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母親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鄭淑昭 樹B背遺詩 女性視角創作
生于書香門第的鄭淑昭,受父輩影響,喜讀詩書,愛好吟誦詩詞。在其詩詞中常可見到化用前人詩詞的詩句,在《春曉曲》中“何處流鶯乍一聲,金閨夢斷無尋處。”一句即是化用唐代詩人金昌緒“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句子,以被黃鶯驚擾夢境來表達自己心中被相思所引發的顧忌的心情。再如某些詩作中詩人還化用詩境,《元夜》“春歸數日雨綿綿,云暗今宵雪滿天。兒女張燈娛病眼,哪知心在錦江邊。”與杜甫《月夜》一詩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的詩作中也有對舊的意象進行新的詠嘆的詩句,在《詠菊》一詩中,后兩句議論另辟蹊徑,“開遲本自禁風雨,那恐腰枝力不完”。開在百花盛放之后,因此必然要經歷風霜,其高貴的品質自然值得歌頌,但同時,面對苦難的坦然卻成為作者筆下的重點。這大概也是因為作者因為丈夫游歷四川,自己扛起生活重任,在面對繁雜的家庭事務時,所擁有的樸素的品質,即面對苦難的順承和無畏。
詩歌的創作內容與作者生活密切相關,其夫趙廷璜常年在外,因此侍奉姑翁以及操持家務、教子成才的任務都落在了詩人的身上。其子趙怡為進士,次子趙懿、三子趙桓皆為舉人,可見其在教育方面的良苦用心,這點上堪比孟母。又其在四川大寧知府探親時,看到署后許多桑樹,就帶領媳婦兒和仆婦共同采桑,并繅絲織布用以提高當地農戶的生活質量。鄭淑昭還鼓勵百姓們發展農業的同時兼顧種植桑樹、養魚等副產業,通過辛勤勞作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其詩作中很多滲透了農村生活的場景以及教養子女和指導鄰里勞作等事宜。就其詩歌的內容來分類,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
1.自然生活場景的摹寫
自然生活場景的描寫是其詩歌的重要內容,作者憑借女性敏銳的視角和獨特的情感,品嘗生活中的種種滋味,與男性詩人的田園詩相比,其在表達上并未直說對自然生活和勞作生活的喜愛,反而將自然作為詩歌創作的背景來表述。如在《春暖曲》:“桃花深紅柳深綠,池塘水淺鴨新浴。日暖閑庭曬午雞,花陰移上闌干曲。簾影衣香滿院深,流鶯語語入人心。欲漫拈花插鴉髻,恐教蝴蝶趁華簪。”一詩中,將自然景色的清新可人的特點表現的栩栩如生,通過描寫春天莊戶人家生活的日常情境,將小動物的悠然自得的行為表現的可愛之極,整首詩彌漫著濃郁的鄉野生活氣息。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已經和自然生活融為一體,因此她的生活本就是詩意的,有趣味性的,這也由于作者作為一名女性,能夠以極為細致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對生活細微的部分進行觀察,因此詩歌也富于靈氣。同樣的詩歌如《春日種菜作歌》、《出庭》等,都對日常所生活的場景進行了摹寫和創作,充滿了濃濃的歡欣之感,讀來能夠感受到作者生活中婆媳子孫間其樂融融的場景。
2.戀夫思夫之情的表達
她與丈夫的感情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占據其詩歌的很大比重。她與趙廷璜時常作詩應答,感情深厚。詩人病重,后來在兒子上學之后慢慢轉好,她將這件事情告訴自己的丈夫,他的丈夫告訴他,自己的母親以前也曾患病,但在自己上學后病便好轉,這種巧合使得兩人更加惺惺相惜。兩地傳書之間,表達出了詩人與丈夫深厚的感情。
兩人聚少離多,因此鄭淑昭的詩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思夫詩作。《元夜》:“春歸數日雨綿綿,云暗今宵雪滿天。兒女張燈娛病眼,哪知心在錦江邊。”此詩與杜甫《月夜》所呈現感情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表現出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對膝下孩子的疼愛以及自己撐起整個家庭的辛苦。早春已經來臨,連綿陰雨過后的元宵之夜,云顯得暗淡,飛雪漫天,兒子雖然十分孝順的點起燈燭安慰自己,但還是不能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作為一個女性詩人,她并沒有因為經營整個家庭而自矜功伐,反而期待著丈夫能夠早日回來團聚。對于丈夫遠游沒有絲毫埋怨,可見其人格的高尚和內心的良善。
3.兒孫堂前般般慈母心
作為慈母和嚴師,詩人在生活中對子孫的教育也有其獨到之處,其中無不體現了作者般般慈母心。《月夜》一詩中,“清風幾度動簾鉤,夜半書聲在小樓。聽久興高還自讀,蛾眉斜掛綠梢頭。”既是對生活雅趣的描寫,也是對夜半時分孩子仍在讀書學習的欣慰。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詩的結尾處將月亮比作女人勾畫的娥眉,這一方面說明作者想象力的獨特,另一方面也給人一種母心如明月,笑眼視兒孫的溫暖。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母親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五日》(時二子一孫皆病)“佳節偏逢子病床,開簾亂撲野榴香。南風不肯吹愁去,聊辦朱絲續命方。”中就寫到了自己在兒子和孫子同時生病時自己的擔憂之心。對于丈夫在外,守護著子孫的女人來說,子孫同時患病,其內心的擔憂和愁緒可想而知。這時的詩人甚至將民俗中以朱絲系在手臂上來延長壽命的方法信以為真,希望子孫能夠早日康復,表達出長輩對于晚輩殷切的關愛。
在兒子的前途上,她也非常用心。從趙懿和趙怡參加鄉試期間,其作的三次詩便可以看出。《送二子鄉試》:“別路晚風侵戶涼,含情獨步意絲長。卻同雁子銜蘆去,可許雙襟惹桂香。”這首詩寫送別二子參加鄉試的心情,既表達了對參加鄉試的兒子的殷切希望和祝愿,也表達了母愛常伴兒子身側的心情。《夜坐憶怡懿二子》:“風動簾鉤夢不成,黃花腳下亂蛩鳴。丁東漏盡芭蕉響,憶爾同心戀母情。”則表達了對鄉試兒子的思念之心。而待到二子得中回返后,其諄諄教誨更是令人倍受感動,其在“且悵且喜”的感情中,既對沒有考中的長子給予安慰和鼓勵,又對次子趙懿的表現給予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可見其嚴師慈母一肩擔的心情。
4.萬般情中春愁秋寂寥
詩人的詩作中還有著許多即景之作,例如《秋夜曲》便是一首悲秋的作品。全詩通過對于深秋景物蕭瑟和詩人的愁思進行描寫,通過秋風、梧桐、空階、鳳仙、流螢等等意象的描寫,表達出自己內心揮散不去的愁緒,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學素養。
詩人從女性的視角出發,表達出傳統女性來安于生活、相夫教子、主持家務時的閑情逸趣和悲苦酸澀,詩歌的表現手法較為傳統,但視角獨特,女性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致入微的觀察都使得她的詩歌更具感染力。同時,其詩歌多是對生活場景的敘述,情景事理渾融一體,既表現出了生活中的趣味與酸澀,也表現出了身為母親與妻子所具備的感情。詩歌的藝術價值在于其打破了傳統詩歌創作中我們對于女性心理的認知,使得女性創作的心理得到真實展露。
參考文獻
[1]鄭淑昭.《樹B背遺詩》原詩稿.遵義市圖書館.
[2]岑玲.才女夢中的別樣情懷――李清照《漁家傲》與鄭淑昭《夢》之比較[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05:42-45.
[3]岑玲.綜論趙氏閨媛詩[J].貴州社會科學,2006,01:129-131+135.
[4]陳蕾.鄭珍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5]邢博.《巢經巢詩鈔》研究[D].山東大學,2005.
酒神自然精神不同于道家的心靈上的抒發與向往,它是一種情感的爆發,在社會混亂、生活受到壓迫、人們理想世界不可能實現的狀況下,我們就要用斗爭的方式來換取自己渴望的生活,酒神自然精神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指引人們奮起反抗不平等待遇、崇尚新生活的一種力量,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使用,例如《白毛女》、《紅燈記》等,這些作品中都表現了人民在巨大的壓迫下,要奮起反抗、獲取新生活的一種渴望,以及長期被壓抑的一種強大的生命力。
二、女性自然精神
在自然精神中,還有一種基于人性,通過培育而形成的女性自然精神,它有兩種形式,一是作為母親的女性精神,例如《補天》、《女媧》等等,表達的都是人們對母神的崇拜,二是相對于男性的女性精神,例如《你是一條河》、《豐乳肥臀》等等,是對女性的重新認識與描寫。在之初,就有作家把女媧寫進了我國的現代文學作品中,并把女媧描寫的無比崇高,是對父權社會的一種批判,只有母神是真正偉大的、值得崇拜的,母愛是世上最無私的,也是最有包容性的。而隨著歷史理性的發展,逐漸改變了母神的形象,不單是對母神的崇拜,更多的是講述母親孕育生命、撫育生命。
三、后自然精神
在道家、酒神、女性自然精神中,所表現的都是人們對自然的渴望,對城市生活的排斥,但是社會的發展都是以城市的文化、文明為標志的,這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在現實面前,人們會逐漸發現道家、酒神、女性自然精神所展現的抗爭和救贖的力量是何等渺小,人們在現代社會中,更多是與人交往、溝通,這種在城市生活中,反映人們體會、感受的精神立場就是后自然精神。在中國的詩歌中后自然精神也有體現,在詩歌中沒有抒情,只是對事物的描寫,沒有與自然精神相融會貫通。當代的詩歌中無抒情描寫有許多,這些描寫只是讓事物以一種最自然、最直接的狀態表現出來。在當代詩歌中,后自然精神也表現在對當代詩歌諷刺、戲謔后,呈現出的是一種熱烈的畫面,利用諷刺的手段來揭開一切看似高尚的東西,任性、率性,與受道家自然精神影響的人一樣,擁有一種豪放不羈、隨意率性的灑脫與自由。中國現代文學中后自然精神使人們恢復對生活的向往,改變人們長期的思維定勢,使生活中產生一種新的活力與激情,后自然精神不同于道家自然精神和酒神自然精神,它是對現有世界的認同,但是這種認同也使得人的獨特性無法得到有效的施展,詩歌也就無法進行單獨區分。
四、結束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繪畫要講究技巧,要追求含蓄的表現手法。而詩歌作為一種最精致的文學樣式,難道可以不在“含蓄”二字上多下一點功夫嗎?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語忌直,意忌露,脈忌淺。”這不妨可以作為今天我們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詩才算不直、不露、不淺,才算含蓄之作呢?
詩歌是意象的藝術。詩之抒情言志,要借助于詩歌的意象。“卒章顯其志”可以說是一種屢用不爽的手法,即在完成對詩歌意象的營造之后點明主旨。如若點得恰到好處而不至于太“明”,則仍不失為含蓄之作。且看雷抒雁的《野草》:(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
彎彎曲曲的嫩草啊,/是什么給了你這樣大的力量?/頂起巨大的沉重的石塊,/讓小花放出一縷清香。/是聽見了春天的召喚呢,/還是在地下就看見了太陽?
詩的關鍵在結句。是什么給了小草“這樣大的力量”?詩人稍稍點了一下,卻又不肯輕易點破:是春天呢,是太陽呢,是兩者兼而有之呢,還是別的什么?這就巧妙地給主題留下了大段空白,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思索和體驗,聽憑讀者加以揣摩體味,填補擴充。真是余音繞梁,余味無窮。此法前人謂之“欲說還休”。
有些詩雖然用的也是“卒章顯其志”,但又別有蹊徑。這種詩往往“避實就虛”,甚至“王顧左右而言他”,追求更深的含蓄。譬如筆者所作《太陽花》:
是花不是花/轉眼間凋萎了/一團團生命的焰火//別以為已注定在暗夜沉寂/明天也許她會開得更熱烈
詩的點題之筆在第二節。如果以為筆者僅僅只是在吟詠太陽花,謳歌其旺盛的生命力,當然不錯;然而,筆者的醉翁之意,乃在于表達對作為某種象征的陽光的渴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此一來,又可對“陽光”這一隱藏意象的象征意義生發各種不同層面的理解。至于太陽花之不能無休止地重開和陽光之強弱有無等等(請留意詩中的“也許”二字),也都可以誘發讀者進一步作各自更深層次的再創作的契機。這里,詩歌留給讀者的,既不是主題的一覽無余,也不是主題的大段空白,而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主題的多層性。
還有一種詩,并無所謂點題之筆,詩人似乎只是傾心于描寫某種物象(包括純客觀與非純客觀,寫實與非寫實),并不披露真意。意象派大抵如此。這里援引魯藜的《霧》為例:
霧在山谷中沉睡/太陽起來就喚醒她/可愛的純潔的姑娘/她也不梳直她的發就跑了//她匆匆辭別了山谷/她使熱情的綠草為她垂淚/她漸漸升起/升起溶化在陽光里/她要在湛藍的夏空里結一朵白薔薇
表面看來,詩人只是在以擬人的手法狀寫“霧”升華時匆匆,然而又欣欣然的情形,但是細琢細磨,你會悟出,它正是以霧為螺殼,借霧的升華來寄托諸如才華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實現,乃至自由獲得時的那種無比欣喜。這也許并非詩人的本意,或者不盡是詩人的本意,但并不妨礙讀者作如是觀,這正是此類詩的高明之處。此外,這里的其他意象“太陽”、“綠草”、“山谷”、“夏空”、“白薔薇”等等,均可作多種相應的理解或解釋。這種詩的構思點更多地立足于尋找詩人主觀情愫的客觀對應物,因而往往更為普遍地借助隱喻、象征、通感、變形以及改變視覺與透視關系等等。這時,詩歌所賦于讀者的,又不只是主題的多層性了。由于形象大于思想,由于注重暗示,就給詩歌的主題帶來較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其含蓄又更深一層。
此外,那些一波三折、以曲制勝的詩作,也堪稱含蓄咕勺珍品。不妨摘錄一下舒婷年青時寫的《自畫像》:
祈求回答,她一言不發,/需要沉默時她卻笑呀鬧呀/叫人頭暈眼花。……他夢寐以求的,她拒不給予;/他從不想望的,她偏要求接納。……有時像冰山;/有時像火海;時時像一支無字的歌,/聆聽時不知是真是假,/回味里莫辨是甜是辣。……
你看,“一言不發”是離,“笑呀鬧呀”是即,由離轉即,一折;“拒不給予”是由即轉離,二折;“要求接納”是由離轉即,三折;“冰山”是由即轉離,四折;“火海”是由離轉即,五折。縱觀全詩,就是這樣若即若離,不即不離地轉來折去,從而在層層跌宕中流動抒情主人公那種在愛情上既熱烈而又冷靜,即潑辣而又審慎的貌似真真假假的“惡作劇”式的“不盡之情”。真是詩意雋永,妙趣橫生,使人大有不忍釋卷之慨。
誠然,“文無定法”,詩歌的表現手法更是豐富多彩、變幻多端而又略無定型,所謂含蓄之作也就遠不是上述幾種所能包容得了的。例如漢樂府詩《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稀!秋風肅肅晨風颼,東方須臾高知之。
全詩以自述口吻描述一個青年女子相思的復雜而又微妙的心理過程:先是思戀遠方的情人,為之精心準備定情之物,充滿愛意;后傳聞其別有所戀,情緒轉而激憤,意欲與之決絕;繼而回憶當初幽會時提心吊膽的情景,分明是相思又起,不能自拔;最后以“東方須臾高知之”(等會兒太陽高高升起,它自然知道我該怎么辦)而自我安慰。顯然,從相思之起到相思之絕再到相思又起,用的是“一波三折”之法,而結句“東方須臾高知之”則是“欲說還休”。
此外,這首詩的含蓄還表現在對青年女子這種心理過程的間接描寫刻畫上。當她“聞君有他心”時,不但把定情之物一節一節地折斷、毀壞、焚燒,而且還要“當風揚其灰”。其對戀人的愛之切、恨之深,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極富個性的行動描寫得到層層深入的暗示。
當然,一首詩的成敗優劣絕不僅僅取決于它含蓄的程度如何,正如羅馬大詩人賀拉斯所指出的:“詩歌就像圖畫:有的要近看才看出它的美,有的要遠看;有的放在暗處看最好,有的應放在明處看,不怕鑒賞家敏銳的挑剔……”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難窺豹一斑地從上面的分析中發現,含蓄對于詩歌的重要性是遠在繪畫之上的。總之,在某種程度上,愈是含蓄的詩歌,愈包涵“不盡之意”,愈耐人尋味,其審美價值也就愈高,這是為古今中外大量優秀篇什所不厭其煩地證明過的真理。而那些把讀者當阿斗耳提面命、當鴨子一味填喂的詩作,只能招致讀者的厭棄。不錯,倘使“含蓄”過頭了,弄得誰也看不懂,甚至無論如何也猜不出,那就流于晦澀而不足取了。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今的教育提倡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讓學生做一個有德之人,而不是有才無德。特別是時下獨生子女的教育,更有必要讓他們上好這一課,新編人教版語文教材就很好地選用了艾青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詩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這首現代詩很好地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感恩社會從感恩父母做起——這是傳統文化的回歸,更是語文教學的使命。傳承德行,寓于文化之中,這是語文教師的職責。雖然這首詩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但母愛卻貫穿始終,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另辟蹊徑,從感恩教育入手。
一、修辭讓母愛情深
全詩為了充分表現大堰河對“我”的養育之恩和“我”的感恩之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這種感情更濃烈。首先,在詩歌的第四節、第六節,作者對兩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進行了對比,突出了兩個家庭之間經濟鴻溝的明顯;詩人在“自己家”與“大堰河家”受到不同的對待,不同感受的對比顯示出了詩人的親疏與愛憎;大堰河的夢想與現實、生前勤勞與死后凄涼,這些對比無不有力地揭示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其次,詩歌把反復與排比兩個手法經常一起使用,如第四節的8個排比,一方面具體地敘述了大堰河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繁重勞動,歌頌她任勞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她在勞動的同時,無微不至地關心著乳兒,歌頌了她的美好心靈。這樣,用墨很省,但內容更加豐富,形象更加豐滿。另外,詩歌還運用了呼告手法直抒胸臆。在詩歌的結尾,作者寫道:“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長大了的/你的兒子,我敬你/愛你!”至此,詩歌把一個善良、勤勞、仁厚、慈愛的母親形象非常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也揭示了“我”的懷念、感激、贊頌、謳歌。
二、細節讓母愛真實
這首詩的敘事成分與細節描寫是融為一體的,詩的感染力就來自真切而具體的生活細節描寫。如第四節一口氣用了8個排比句“在你……之后”,這8個排比句其實就是8個生活細節,大堰河在搭好灶火后,在拍去炭灰后,在嘗過熟飯后,在放好醬碗后,在補好破衣后,在包扎傷手后,在掐死虱子后,在拾起雞蛋后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這些生活場景真實而親切,讓母愛就流淌在身邊。再如,在第七節也用六個“她含著笑”來揭示大堰河勞動的場景。她洗衣,洗菜,切菜,喂豬,燉肉,曬麥之后,就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讀到這些語句,我們的雙眼怎么不會濕潤,怎么能不被打動,內心的那根琴弦怎么能不被撥動?母親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雨果曾經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于是,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聯想生活中母親為我們的操勞,體驗母愛的偉大,自然就縮短了時空的距離。
三、仿寫讓母愛彰顯
李克利的詩歌猶如沉甸甸的秋天,飽經四季風雨的洗禮,透出生命成熟的脈搏;又如一片葉子安靜地美麗著,溫暖中沒有青澀。他的詩是沉重的,悄悄滑落枝頭,隱入蒼茫的大地。
好的詩歌是和世界同步伐的心態,引領、升華超前的意識,感覺和世界保持著距離,更能透過表象來分析這個世界。李克利的詩就有這樣的沉重,讀著讀著一種感動使然,讓我經常無故惆悵、快樂、或喜或悲起來。那潺潺如流水的詞語像一把梳子,梳理流浪的思緒,安撫迷茫的靈魂。他的詩歌流暢的程度像一首樂曲緩緩播放,干凈開闊的視野展現一片蔚藍。
一、通過迷離的情感寫出生命的厚度
“草木蔥蘢,瓜果飄香/乞巧的女孩穿針走線/葡萄架下偷聽情話綿綿/禱告上蒼/賜給自己一樁好姻緣//養蠶織布,挑水澆園/生一雙兒女,幸福美滿/仙女下凡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牽牛也迢迢,織女也皎皎/隔河相望,淚水漣漣//露水漸重,今夜漸涼/我不知銀河是湍急還是清淺/守信的喜鵲年年今日搭橋/只可惜相聚的光陰太短/怎樣才能替代那無盡的思念”――《七夕》。
詩歌充滿對愛情的渴望,期盼的心情是多么強烈。其實幸福很簡單,一段姻緣,一處籬笆院,兩顆相守的心足矣。這首詩讓讀者感受到,愛情是每個人憧憬的夢想,更表達了愛像空氣一樣不可缺少。生命的厚度更多的時候來自于愛情。
“辣椒和玉米在屋檐下懸掛/門前的流水早已干涸/離開,穿紅格子衫的少女/稚嫩的童聲唱起鄉土歌謠/還沒來得及問候落葉一聲/就踩著秋風踏入了旅程”……
“許多機遇和我擦肩而過/對于某些細節只剩下回味/波濤洶涌觸摸礁石的平靜/我已經離開,母親/路燈會照亮我今后的一生”――《秋天的旅程》。
描述別離的心情,辣椒、玉米、流水,多么溫馨的畫面,穿格子襯衫的少女才是最揪心的疼痛。若即若離,去不舍,留又不可,多么貼切的描述啊。思念和傷感在流淌,顯得非常靈動;而詩一行行地擴散,顯然要比淚一滴滴地淌好得多,生動得多。整首詩鋪墊,過渡,展開,表達一個游子的游離情懷,厚重大氣又不失生活哲理。
正像他自己所說,“母愛照亮了我的人生,為了愛情,為了超越,為了與眾不同,為了天地之道。我知道我的人生其實是為愛而存在。只要從愛的視角理解,世界贈與我的不管是苦難還是幸福,我都能欣然接受。”他的話詮釋了每個人的生存哲理,讓我深深地震撼。
二、通過意象的轉換增加語言的質感
詩歌的語言是最簡練也是最復雜的,在表達中,往往超越現有的詞義去追求表達的無限可能性。在錘煉推敲語言的過程中,杰出的詩人往往能不拘一格,大膽地違反詞匯的常用表達方式,而造就詞義的變形,讓詞語像鋼鐵一樣具有可塑性和延展力。李克利的詩通過意象的轉換來增加語言質感。他的做法是盡可能找一種常用表達方式的替代品,從而產生新奇感,使語言產生魅力。
“我們牽手走過村莊/走過那些平靜祥和的日子/一位樸素的老人緩行在風里/悄然無聲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花期已過/花香還在彌漫/我和你抬頭望天/天空湛藍得讓我們絕望/一只剽悍的鷹飛翔在空中/讓太陽有了陰影”――《走過》。詞意驚奇出新,一個男人的思想密度成就想象的羽翼。這種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造的。
“擦肩而過的兩個季節/凝視漫天飛舞的雪花/有些興奮、有些喜悅、有些迷茫、有些驚訝/人們還在說著‘冬天走了,春天來了’的話/春天,這個有些可愛有些調皮的陰謀家/洶涌澎湃的內心滋生出太多的想法”……
“從一個花開的夜晚開始/從朗誦一首抒情詩的停頓開始/從看護一枚鳥蛋、撒播一粒種子開始/從一段音樂、一杯清水、一片綠葉開始/這個有著太多想法的春天開始幸福地流淚”――《春天,有著太多的想法》。
意象讓詩歌循序漸進揪住讀者的心,表達著被表達的胸臆,拿捏得恰到好處。詩情飽滿而豐富,緩緩敘述著一種灑脫、胸有成足的感覺;還有一種自然、流暢干凈的味道。對春天的認識和梳理恰到好處,有著歷史滄桑的感慨,有著透徹、深邃、犀利的大氣,有著眾生平等的道德意念。從溫暖、純樸、善良的角度分配了春天,讓春天更加人性化、平衡化。我忽然有了一句話,不知能否成為經典:“喜歡文字的人――永遠不會死去!”
三、通過象征來表達潛意識加深詩歌的內涵
評論家鄧迪思說過,“象征和隱喻是現代詩歌的常用手段。現代社會極其復雜,變得難以解讀,不可能簡單地下一個定義。因此,只能用這兩種手段來展開精神的敘述,表達出現代社會多層次、多角度、多維的空間和意義。如果采用傳統的手法去表達,顯然會把世界理解得表面化,簡單化,而詩歌表達的是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本質。”
“節氣是小雪了/我沒有看見小雪/節氣是大雪了/我沒有看見大雪//站在屋檐下,我抬頭望天/天空蒼茫而平靜/北風吹動,陰霾和彤云踏空/我看見白菜的頭上頂著雪/我看見麥苗的身上蓋著雪/那時候的雪真厚/把一切鋪展得潔白”――《與雪有關的節氣》。雪在這里象征生活的、干凈的本質,是對美好天空的向往。腳步如何行走?要看方向。雪代表純潔,在這個喧嘩的世界里思想是迷茫的,有了雪的洗禮,開始變得明朗。腳步是傷感的堆積,堆積到只能沉默。詩歌的內涵加深了讀者對詩歌的認識,更加引導讀者細細地咀嚼詩里的苦澀、迷茫、沉淀,最后思索。沒有雪,到白菜上覆蓋著雪,是思維在行走,通過象征表達思維不可停留,時間不會停留。
“透過枝葉的縫隙/月光灑落一地的碎銀/站在逝去的親人的墳前/淚水感染我們的內心/哦?安靜?安靜/月光的安靜/淚水的安靜/側耳傾聽花開的聲音/凝目注視飛鳥的影蹤/那一聲聲嬰兒的啼哭啊/讓全天下母親的眼神充滿了安靜”――《安靜》。這里的嬰兒是母親的希望,是大地的希望。安靜的天空,遼闊的大地,都是母親的懷抱。詩歌的描寫開拓視野,思想空間很大,抒展胸臆到位。淚水揪心呀!活著的靈魂也許死去了,死去的靈魂還活著,這一切都在安靜中變換。
“風揚起的旗幟呼啦啦地響/一些水在火爐上咝咝地響/醞釀已久的初雪迫在眉睫/在枯枝敗葉的等待中展開旅程/哦?安靜?安靜/響動的安靜/旅行的安靜”――《安靜》。表達了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天空會亮著一盞燈,使張揚的青春不會迷路。火爐上的水響,風中的旗幟響,很有動感的畫面,象征希望在路上,真的安靜了嗎?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技巧,欲擒故縱的謀略,引導讀者深思的手法,這種表達加深了詩歌的魅力和張力。作者把讀者牽引著走很多彎路,繞來繞去,最后讀者發現上當了,但是心安理得,樂得受騙,還夸你有才氣,這就是詩人的成功之處,這種表達必須功底深厚才能操作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