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夏天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柏樺 詩歌 “左邊”思想 “右邊”思想
柏樺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抒情詩人,他曾在自述中說道“要成為一個詩人都需具備更復雜的條件:可愛的孩子般的狡猾,不同尋常的窮究和急躁,盛大的青春期的神秘騷亂和清醒,極端任性和突然克制,乖張、‘殘忍’以及驚人的懶惰令人討厭的癡情和喋喋不休,悠然大度和溫柔在胸,無限老實的苦讀、勞動、羞澀、寡言、憐憫或同情,枯躁、‘’(酒、音樂、美人),小老頭式的可笑和愚蠢”而且在他的詩歌中多次出現“夏天”“下午”等意象,這無疑和他兒童時夏天的下午被父母關在房間時的經歷有關。由此所醞釀出的詩歌充滿了孤獨憂郁、激情的吶喊、熱烈的反抗等“左邊”的思想。通過讀他的詩歌――《表達》卷和《往事》卷我發現他的思想并不是絕對的流變,而是在“左邊”的思想中也充斥著平和、緩慢、平衡、關心平凡的幸福和在無聲尋求著心靈寄托的“右邊”的思想。這對于我們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柏樺的詩歌無疑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左邊”的思想
(一)孤獨憂郁的思想傾向
詩人柏樺有著極其強烈的“下午”情結,在六歲的下午獨自被上班的父母關進家里;九歲的下午因不堪忍受女老師的體罰而離家出走直到沉沉睡去。這樣的下午,詩人是痛苦的,孤單的。在他的諸多篇章中都體現了這樣由下午情結而引發的孤獨、憂郁的思想。在《給一個有病的小男孩》中說道:“順著掛滿燈籠的睫毛/跌進黑色的睡夢/陰險的囈語傳來暗殺的動機/城市響起噼噼啪啪的疼痛”這樣的句子所描繪的是一個小男孩在孤獨害怕中的場景,這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是詩人在九歲的下午孤獨睡去的映射。在他的其他詩篇中也經常提到孤獨憂郁的詞匯和描繪孤獨的情境:“整個房間只有水波在鋼琴上如歌低述/你面對不動的空門/會心慌、會害怕、會突然喪失信心/蜷入房間的一角......孤寂是詩人的皇后”(《震顫》)等等。柏樺由其“下午情結”所引發的孤獨憂郁寂寞的情緒無疑也是其作為一個詩人要求急于抒發內心想法的一種無聲反抗。
(二)激進反叛的思想傾向
詩人柏樺在其詩歌中充滿著動力、激情和吶喊。在《海的夏天》中他寫到:“該是怎樣一個充滿老虎的夏天/火紅的頭發被目光喚醒/飛翔的匕首刺傷寂寞的沙灘/急速而老練的海灣怒吼著”這樣激烈的場面和狂躁而不得不發的壓抑的聲音,是想要急于表達內心的苦悶憤怒。在他的自述中也說道“是我的表達時期,那時我趁著青春之膽,百無禁忌,只想一吐為快......我一點也不自由,非常緊張,我的焦灼、神經質、個人怪癖與疾病隨處可見。”詩人在這一階段描繪了眾多“丑”的意象,詩人通過審丑,營造出了眾多陰郁的、黑暗的、潮濕的意境,給人以沉重的壓抑和“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爆發力和反叛力。詩人柏樺這種反叛焦灼激進的思想不僅是其青春之膽,百無禁忌的一吐為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童年痛苦的一種映射。詩人年幼時極其強烈的破壞力“折斷了一把梳子、鋸壞了一個茶幾、破壞了一輛玩具汽車”使詩人“以離奇古怪的熱情和勇氣從此渴望迅速長大、迅速逃跑、迅速自由”。和反抗老師的憤怒所醞釀的“被傷害和被拋棄感”這兩種思想在其中也有著很大的體現。
(三)死亡意識所透漏出來的恐懼和反抗
世紀末的幻滅感、理想主義的喪失、西方哲學的反思和世紀病使第三代詩人呈現精神上的焦灼緊張。他們開始直面心靈和生活的本真,表現個體自我意識,生命的壓抑不安,恐懼無聊和荒誕孤單。在柏樺的詩歌中也時常充斥著由恐懼孤獨等而引發的死亡的描述。《表達》中“只有當你死亡之時”“你為什么在這時死去?/我知道獻血的流淌是無聲的。”;《魚》中“死亡的沉默向錯誤”等等。詩人不厭其煩的提到死亡并且在他的詩歌中多充斥著和死亡有關的意象。詩人在其詩中所流露出來的這些強烈的死亡意識體現著柏樺的孤獨,恐懼,對世界的荒誕,對生命壓抑不安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詩人在死亡之中所流露出來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對個體生命意識的獨立表達。
二、“右”的思想意蘊
(一)對閑適雅致生活的向往
《家居》一詩,柏樺的詩風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是景色描寫,其次是家庭環境,最后是“再邀二三知己/九月黃昏/納著晚涼/閑話好時光”。詩中的“我”在這樣清幽靜謐安靜溫馨的家居生活中,與友人暢談古今過往,絲毫不亞于白居易“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愜意和閑適的心境。柏樺在其詩《在清朝》中也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牛羊無事,百姓下棋,詩人們飲酒落花、風和日麗。池塘水肥,鴨子迎風游泳。柏樺在這首詩中雖多少流露了一些無奈落寞的情趣在其中,但總體上情趣無疑是詩人對閑適雅致的生活和思想境遇的向往。
(二)平淡沖和的落寞情懷
在《表達》詩篇中柏樺的很多詩歌就已經褪去了激情的吶喊而更趨向沖和平淡。在波瀾不驚的平淡的詩句里表露著自己的思想。柏樺曾在《望東方周刊》的采訪時說道:“我可以留戀一下時光,體味一下春夏秋冬,品味它的美好,讓人心境愉快。我告別了吶喊的文學,在一個園林里休息,體會人生的寸寸光陰,要挽留它,就不能太激烈。”柏樺詩歌《在秋天》中的天空是幽藍多情的,云兒也是柔和而古老的顏色。“我坐在窗下/看有人在街上吃豆/有人在對面打土/有人無端端地站立/望著對面的山坡”(《奈何天》),這些詩句中沒有丑陋陰暗的意象和充滿了爆發力的感情,相反卻流露著詩人平平淡淡的思緒和在追求未來的道路上的一些落寞迷惘的心緒。詩人在《春日》中寫到:“只是光彩照人的一個下午/白色的櫻花開滿庭院/這是否是足夠的呢?”柏樺詩中的“下午”情結在此又有了新的內涵,是充滿了白色櫻花的和光彩照人的。可見柏樺似乎已經走出了那可怕的充滿了老虎的夏日的午后而趨向平和。
(三)對自身和人類未來的關注
第三代詩人呈現出對世界荒誕、孤獨、痛苦 、丑惡的冷漠,柏樺也曾說他寫詩是為了對自身的療救。但作為一個出色的詩人在他詩歌中也時常在平淡的敘述中流露著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詩人在《在清朝》一詩中描繪了一個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場景。《自由》中“自由就是春天的大地/春天的人民涌出城門”,“孩子們,那些孤單的孩子們/你們在草地上,溪水旁/自由正照臨你們頭上”這些對自由的歡呼,對孩子的關注是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呼喚。當然在這些敘述中柏樺的語調是平和的緩慢的,他希望通過回歸古代來拯救現世,但發現是無法達到的,因而在他的詩歌中變流露著無奈,落寞等情緒。
一、自主閱讀率先垂范。激勵學生厚積薄發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是學生最親近、崇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樣。要想讓學生熱愛學習古詩詞,營造古韻飄香的文化氛圍,教師首先要投身浩如煙海的詩詞殿堂,加強對中華經典詩詞的學習,從中汲取營養,用這些豐滿心靈的詩詞,豐富內心的感受,拓展精神的空間,提升人文素養。教師的人文素養,會像一絲絲春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在學生心靈產生深刻且久遠的影響。試想,一個在課堂上吟詩誦詞,引經據典,讓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教師,怎會不激起學生的欽佩之情、在心底涌起強烈的求索欲望?“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詩意滿滿的教師,才能成為莘莘學子們心目中一道不可錯過的風景。
二、詩詞名句分類積累,幫助學生積水成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這就為學生大量閱讀明確了方向。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文都是語言運用的光輝典范,又包蘊著豐富的人文精華,讓學生大量誦讀一些名篇佳作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晨誦、暮省”的學習方式,用一首詩開啟新的一天。學生從升入初中開始,我就持之以恒地進行古詩詞積累訓練,“每日一詩”是每天必備的任務。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結合生活學習唐詩宋詞是一條很有效的途徑。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將詩詞名句進行分類,先引領學生誦讀經典名句,再到全篇詩詞。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描寫四季景色的詩詞比比皆是,結合時令節氣及自然現象,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領悟。春天來了,我引導學生探尋春的蹤跡,品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夏天到了,我引導學生追尋夏的腳步,感受“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由這樣經典的詩句,引入到整首詩詞的學習,由易到難,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三、立足教材拓展閱讀。積淀學生文化底蘊
人教版初中Z文教材,每冊都有兩課精講古詩文及課后積累共二十首詩詞。在對這些古詩詞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結合背景,聯系比較,提高鑒賞能力,并引導學生尋找相同主題的詩詞進行積累。如:學習了馬致遠的《秋思》后,請同學們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詞,并比較分析了張籍的《秋思》和宋之問的《渡漢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區分它們的差異,更好地理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課文雖然沒有引用唐詩宋詞,但若在教學中加以適當引導,則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一課時,用幻燈片播放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有關西湖美景的詩句,導入新課。根據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等句子,引導學生積累有關描寫“雪”的古詩詞。學生借用“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對張岱所描寫的意境做了更準確的闡釋。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引導學生思考有關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等獻身精神的古詩詞,并一起背誦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學生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動,激起強烈的愛國之情。
四、運用視頻進入詩境。培養學生人文情懷
詩詞的靈魂是意境,而這正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引導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蘊,使學生由聲入情、由情人景,達到聲情并茂、視聽交融的效果,而且教學過程直觀生動、感染力強,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曹操的《觀滄海》寫得氣勢雄渾,意境開闊。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但實際上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的。作者通過描繪生機勃勃的自然風光,以滄海自比,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表現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為了讓學生真正讀懂此詩,在教學過程中,我播放了《觀滄海》朗讀視頻。視頻一播出,學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曹操登山臨海,極目遠眺,腳下波濤洶涌,氣勢磅礴。透過畫面我們就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征服欲望和面對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學生非常輕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領悟了詩詞的精神美。
五、關注詩詞文藝節目。掀起學生學詩熱潮
選擇好的電視節目,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陶冶心靈。我向學生推薦了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陜西衛視的《唐詩風云會》以及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這些節目以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為宗旨,集娛樂性、知識性為一體,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讓我們感受到詩詞的韻律之美、哲理之美。同學們非常喜愛,并主動投入到古詩詞的學習中,掀起了學詩的熱潮。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理念:
本課設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是教師以優美的導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就是蘇醒,就是溫暖,就是繁榮,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鳥的天堂,是詩的故鄉。春天如此美好,有許多詩人都用優美的詩句贊美春天的可愛,你能背出1-2首你學過的與“春”有關的詩嗎?然后指名背《春曉》《絕句》《草》等詩。聽了這優美的旋律,老師仿佛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你聽,窗外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著。多好的享受啊!接下來,老師請你們欣賞一段畫面,看看哪位同學觀察地最仔細,想得最深入(播放有關柳樹的畫面,目的讓學生感受柳樹是春的使者,帶來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滿生機)
師:看完了這段畫面,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交流,談感受
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師在想什么嗎?此時此刻,老師就想把唐朝詩人賀之章寫的《詠柳》推薦給大家。
(邊出示詩句,邊朗誦)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l.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課后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了解詩意
1.指導第一、二句。
(l)(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學生自由發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綠”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l)接下來,詩人又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相機提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為什么這樣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著采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造力”。
3.全班齊讀。
4.能背的站起來背。
3.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多美的柳樹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讓人喜愛?你準備怎樣讀這首詩,讓別人聽了確實感到很美。自由練習,你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換氣、輕聲、重音)
師: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你自己認為那里讀得最好。(老師可以幫助點評)
師:你認為誰讀得最好,讓我們象他那樣去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看誰讀得最美。
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再聽一遍古詩,請同學們將眼睛輕輕閉上。
師: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我們一起背誦,不會的就看書朗讀。
默寫,同桌對改,訂正,集體反饋:錯在哪兒?
誰也沒有想到,從企盼友情開始的人生,卻被友情擁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端康成自殺時的遺言是“大擁塞了”,可見擁塞可以致命。我們會比他頑潑一點,還有機會面對擁塞向自己高喊一聲:你到底要什么?
只能等待我們自己來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回答大部分不屬于自己。能夠隨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師、慈祥的長輩、陳舊的著作所發出過的聲音。所幸流年,也給了我們另一套隱隱約約的話語系統,已經可以與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爭辯。
他們說,友情來自于共同的事業。長輩們喜歡用大詞,所說的事業其實也就是職業。置身于同一個職業難道是友情的基礎?當然不是。如果偶爾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豈能依附于事功,友誼豈能從屬于謀生,朋友豈能局限于同僚。
他們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種說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價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沒有可靠的實用價值能不能成為朋友?一切幫助過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這又對友情提出了一種要求,盼望它在危難之際及時出現。能夠出現當然很好,但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朋友更不應該被故 意地考驗。
……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們這個缺少商業思維的民族在友情關系上竟然那么強調實用原則和交換原則。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關友情的萬千美言中,我特別贊成英國詩人赫巴德的說法:“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應該具有“無所求” 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為一種外在的裝點。我認為,世間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敗壞的,即便所求的內容乍一看并不是壞東西;讓友情分擔憂愁,讓友情推進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應該為友情卸除重擔,也讓朋友們輕松起來。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無所求。
其實,無所求的朋友最難得,不妨閉眼一試,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刪去,最后還剩幾個?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后一直處于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游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里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1934年9月21日,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維斯特蒙區的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在他9歲時,父親的去世,為他隨后的人生蒙上了巨大的陰影,使得他日后創作的詩歌和音樂作品充滿了憂郁。14歲那年,西班牙詩人和戲劇家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迦進入了科恩的世界,成為他的最愛,使其學會了在詩歌中表達自己青春期的困惑,并促使他于22歲時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讓我們比較神話學》(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從此,科恩走上了文學的道路。15歲時,為了更好地追求女孩子,科恩決心學習吉他,因為他發現那些會彈吉他的小伙子身邊總有許多漂亮的女孩子。于是,在一個演奏弗拉明戈的西班牙老師的指導下,科恩開始學習吉他,并在當地的咖啡館獻唱,而富有西班牙風情的弗拉明戈對他日后的音樂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青年時代的萊昂納德?科恩
中學畢業后,他被魁北克省最好的英語大學――麥吉爾大學錄取,主修英語文學專業。大學期間,他繼承了一筆家族遺產,隨后選擇了輟學,開始了一段瘋狂的人生經歷。他曾嘗試,并把感受寫成文字;他還曾周游世界,過著波西米亞式的流浪生活。在歐洲旅行期間,他愛上了一個名叫瑪麗安?伊倫的挪威女子,在希臘的一座名叫海德拉的小島上與之共度了七年的時光,并創作了兩本詩集和兩部小說。1968年,他出版了《詩歌自選集:1956―1968》(Selected Poems:1956-1968)。該詩集為其贏得了加拿大文學界的最高榮譽:總督獎,但科恩拒絕領獎。此外,他還于2011年獲得了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終其一生,科恩共創作了9本詩集,兩本小說;他創作的詩集和小說,每本至今都有百萬冊的銷量,并為他帶來了極高的文壇聲譽――他被《華盛頓地球報》稱為“當代的詹姆斯?喬伊斯和亨利?米勒”,還是“加拿大有史以來重要作家之一”,甚至連傲慢的法國人也說:“科恩是20世紀后期最重要的詩人。”可以說,他的文學成就超過了同時代的很多詩人和作家。
1966年的一天,溫暖的陽光灑在海德拉小島的一間木屋上,陣陣海風拂過萊昂納德?科恩32歲的臉龐,透過木屋的窗戶望去,蔚藍的地中海泛起一層層銀色的波浪,猶如藍色衣裙上鑲著一道道白紗做的裙邊。當時的科恩,剛剛寫完《美麗失落者》(Beautiful Losers)一書,出版不久便引起轟動。雖然作為詩人和小說家,科恩已經在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但他此刻的內心卻依然焦躁不安,即使地中海的溫暖陽光和美麗情人的溫柔陪伴也不能平復他躁動的心,因為穩定的家庭生活非其所愿。于是,他決定成為一名創作歌手,離開舒適的家庭,去美國開啟自己的音樂生涯和舞臺傳奇。
之后,萊昂納德?科恩在美國的音樂重鎮納什維爾附近安頓下來。當時已經開始走紅的民謠女歌手茱迪?柯林斯,翻唱了他的《蘇珊》(Suzanne),結果大受歡迎,成為電臺熱門歌曲,于是她便說服科恩一起參加巡演。在1967年夏天的紐約新港民謠節期間,科恩首次登臺演出,并在CBS電視網節目上演唱自己的歌曲并朗誦了詩作。隨后便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并于1968年初發行了首張專輯――《萊昂納德?科恩之歌》(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盡管制作簡單、內容抑郁,但在那個民謠盛行的時代,唱片依然大賣。就這樣陰錯陽差地,年過而立的科恩,從此踏上了音樂的旅途,最終摘得格萊美終身成就獎,進入了搖滾名人堂,成為與鮑勃?迪倫齊名的民謠運動傳奇人物。此后他便陸續推出新的唱片,直到生命的盡頭。終其一生,科恩共推出14張專輯,成為無數歌手的旗幟和無數歌迷的偶像,成就了音樂界的一代傳奇。
萊昂納德?科恩有著蒼老、沙啞的低沉嗓音,平淡的旋律中蘊藏著讓人揮之不去的憂郁和悲傷,充滿了對人性及社會敏感而深邃的洞察,猶如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向你吟唱著自己的靈魂,傾訴著歲月的陳年往事。其歌聲簡單、真誠、直接而感人肺腑,其歌詞、旋律和意境,都有著詩一般的美好與雋永。他多愁善感、情感豐沛,歌詞背后總有一段浪漫而悲傷的故事。他的歌沒有一個限定的時代背景、音樂風格和主題,不迎合時代,不涉及政治,而是反復吟詠著亙古而來的精神困境和人生故事。他吟唱著自己的歌詞,將人生的味道唱到了極致,平淡質樸,卻直達人的內心深處,楔入靈魂,充滿啟示。他那深沉的演唱和浪漫的歌詞影響了一大批音樂人,《著名的藍雨衣》(Famous Blue Rain Coat)、《哈利路亞》(Hallelujah)和《電線上的鳥兒》(Bird on the Wire)等諸多作品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圣歌。隨著歲月的流逝,作為一名創作歌手,其聲望非但沒有減小,反而散發出越來越耀眼的光芒。至今已有幾十部電影采用過他的歌曲做配樂,還有數十位歌手翻唱過他的作品,向其致敬。 萊昂納德?科恩與他的繆斯女神瑪麗安?伊倫
盡管被認為“天生就是上帝派來和這個世界上的少女們談戀愛的”,但是情史豐富的一代情圣萊昂納德?科恩卻終身未婚。他不是僅喜歡漂亮女人,而是對所有女性都持有一種近乎崇拜的心理,認為任何一個女人都只是女性世界的一部分,在其頭腦中,愛情是對整個女性世界而言的,只有和許多不同的女人發生親密的關系,才有可能領略整個女性世界的美。他的很多詩歌都與愛和性有關,但他對這二者的描述和比喻永遠充滿了黑色的幽默,始終瀕臨絕望崩潰的邊緣。科恩用他那質樸簡潔卻直達內心的詩句證明了詩原來可以這樣創作,但是唯有經歷過撕心裂肺的痛苦,唯有對愛情深思熟慮過的心靈,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來。不過,堪稱情圣的他,后來還是未能免俗,被幾次失戀傷透了心。
除了感情上的失意,科恩還飽受抑郁癥的困擾。為了尋求解脫的辦法,他修習過禪法,還研究過《易經》和《死亡之書》,試圖從中找到抒發苦悶情緒的出口。身為一名虔誠的猶太教徒,他甚至一度遁入空門,剃度出家,成為臨濟宗的禪僧。1993年,他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東郊的一座名叫“禿山”的禪修院,追隨杏山禪師修習日本禪法,在寺中修行三年之后,正式受戒,成為一名佛禪弟子,法號“自閑”,后于1999年還俗下山。他的這段修禪經歷,使得其后期創作的詩歌充滿了禪學的意境和韻味。 老年的萊昂納德?科恩
2004年,科恩突然發現其經紀人凱莉?林奇卷走了自己超過1000萬美元的財產,那是他幾乎所有的錢財,直接導致其經濟破產。通過一系列漫長的訴訟,他只拿回了一小部分自己的錢。早在1992年的《頌歌》(Anthem)中,他就寫過這樣的詞句,“萬物皆有裂痕,那是陽光進來的地方”。如果把那位失職的經紀人看作裂痕的話,科恩便是那道陽光。于是,他以禪宗的超脫精神,最終原諒了經紀人的背叛。為了支付晚年的生活開銷,74歲的科恩,不顧老邁病弱之軀,毅然結束退休生活,于2008年重返舞臺,走上了巡回演出之路。為了在演唱會上表現卓越,他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結果大獲成功。2016年10月21日,就在他去世前不久,飽受病痛折磨的科恩,依然發行了他最后一張唱片――《 黑暗情愫》(You Want It Darker)。此后,一代傳奇隕落逝去,一切歸于塵土,終成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