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北京高考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熱點推薦:
2015北京高考作文題目:假如我與民族英雄過一天/深入靈魂的熱愛
歷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匯總
2015高考作文題目匯總
一條路,走了很久,沒有盡頭;一首詩,作了很久,終難完美;一杯水,一塊石,折射出無限可能、無限人生:看似放了石頭的杯子已經滿了,然而沙子和水還可以放進去……這正如我們的人生,看似已經瀕于“極限”的事物總會有“驚世”轉機和意外收獲!?
曾記否,那年小小的你,執拗地甩開父親的手,爬上自己的“鐵馬”。你鎖眉,你嚴肅,你滿眼執著。終于,你登上“寶座”,用力一蹬,自行車動了。可是你的腳還夠不到大大的車蹬啊。下一秒,事情可想而知……父親急忙挪開壓在你身上的車,從摔倒到被扶起一語不發的你笑了,笑著說:“爸爸,我做到了。”也許你摔倒了,但從你執意自己騎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你是成功的。因為那一刻,你挑戰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年齡和身體的極限……?
曾記否,那年你站在小小的舞臺上,那樣稚拙。漲紅的小臉,不自然地向上揚起的嘴角,細密的汗珠,借助你不知所安的眼睛和體側緊握的雙手,一眼就看到你臉上寫著:無助。然而,那第一句的清晰歌唱,收尾時的燦爛微笑,表明了你無可爭議的勝利爆發,你必將化繭成蝶,炫彩飛舞。因為那一刻,你戰勝了自己,解開沉重枷鎖,超越了心理極限……?
曾記否,汶川地震158個小時后帶給你的驚喜和感動,救援的黃金時間已經過去了八十幾個小時,他依然生還,虛弱但不懦弱。在黑暗中,摸索、等待是他生存的重心。然而最苦悶、最絕望的時期,他熬過來了。當第一縷陽光照進那微小的縫隙時,就已宣告了他在這場與死神的拉鋸戰中勝利了。那一刻,他安全了,勝利了。生命的光輝在他身后光彩奪目,因為那一刻,他也克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種種困難,走出陰霾,超越了生命的極限……?
曾經,珠穆朗瑪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經,南極極點是不可穿越的;曾經,馬里亞納海溝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國國旗;極點上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海溝里還有我們的殘溫……這一個個的不可能現在已經變得平常無奇,不經意間我們發現:都是因為“極限”,我們超越了極限,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
蝶的飛舞是因為它超越了繭層的極限;花的芬芳,是因為它超越了苞葉的極限;果的誘人,是因為它突破了青澀的極限……?
漫漫人生路,我們知道,害怕退卻,沒有出路;我們也知道,中途拋錨,又要耽誤時間;我們更知道,任其飄搖,就有觸礁沉沒的危險。所以,“超越”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唯有越過“極限”的高山,我們才能看到曠世奇景!
【名師點評】?
【導語】
我看見祥子手里撥弄著現洋,心中盤算著買車,嘴里念叨著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車黑漆漆的車身、亮晶晶的瓦圈,閃著光;我看見王順發忙著擦桌子碼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著老北京的大茶壺,壺嘴徐徐吐著水霧;我看見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紅,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兒爺昂首挺胸,老太爺微笑點頭;我看見沙子龍直視徒眾一言不發,心中暗道:“不傳!不傳!”,堂前老北京那只鏢局長槍,靜靜倚立墻角,與主人遙相呼應...... 讀老舍先生的書,仿佛被書中人物引領著,游覽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氣息,欣賞北京的色彩,聆聽北京的節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號啊! 那是老北京的絲絲縷縷、點點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語,激越鏗鏘,余韻悠長;如一壺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無窮。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飲食——“良鄉的肥大的栗子,過了砂糖在鍋里‘唰唰’地炒著,連鍋下的茶煙都是香的”,“高粱紅的河蟹,用竹簍裝著,沿街高聲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在酒樓里,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只有老北京才會有如此誘人的風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領略得如此動情傳神! 老舍先生雖然祖籍山東,可他卻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更無比地愛著北京。他愛老北京的一切,正如舊歷年張貼的年畫:喜慶、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氣;細致、精巧,更傳達著文化的氣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對北京的無比熱愛,描繪出一個真實而又理想的北京,一個現實而又詩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號。
老舍先生出過國,留過洋,他自然懂得時代終究會推動“老北京”變成“新北京”,這是一種欣喜與哀婉交織的復雜情感。這種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歡逛八面槽、大柵欄、琉璃廠,可他也惋嘆“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店鋪都會消失”。正因為此,老舍先生在新時代北京的舞臺上,努力創造著新北京的語言和形象,創造著新北京的符號。
于是,作為北京符號發現者、熱愛者和創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為了北京歷史與現實的,北京人眼里與心中的,一座永恒的豐碑。
記得高一時的物理老師是個看起來比我們大不了多少的“女生”。大概是第一次教高中吧,上課總是戰戰兢兢的。這樣一個老師要對付我們這一班“妖魔鬼怪”,結果可想而知,物理課總是雞飛狗跳的。我雖然不跟著同窗們鬧,心里也著實有些看她不起:既沒有威嚴,又不算平易近人,老得端著架子,講課還老出錯。這種老師,當個什么勁兒啊!
某個星期一,第二節是物理。班里照例鬧鬧哄哄的。物理老師走進教室,輕輕把書放在講臺上,沒有平日的怒吼。教室里突然間安靜無聲了,大家不約而同地停止了自己的動作。望著物理老師。只見她拿起一根粉筆,轉身在黑板上寫下:“我嗓子啞了,今天只好讓大家看幻燈片,對不起了。”隨后,她拿出一大沓紙片,一張一張用幻燈打出來。看著我們還在呆呆地注視著她,她有些不好意思,拍拍幻燈,用眼示意:看這兒啊!
一堂用幻燈上的課。除了沒有聲音,一切與平常沒有任何差別。奇怪的是,這堂課她竟沒有出一點錯。就連同桌惡作劇似的提出一個與今天主題無甚關系的問題,她都胸有成竹的在紙堆中抽出一張打到幻燈上。工整,清楚。同桌坐下后還在自言自語:“邪門兒,她是神仙嗎?”
下課鈴響了,她在幻燈上打出:“今天是你們上的最好的一堂課,謝謝。”
我注意到,沒用過的那一沓紙比用過的高了一倍有余。突然間,我望見了她手背上分明的針孔和周圍的一片青腫。想來她是帶著不輕的病給我們講課的!
鼻子有點酸。奇怪,我不是愛感動的人啊!猛地,我再次感到一種異樣:整堂課都靜悄悄,沒有一點兒聲音。
關鍵詞:英語作文;作文講評課;操作路徑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提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教育部,2003)然而,當前高中教學對學生的一種重要表達能力即寫的能力重視不夠,寫作指導相對欠缺,尤其是作為針對寫作技能的寫作講評課更是缺失。結果是,“學生寫――教師改――簡單講評――范文背誦”的模式橫行天下。學生在寫作時往往出現詞匯匱乏、結構松散、條理不清、語言表達不地道或無話可寫等問題(楊成,2008,轉引自董君越,2012)。筆者認為在高中階段可以適度開設作文講評課,采取“問題探究法”評析學生作文、指導學生審題析要點、評析學生作文、同伴互評作文、升華作文感悟五步教學法來指導學生寫作,使學生掌握寫作要領、提高寫作能力。
下面筆者以我區由徐老師執教的針對周練作文講評的一次公開課為例,結合自己的思考,探討高中英語作文講評課的基本操作路徑。
一、“問題探究法”評析學生作文
杜維曾說:“教學的藝術,一大部分在于使新問題的困難程度大到足以激發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帶來的疑難,足以使學生得到一些富于啟發性的立足點,從而產生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建設。”(郭芬云,2010)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文來探討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躍躍欲試的欲望,使他們認真思考、分析,激發起迫切解決問題的期待,正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教學片斷一】
徐老師投影學生寫作,其中有得分高和得分低的作文,要求學生只看書寫不看內容,讓學生整體評價投影的作文。學生頓時抬頭認真看投影,師生作簡要評析,指出寫作中明顯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段落層次不清晰;布局超出框距(英語答題紙說明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字跡太小、看不清。然后提出寫作時需注意的三要素:段落;布局不超出框距;字跡要圓潤、飽滿。
【筆者評析】
徐老師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亮點”及存在“瑕疵”的眼睛,引導學生分析同學佳作及明顯且經典的問題,學生通過教師的點評及自己的認真思考、分析,從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極力避免他人存在的問題。有研究表明,人們往往關心自己及小組同學總結得出的存在問題,由于這些問題離自己更近,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度,亦更能激發他們的思考并從中獲益。因此,筆者認為此環節可優化為: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分析作文,由小組總結得出存在的問題,然后教師適時點撥,提出寫作時需注意的三要素。
二、指導學生審題析要點
《課標》對寫作評價標準作了明確說明,主要從內容要點、語言使用效果、結構和連貫性、格式和語域以及與目標讀者的交流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采用分檔次按等級評分制。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分析要點以確保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寫出發揮或者超常發揮學生應有寫作水平的作文。審題析要點是指動筆寫文章前準確地理解題目的含義,揣摩命題意圖,分析、判斷和把握題目的特定要求及寫作要點,努力使自己的個人觀點表達切合題目的要求。
在作文講評課上,徐老師緊扣學生作文,采用以下五種方法指導學生分析要點,針對性強。這五種方法分別是:
1.解讀核心詞匯。教師引導學生從每個要點的核心詞匯著手,如:政策:policy、小型的:small-sized或small-size或smaller等,幫學生處理表達的難點。
2.拓展意思相同的詞塊表達。教師對意思相同的詞塊進行拓展,如:影響have a negative effect/impact/influence on sb./sth.或make a big difference to/in sth.等,豐富了學生的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3.分析錯誤短語。對作文中使用的錯誤短語及正確短語差異進行分析,如:口頭陳述了易混淆短語間的區別,如:be good for和be good to之間的區別,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及正確使用短語的能力。
4.意譯要點。對難以翻譯的要點進行轉譯或意譯,如:技術不過硬:The technology in the car production isn’t fully developed/is less developed/isn’t so advanced,打破學生常規思維,開啟學生翻譯要點的新思路。
5.賞析表達個人觀點及其他要點的佳句。由于個人觀點表達部分屬于發揮部分,亦各有創意,對學生來講亦是最難的,學會賞析是學習借鑒別人精彩表達的關鍵。教師投影學生的精彩表達讓學生賞析有助于學生學習借鑒別人的長處。
徐老師采用以上五種方法與學生審題析要點疏通了寫作中可能碰到的障礙,利于學生把握所有要點。但筆者認為徐老師針對學生作文中的典型錯誤鞏固力度不夠,如:be good to,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做練習題或辨析題或口頭造句來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牢記此用法,而不只是口頭陳述它們之間的區別,因為機械記憶的很快會遺忘,只有適當的矯枉過正方能幸免。再者,在賞析表達個人觀點及要點的佳句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討論這幾句表達的精彩之處,然后分類可歸納如下:(1)使用固定短語,如:動詞短語say yes to, subscribe to, be worth doing; 介詞短語given…和considering…(2)分詞充當定語,如:the experience gained(3)句式多樣,如倒裝句:not only will the policy lead us to protect the…;省略句和定語從句if possible, some people who don’t want to buy cars can choose...(4)諺語,如:Every coin has two sides.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結論,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寫作。
三、評析學生作文
評析學生作文一般包括薦優、指瑕和完善兩部分,薦優就是讓學生欣賞優段,使學生的寫作錦上添花。指瑕和完善是指在診斷學生寫作、指出其美中不足之后,進一步完善學生作文,為學生的作文雪中送炭。
1.薦優
這里的薦優主要是優段或佳句賞析,引導學生推敲語言技巧,提高“語感”,即提高學生對言語和言語形式敏銳的感悟力和表達力。學生推敲語言技巧的同時,更好地感知了語言,提高了敏銳的感悟力。正是由于這種積極性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使得學生通過交流,進一步摸索語言規律,發現運用語言的鑰匙,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智慧,使學生敏銳的表達力發生質的飛躍。
2.指瑕和完善
在寫作過程中為能寫出較為理想的句式表達,學生會努力嘗試一些高級的表達法,使作文取得高分。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由于句式掌握的不牢或考慮不周而誤用或錯用句式,教師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普通問題或常見毛病進行診斷和治療有助于學生在錯誤中警醒,在修改錯誤和完善中提高。徐老師正是基于此,將學生中的一些“貌似高級”句子與學生們一起分析,指出了這些句子的錯誤,有助于學生對高級句式的理解和正確表達。
四、同伴互評
同伴互評使學生學會審視作文、修改作文,尋找與同伴之間的差距,與同伴進行寫作交流,克服焦慮感,在互相學習、探討中提高寫作水平。徐老師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同伴互評,以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筆者認為若學生能在課上進行同伴互評效果更好,因為學生在糾錯過程中會發現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若教師在學生互評時巡視,能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亦可參照句式、固定搭配和高級詞匯、銜接詞、修飾詞賞析的四個方面指導學生互評作文,將評析與互評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理論中實踐,再用理論指導實踐。
五、升華作文感悟
學生經過教師在課堂上的作文講評指導后,對寫作文已有了一定的親身體驗,在體驗過程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對寫作技巧及寫作內容的表達有了相應的積累。若此時收手,不僅作文講評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學生在今后的寫作過程中也可能只留下零星的記憶,不利于學生寫作潛能的進一步發揮。筆者認為讓學生課后根據今天所討論、分析的內容完成二稿不僅能夠及時鞏固、夯實今天所學的內容,而且能使學生在作文講評時的感悟得以升華,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作文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為教者,我們理當授人以漁,讓作文講評課成為一面“鏡子”,使學生通過這面“鏡子”看到自己作文的優劣得失;讓作文講評課成為一座“加油站”,給學生補充前進的作文“能源”。筆者希望上面探討的五步作文講評教學法能夠幫助各位同仁明白、掌握英語作文講評課的基本操作路徑,在我們的精心投入下,使學生抵達較為成功的作文彼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