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自然現象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到了那所學校,有一項活動內容是聽課。一位六年級的語文教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作文課。她先介紹了本次習作的題目要求:請把你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員,可以把自己當成是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也可以當成是一種自然現象,想象它們在大自然中是怎樣生活或變化的,想象它們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然后教師又詳細交代了寫作的格式。十分鐘后,教師巡視一圈,發現學生動筆的較少,就又不厭其煩地提示大家,可以寫寫小草、野花或者大樹之類的。等時間差不多了,我到學生中去轉了一圈,發現他們大部分寫的都是關于花草樹木如何歷經風雨的洗禮,表現頑強生命力的文章,跟教科書上曾經學過的幾篇范文相差無幾,內容雷同。
課后交換意見時,我說,這次的習作內容可以加入想象,但更重要的是觀察與體驗,在此基礎上發揮想象才好。題目中要求我們想象動植物或某種自然現象在大自然中是怎樣生活或變化的。這觀察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可能都沒什么效果,察覺不出它們的變化來,需要一個周期。所以,我建議在寫這篇作文之前,應先讓孩子們找到目標,觀察十天半個月,這樣方才有話說。我建議陳老師今天就布置下這樣的觀察任務,等過些日子重寫一次,看看如何。
回城的路上,我忽然想到了那條禁牧的宣傳畫。在一個固定的空間里,飼養員喂什么,羊就吃什么,不喂就吃不上。飼料營養單一,羊兒們只能在那里被動地等“吃”。我們可不就相當于“飼養員”的角色嗎?在教室里,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寫作時學生按照老師提供的思路,依葫蘆畫瓢,好幾十人的作文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學生的個性差異完全“滅絕”了。難怪當下學生寫作文時不是無病就是脫離現實,創新嚴重不足,原因就在于我們把控得太緊了,以至于學生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沒有教給他們自己獲取知識的方法,沒有留給他們自己觀察思考的空間,學生的個性見解在天長日久的封閉環境中消失殆盡。
羊可以圈養,但作文教學卻絕不能“圈養”。別忘了,除了“圈養”還有另一種“散養”的方式呢。我們要做的不是“羊倌”,而是要扮演“頭羊”的角色。一方面師生要一起去大自然中觀察、體會、感悟、探究,一起去觸摸生活。作文路上,師生要逐漸形成善于觀察、多愁善感的特質。在這些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加入想象,學生才有話說。當師生交流時,對學生認識中產生的錯誤,教師才能做到一針見血的指正,而不是無關痛癢的泛泛而談;對同一樣事物,每個人有不同的情感交流。經歷歲月的積淀,師生才會生發出共同語言,才能擦出心靈火花,才能寫出精彩文章,才能有寫好文章的底蘊。另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同學們一起進行課外閱讀。像“頭羊”一樣為“羊兒們”分辨哪些“草”能吃,哪些“草”有“毒”;沿著哪條路,什么方向就可以到達青青草原……羊兒們相信頭羊如同學生信任老師,他們對我們是頂禮膜拜,我們切不可與他們形如水火。這樣,師生之間才可誕生默契。當學生們偶爾問你鄭淵潔筆下的皮皮魯為何物時,你才不會啞口無言。如若你以懶“羊倌”自居,那必不懂“小羊”內心,又怎能陪“羊羊”們一起茁壯成長呢?
一個月后,我收到了陳老師發來的學生二次重寫的作文電子版。
郝葉同學的習作以歌詞開頭:“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趙斌同學則寫道:大家好!我無色無味,非常潔白、純凈。我有六片花瓣,只是沒有花壇里百花的五彩繽紛。很多人都說我是純潔的象征。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你們猜對我是誰了嗎?對,我就是雪!
李小明寫的是動物《貓》:貓的眼睛早晨明明是橢圓形的,像杏仁一樣,怎么中午會變成了一條細線呢?我趕緊把動物百科全書翻了出來。原來貓眼睛的瞳孔會隨外界光線強弱的周期性變化而變化。中午時刻,光照強烈,瞳孔縮小,呈上下豎直的一條線;夜晚光線微弱時,瞳孔充分放大呈圓形。哈!秘密被我發現了。
霍小冉寫的是《家鄉月兒明》:月初,一道眉毛似的新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她清秀、醒目,充滿了生氣;到了上旬,夜幕降落之時,黑色的天幕上掛著一彎半月,旁邊只有稀稀落落的幾顆星星和她相伴。農歷十五六的時候,一輪金黃的圓月又高高地掛在深藍色的天幕上,她身著白色的紗衣,嫻靜而安詳;月末,殘月像一只鉤子,獨自個兒待在天上,她那微弱的亮光,還不如那幾顆最亮的星星,但她仍然盡最大的力氣,把那微弱的光亮灑向人間……家鄉的月兒真的很美!
陳老師還告訴我,接下來要寫的是《校園一角》,準備讓學生們先在校園里觀察一下,如花壇下的螞蟻洞、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彎身撿拾垃圾的少先隊員、車棚里擺放整齊的車輛等等,然后再構思動筆寫。我很贊同陳老師的做法,這個過程不可以省略,我們替代不了學生的體驗。
試想如上這些內容,不經過觀察,是能憑空想象出來的嗎?所以,在寫作之前,教師就要有意識也與學生一道仔細觀察,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需要的話,發動家長,讓他們陪自己的孩子一起去體驗,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必要時還要一起收集科普資料,才能知其所以然。總之,要學會利用一切機會,去生活里,去大自然中找尋靈感,觀察萬物的變化,體會家鄉的風土人情,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而這些不是光靠傻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就能得來的。所以,我想說,寫作教學不能僅靠“圈養”,我們作為“頭羊”就要帶領“小羊們”一起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一起在閱讀的“草原”上獲取共同成長的營養,這是我們的使命。
認知能力是高中生寫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自然現象及社會百態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些應該是學生寫作的重要內容,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認知能力,不能敏感的觀察和感受生活,是沒辦法進行寫作的。
一、觀察力的培養
課程標準關于“表達與交流”的具體目標的第一條就是要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觀察是人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源泉和門戶,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有關事物鮮明而具體的印象。就高中生寫作而言,觀察力的培養是前提,沒有好的觀察力,無法捕捉住生活,而沒有生活的作文是沒有生命力的。葉圣陶指出:“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能寫出什么文字。”魯迅也說過:“如要創作,第一要觀察。”羅丹告訴其學生、著名詩人里爾克的訣竅是這樣一句話:“觀察吧,除了觀察還是觀察!”足見觀察對于寫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使學生擺脫寫作的困境呢?觀察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較持久的認識活動。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時也應該是有計劃、有目的,并且是持久的。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可以以觀察自然為突破點。觀察的對象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可以是天空翱翔的雄鷹,也可以是水中的游魚;可以是枯草,也可以是綠葉。高中初始階段的作文以觀察為主,教師要注意引導,特別是要把閉門造車的作文和認真觀察來的作文區別開來,讓那些真實的文章得到肯定,不拘泥于語言形式。不要動不動就寫“陽春三月,風景如畫”,每年的三月是不一樣的。進行訓練時給學生的作文題目要有適當限制。如《某中學的春天》《二月的某中學》《三月的某中學》。這樣的作文不是杜撰可以得來的,能更好的促使學生去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應該做好方法的指導,筆者總結觀察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兩個:
(一)透視法
透視法原是繪畫的方法。將隔著一塊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筆將其畫在這塊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點透視原理的繪畫。古人也常用此法觀察自然并寫出很多優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岑參《登總持閣》“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秦嶺和渭川在我們的頭腦中應該是蔚為壯觀的,但是站在總持閣上看到卻是另外的樣子,沒有真正的觀察是寫不出這樣的佳作的。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把開闊的遠景固定在近的視角內,把積雪的山頭和萬里的行船放在一個平面讓我們來欣賞化遠為近,給人既細膩又開闊的畫面。
把透視法運用于寫作的前期觀察,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觀察外物的輪廓、線條和色彩。然后把觀察到的畫面寫下來,或許能創造出連學生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作品來。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寫作不能人云亦云,把自己真正觀察到的景觀寫下來就是獨一無二的。
(二)移步換景法
移步換景法。觀察景物時,不斷的轉換觀察點,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畫面生動。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中“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就體現了移步換景的觀察法。透視法,重在一個視角下觀察,而移步換景是多視角的,觀察面更廣,但也要注意圍繞一個主題來展示不同的畫面,避免雜亂無章。其次要進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繪出來,刪去一般性的描寫,避免記流水賬。?
要讓學生習得以上的方法,需要教師有計劃、長久的訓練。
二、感受能力的培養
感受是指主體受到各種外界物的刺激而產生的相應的感覺、知覺所呈現的富有情感和個性的心理活動,是在感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啟動記憶、情感、思維、聯想、想象,對客體作出的更深層的認識和體驗。
課程標準關于“表達與交流”的具體目標的第一條,還提出要使學生能夠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觀察、經歷、體驗的同時,必須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提高交流和表達的水平。所以,引導高中生積極思考,形成獨立的見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高中整個三年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
(一)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
閱讀文學作品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受。他們的思想情感會因為作品的形象和感情而波動,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去進行一系列的再創造過程。
1.利用課堂,上好閱讀課
在閱讀課上,教師少講,要講也是指導學生如何去讀,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感受文章。教會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去分析綜合領悟文章的感情。
2.重視課外閱讀
掌握閱讀方法后,要給學生更多的感悟文學作品的機會。課堂時間有限,需要學生在課外尋找各種閱讀的機會。反過來,閱讀量的積累也課堂鑒賞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每學期初列出書目,讓學生合理利用時間來完成,可以通過檢查讀書筆記的方式來督促學生閱讀。當然,教師在列書目時,要考慮學生的特點,經典書目必不可少,時下熱門的新作品也可以列入其中。因為,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很重要。
(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過分注重成績,在家里什么事不讓學生干,什么事都不讓學生參與,甚至,有的至親過世也不告訴孩子,導致孩子對生活冷漠。一個對生活冷漠的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受生活。
1.重視情感教育
教師可以抓住能夠利用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都是我們對孩子情感教育的好時機。讓孩子從書本中跳出來,感受來自家人、老師的濃濃的愛,讓孩子拾起被他們忽視的感情。讓他們知道來自周圍任何人的愛都值得感恩。今年的母親節,筆者在班上播放了關于母親為孩子付出的視頻,然后讓學生寫命題作文《媽媽我想對你說》。從學生交上來的作文看,他們是真正的去感受了。下面是一個班上成績中等水平的學生的作文片段:
媽媽你是偉大的,您對我的關心我是知道的。我是一個有良知的人,看見你日益憔悴的臉,看見你雙手的裂痕,我也會心痛,你給我的關愛多一分,我對您的愧疚多一分。我記著許多您勞作的畫面,您大汗淋漓,您雙手凍紅,您步履維艱……我想說些感謝的話,可是總是說不出口,只能默默地接受您給我的愛。
這樣的作文有真感情,能打動人。能寫出這樣的佳作,前提是他有感受的過程,特別是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感情存在,往往又被忽略了。教師要在課堂內外幫助學生去感受,讓他們的心靈不再冷漠,這是寫好作文必不可少的前提。
2.多開展課外活動
多讓孩子走出課堂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校園內外開展各式的活動。當然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例如,到街道撿垃圾、擦公家站臺;到敬老院幫助老人打掃房間,聊聊天。讓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去感悟生活,學生會收獲頗多。本學期筆者帶領學生在校園開展了為白血病兒童募捐的活動。活動前筆者讓學生注意觀察、感悟。活動結束后大家都寫出了很不錯的文章。展開活動其實是給學生更多的感受的機會。
關鍵詞:寫作興趣;廣泛閱讀;細致觀察;修改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6-022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45
作文在高考試題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分數,同時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由此可知,寫作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多數學生的作文水平不高,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究其原因,應是多方面的。如何改善現在這種局面,如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下面我談幾點自己的見解。
一、培養寫作興趣,豐富寫作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是激發學生的突破口。教學都應嚴格遵循興趣性原則。只有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寫作 ,從而創作出滿意的作品。那么,怎樣培養寫作興趣呢?
(一)教師以身試“文” 帶動學生
《禮記?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首先要有其志,教學作文也一樣。教師要善于寫,經常動筆寫作,把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等等寫成文章,拿到班上和學生共同分享。當然,教師還可當堂作文,比如,學校開展運動會后,學生有了親身經歷,若讓學生自己寫,大都沒有重點,流水賬一般。這時,教師可利用這個機會當堂作文,講解自己如何構思、謀篇布局、安排框架等等,學生會受益匪淺。
(二)用筆訴真情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喜歡將心事隱藏在心底,要么喜歡寫下來。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建立一個與教師對話的筆記本,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學生寫的是真事,說的是實話,抒發的是真情實感。因此,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學會了傾訴,學會了寫作。而教師在本子上的引導、鼓勵、點撥如溫暖陽光,照亮學生的心靈。
課程標準提到:“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是否有真情實感,是衡量創作的重要標準。寫作要打開心靈,展示自我。學生在用筆和教師溝通中,不僅積累了素材,也養成了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好習慣。
二、廣泛閱讀,積累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 “勞于讀書,逸于寫作”,只有多讀書,充分閱讀,學生才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深知讀書和積累素材的重要性,于是我想法設法地讓學生多讀書。學校配備圖書室,鼓勵學生去借閱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讀完后,摘錄喜歡的句子,寫寫你的感受。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選取了優秀作品裝訂成冊,供學生閱讀。久而久之,學生書讀多了,見識廣了,寫作能力自然提升了。
此外,除了從書本中積累素材之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平時留意自然現象,社會宣傳,國內外要聞,身邊的點滴小事等。這樣積累下來,在寫作實踐中就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三、細致觀察,認真體驗
觀察能力是寫作的前提。沒有觀察就沒有寫作。觀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注意,時時留心,并養成一種習慣。學生普遍感到無話可說,就是缺少發現素材的能力。要解決言之無物,內容貧乏的問題,要充實自己的材料庫存,最有利的方法就是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觀察、體驗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熱愛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全身心地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才能隨時留心各種事物和現象。正如路遙所說,“所謂深入生活,不僅僅是記個故事”。
(二)觀察要全,體驗要深
一般的觀察、體驗人人都有,但寫作需要的要比這點高得多。老舍說:“觀察事物,必須從頭到尾,尋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只有深刻,才能發現事物本質。我曾經在課堂上這樣問學生,你們可以通過什么感受春天的到來?多數學生說冰雪消融、柳綠花紅等等,很少有學生會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春風和煦,春天的氣息等等。可以帶一塊石子進課堂,仔細觀察它的形狀、顏色,敲敲它,聽聽聲音,分析它的質地,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挖掘它的底蘊。有了這樣深入、細致的觀察,才能利于寫作。
四、重視修改,提升能力
修改是寫作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人們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古今中外的作家無不在修改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賈島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詞用語的千古佳話,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的最后一頁修改了三十多遍。由此可見,文章修改是多么得不易,有多么得重要!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教師總是費神費力地幫學生批改作文,花費了大量時間。可學生只是消極地接受來自教師的思維定勢,只是看看教師的評語,不看內容,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沒有提高。課程標準中提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應把權力下放,大膽地把評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采取生生互評的方式。以改促讀,以改促寫,打破學生只寫不改的僵局,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去批改學生作文并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任務更重了。教師應教會學生從哪些角度作為切入點來評改作文,教師應明確評什么,改什么。每次具體作文評改,應按教材或作文教學計劃進行,從實際出發,以便使評改有針對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勇于探索,相信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更上一層樓的。
參考文獻:
[1] 袁牧.一面鏡子――評高考作文試卷有感[J].江西教育,1980(1):14-16.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300-01
發散性思維以其獨特性、變通性及流暢性使學生在作文構思時獲得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不但要傳授發散方法還應該培養對發散方法進行檢索與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訓練的目的在于讓思維能根據需要按一定的順序向各種方向運動,在發散過程中產生靈感,使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可駕馭與可調控。
由一點出發,借助已有信息,讓聯想、想象向各個方向發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也可以通過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點發散;思維可以在對比中展開,也可以在類比中進行……總之,發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從模仿入手,指導學生逐一掌握發散思維的方法。
訓練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思維,我引導學生從學習趙麗宏的散文《峽谷》入手。《峽谷》的構思是在尋找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中進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峽谷"與"社會生活----我們國家噩夢般的大峽谷"的共同特點:難以逾越。告誡人們必須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才能像江河沖出峽谷一樣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峽谷"。模仿《峽谷》的構思,要求學生在動筆寫《大地與安泰》一文前從安泰離不開大地出發,尋找具有"離不開"這一相似點的不同事物。比如魚兒離不開水,萬物離不開太陽;孩子離不開母親,黨離不開人民……由自然現象到社會現象,由"形似"到"神似"從而對《大地與安泰》這一特定的情境展開思路,引發出對黨與人民之間魚水之情的議論。
又如郭風的散文《橋》。指導學生模仿作者在"橋"與"塔"的對比中展開聯想,讓學生在正反對比中引出議論。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思緒從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現在拉回過去;寫的內容從櫻花到關于風景畫的主張,到與前二者看似無關的"一片樹葉"整個思維活動緊扣"珍重生命"這一主題擴展,既不受空間限制,也不按時間順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卻周而復始與人類從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聯想中發散游動,分析這些作品的結構,學習作者發散思維的方法,可使學生思路活潑,浮想聯翩。
除了逐步積累發散思維的方法,以供使用時檢索與提取,每一種思維方法應分解成幾個步驟反復訓練。巴金的《燈》由眼前到回憶;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邊到古希臘……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維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運動,是不會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燈"和"光"供作者運籌,供他作為主觀思緒的寄托的。
模仿"燈"的構思,將作者的思維分解成下述幾個步驟,我指導學生寫題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過去",學生想到幼時父母教他識字的小黑板,小學里黑板上的加減乘除,中學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從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搖籃"的認識。"由此地想到彼處",于是學生想到了學校長廊上的,居委會門口的,醫院門診處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種種黑板報,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會萬花筒"的結論,并意識到自己從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眾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學生想到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學習文化,想到《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寫在黑板上的"法蘭西萬歲"于是發出了要珍惜現有條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點時,讀散文《枕木》我把指導學生思維發散的過程分解為二步。第一步是啟發學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點:腳踏實地默默無聞;排列整齊有序伸延;承載重壓穩如泰山……第二步是由這些不同的特點出發,尋求與其一致的精神狀態: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的典范,大無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偉大。一位同學在《擁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寫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豎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們成人了!從戰爭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橋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場的烈士;從揮著熱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著掘土機巨臂筑起楊高路的年輕一代。他們走過了硝煙彌漫的戰場,走過了灑滿全色光輝的油田。在血汗澆鑄的軌跡上,走向未來。這便是我們的民族。一個無比堅強、無比團結的民族,用無法抗拒的腳步,一步一步走著自己堅實的路!""既然我們都是這樣的枕木,就應該毫不吝嗇,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奉獻給這條路"。
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作文能否立意新穎,感受獨特;構思時能否浮想聯翩,思緒如天馬行空。這種思維發散活動建立在知識與經驗的積淀上,是思維操作方法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整個高中階段應將發散思維方法的訓練按單元有計劃地安排在各年級的作文教學中。
發散思維方法可以按單元進行教授。每單元教會一種發散方法,可分三個步驟進行:
1.方法輔導。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維發散的模式,并按此發散方法練習作文。
2.鞏固練習。重點為講評本單元所傳授的方法掌握運用的情況。如寫作《橋啊,橋》一文,一位同學由面臨高初中難以銜接產生的苦惱希望能為自己建立一座橋,讓這座橋將她引向所愛、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對比中展開,在對未來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講評既強化了方法指導,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寫作中再實踐。
3、鍛煉知識的遷移能力。重點為比較已教授過的幾種發散方法,培養運用檢索與提取的能力,進行綜合運用的示范。
關鍵詞:發散性思維;檢索;提取;靈感;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7-0148-01
由一點出發,借助已有信息,讓聯想、想象向各個方向發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也可以通過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點發散;思維可以在對比中展開,也可以在類比中進行……總之,發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從模仿入手,指導學生逐一掌握發散思維的方法。
訓練學生通過分析比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發散思維,我引導學生從學習趙麗宏的散文《峽谷》入手。《峽谷》的構思是在尋找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中進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峽谷”與“社會生活————我們國家噩夢般的大峽谷”的共同特點:難以逾越。告誡人們必須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才能像江河沖出峽谷一樣戰勝生活中的種種“峽谷”。模仿《峽谷》的構思,要求學生在動筆寫《大地與安泰》一文前從安泰離不開大地出發,尋找具有“離不開”這一相似點的不同事物。比如魚兒離不開水,萬物離不開太陽;孩子離不開母親,黨離不開人民……由自然現象到社會現象,由“形似”到“神似”從而對《大地與安泰》這一特定的情境展開思路,引發出對黨與人民之間魚水之情的議論。
又如郭風的散文《橋》。指導學生模仿作者在“橋”與“塔”的對比中展開聯想,讓學生在正反對比中引出議論。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思緒從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現在拉回過去;寫的內容從櫻花到關于風景畫的主張,到與前二者看似無關的“一片樹葉”整個思維活動緊扣“珍重生命”這一主題擴展,既不受空間限制,也不按時間順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卻周而復始與人類從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聯想中發散游動,分析這些作品的結構,學習作者發散思維的方法,可使學生思路活潑,浮想聯翩。
除了逐步積累發散思維的方法,以供使用時檢索與提取,每一種思維方法應分解成幾個步驟反復訓練。巴金的《燈》由眼前到回憶;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邊到古希臘……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維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運動,是不會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燈”和“光”供作者運籌,供他作為主觀思緒的寄托的。
模仿“燈”的構思,將作者的思維分解成下述幾個步驟,我指導學生寫題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過去”,學生想到幼時父母教他識字的小黑板,小學里黑板上的加減乘除,中學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從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搖籃”的認識。“由此地想到彼處”,于是學生想到了學校長廊上的,居委會門口的,醫院門診處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種種黑板報,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會萬花筒”的結論,并意識到自己從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眾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學生想到戰爭年代八路軍戰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學習文化,想到《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寫在黑板上的“法蘭西萬歲”于是發出了要珍惜現有條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點時,讀散文《枕木》我把指導學生思維發散的過程分解為二步。第一步是啟發學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點:腳踏實地默默無聞;排列整齊有序伸延;承載重壓穩如泰山……第二步是由這些不同的特點出發,尋求與其一致的精神狀態: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的典范,大無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偉大。一位同學在《擁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寫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豎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們成人了!從戰爭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橋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場的烈士;從揮著熱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著掘土機巨臂筑起楊高路的年輕一代。他們走過了硝煙彌漫的戰場,走過了灑滿全色光輝的油田。在血汗澆鑄的軌跡上,走向未來。這便是我們的民族。一個無比堅強、無比團結的民族,用無法抗拒的腳步,一步一步走著自己堅實的路!”“既然我們都是這樣的枕木,就應該毫不吝嗇,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奉獻給這條路”。
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作文能否立意新穎,感受獨特;構思時能否浮想聯翩,思緒如天馬行空。這種思維發散活動建立在知識與經驗的積淀上,是思維操作方法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整個高中階段應將發散思維方法的訓練按單元有計劃地安排在各年級的作文教學中。
發散思維方法可以按單元進行教授。每單元教會一種發散方法,可分三個步驟進行:
1.方法輔導。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維發散的模式,并按此發散方法練習作文。
2.鞏固練習。重點為講評本單元所傳授的方法掌握運用的情況。如寫作《橋啊,橋》一文,一位同學由面臨高初中難以銜接產生的苦惱希望能為自己建立一座橋,讓這座橋將她引向所愛、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對比中展開,在對未來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講評既強化了方法指導,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寫作中再實踐。
3.鍛煉知識的遷移能力。重點為比較已教授過的幾種發散方法,培養運用檢索與提取的能力,進行綜合運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