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十八和諧綜合廣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安市新城區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的工作基調,緊抓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城市的歷史機遇,圍繞“社會和諧、城市宜居”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等各項工作,開創實力創新人文幸福美麗“五個新城”建設的新局面。2013年,該區榮獲國家、省市各級表彰135項,第6次獲得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稱號。
轉型發展
2013年,新城區社消品零售總額完成444.63億元,增長1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2.07億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萬元,增長10%。世界500強麥格理集團等知名企業和平安銀行陜西分行等24家企業總部入區發展,實際引進內資26.5億元。“西安民間金融街”落戶新城,12家金融機構簽約入駐。大華1935文化創意項目進展順利,“皇城現代商貿聚集區”被確定為國家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金康路茶文化產業聚集區”被確定為西安市第一批市級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民樂園文化藝術區被列為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城市建設
幸福路地區綜合改造正式啟動。全長5.85公里,寬140米,占地面積1134畝的林帶核心區控制性規劃及城市設計、幸福路地區基礎設施總體規劃等編制工作初步完成;林帶建設征收安置推進順利,已騰遷土地500畝,7個項目實現年度投資26.5億元。東新街清真寺、解放路清真女寺新寺和諧拆遷做法被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刊載。城管、市容兩個指揮中心建成并與交通指揮中心聯網,城市管理更加便捷。創建精品街區20條,街區面貌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緩堵保暢工作全面推進。建設改造支路2060米,轄區路網構架進一步完善;改造“瘦身”各類工地圍擋7776平方米,太華路立交等16個堵點治理效果明顯;“小改小革”聯席會議制度、“職能部門+街辦”綜合治理模式等工作被人民網、新華網和省市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轄區交通秩序明顯改善。
優美環境
治污減霾工作成績突出。在全省、全市率先推行老舊小區清潔能源替換工作,完成天然氣接通5786戶,做法被全市總結推廣。拆改燃煤鍋爐34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8%,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7.65%,超額完成市目標4.15個百分點;在全市率先實施建筑工地霧化噴淋降塵方法,道路和工地揚塵得到有效控制。環保年度目標各項任務全面超額完成,全年二級以上優良天數122天,超市目標17天。新增停車位1692個,完成市目標253.67%;新建綠地小廣場3個,新增綠地11.2萬平方米,完成市目標746.67%。
改善民生
全面完成十件“惠民實事”,全年共發放低保金6787萬元、各類救助金2361萬元,在全省率先實施醫療救助門診“一站式”服務。積極創造條件為2949戶轄區群眾免費發放煤氣灶、電磁爐等清潔能源灶具。在全省率先開通“愛心直通車”,扶貧幫困工作實現轄區全覆蓋,西一路街道“愛心直通車―美居行動”已經幫助21戶特困家庭極大地改善了居住環境,讓困難群眾生活得更有尊嚴。
奮進2014
穩增長
2014年,新城區將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5%;社消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5%。
精管理
全力以赴做好火車站北廣場征收工作,實現道北地區二次騰飛。年內完成全區清潔能源更換工作,推動轄區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進一步規范城區交通“微循環”。完成經九路(新城段)道路代征和長樂路至永樂路段道路施工,啟動長樂路至華清路段道路建設。實施韓森路東延伸段打通工程和長樂路(二期)道路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六大片區棚戶區改造以及老舊小區改造。
惠民生
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堅持把新增財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拓展幫貧救困工作方式,廣泛開展“美居工程”,深化“愛心直通車”影響力,不斷提高救助范圍和水平,使弱勢群體有尊嚴地生活。以擴大居家養老示范點為依托,積極探索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筑綠色智慧城 圓城東幸福夢
年內完成林帶征收拆遷,啟動林帶建設。在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城市的大背景下,以國際視野編制林帶規劃設計。聚全區之力抓好幸福路地區綜合改造工程,并以此為帶動,加快全區重點項目建設,實現經濟發展量的飛躍和質的提升。
全力建設西安民間金融街 創西部一流金融聚集區
陽春三月,桃李爭艷,我們迎來了第107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為了慶祝這個女性的專屬節日,豐富我校女教職工的精神生活和業余生活,校工會婦委會決定開展以下活動:
一、舉辦慶祝“三八”婦女節座談會
(一)時間:3月7日上午9:00
(二)地點:辦公樓356會議室
(三)參加人員:校婦委會委員,女職工代表(每個分會推薦女教授或女博士一名)。
二、組織剪紙、陶藝體驗活動
(一)時間:3月8日上午9:00;下午1:30
(二)地點:剪紙室在工程訓練中心二樓綜合創新平臺;陶藝室在一樓南齊工坊(參與者贈送小紀念品)
(三)參加人員:全校在職女教工
(四)組織單位:工會婦委會工程訓練中心
三、組織開展女教職工維權行動月宣傳、咨詢活動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工會工作和婦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服務女教職工為主線,以宣傳教育活動為載體,著力推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貫徹落實,依法維護女教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充分發揮女教職工在學校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促進女教職工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二)活動主題
依法維護女職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深入推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貫徹落實。
(三)活動時間:2017.3.9—3.10下午
(四)活動內容:開展女教職工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普及活動,提供《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相關法律咨詢。
(五)活動地點:齊魯廣場
(六)組織單位:工會婦委會文法學院分會
四、組織女教職工參加全國第五屆“書香三八”讀書活動
(一)活動目的:為認真貫徹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女教職工把家教家風文化融入讀書活動,切實推動職工家庭文明建設,引導廣大女教職工在閱讀中傳承孝老愛親的家庭美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實現幸福美好的家庭夢想,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貢獻智慧力量。
(二)活動時間
2017年3月8日至2017年6月30日
(三)活動主題
注重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
(四)組織單位:工會婦委會圖書館
(五)活動安排及活動內容見附件2,(請參與老師將作品直接發送到投稿網站,同時發送到校工會郵箱:。)
(六)參考書目可以到校圖書館二樓大廳“書香三八”讀書專柜借閱
五、組織踢毽子比賽
(一)活動時間:3月7日下午3:00
(二)活動地點:齊魯廣場
(三)活動規則:
踢毽子比賽規則
1、報名要求:以分會為單位限報名人數為10人,其中可報女學生1-2人,也可只報女教工,婦委會委員為領隊。
2、比賽規則:
十名隊員圍成圈踢毽子。
每名隊員傳接毽子時最多踢3次,但是計數為1次。
在限定時間內,要求每名隊員至少傳接一次。
接傳毽子時,除手之外的任何身體部位均可。
3、比賽結果:以每隊在限定時間內的踢毽子總數為準,總數多的排名靠前。
4、獎勵辦法:一等獎數為參賽隊伍的前30%,其余為二等獎。
六、活動要求
關鍵詞:長壽公園;鐘祥;長壽之鄉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0-0047-01
一、概況
長壽公園位于鐘祥城區幾何中心,范圍基本由陽春大街、金福祥大道與未來跨鏡月湖大橋圍合交匯的部分組成。是市級綜合性公園,同時也是鏡月湖風景名勝區的景區之一。規劃綠地面積21.8公頃,另外水面約32.8公頃。
二、前期分析
鐘祥老城區建筑密度大,居住區綠地率極低,卻是城市居民享用率最高的綠地,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結合老城區的改造和更新,進行綠化建設,為居民創造一個空間幽靜、空氣清新、環境宜人的生活休閑場所。目前我國多數老城區的居住綠地率偏低,不能滿足需求,鐘祥也不例外。針對這種情況,居住區的綠化景觀設計盡量運用鄉土植物、地貌、歷史,充分體現歷史文脈,以安全、經濟、宜人為景觀經營的原則,把握綠化景觀的尺度,注重環境心理學研究,突出城市特質和“人情味”,營造沿承“歷史文脈”的生活休閑空間。
三、設計指導思想
以鐘祥市長壽文化為設計主題思想,充分利用原有湖面,在湖面種水生、植濕生植物、通過設置多種形式的環湖景觀及親水平臺,豐富景觀層次。力求把長壽公園打造成為長壽為主題的省級綜合性公園。
借鑒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結合現代城市居民追求生態與自然的和諧,親水的需要,注重生態景觀的營造,而且注重長壽意境的營造。以人為本,貼近群眾,服務市民,從空間布局,尺度大小到景點設置都考慮人的活動需要,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為市民提供室外活動、交流的場所,滿足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居民對自然的向往,和返璞歸真的渴求。
四、設計目標
以“長壽”為設計理念,依托區域特征:運用景觀生態理論營造的生態湖泊及人工濕地為近景,力圖創造一個有底蘊、有特色、有文化的長壽公園生態景觀。結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旅游規劃,鐘祥市公園綠地規劃以“長壽文化”為基調,重點打造“觀遺產、享長壽”的城市中心公園文化旅游品牌。
五、規劃設計
通過整體把握的原則,規劃將龜鶴池、元佑宮、利涉橋、宮塘等位于老城區的歷史遺跡其納為一體,共同構成以老年活動為主的長壽公園。
長壽公園以象征長壽文化的植物造景為主。結合林蔭路、景觀路的街景設計,改善街道景觀面貌,開敞、開放、方便。
對長壽公園綠地服務半徑的改善,讓周邊市民使用方便。公園綠地的設施內容充分考慮居民年齡、愛好、文化、歷史文脈的需要,力求公園綠地的多樣性,塑造公園綠地特色,公園將要建成公園綠地布局合理、綠化景觀優美的宜居城市中心公園,結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旅游規劃,打造歷史文脈突顯、山水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宮塘擇址建設全園的制高點——長壽臺,長壽臺與文峰塔互為對景。逐步恢復元佑宮——文峰塔地段歷史風貌為中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重建元佑宮牌坊,元佑宮門前道路改造成步行景觀路;保護利涉橋——曾是三國名將關羽躍馬登龍山處,古為郢中十八景之一。臨水修筑長壽榭,將龜鶴池和利涉橋周邊空地建成綠地,增加老干活動中心的綠化。
次要入口處用小葫蘆元素做成入口小廣場,逐步搬遷宮塘臨岸10-30米的建筑,形成城市綠色開放界面。入園左邊將打造以長壽飲食為特色的飲食一條街,宮塘內局部栽植睡蓮、霸王蓮,在宮塘南岸邊建設音樂噴泉下沉式廣場和靠近城邊安排全民健身區——五禽戲園,供居民鍛煉身體,下沉廣場和五禽戲園組合成全園大葫蘆,順著園路向東海、福池方向建出一個銀杏葫蘆樹陣。
六、植物配置分析
樹種選擇突出鐘祥市長壽之鄉的特色。鐘祥地區樹種資源十分豐富,植被種類繁多,有不少優良綠化樹種,如對節白臘等。應大力加強城市綠化樹種的引種馴化工作,大量發展常綠喬木、灌木樹種,形成鮮明的植物繁殖特色來襯托鐘祥市優美的水鄉田園風光。
象征長壽文化的植物如對節白臘、銀杏、松、柏、槐、香椿(又叫長壽之木)、水杉、重陽木、梨樹、柿樹、棗樹、核桃、油茶、桑樹、梅花等。嚴禁向宮塘和龜鶴池內排泄污水。
七、結語
鐘祥是全國三大長壽之鄉之一,既有悠久的長壽歷史,又有燦爛的長壽文化。長壽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核心和“龍眼”所在,每年可在此舉辦國際長壽節,形成鐘祥市對外宣傳中除顯陵世界文化遺產之外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2016年文化“三下鄉”活動,堅持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動力,充分發揮“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樂民”的引領作用,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便利化和均等化,推出一批主題鮮明、新穎生動、富有趣味、感染力強的文化活動項目,著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推美好鄉村建設,為建設幸福、和諧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活動形式
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和農民文化樂園建設試點工作,面向基層開展靈活多樣、便民利民的服務活動,采取集中服務與單獨服務、課堂授課與實地指導、集中宣傳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等群眾樂于、易于接受的形式,靈活有效地組織多樣文化下鄉服務活動。局屬各單位、各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可根據自身職能、工作區域,選派業務骨干,通過集中巡回宣傳和深入農村、田間地頭宣傳等多種形式,綜合運用送戲到田間地頭、發放資料、展覽圖片、講解實物、出動宣傳車和現場咨詢解答等服務方式,拓寬途徑,延伸服務范圍,讓“三下鄉”活動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展起來,進一步增強實效性,讓老百姓真正享受文化套餐和實惠。
三、重點工作
1、突出宣傳重點。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
緊緊密圍繞“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主題,一是組織書法、美術、攝影等文化志愿者下基層寫春聯、送年畫、拍攝全家福;二是送戲到基層。結合我縣文化紅色文化“四進”活動,深入全縣23個鄉鎮226個行政村、4個社區,為群眾送上一臺文藝演出;三是各鄉鎮結合實際,開展節日民俗文化活動及“美好鄉村”廣場舞匯演等活動。
2、開展形式多樣讀書活動。一是結合我縣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建設,為鄉鎮安裝圖書電子管理設施,新配置一批圖書、電子讀物,2016年底實現全縣圖書資源共享載體的科學管理;二是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借閱活動;三是做好“候鳥書屋”、農家書屋出版物更新補充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改善精神文化條件,充分發揮農家書屋在建設美好鄉村中的重要作用。
3、推進農民文化樂園建設。在總結2013年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6年繼續推進農民文化樂園建設,新建5個點農民文化樂園,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向中心村延伸,著力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4、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結合“2131”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全縣每個行政村每年放映12場公益電影,全縣年放映2712場。確保按質按量完成放映任務,保障群眾看電影的基本權益。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組織,加強領導。為切實抓好文化“三下鄉”工作,局成立文化“三下鄉”工作領導組:組長:,副組長:,成員:及各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站長。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兼任辦公室主任,為辦公室成員。
局屬各責任單位、各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要科學部署,早啟動、早落實,并將此納入工作目標考核。
(二)明確任務,強化責任。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和屬地管理職責,各相關單位要強化責任,明確任務,排出時間表,盡快啟動文化“三下鄉”前期準備工作,確保按質按量完成文化“三下鄉”年度目標任務。各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站要積極配合文化“三下鄉”活動,提供有關設施和活動場地,積極組織農民參與活動。
近年來,張家港市在全國率先把城市社區理念引入農村,把社區文化建設作為文明創建和提升人文素質的“一號工程”來抓,堅持“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充分發揮社區在文明創建中的“輻射源”和社會文化建設中的“著力點”作用,從“人居環境、人員素質、發展功能”三個方面實現城鄉社區文明同步發展。通過持續創建,全市城鄉社區基本實現了社區服務便捷、基礎設施完備、文化豐富多彩、生態環境文明、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風氣良好的建設目標。2005年張家港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2008年又以高分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復評并榮獲“聯合國人居獎”。
一、健全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機制。城鄉建設同步推進、協調發展是張家港的亮麗名片。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更是從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協調張家港”、爭創江蘇省第二個率先示范區的戰略高度,突出把強化社區文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作為推進城鄉統籌和富民強市的重要載體來抓,在制訂城市建設和社區建設整體規劃時,緊密結合基層實際和群眾需求,注重文化建設,始終把“文化化民、文化惠民”放到突出位置,構建了城鄉大文化建設的新格局。一是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及時調整充實全市各級社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將社區文化建設工作作為推動社區建設的主要抓手,通過工作規劃、定期例會、目標分解、現場推進、嚴格考核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建設力度。二是健全政策保障機制。2007年,市委、市政府精心研究,慎重決策,出臺了《關于印發(張家港市“十一五”期間重點推進十大文化工程)和的通知》,明確了文化建設的具體任務,為建設文化強市奠定了基礎。同時。逐年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2008年,市鎮兩級財政用于社區建設的資金達到2012萬元。三是健全創建考評機制。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文廣局、市體育局等部門,以創建“星級和諧社區”為抓手,以推進社區形態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發展社區文化體系、提升社區文明指數為重點。按照組織隊伍、硬件設施、服務水平等10大項38個子項的要求全面加強對城鄉社區工作的考核。目前,全市共評選星級社區161個。
二、高標準推動城鄉社區文化建設步伐。我們著力于解決和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提高社區居民文明素質和城市現代文明程度為目標,以服務社區群眾、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在城鄉社區深入扎實地開展群眾性社會文化活動,推動形成了社區文化建設發展的新。一是高標準抓好全市城鄉社區文化設施建設。“十五”以來,市財政先后投資3億多元,在城區新建了博物館、圖書館、大戲院、廣電大廈、電影廣場、張家港書城、長春園評彈書場等一批特色鮮明、現代新穎的文化重點工程;總投資7.2億元、占地230畝的市文化中心,集大劇院、科技館、規劃館、文化館、美術館、檔案館、圖書館新館和名人文化廣場等項目于一體。除大劇院外的主體工程將于今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全市有線電視全面實現了“戶戶通”,實際平均入戶率達到98.8%,并于2007年開始全面實施了“新張家港人”有線電視覆蓋工程和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工程。市里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實用、適度超前、預留空間的原則,確定了各類社區用房標準。城鄉村級社區文化設施網絡健全,形成了社區居民15分鐘文化健身活動圈:全市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功能較為齊全的文化休閑廣場32個,其中最大的文化廣場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全市城鄉社區建有各類公共圖書館91個。有正常營業的影劇院12家(含企業、學校內設影劇院)。南豐鎮永聯村把文化設施建設置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全市率先投資7000萬多元,新建了包括大劇場在內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廣場,成為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的排頭兵,為農村群眾創造了文化條件。二是廣泛開展各類社區文化活動。我們著眼提升社區文化內涵,經常組織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公益性社區文化活動,并從中培育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服務品牌,讓廣大城鄉社區居民能夠充分公正地共享先進文化的發展成果。市、鎮、村(社區)每年舉辦各類開放式文化體育活動超過1000場次,一年一度的“張家港市社區文化藝術節”、“張家港市廣場文藝周周演”等品牌文體活動已經連續舉辦9年,參與群眾超過20萬人次。市藝術團、市文化館等文藝團隊常年開展送戲下鄉進社區活動,市文聯、市社科聯、市科協等社會團體,以及市圖書館、博物館、書畫院等單位,每年定期赴城鄉基層社區舉辦各類展覽、講座及培訓,深受廣大社區居民的歡迎。從2006年開始,市宣傳文化部門每年共同舉辦“文明百村歡樂行”村村演活動,組建“文明快車”藝術團,攜帶以“三貼近”為特點的優秀文藝節目,將黨委政府的關懷與慰問送到了全市每個行政村(社區)及規模型企業社區,3年來共為廣大社區居民無償演出近600場。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同時,我們高度重視培育一區一品的社區特色文化活動項目,建立了259支社區特色文體團隊,參加人數達到114萬人,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不斷拓展社區文化建設內涵。張家港市堅持經濟提速增效與文明創建有機結合,突出“用張家港精神激勵人、用文明創建塑造人、用先進文化哺育人”的工作思路,圍繞城鄉一體深化文明創建,堅持以點帶面發展社區文化,努力使人的素質與現代化進程互動并進,不斷夯實社會和諧的基礎。首先,大力實施“市魂”塑造工程。“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是聞名全國的城市精神,也是激勵張家港人開拓創先、不斷創新的源動力。張家港市每年都要深入開展“與時俱進弘揚張家港精神。凝心聚力建設協調張家港”等主題教育活動,每年都要組織干部群眾學習先進、登高望遠、攀高比強、爭先創優,每年都要大張旗鼓表彰一批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使張家港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崗位和每一項工作之中,成為廣大市民奉獻崗位、創建美好家園的不竭動力。其次,加大力度,著力推進市民人文素質提升工程。張家港市文明委制訂出臺了《張家港市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實施計劃》,在全市各基層社區深化“文明禮儀”知識普及教育,通過“社區講壇”、文明禮儀“村村講”等途徑,使文明禮儀知識普及面向農村社區和普通家庭拓展。各有關部門全力做好了《張家港市文明市民公約》和《張家港市文明市民讀本》進家庭、進社區工作,通過開展知識競賽、網絡問答、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使《公約》和《讀本》內容家喻戶曉。
四、切實改進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手段。我們在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突出親民、便民、利民,運用多種方式,著力在服務平臺和載體上求突破,不斷改進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和維護好廣大社區居民的基本文化權益。2004年以來。張家港市依托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攜手長江流域12省(市)文化部門,每年都要精心策劃舉辦“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通過展示弘揚悠久燦爛的“長江文化”,極大地提升了張家港作為一個縣級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質量,也使廣大社區群眾享受了精美豐盛的“文化大餐”,榮獲文化部創新獎。為將“送文化”切實轉變為“種文化”,張家港市頒發了一系列繁榮文學藝術的獎勵辦法,激發基層文藝創作的積極性。小戲《童心無忌》和小品《姑娘十八》分別獲得全國“群星獎”金獎和首屆中國戲劇獎?小品最佳劇目獎。創排的大型錫劇《荒唐王爺》,獲得第十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和優秀表演獎。在第二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暨第二屆全國小戲小品大賽上,《吳二賴討田》和《敲背》雙雙榮獲比賽最高獎――小戲類優秀劇目獎和小品類優秀劇目獎。在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決賽中,小戲《吳二賴討田》又獲得大獎(全省3個)。短篇彈詞《良心》在江蘇省曲藝界“蘆花獎”評選中一舉摘得文學獎、表演獎兩個大獎。在2008年11月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中,我市的《河陽山童謠》獲得了最高獎“金穗獎”。同時,張家港市堅持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在強化政府責任的同時,注重發揮各類社會文化資源的作用,大力鼓勵和支持各類企事業單位,各類民間組織及個人興辦公益文化設施,舉辦公益文化活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下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