的人物當屬許淵沖。在詩歌翻譯理論方面,他提出了“三美論”。文學翻譯要做到“信,達,雅”,而詩詞翻譯的標準則更高,翻譯詩詞要做到意境美、音韻美、形式美,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詩的韻味。在詩詞翻譯中,運用增譯策略,有助于譯文達到音美和意美的效果,將原詩的意境完美呈現。

      二、許淵沖的文學翻譯理論

      許淵沖在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譯理論“優化論”,可以用“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這十個字加以概括,并且其在《翻譯的藝術》、《文學翻譯談》、《文學與翻譯》等著作中,對形似與神似、求真與求美、翻譯與創作、“翻譯腔”和“四字成語”、中西文化的差異、兩種文化的競賽等問題進行了具體的論述,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以下三論:“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是譯詩的本體論。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說,翻譯是美的創造,所以神似勝于形似,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齊備。“三化論”(深化、等化、淺化)是譯詩的方法論。分別利用加詞、換詞和減詞等方法,通過意譯努力達到神似的境界。“三之論”(知之、好之、樂之)是譯詩的目的論。知之是使人理解,這是翻譯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歡;最高的境界是樂之,能使人愉快[1]。

      “三美論”是許淵沖提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詩歌翻譯理論,“三美”源自魯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謂意美,就是指譯詩也應有意象及由意象組合而成的順理成章的意境。中國詩詞非常講究“言不盡意”的“弦外之音”,重含蓄,字少意多,更由于歷史悠久,寥寥數語往往包含許多傳統意象。英譯漢語詩詞時要特別注意傳達原詩的這種意象美。音美,就是譯詩也應具有英詩的節奏美和押韻美。中詩講究平仄,中國古典格律詩在英譯時可采用英詩的抑揚格或揚抑格音步。除此之外,中詩的音美還常常借助雙聲(聲母相同)、疊韻(韻母相同)或尾韻得以體現。英譯時,可考慮用頭韻或尾韻譯之, 使富于韻律美的原詩,在譯詩中也能保存其歌詠性和音樂性。形美,就是譯詩也應有英詩的形式美。漢語詩歌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在詩的行數、每行的字數及平仄上都有相應的規定。近體詩還可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這些詩詞在英譯時,可考慮自由選擇英詩中的抑揚格格律詩、英雄雙行體或十四行詩[2]。

      三、增譯法的運用與“三美論”

      黃忠廉在“七大全譯方法” 中明確提出了增譯,“增譯,即增加式全譯,指從原文出發根據邏輯、句法、修辭的需要在譯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語言單位的全譯方法。按增譯使用的頻率大小排列,增加的語言單位有詞,短語和小句”[3]。

      在詩詞翻譯中,采用增譯策略,有助于譯文達到音美和意美的效果,將原詩的意境完美呈現。

      《春曉》是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名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這首詩是五言絕句,全詩只有20個字。此詩有多個英譯版本,這里以許淵沖的譯本為例,分析增譯策略與“三美論”。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以下是許淵沖的翻譯: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以這個譯本為例,筆者略作分析如下:

      (一) 運用增譯策略,讓詩歌的意境得到完美呈現。

      在“三美”當中,“意美”是第一位的,譯詩時要能傳遞原詩的神韻,不僅要忠實地反映原詩的意義,還要保留原詩的意境,給讀者傳遞美感。

      在原詩中,詩人描繪的是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時,突然回想起夜里睡夢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便聯想到庭院里剛剛綻放的花兒被搖落了多少。在第一行詩中,詩人并沒有提到自己躺在床上,在譯文中,譯者增譯了原文沒有的語言信息,譯為“The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in bed I’m lying”貼切地表達了那種慵懶舒適的感受,與第二行中的 “crying”壓了尾韻,雖然是增譯的詞語,卻很好地傳遞了原詩的意境美。譯文第二行中譯者也增譯了一個語言信息,原詩并沒有提到詩人是被鳥兒吵醒的,在譯文中,作者增譯了“Not to awake till…”,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清晨在睡夢中被鳥啼聲吵醒。此處譯者增譯的內容豐富了該詩的意境,使譯文更加連貫,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譯文第三行中譯者用“shower”替換了 “rain”來描述昨夜的大雨,體現了雨大這個意境。

      (二) 運用增譯策略,讓詩歌的音韻更加完美。

      中國古詩詞講究對仗、平仄、韻律美。英文沒有平聲,仄聲之分。中國古典格律詩在英譯時可采用英詩的抑揚格或揚抑格音步,也可考慮用頭韻或尾韻來翻譯。

      以《春曉》為例,此詩為五言絕句,共四句,每句字數一致,1、2、4句押“ao”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節奏感。許淵沖的譯本再現了原詩的韻律,采用了“aabb”結構。在第二行譯文中,為了押韻,也為了完美呈現原詩的意境,譯者增加了語言信息(in bed I’m lying),既達到了“意美”,又達到了“韻美”。

      (三)運用增譯策略,也能做到“形美”。

      由于跨文化差異的存在,為了保持譯文的可讀性,在詩詞翻譯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增譯策略。如果增譯的詞語多,就很難做到形合,很難保留與原詩完全相同的“形美”。

      以《春曉》為例,全詩共四句,20個字。在許淵沖的英譯版本中,一二三句單詞個數一致,每句都是6個單詞,用詞簡潔,長短錯落有致,完整地展現了唐詩的形式美。

      杜爭鳴在翻譯《天凈沙?秋思》時,譯文中也添加了一些必要的關聯詞語,但他將譯文的形合、意合錘煉得很好。

      原文如下: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杜爭鳴的譯文:

      Dried vines cling to an aged tree with evening crows;

      By a small bridge over a stream are some homes,

      Along an old road swept by west wind comes a lean horse.

      As the evening sun to the west sets,

      The heart-broken man is now at the world’s edge.

      此譯文保留了原文詞語概念出現的順序不變,通過增加的動詞、介詞等讓譯文的語義更加連貫,傳達了原詩的意境(例如:cling to, with, by ,over,along, swept by, comes, etc.),同時保留了原文的音律美。此譯文將意境美、音韻美及形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予讀者美的享受。

      四、結語

      增譯是漢譯英中的一個重要技巧,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句法、修辭及文化上的差異,為了提高譯文的可讀性,讓譯入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相同或者近似相同的感受,在譯文中需要增加一些語言信息,以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對于譯入語讀者來說,中國古詩詞較其他文學體裁更難讀懂,只有讓譯文達到“意美、音美及形美”,讀者才能體會到原詩的意境。所以,譯者在翻譯古詩詞時,既要考慮這種跨文化差異,有目的地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又要保留原詩的美感。此時,譯者可以利用增譯法,通過增加一些語言信息,幫助譯文達到“三美”的標準。

      參考文獻:

      [1]許淵沖.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北京: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

      [2]馬.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許淵沖的譯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74.

      古代詩詞大全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詞 經典解析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詩詞內容豐富,思想內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萬物之精華,揭示和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其中有許多作品揭示和描繪了眾多物理規律和現象,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物理學知識,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教學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擬對以下幾首經典的中國古代詩詞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初步的研究,拋磚引玉,以供老師和同學們參考:

      第一首:東漢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詩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形象地揭示和描繪了“燃燒豆莖”的放熱現象和“燃萁煮豆”的熱傳遞現象。

      第二首:漢代樂府詩《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解析:詩中“青青園中葵”描繪了園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綠色的,揭示了綠色的菜葉反射綠光而吸收其他顏色光的物理現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發現象;“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形容在春天的陽光普照下,萬物生長繁榮,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轉化現象(光合作用);“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描述了擔心秋天來到,花和葉將變黃衰敗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來葉綠素含量的減少,黃色等其他色素的顏色就會在葉面上顯現出來的色光反射現象;“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描繪了千萬條大河最終流入大海的自然現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學原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感嘆人生短暫,光陰一去不返,揭示了時間具有一維性即不可逆性特點的規律。

      第三首: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解析:詩中“客路青山下”描述了路人以青山為參照的相對運動現象;“行舟綠水前”可揭示出二個物理現象:一是行舟時水的反作用力現象;二是行舟與綠水的相對運動現象。“風正一帆懸”顯示了以風為動力的力的作用現象;“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揭示了日出日落剛好是地球自轉一周天文物理現象。

      第四首:唐代李賀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

      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解析:詩中“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描繪了一幅秋夜田野圖:皓月當空,秋風萬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蟲聲輕細,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揭示了月光的反射現象和聲音的傳播現象;“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描繪了山間云繞霧漫,巖石上布滿了苔蘚,嬌弱的紅花在冷風中瑟縮著,花瓣上的露水一點一點地滴落下來,宛如少女悲啼時的淚珠。揭示了水蒸汽的液化現象、紅色光的反射現象和自然界的重力作用現象;“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進一步描繪田野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黃的莖葉橫七豎八地丫叉著,幾只殘螢緩緩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飛,發出若隱若現的光點。揭示了空氣動力學原理、化學能轉化為光能現象和光的傳播現象;“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描繪了從石縫里流出來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發出幽咽沉悶的聲響,遠處的燐火閃爍著綠熒熒的光,在松樹的枝丫間游動,仿佛松花一般。揭示了水擊沙地產生的振動發聲現象、燐燃燒形成的化學能轉化為光能的現象和光的反射現象。

      第五首:唐代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農民辛苦勞作的農耕圖。詩中可歸納出三個物理現象:“鋤禾”動作是利用杠桿原理;“日當午”是地球的自轉到正午太陽與地球上某地的距離最小,輻射損失最小,故最熱的物理現象;“汗滴禾下土”為地球引力現象。

      第六首:唐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析: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形象地說明了泰山南面受日照,北面陽光照不到形成昏曉的自然情境,揭示了光的直線傳播現象。“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描寫了詩人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的姿態,揭示了透鏡變焦原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得極高,群山變小。正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具體展現。

      第七首:唐代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解析:詩中“碧玉妝成一樹高,”形容高高的柳樹像碧玉發出翠綠晶瑩的光,揭示了綠色的樹葉反射綠光而吸收其他顏色光的自然現象;“萬條垂下綠絲絳” 描繪了萬千條柳枝猶如絲帶一樣下垂著,揭示了萬有引力現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描述了春風吹起,日照時間變長,氣候變暖適于植物生長,植物就發芽長葉的自然現象。

      第八首:唐代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析:這是一首惜春詩。詩中“春眠不覺曉”,描寫了詩人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地球又繞太陽自轉了半周”的自然現象;“處處聞啼鳥”。表現了聲音在空氣中四散傳播的現象;“夜來風雨聲”,蘊含著不同物質發出不同聲音的音色原理;“花落知多少”表現了風雨沖力的做功現象。

      第九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解析:詩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描寫了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一針一線地為將要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揭示了尖針穿衣的增大壓強原理;“臨行密密縫” 描寫了慈母忙著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生怕孩子受涼的偉大母愛。揭示了嚴實不透風而減少蒸發降溫的原理。

      第十首:唐代駱賓王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解析: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生動地了描寫了鵝在水中嬉戲時鳴叫的神態。形象地揭示了聲音的傳播和音色現象;“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生動地描繪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深刻地揭示了“浮綠水”的浮力現象和“紅掌撥清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現象。

      第十一首:北宋晏殊的詞《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解析:詞中“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飛來”體現了空氣動力學原理,清明節后“梨花紛紛飄落”表現了自然界中的“萬有引力”現象,詞中描寫的春夏交替,更是揭示了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季節變遷原理。“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幾片碧苔點綴著滿池清水”讓人聯想到平面鏡成像原理;“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揭示了聲音在空氣的傳播現象;一個“輕”字,讓人不禁聯想到空氣的浮力作用。“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其中的“逢迎”二字,正是相對運動的形象寫照。

      第十二首:北宋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析: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詞中“高處不勝寒” 寫了月宮的高寒。揭示了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現象;“起舞弄清影”表明了趁著月光與自己的清影為伴起舞的情感。揭示了月下成影的光的直線傳播現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描寫了不起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揭示了月亮的相對運動現象;“月有陰晴圓缺”指明了月亮有被他物遮住而出現虧損殘缺的時候。揭示了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以上精選了部分經典古詩詞嘗試著進行了物理原理、現象的解析,相信大家一定能從解析中感悟到中華文化的涵博大精深和深刻的物理學意義!

      參考文獻:

      古代詩詞大全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學教學 文學 詩詞

      數學新課標實施以來,數學教學得到了很大改觀,但課堂氣氛還是比較嚴肅、緊張,充滿壓抑感,學生厭學情緒普遍存在。如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主動學習,仍然是廣大數學教師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說過:“數學并不枯燥,而是我們把它教枯燥了”。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文化史,文化底蘊深厚。根據多年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在教學中,若能恰當地引用詩詞,使數學課堂多一些文化氣息,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陶冶情操。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一、 數學知識文學化

      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確實抽象,這也是數學的一大特色。但是,將數學知識與詩詞結合,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創造優美的教學情景。

      對稱,數學的一個重要術語,是指圖形等在運動變化中保持的一種不變形。它與文學中的“對仗”有相似之處。在講解對稱時,借助“對仗”來說明,可達到更好的效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維的詩句,明月—清泉,松間—石上,照—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非常類似于數學上的對稱。清初女詩人吳絳雪作有一首轆轤回文詩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

      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

      全詩共十個不同的字,描繪了一幅風吹水動,花香暗浮的夏日圖。妙的是詩的上兩句倒著讀過來就是詩的下兩句,可謂數學上標準的對稱。

      極限,數學中重要的概念。古人以“一尺木椎,日截其半,萬世不竭”來說明。近來,徐利治先生引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來描繪,可謂妙絕。

      坐標系,解析幾何的工具。唐初詩人陳之昂有詩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內容涉及到時間、空間及作者當時的情感,將三者綜合,可得到一個三維直角坐標系。若分別給出準確的參數,可得到作者在坐標系中的確切位置。

      仰角、俯角,是指視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可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聯系;在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可與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聯系。等等。

      應用題,是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其實,在我國的數學寶庫中,有許多以詩詞形式出現的數學題目。講相關內容時,如能將他們引入教學,可為課堂注入生機,令數學多一份親切,教學多一份趣味。略舉兩例:

      1. 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點點二倍增,

      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頂層幾盞燈?

      這是明代數學家吳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中的一道題。

      附: 解 各層倍數和: 1+2+4+8+16+32+64=127

      頂層的盞數:381÷127=3(盞)

      2.李白街上走,提壺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壺中酒。

      試問酒壺中,原有多少酒?

      這是一道民間算題(李白打酒)。題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著酒壺邊喝邊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將壺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單位,1斗=10升),這樣遇店見花各3次,把酒喝完。問壺中原來有酒多少 ?

      附:解 設壺中原來有酒x斗。得

      [(2x-1)×2-1 ]×2-1=0, 解得x=7/8。

      二、 教學語言文學化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專業術語向學生介紹數學概念、抽象化的定理、法則外,如能恰當地運用詩詞點綴數學課堂,既可啟迪思維,又能增加情趣,有時還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可得到不同的結果(如觀察三視圖),教師可引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來形象地說明。

      數學解題教學,特別是難題教學,若與王國維“三境界”結合,則另有一番風味。學生看到題目,由于思路模糊,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心情煩躁,但又必須耐心地分析題意,盡最大努力從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提取有關信息,好像進入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久而不得其解,亦如邁入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經過反復思考,終于找到方法(如解幾何題時,當添上所需輔助線,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情緒倍增),則達到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這樣,師生不僅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解決了題目,還共同經歷了成大事者“立志”、“執著”、“成功”的過程。

      具體地說,學生剛接觸題目,未弄清題意,不知如何求解,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分析時,抓住問題本質,解決主要矛盾,好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想了許久,終于有了頭緒,但又不能使問題徹底解決,還要繼續思考,猶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陷入困境,感到困惑,努力后得出新的思路,教師可配以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某一問題想了許多方法都未能求解,不經意時,偶爾得一法,使問題順利完成,就像“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或“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經過反復思考,問題終于解決,心情舒暢,興奮不已,則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三、激勵評價文學化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煩惱和挫折,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及時地思想教育加以疏導。若用平淡無味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說教,就顯得平鋪直敘,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也就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說服效果當然不好。反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若能適時地引用淺顯易懂、瑯瑯上口的帶有格言警句性質的詩詞進行教育,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還能增強說服力。

      例如:當學生學習不刻苦時,教師可用詩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或“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來勉勵;學生努力后,進步不大,灰心喪氣時,可聯系詩句“學習如春之禾,日不見其增,而月有所長,年有所獲”來引導;學生在取得成績沾沾自喜、驕傲自大時,可用名言“謙受益,滿招損”或“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來警戒;學生取得成績,教師進行評價并希望他再接再厲,取得更大進步時,可說“小菏已露尖尖角”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來鼓勵。等等。

      為考查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往往編制由傳統題目拼合而成的試題進行測試。若部分題目以詩詞形式出現,學生在考試時的壓力可得到緩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美的享受。略舉兩例:

      1 棲樹一群鴉,鴉數不知數,

      三只棲一樹,五只沒去處,

      五只棲一樹,閑了一棵樹,

      請你仔細數,鴉樹各幾何?

      附:解 設有樹x棵,可知有鴉(3x+5)只,由題意得:

      3x+5=5(x-1) 解之,得 x=5 3x+5=20

      則 樹5棵,鴉20只。

      2. 出水三尺一紅蓮,風吹花朵齊水面,

      水平移動有六尺,水深幾何請你算。

      附:解設水深x尺,由勾股定理,得

      x2+62=(x+3)2 則x=4.5

      所以,水深4.5尺.

      數學與文學聯姻,對數學教學是大有裨益的。但在許多人看來,數學與文學好像磁鐵的兩極,相互排斥,在數學課堂上,賣弄文學詩詞,既影響學生學習數學,也占用學生寶貴的時間。我認為,其實不然。在數學教學中,多一些文學氣息,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學習,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對學生日后在數學上有所成就,也是十分必要的。縱觀歷史上古今中外的大數學家,他們大多數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和文學功底,有的甚至是文學大師。

      數學王子高斯在哥廷根大學就讀期間,最喜好的兩門學科是數學和語言,并終生保持對它們的愛好。他大學一年級從圖書館所借閱的25本書中,人文學科類就占了20本。正當做數學家還是語言學家的念頭在腦中徘徊時,19歲的高斯成功地解決了正17邊形的尺規作圖問題,從而堅定了從事教學研究的信念。試想,憑著他在大學的文化積累,如果他從事語言學的研究,我們可以有理由相信,語言學家的殿堂里一定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G.波利亞年輕時對文學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德國大詩人海涅的作品,并以與海涅同日出生而驕傲,曾因把其作品譯成匈牙利文而獲獎。

      羅素,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著名的“理發師悖論”的發現者。但他也是一個文學家,有多篇小說集出版發行。令許多專業作家大跌眼鏡的是,非科班出身的他于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再看看國內的數學家。華羅庚能詩善文,所寫的科普文章居高臨下,通俗易懂,是值得后人效法的楷模。蘇步青自幼熱愛舊體詩詞,讀過許多文史書籍。他把讀詩誦詞作為自己的業余愛好,用它來調劑生活。許寶綜自幼即習古典文學,10歲后學作古文,文章言簡意豐,功底非同尋常。李國平不僅是中國的“復分析”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其詩集《李國平詩選》1990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序言則是蘇步青的一首頌詩:“名揚四海句清新,文字縱橫如有神。氣吞長虹連廣宇,力揮彩筆凈凡塵。東西南北徑行遍,春夏秋冬人夢頻。拙我生平偏愛詠,輸君珠玉得安貧。”傳為數壇佳話。

      ……

      著名數學家徐利治先生把自己的治學經驗概括為:培養興趣、追求簡易、重視直觀、學會抽象、不怕計算等五個方面。最近他在南京講學時又特意補上一條──喜愛文學,并諄諄教導后學,不可忽視文學修養。數學大師丘成桐也提到:“……如何尋找數學的魂魄,視乎我們的文化修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幫助學生了解正確的數學觀和價值觀。為實現新課標要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也為學生在數學上取得更大的發展,讓我們富有文化氣息地進行數學教學吧!

      [參 考 文 獻]

      [1] 張楚廷 數學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談祥柏

      數學與文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古代詩詞大全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最近十幾年來,許多理論界人士,以及高中語文教師從現實出發,圍繞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以及改革過程中所發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諸多探索。一些專家以此問題為基礎,分析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以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多種問題。正因為語文課程蘊涵著高度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所以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精彩生成理應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出發點。

      一、從留白入手,批注出多元解讀

      文貴含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總會有意無意地留下諸多殘缺、中斷、反常、隱蔽的環節,所謂“筆所未到,意有所忽”。讀者依靠思維去發現文本隱藏的密碼,在發掘和推想“留白”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適當的填補。

      批注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閱讀期待,以已有能力為跳板,以閱讀期待為津梁,把學生導人課文中去。比如魯迅先生《秋夜》“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為什么不直接說“在我的后院有兩株棗樹”,而是重復?這一反常表述必然會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反常必有其特殊作用,這個作用是什么?

      批注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本中語義含混、表達朦朧、含蓄甚至有歧義的地方;要注意句子成分缺失或者搭配反常的地方;要注意結構跳躍、穿插轉換及時空錯亂的地方。合情合理的填補,就是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任何一個文本,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隱藏的矛盾,利用矛盾之處巧激疑惑,可以及時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多元思維。拿對于人物形象的評價來說,人性是復雜的,那種一律“高大全”或者“矮丑猥”的形象很顯然不符合實際生活。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可能給予唯一的評判的。司馬遷對項羽、李廣、劉邦、韓信等人的“贊”中,不是一味地褒,也不是一味地揚。比如說韓信的“怒絕亭長”,就有學生對照后面的“太史公日”自問自答“何以稱‘絕’?此固可見其自尊自重,然極度的自尊亦極易帶來極度的自卑”,也有學生批注為“韓信在人家一吃就是數月,逼得人家晨炊蓐食而不自省,反怒而去,這正是心胸狹隘的體現”。這些都是激發疑惑而獲得的好批注。[1]

      二、開展有效的對話教學的方式

      弗萊雷在 《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曾提到 “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對話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地方就在于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謂工具性,講的就是語文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無論是聽、說,抑或是讀寫,都發揮著非常強的實用性,因為語文學科是以語言為基礎的。而人文性,就是指語文學科很多時候承擔著從為學生提供的文本中提煉出人文情懷的任務,這門學科注重學生的心靈感悟和思維情緒的發展。

      這點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多重對話的過程,對話的對象則包括師生、教科書編者和文本本身。在教學^程中,交流對話是以學生的個人閱讀體驗為目標的,這種交流方式傳遞的是心靈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因此,從這點上來看,語文學科的這兩個特點,尤其是后者,與交流對話的目標是非常符合的。

      要讓對話策略真正落實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去,首先我們必須開放課堂的對話過程。巴赫金說:“世界是敞開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頭,而且永遠都在前頭。”與傳統的語文教學只重結果不一樣的是,后者對結果的注重程度來的遠不及對過程的關注。 教師是一個引領者,他幫助學生達到性靈和靈魂發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長,教師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有廣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讓學生能在文本學習的同時擁有更為完善的思維方式和更豐富的思想。

      語文課堂對話教學的多重網絡包括:師生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和學生與文本對話。而在這個片段中比較多涉及的是生本對話。學生沉浸在文本中,通過對字詞,句子的感悟、體會,與老師和同伴一起就 “文本”進行對話和交流。

      三、選擇有效閱讀形式

      古代的詩詞歌賦大多是詩人以吟唱的形式生成的, 現代人讀詩詞大多是以誦讀的形式呈現的,不出聲是讀不進去的。一些文質兼美的現代散文、 古今中外小說的精彩片段以及言辭思辨、 睿智和深刻的雜文等都是適合朗讀的。新課標初中語文教材中適合朗讀的詩歌、 散文和小說類文章特別多, 如《觀滄海》《春》《木蘭詩》《最后一課》 等,僅靠默讀和講解是肯定不夠的, 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讀出曹操的博襟和豪邁氣概, 讀出朱自清春天的笑靨和心情, 讀出花木蘭深明大義、 淡泊名利的風采, 讀出韓麥爾的悲憤與痛苦……特別是作品中鮮活的人物形象, 更需要通過朗讀來展現。

      高中生開始步入抽象化的軌道,表現在閱讀的方法和閱讀心理的需求上就是對默讀的傾向性增強, 并且該階段的學生還要解決閱讀功利性需求的問題,那就是學生必須學會默讀思考的方法, 以便應對中考和高考的 “閱讀理解” 考試。因此,對進入高中階段的十五六歲的學生應該逐步強化其默讀訓練能力的培養,使其漸漸適應并掌握默讀的方法。

      四、結語

      實踐以及理論創新永無止境,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屬于重大的系統性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過程中,要敢于跳出既有指導理論以及閱讀實踐的制約。當然,筆者所提出的相關理論改革內容也僅僅是非常膚淺的,筆者希望這些內容有助于眼下閱讀教學改革提供一些理性判斷和建議。

      作者簡介:王艷金(1978-),女,漢,湖南衡南一中高中語文教師,全日制本科。

      古代詩詞大全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過對女丹學說中“斬赤龍”概念的解釋和歷史回顧,提出“斬赤龍”女丹學說的出現離不開道教的內部環境和三教合一的社會土壤,也基于當時社會對女人身體的認識。同時,指出斬赤龍具有一定的養生價值。

      關鍵詞:斬赤龍;女丹;全真教

      在道教的內丹體系中,女丹相對男丹有一個不同的重要的步驟叫“斬赤龍”。

      《參同契》云:“男白女赤,金火相拘,白為西方之色,象征元精,屬金;赤為南方之色,象征離女,屬火”;《斬赤龍經》云:“自來陰陽乾坤判,男女修持略分班,男修白虎時照管,女修赤龍莫等閑”;《伍柳仙蹤》云:“男以修成不漏精,女以修成不漏經”等等諸多的丹經都強調了“斬赤龍”對于女丹修煉至關重要的一環。

      何為“斬赤龍”呢?“赤龍”是道門中人對“月經”的代名詞。正如古代醫家所說“女之經,滿而必泄也。癸水者,海水也,上應月,下應潮,月有盈虧,潮有往來,女子之經水應之,故潮汐月有信,經水亦月有期也。以天癸名之,別其水為癸水,隨天運為轉移耳。……女之經,陰中之陽也,其色赤。況流于任脈,通于血海,血與經合而成濁流矣”[1]。“斬”就是斷除。“斬赤龍”怎么得來的呢?通過檢索道藏續道藏發現早期的道經中“赤龍”并沒有月經的含義,一是指養生方法中“攪動華池”的舌頭,二是指齋蘸科儀中的“賀赤龍”符,三是丹道家提倡的陰陽五行中的與白虎相對的方位。同時,道藏續道藏也有二處有“斬赤龍”的記載,一是元苗時善編《純陽帝群神化妙通紀》中的“吾已與汝斬赤龍矣,自可入道”,二是南宋倪守約撰《金華赤松山志》中的“因內嬪傳其斬赤龍之道”,但從其文章的內容看都看不出與“月經”發生聯系。

      在學術界,大體認為“斬赤龍”意味斷除月經始于金代的全真教內。后來道門中人也把含有“斬赤龍”功法的這種修煉法門稱之為“女金丹”。從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詩詞和另外的全真教史可看出,當時教內“以其蛻形,宰男簪仙果去者,比比其人”風行一時。如:王重陽《金關玉鎖訣》中“前安乳香,頻進真火。如此行功,一年令婦人如童男”、王處一《福山姜姑問修煉》中的”學道猶如火煉金,真金煉出柴光深,玄宮運用身三寶,一顆圓明了古今”、王處一《贈菜陽高姑》中的“心是菩提大法王,莫成顛倒逐波忙,自然一點靈空結,卻蓬萊入故鄉”、馬丹陽《贈鄂縣王姑暨眾女姑》中的“無為清凈煉丹人,免受紅塵萬萬幸,玄園種成無漏果,水鄉枯盡沒殘春”、馬丹陽《女金丹詩》“行上為真行下偽,留香去臭分壬癸,后天血化白如膏,直到純陽消籍鬼”、“潮前潮后用功神,一點機關悟一衷”等等都是描寫女性修女金丹的情況。卿希泰教授也曾說:“金代全真內丹學說的一個突出成就,表現在婦女所修女金丹方面”[2]。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全真七子中的孫不二和王處一的母親周德清,前者創立了全真教之“清靜派”,其代表作《孫不二功夫十四次第》為女丹訣之上乘之作,被后世尊為一代女宗師。“斬赤龍”功法也是清靜派女丹和其它派別女丹相區別的地方。

      關于“斬赤龍”女丹思想,國內外學者已有比較多的探討,尤以胡碧玲的《全真道女冠孫不二與女丹思想》、葉怡菁的《全真女冠孫不二研究》和李翠珍《道教斬赤龍初探》為這方面的力作。胡從傳統中醫學原理闡釋了“斬赤龍”的特殊機理和意義,葉和李對“斬赤龍”煉養理論中的女性身體觀和停經的醫學進行了解讀,并進行了實際的訪談。筆者則另辟蹊徑,打算從“斬赤龍”的出現和發明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宗教意義進行解讀,如下:

      一、“斬赤龍”之疑

      關于道教這一“驚世駭俗”的女子修煉方法,歷來引起了頗多的爭議。呂錫琛教授提到“自宋代以來,包括道教女丹修養文化在內的道教女性修煉史,堪稱世界宗教史、人類文化史上獨特的文化奇觀”。提到道到道家中的“斬赤龍”絕多教內教外人士多簡單的以“女轉男身”理解,甚至把它和佛教中的“女轉男身”混為一談,覺得不甚荒。而更多地了解一點內丹知道的人則會用一個比較專業的術語“煉就純陽之體”。總之,目前學術界,基本整體和一致認為,斬斷月經是出于對婦女的歧視,其目的在于為了擺脫女身地位低下污穢,所以通過宗教修行達到和男身“同質”的目的,以男身才得以“成仙”,得到解脫。對它的實用性也頗為懷疑,因此引出一個敏感的話題,女身不是同樣可以“成仙”嗎?道教史歷代以女身“成仙”的女性的比比皆是,如西王母、魏華存、謝自然等等。筆者認為我們并不能簡單的把它歸于一個原因,因為任何一種學術思想都不會空穴來風,都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茲述如下:

      1、道教內部的改革

      自從道教產生之日起,女子修行就和男子修行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的影響。主要的修煉方法有辟谷、存思、守一、房中等。在早期天師道五斗米道中盛興的“合氣之術”在歷史上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到魏晉之前道教修煉多以“房中雙修”為主,后來由于佛教的傳入,對女性不潔,性和月經污穢思想的強化,道教內部開始出現改革,開始迫于儒釋兩家思想的沖擊而整頓“房中雙修”,女性淡出宗教事務,男性和女性開始各自獨立修“清修”之術,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里道教中的女性都在探求“清修”的道路,在唐代女性獨立清修開始逐漸興起,女性開始獨立清修這也是金代全真教女性禁欲思想嚴重的“斬赤龍”女丹之濫觴。

      2、全真教“崇陽思想”

      眾所周知,金代全真道是一個“崇陽”的教派,不管是還是從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詩詞看,都有嚴重的“崇陽”傾向,都可看其創始人王重陽對于佛教《金剛金》的吸收以及后輩受其的影響。從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詩詞和金元女冠絕多數石刻中我們也到處可看到對女道士的“有大丈夫之志”的描述,不一一舉例。“令婦人如童男”似乎也是“斬赤龍”崇陽思想的依據。

      3、傳統中醫婦科對道教女子修行的影響

      非常巧合的是,我們把道家女子修行史與中國婦科史放在一起看,不難發現,“斬赤龍”女丹思想的出現及發展與中國傳統醫學的性別化和婦科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聯系。例如,在金代以前的女修作品,魏華存《黃庭經》、胡音《黃帝內經五臟六腑補泄圖》、曹文逸《靈源大道歌》都是男女通用的修煉方法,還有的就是女性參與的房中雙修。而在宋代之后的女修作品中就出現了根據女子生理和心理專門設計的“女丹”,即斬斷月經。并且我們都知道醫道自古有著以來,有著緊密的聯系,唐宋金元的諸內丹家中多數也修煉內丹,蓋建民教授在《道教醫學》也提到“內丹功法對醫理的借用”。實際上,在婦科史上自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女性是不同于男人的另一種身體,應該“別立一方”,后來在宋代“月經”作為男性身體和女性身體本質區別在提到非常高的程度,宋代醫家提出“男女均有此血氣,人皆曰女人以血為本,何郁?蓋其血勝于氣耳!血藏于肝,流注子臟,而主其血者在心,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合精而為胞胎,獨非血乎”[3]“沖任之肪不皆起于胞內,為經絡之海。手太陽小腸之經,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里,主上為乳乳汁,下為月水”[4]“凡醫婦人,先須調經,故以為初”[5]等等正是女丹功法斬斷月經的出法點,即認為女人的月經中隱含著生命的純正月氣,而月經和生育陰血的排泄而意味著元氣的消耗,所謂“血枯殺人”[6]。正是唐宋婦科性別化先行,而道教修行方式性別化后起,女性修煉方式從男性修煉中開始分離出來。從宋到金元的婦科醫家都非常重視“調經”通過爬梳宋代至清代的婦科文獻和道教女丹文獻,也不難發現這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和道教女子修行受中醫婦科的影響頗大的痕跡。由于篇幅關系,筆者不詳述。

      結語

      總的來說,含有“斬赤龍”功法的女丹學說是金代全真教內丹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它對于道教女子修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道教對于男女雙修房中御女以女體為藥等修行中擺脫男性控制支配的一種可貴的嘗試,也是道教內部克服男女雙修弊端,對于佛道之爭外部環境中求得生存的自我調整,也體現了女性修行者追求自由,平等,獨立的美好愿望。其中最關鍵的一點,也是男丹和女丹不同的“斬赤龍”,在元代各內丹諸家中達成共識,如陳致虛《悟真篇注》中提到:“若女人修仙,則以為生氣之元,其法尤簡,故男子修仙得煉氣,女子修行日煉形,女人先積氣于,然后安爐立鼎,行太陽煉形之法”。“斬赤龍”女丹思想在后來的明清各內丹大家閔一得,劉一明,驤等女丹大家中一脈相承,并隨著后來明清婦科關于月經思想的成熟,“斬赤龍”功法也更精確化,根據“經前”、“經期”、“經后”出現了“索龍頭”、“索龍腰”、“索龍尾”女丹學說逐步臻于完善。到清代,對婦科調經很有研究的醫學大家傅山也是“斬赤龍的”提倡者。可見,雖然斬赤龍去掉了“下為月水,上為乳汁”的女性特征,“逆天而行”,和正常生理規律相違背,但其出現和發明也是基于一定的醫理而來,和婦科的關系也是絲絲相扣,并且具有一定的調經養生性。(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梅自強《黃帝外經解要與直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版,第23―24頁。

      [2]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三卷,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第82頁。

      [3] 馬大正《中醫婦產科發展史》,太原: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52頁。

      [4] 陳自明《太平圣惠方》,第一卷,第13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77777午夜亚洲|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黄色网址大全|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亚洲成av人在线视| 亚洲一区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亚洲JLZZJLZZ少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站|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