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母愛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柯從一個驕奢逸的少年變成了一個毅力堅強的男子漢,培育他的不是別人,就是小柯的母親,當母親知道自己患有肝癌時,她不是把兒子叫到身邊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而是選擇了放手,讓兒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建筑生活,去上海接受磨練。我知道,作為一個母親,她更擔心的是在她走了以后,孩子能否獨立生活,以前的過于溺愛只會讓他更墮落。
到了上海,小柯找到了一份建筑工作,當然這份工作是他那事業成功的母親悄悄安排給他的。開始,小柯不知珍惜,但他的工頭對他說:“只有自己努力,才會有屬于自己的一扇窗。”這句話我這樣理解:上海的高樓都是平地而起的,是工人們心血與汗水的結晶。想要造好這一幢大樓,只有努力才行,樓里終究會有屬于你的一扇窗。后來,小柯懂事了,他去義務獻血,當記者的采訪出現電視上時,另一端,生命垂危的母親頓時淚流滿面,她使盡了全身力氣,撲到電視機前,撫摸著自己的孩子,我很感動,感動于小柯的懂事,更感動于母親對孩子的無微不至。
后來,一座四十層的高樓屹然挺立,工頭又說了一句話:“用你的手,筑就這大好河山,那才叫無怨無悔。”我這樣理解:自己的勞動果實才是最甜美的,自己筑就的高樓才是無怨無悔的。小柯也得到了那一扇明亮的窗。他感到母親身邊,母親把手里的一張畫交給了小柯,那是小柯四歲畫的畫,畫上畫著月亮與母親……
最后,母親去世了,但我相信小柯已經能獨立生活了。我們有著愛自己的父母,為何不好好珍惜呢,與父母談談心,既讓他們了解你,同時你也把心的一角交給了他們。
課堂上,我先播放的閻維文《母親》作為背景音樂,以喚起學生內心情感并能與歌聲中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強烈共鳴。引出活動的課題:獻給母親的歌。我讓學生欣賞動物世界里母子的照片,感受大自然中的親情,轉而展示我們身邊的媽媽與孩子的親昵照片,這些照片含概了孩子不同時期與媽媽的合影,有嬰兒剛出生時和媽媽在醫院病床上的,有媽媽懷中抱著小毛孩的,有媽媽帶小孩子上公園游玩的,有媽媽陪孩子過生日的,有媽媽滿含期待的眼光看子女登臺表演的照片……,在課堂上課件一出示,立即傳來學生的一陣驚嘆歡呼。
第一個環節:剪不斷的“臍帶”
雖然剛出生時,我們的那根連接母體的臍帶已經被剪斷,可是,與母親精神上的血緣關系卻終生難以割斷,十幾年來,也許你與母親朝夕相處,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著你,但是,你了解母親的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嗎?請一位同學講述有關這個故事。主持人采訪學生指名講述經過。
第二個環節:講述與母親有關的感人事跡
既然是一堂綜合性學習活動,我應該鍛煉一下學生說的能力。由于事先讓學生有過準備,所以主持人就讓學生將他們收集到的課外資料拿出來集體交流分享小組成果。這時由主持人先講話引出要來聽聽母親的故事,并當作是記者去采訪同學們。而學生的課外收獲還是頗豐的,他們有的向大家介紹了名人名言,或作家寫的關于母親的文章,有的介紹了動物中表現偉大母愛的文章,像藏羚羊、母雞的故事;還有的同學拿出各自的照片,講述照片中包含的故事。印象較深的是有位女同學,照片中是她初一時生病休學,康復后,媽媽帶她去游玩散心時拍下的照片,并且娓娓講述了媽媽對她的愛,講得情真意切,相當感人。
第三個環節:謝母恩,送祝福。
這堂課是為學生寫作做準備的,除了練說之外,課堂練一下筆也是重要的。當時上這課時正好是三月七號,我就借題發揮,課件出示問同學們,明天是三八婦女節,你準備為媽媽做些什么?主持人很配合我,立即帶頭做出表態說要一朵花給媽媽,我很快予以肯定。接著,主持人又進行一次短暫采訪,學生答案紛呈,有送卡片的,要回家幫忙做家務的,有幫助母親捶背的,有要送花的,有的說要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等等項目。緊接著,我又問,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與父母起點小沖突,或者他們不能很好的理解做孩子的心情。那么此時你最想對你的媽媽說些什么?以文字的形式寫下幾句話來。話音一落,學生就拿筆思索起來,我想他們肯定有話可寫,就鼓勵他們說你把想說又不能當面對媽媽的話寫出來,借這節課的機會來宣泄一下你內心的情感吧。話音未落,學生已埋頭動筆了。我播放著旋律優美的輕音樂陳百強的粵語歌《念親恩》,自己也不禁陶醉在樂聲里,我想學生不一定能聽明白他在唱什么,但能在這舒緩的輕音樂中流瀉下他們內心的感受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吧。一曲終了,學生手中的筆也停了。于是我們又開展了送祝福交流活動,讓學生大膽地進行一次情感表白,“媽媽,我想對你說……”。應該說學生們都寫的很好,很真實,很樸實無華。我例舉學生寫作如下:“媽媽,以前我認為你太嘮叨了,覺得你很煩,現在我理解了,您也是為我好,謝謝你,媽媽!”“媽媽,您辛苦了!”“媽媽,您就像陽光溫暖著我這顆幼苗,謝謝您!”“媽媽,如果有下輩子,我還愿做你的兒子!”聽著那么多學生發自肺腑的真情告白,雖然談不上有多少文采,但我確實是實實在在地被感動了一回。雖然內容較短但是真情實感,起到練筆效果,學生感覺有話可說。
第四個環節:搶背歌頌母親的俗語、格言。
氣氛立即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能背好幾首句子,例如: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法)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岡察洛夫(蘇)母愛是女人心中是簡單、自然、豐碩、永不衰竭的東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巴爾扎克(法)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雨果(法),我記得學生背起來非常踴躍,可見學生課后花時間收集大量的資料,對母愛有了較深的印象,對準備好的同學,其他同學給予掌聲鼓勵,學生在快樂中度過了一節課。最后主持人寄語:敬愛的爸爸媽媽,敬愛的老師,此時,我們終于明白:世界上最令人折服的莫過于真理,而人世間最讓人感動的莫過于真情!無論我們走得多遠,永遠走不出父母愛的視線! 無論我們飛得多高,父母永遠是我們愛的牽絆!
1.文乃德之門面
欲知其德,先看其文,所謂言為心聲。德育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流芳千古的名篇就是教育人的好作品。現在這個物欲橫流、處處喧囂的時代,尤其是在中學時期,德育活動,
2.文以德為靈魂
文章千古事,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聽讀說寫,最后歸為寫,可見寫的重要。但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落后,寫文章,不能下筆無言或者語言干癟無味;要想寫好作文,思想境界先要提高。學校里,課堂上,公布好人好事,激勵大家。德育建設完善了,作文的質量水漲船高。每次活動或者交流之后,學生的作文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再也不是下筆千言、語言干癟、三紙無驢的現象了。慧人慧語中說:“成績似水,水成無邊才叫海;團隊如山,山有頂尖方為峰。”也就是說,成績積少成多,浩瀚,團隊積極努力,努力有成。同時,優秀者能夠影響一個團隊,優秀的團隊既能影響帶動一批人,又能影響無數團隊。也就是說,讓學生們從內心深深地熱愛集體。
3.仔細閱讀文章,吸取寫作經驗,加深學生的體驗
引導他們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作者豐富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心的交融,情的共鳴,產生難忘的情感經歷和深刻的情感體驗。語言蘊含的情感,必須憑借語言,反復閱讀,增加感受,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
4.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實質是人文教育。多媒體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孩子們感到其樂融融。多媒體有聲有色,繪聲繪影,學生們津津樂道,趣味濃厚。多媒體情景交融,突破時空,活靈活現,十分適合語文課堂。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可或缺。
二、作文之課前準備、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
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寫作文之前,讓學生們最好充分的準備,加上對學生們一連串的提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寫作內容,以寫“母愛是怎樣的感情”為例。
生活日夜交替,春去秋來,在學生的點點滴滴的生活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的人文關懷的素養,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學會關心親人、關心母親。在活動中,讓學生回憶過去,細心感受,體悟母愛,理解母親的愛是世間愛的極致,理解母愛的全部盡是情,在此基礎上,學會為人處世。同學們搜集有關母愛的格言名句、歌曲、文章等,醞釀情感。用最真摯的感情、最真實的體會、最樸實無華的文字說出、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愛:“你有沒有最想和母親說的一句話?有沒有一句話在你心中藏了很久?有沒有平時想表達的情感而沒有表達出來?你有沒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是用真誠的語言對母親表達你的愛完全是一種多余?你認為時間漫漫,來日方長,或者,你認為你表達出來你感覺到很不好意思?”
三、增加學生的活動,豐富想象
有的時候課外活動,我就仔細地觀察到,很多孩子圍在一起,觀察一群螞蟻在吃蟲子,他們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聚精會神一言不發,有的好奇不已議論紛紛。有這樣的好奇心,才能充分地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的孩子們條件優越,各式各樣的玩具、工具、享受應有盡有,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這些完全扼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和動手動腦的機會。孩子們走出房間,到處都是建筑物,尤其是城市的的孩子,到處都是摩天大樓,孩子們接近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孩子們蹲在地上觀察螞蟻,在草坪上踢足球、摔跤甚至打滾,哪怕對一只昆蟲研究來研究去,一塊泥巴、一塊奇異的石頭,都會引起他們莫名的興奮,要鼓勵他們多參加活動,這是他們對世界、對自然發生興趣的延續階段,也是語言的發展階段,這些都是作文的積累過程。
四、心平文章乃佳,引導學生豁達開朗
豁達是人生的珍寶,是智慧的源泉,開心是成功的基礎,是驅逐黑暗的陽光。《圣經》說:“喜樂的心,勝過良藥”,思想狹隘,生活憂苦,心情抑郁,焦躁不安,煩悶重重,容易作繭自縛,影響生活和學習,甚至容易走上極端,追悔莫及。有些人,才華橫溢,卻由于心理不健康,一生默默無聞,了無作為,十分可惜。只有養成豁達開朗的性格,才能夠面對不快而坦然,遇到煩惱而忘卻。人生只有絕望,世上沒有絕路,要拿得起放得下,謙和少怒,安詳寡憂;豁達無敵,開朗吉祥,心路無阻,人生順暢。
心理健康的人,志懷高遠,腳踏實地,不屈不撓,如果堅持不懈的話可登陸成功;反之,心胸狹隘,患得患失,縱然才華橫溢,天賦超人,也難創造偉業。
淡忘為佳,寬容為美,寬容無惱,灑脫多樂。和他人的隔閡,不耿耿于懷;他人對自己的沖撞,過后即忘。寬容增加心量,合作增長智慧。經常做一些活動,在班里提出“零起跑線”口號,激發學生努力向上,讓他們明確前進的方向,懂得和睦相處,懂得良性競爭,利用競賽激發他們的拼搏精神,利用明星欄“周明星”“月明星”,讓他們“比一比,誰最棒”,培養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引導優秀的帶動大家,激發落后的奮進直追。讓所有人都能夠自覺地成為班集體的主人,讓集體緊緊凝聚,團結一致,環境和諧,人人樂于付出,并且力爭讓這種思想根深蒂固,長大以后必然是一個有為的棟梁之才,必然對社會也能夠有所貢獻。
五、讓學生“想學”,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作文 模仿 小學生
作文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提起筆來不知如何下手的事常有發生。盡管老師再三強調把自已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順序、有重點地描述下來就基本達到要求,可是學生還是不知道如何寫。而通過模仿可以實現寫作知識的最直接遷移,使學生的作文在“仿”中見“活”,在“仿”中求“新”。因此,模仿不失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捷徑”和創新作文的“平臺”。
一、模仿例文表達方式,創新寫作片斷
從小學生的心理來看,他們的思維發展正處于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思維中的形象或表象通過積累逐步讓位于概念。但這一發展轉化還不夠成熟,往往要借助于別人用過的一些方法或創作的一些形象來表達自已的思想認識,這樣必然會出現模仿。由此看來,在作文教學中,適當地采用模仿是符合寫作教學規律的。當然,模仿還應遵循一定的規律,循序漸進,可以先從模仿例文的片斷開始,使之在例文中學到豐富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方式,并能逐步創新寫作片斷。如《鳥的天堂》一課中,對大榕樹的描寫就是一個讀寫訓練的最佳結合點,是練習寫作的好材料,全段寫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沒有看到鳥,重點寫了大榕樹的碩大無比和充滿生機的美麗。作者按由遠到近的觀察順序,先寫它占地面積大,并通過爭論榕樹的多少,說明這株榕樹是孤木成林,表現榕樹之大;接著寫近看榕樹,通過對枝葉和綠葉的描寫,展示了大榕樹的勃勃生機。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后,作者發出由衷的贊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片斷后,我讓學生觀察校園中的兩棵皂莢樹,并要求他們抓住特點,按靜態描寫的表達方法寫一個片斷。學生寫得非常好,其中,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們的學校坐落在蓮花山下,龍津河畔,那里空氣新鮮,景人。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操場中間的兩棵皂莢樹,它有四、五層教學樓那么高,枝干真粗啊,要三四個同學才合抱得過來。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從遠處看,真像一把綠絨大傘,那翠綠的顏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皂莢樹真美啊!
二、模仿例文思路,創新寫作篇章
葉圣陶說過:“課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在教學生學習課文時,要讓學生在通過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文章中心,了解文章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思路,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手法,在閱讀范文時把感知、理解表達的方式及時遷移運用,在生活中找到與范文相類似的事物;然后,模仿范文中的寫作方法和具體的語言表達方式,以讀促寫,寫出真情實感,達到讀寫相結合的目的,使學生在模仿中變遷,實現作文創新和提高。如語文第九冊第九單元共有三篇課文《少年閏土》、《一分試驗田》、《一張珍貴照片》,這三篇課文在抓住人物的特點方面比較突出,堪稱學生的習作范例。本單元的讀寫例話講的又是這方面的寫作知識,習作練習也是寫一個人,并要求突出人物特點,在指導學生閱讀這三篇課文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一個問題:課文描寫了人物的哪些特點?是怎樣表現這些特點的?通過細致,深入剖析《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所描寫閏土這個生長在海邊的農家孩子聰明、能干、活潑可愛的特點,使學生對抓住人物特點這一寫作知識的學習得到理性的升華。學生認識到要抓住一個人物的特點,可從外貌、性格、品質三個方面入手,而要表現性格、品質方面的特點,必須通過具體事例,對人物的行動,語言等進行真實生動的描述,這就為寫好描寫人物的作文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整個單元教完后,按照基訓六“寫一個熟悉的人,要抓住人物的特點”的寫作要求,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到的寫作方法指導習作。這樣,學生從讀知寫,以讀帶寫,實現從閱讀中學到知識向寫作最直接的遷移。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的作文在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都有所創新,寫出了童心、童趣。我班選送的習作《照片上的我》、《好大方的媽媽》、《爸爸變了》、《愛笑的李老師》等作文分別在省、市、縣作文競賽中獲獎。
三、模仿例文,重在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是如此,教育在本質上就是要培養民族創造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才。模仿是創新的起點,有模仿才有創新,有創新才有發展,雖然模仿和創新是發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但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創新不是狹隘的,自我封閉的孤立活動,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上,限制于教師的指導與布置的圈子內,應該注重生動活潑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聯系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實際。只有這樣,才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集思廣益,重組經驗,發揮出創造的潛能。首先,要尊重學生自我,激發創作情趣。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使學生有話可寫,在輕松的氛圍中,找到需要表達的內容,激發學生創作欲望。例如,用電教媒體、圖畫、表演等方式設置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創作興趣,使學生輕松作文。其次,要培養想象能力,點燃創造火花。正如人們所說,鳥兒沒有翅膀就無法翱翔藍天,文章如果沒有想象就會失去應有的魅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想象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作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把景物寫得更有特點,把人物特點畫得更鮮明,可以指導學生綜合生活中直接、間接積累,根據文章需要,重新組織,然后構思表達,寫出來的也是生活積累,但不一定是自已親身經歷的。這樣,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再次,要倡導求異思維,發現全新思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人們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如果我們能打破習慣性思維,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事物,往往會獨辟蹊徑,有新的發現。例如,在教學生寫有關“母愛”的作文時,不少學生只知道生病時母親對自已的關心、照料,題材單一呆板。因此,可組織學生討論“母愛”這一概念,讓學生明白母親的教誨、要求、督促是母愛,遇險時無私的保護是母愛,子女犯錯誤時的打罵,也是母愛。這樣,學生的求異思維被打開了,就能寫出有創新的文章。
一、留守兒童教育“三要”
1. 要多給關愛。留守兒童多住在親戚家,有的甚至在朋友和鄰居家,可無論在哪,他們都屬于暫時失去父愛母愛的孩子。這種情況對他們的人格和性格總會有些影響,有的狹隘自私,有的偏激暴力,有的怯懦自卑,有的放縱膚淺。當這些留守兒童出現上面的種種問題時,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多給他們以關愛彌補他們那份心理缺失。當然同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在留守兒童的身上時就難以改正。這是由留守兒童的特殊情況所決定的。
2. 要正確引導。留守兒童因為失去正常的父愛母愛而變成了問題兒童和難以教育的對象。但我們應該清楚,他們所失去的父愛母愛是暫時的,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他們的父愛母愛是以另一種行式存在著的,只是這種形式的愛有些艱難和苦澀。所以我們要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要讓他們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他們更好的生活和學習。
情緒和思想是可以傳染的。我有這樣的一個案例:一次寫作練習,題目是《父母的愛》。在我沒作任何引導的情況下放手讓學生寫作,結果班級中11名留守兒童所寫的內容出奇的一致,他們無一不在作文中訴說著父母走后自己孤寂的生活,以及沒了父愛母愛之后自己痛苦的感受。這種情緒一下子蔓延開去,甚至到了怨恨父母的地步。如果任它滋長,后果不堪設想。于是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那就是在一周內與父母溝通一次,了解一下父母在城市的生活。當我得知他們都有了溝通之后,我又第二次命了同一個作文題――父母的愛。結果,這11名留守兒童,不約而同地寫出了父母艱辛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流露出對父母的理解和同情。所以,正確的引導是教育好留守兒童的法寶。
3. 要加強管理。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勢在必行。但因為某些客觀因素,管理的力度不夠,方法欠妥,這主要表現在各部門缺少協調管理的機制。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了,如果長期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學校、各個家庭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以積極穩妥的辦法加以解決。
二、留守兒童教育“三不要”
1. 不要歧視。由于留守兒童的自身問題多,又難教育,所以很多教師談留守兒童而色變。在學習上,留守兒童的成績突出者不多,班級事務留守兒童的參與率也不高,這種現象也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在教師交給的任務中,他們的表現是讓人堪憂的,所以許多班主任不愿把臨時的一些任務交給他們做,總是擔心他們做不好,這樣久而久之,便有了歧視的態度,這種不信任、歧視的做法所帶來的是留守兒童更大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有的甚至造成了逆反心理,使本來就難以教育的留守兒童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用公平、信任的態度對待這些留守兒童是教育好他們的基礎。只有信任他們,才能打消他們心理上,總覺得自己是個另類的感情,也只有在公平、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實施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