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分析化學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外語的文化性 特點 文化素養與文化責任
一、外語的文化性
外語揭示了外語所在國家的人文習俗、社會心理、意識思想和價值觀念等,這是由外語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外語的這種特性,為外語的內在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文化環境,文化觀念,文化思維)下教學外語,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間發生了聚合、比較、相容或排斥的過程,這一現象為外語的外在文化性。
外語的內在文化性是固有的,相對穩定的;而外語的外在文化性是在外力(外語傳授)作用下產生的,是可變的,它因外語教、學者的思想基儲文化閱歷、思維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外語教、學者經過對文化信息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心理過程,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觀點。
外語的內在文化性和外在文化性是一個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兩者的辯證統一過程,構成了外語文化性的主要內容。
首先,外語(外國文學)作品的混雜性。各級各類外語教材在選材上均貫徹了教學大綱的思想性要求,但不可避免地摻有反映外國資產階級思想價值觀念的東西,用于泛讀的外國原著中除優秀的東西外確有良莠混雜的成分。讀外國原著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
第二,中、外文化的對比性。外語的內在文化性一旦顯現出來,外域文化與外語學習者所擁有的民族文化之間便產生了對比的過程。這個對比過程的實質內容是:優秀成分的相容――相互奉獻,相互推進;不同意識思想、價值觀念等的對抗――相互排斥,相互斗爭。教學中,應該用相容的部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用相對抗的部分經過認真取舍,因勢利導,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第三,文化因素的育人性。文化是一個難以界定的名詞,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已不再被單純地當作人類文明的附帶品,而是維系社會形態、關系到社會歷史命運的靈魂與支柱的東西。我們對科學文化素質的理解,不能總是停留在原有的認識水平上。所以,文化具有很大的育人作用。重視外語的文化育人因素,是時代的要求。
二、外語教學的文化滲透教育
社會主義的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來來的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世界現代先進文化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和相互推進,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因此,在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借鑒外國歷史、文化的先進成份和時代文化的人類共性成分,在傳授外語知識的同時,把優秀文化內涵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既教書,又育人。
滲透文化教育的總體目標是:①豐富文化知識。②增強思想文化素質。③啟迪社會主義覺悟。④提高文化鑒別能力。⑤激發求知上進的愛國熱情。
滲透文化教育的基本做法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外語課本在選材上的思想性要求,針對不同素材認真備考,按照不同要求進行有機滲透。例如:英語教材中有不少介紹馬克思、列寧、等偉人的文章,可用來進行、社會主義世界觀教育;利用介紹伽利略(Galileo)、達爾文(Charles Darwin)、居里夫人(Madame Curie)等世界著名科學家及關于科普知識的課文,進行熱愛科學教育、競爭觀念和開放思想教育;利用介紹外國生活風貌、人文習俗、反映日常生活、學習、勞動、社會活動等的課文,進行勞動觀點、協作友愛精神、道德審美觀念等的思想品格素質教育;利用介紹世界各地歷史古跡、名人軼事等的課文,進行人類文明史和積極文化思想教育,等等。
三、文化素養與文化責任
培養什么樣的人,教師自身文化素養如何是至關重要的;與此同時,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否提高,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是否樹立,外語教師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一,克服埋頭業務工作,忽視政治學習的錯誤傾向。充分意識到自己不單在傳授外語知識,而且業己進行著廣角度、深層次的文化滲透教育。可以認為,外語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人類文明傳播者。對此務必保持清醒認識。
第二,克服只重專業知識學習而忽略其他文化科學知識學習的現象。曾對外事翻譯人才提出過“政治基本功、知識基本功、外語基本功”的三個基本功要求,值得引起外語教師思考。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居高臨下,指點迷津,才能為人師表,潛移默化。
第三,轉變外語教學長期以來的重文輕道觀念。一方面,外語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來說,由于語言“障礙”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封閉模式,不易進行德育滲透的管理,影響了德育滲透的力度,對此應提高認識,改進管理措施;另一方面,認為外語教學作為純語言教學,很難有滲透德育的文章可做,對外語教材中出現的鮮活的文化教育內容視而不見,這是妨礙素質教育的頑疾,應徹底根除;再一方面,不斷探索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可分與不可分性,抓準要害,拓寬滲透德育的路子。
第四,深入研究,把握實質。有實質的把握,才有滲透方向的確定,才能卓有成效,事半功倍。這并不是說,外語教師總要拿出專門的時間來深鉆細研,而是把這些研究貫穿于教學實踐和業務學習的過程之中。
關鍵詞:高一學生;化學學習;學習特點;問卷調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4-067-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2003年4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標志著我國高中化學教育課程改革的開始。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 改變以知識技能為取向的目標觀, 并著眼于未來社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課標對化學教育的目標明確指出“ 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學的教學與學習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因此,研究目前高中生化學學習的特點,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學生認識自己的化學學習的特點,并根據化學學科的學習特點,從而改進自己的化學學習,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從初中化學到高中化學無論從學習容量還是知識難度上講,都是一次巨大的飛躍。由于學習內容增多、知識難度增大、知識面廣,橫縱向聯系多,疑難密布,許多學生從對化學學習充滿好奇到漸漸失去興趣。教育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化學學習特點的情況下,才能對癥下藥,為學生后續的課程學習打下基礎。本研究擬在調查的基礎上, 進行分析, 為有效地培養、激發和強化高中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提高學生素質,提供理論和實踐的依據。為此,就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 抽樣方式與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分類整群抽樣法,選取惠州市3所高中(惠州市八中、九中、惠州實驗中學)高一9個班。調查問卷為開放式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498份,其中男生267人,女生231人,全部收回,回收率100%。
2. 問卷調查設計
根據教育理論、學生心理特點、化學學習的過程及化學學科內容與特點,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表。調查表中單項選擇題的百分率表示各選項人數占調查人數的百分比,多項選擇題采用的統計方法為:百分比=該選項被選擇次數÷有效答卷份數,對于多選題百分比相加可能超過百分之一百。調查內容包括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現狀、學習興趣、學習規劃、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現狀的調查等。結果統計采用百分比形式,對所有納入研究的變量進行統計分析。
3. 問卷調查結構
本次問卷調查表由標題、前言、指導語、問題、選擇答案、結束語五部分組成。
4. 問卷的有效性
首先,我們判斷一份調查問卷所填是否符合常理;其次,觀察數據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最后,與自己所查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看大方向是否符合;最后得到有效問卷498份。
5. 問卷分析方法
本次調查全部采用紙質版的問卷調查,調查完成后,將所有的數據輸入電腦軟件進行統計、作圖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 高一學生化學學習現狀
本次調查通過對高一學生化學實驗學習現狀、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及課堂學習的調查,初步了解了高中生化學知識的學習現狀。
(1)高一學生化學實驗學習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 76.51%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化學實驗課不能滿足其化學的學習需求,92.96%的同學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通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得知所調查的學生中79.92%的學生都認為化學實驗題很難做或比較難做。此外,通過我們對問卷調查學校化學老師的訪談中也發現,部分化學老師對實驗不重視, 怕麻煩, 不做實驗或盡量少做實驗, 認為做實驗不如講實驗, 講實驗不如背實驗。有些老師為了實驗效果明顯和節約時間,幾乎所有的實驗都是通過視頻來教學,讓學生記住實驗現象。造成的后果是有些學生學了近兩年的化學,連基本的實驗操作都不會,更不要說具備基本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
(2)高一學生化學學習方法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調查結果的統計數據可知, 31.33%的學生是先復習再獨立完成作業,45.78%學生完成作業前不看書,主要通過靠自己的理解和記憶完成自己的作業,17.47%的學生喜歡和其他同學商量著完成,更有5.42%的學生經常不按時完成。統計數據顯示, 每天花0-0.5小時學習化學的學生占調查總人數54.22%。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高中的學習任務重,每天都有五門以上的課程要學習,學生們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先復習后再獨立完成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有一種單純的完成任務的思想,沒有把完成作業看作是理解、鞏固、掌握、應用知識的過程;二是學生個人學習的惰性。對于課后化學輔導資料和相關化學知識內容, 90%以上的學生會做一部分典型習題,學會某種思路方法或看知識歸納,理解章節重難點,只有8.43%的學生從來沒有化學參考書或是從來不看。此外,74.54%的學生會自動或在老師引導下聯系實際來學習化學的抽象概念。94.4%的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遇到困難時通常會與同學討論或查書后不懂再問老師或自己查書解決。
(3)高一學生化學自主學習現狀調查結果與分析
為了更全面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我們設計了一道矩陣多選題。
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在化學課堂學習中主動提問較少,多數學生都是偶爾地進行預習、復習、筆記整理、按時完成作業和作業的訂正。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目的不太明確,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我國現行教育制度下,以升學、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影響根深蒂固,頻繁的各種考試嚴重抹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天性[1]。學校安排給學生過多的練習量和必修的課程較多,導致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多。從所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化學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以老師、課堂、課本為中心,即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學生主要是通過老師的傳授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而這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致使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么”,也不知道要問“為什么”的麻木習慣,從而形成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老師的思想。調查的結果顯示,只有極少數的同學上課主動提問,部分同學偶爾提問,絕大多數同學從不提問。
2. 學生對化學課程的看法
統計結果顯示: 有69.68%的學生表示, 他們已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性, 也知道應該認真學, 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有53.24% 的學生沒有認真學;對化學課程不感興趣,不愿認真學習的占24.68%;認為學了也未必能用上的占18.69%;有36.64% 的學生認為化學課程太枯燥, 容易讓人失去興趣;38.23% 的學生認為概念太多,不易掌握。
3. 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因素
為了了解學生學習化學的影響因素,我們設置了三道選擇題,分別從學習興趣、影響因素、學習目的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
68.47%的學生認為興趣對化學學習非常重要,82.86%的學生認為影響化學學習成績的最主要因素是個人的努力。從上題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多數高中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為學習化學的目的是應付考試,只有少數的同學是由于興趣和通過化學的學習來解決自己遇到的生活問題。
問卷的最后設置了兩道開放式問題:“你喜歡老師怎樣上化學課?”答案統計歸納如下:71.49%(356人)的學生喜歡“重點、難點講透,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探究”的老師;31.53%(157人)的學生喜歡“講解例題注意思路點撥,通過習題和例題鞏固所學重點、難點”的老師;20.08%(100人)的學生喜歡“廣泛聯系生產生活或聯系其它學科知識,引入學科前沿知識,善于歸納總結”的老師;17.07%(85人)的學生喜歡“每一知識都由老師來講解,并講深講透”的老師;60.04%(299人)的學生喜歡“有激情,能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的老師;51.41%(256人)的學生喜歡“講解條理清晰,便于掌握知識”的老師;74.29%(370人)的學生喜歡“盡可能多做實驗,提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讓實驗結果解釋相關理論知識”的老師;在“通過化學的學習, 你學會了哪些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這個問題下,學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到兩個:一是知識結構化的科學學習方法,即把所學知識按照一定的線索和方式進行歸納、總結,使零散、孤立的知識變為彼此間相互聯系的整體,形成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網絡結構。如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可按“結構-性質-用途、存在、制法”使之系統化;二是用宏觀現象揭示微觀本質。如在觀察宏觀事物、現象、變化的基礎上推知事物的微觀結構、運動規律等。
三、結論
經過本次的調查,初步得到目前惠州市高一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況:
(1)化學實驗教學是學校教學的薄弱環節,老師對實驗教學重視不夠,相當一部分實驗是通過視頻展示給學生。大部分高一學生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而無實驗可做,為了應付考試,背實驗現象、背操作過程的情況普遍存在。
(2)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學習方法,但自主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化學的興趣不高,學生主要是通過老師的傳授被動地接受知識。
(3)超過三分之二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化學學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很強,但也有半數以上被調查的學生認為化學難學。
(4)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清晰、有條理、富有激情的、直觀、注重引導啟發學生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
四、思考與建議
針對當前惠州市高一學生學習化學的現狀,我們認為要想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那就要結合高一學生具體情況和化學的學科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和學習策略。
(1)在開展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上,化學教師一定要注意加強化學實驗課的教學與研究,需要從基于化學教科書內容和升學應試的化學實驗教學研究,走向基于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學科能力培養的化學實驗教學研究。
(2)培養學生不僅是要傳授知識與方法, 還要培養他們繼續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以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2]。化學學習興趣是影響化學學習的變量。因此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這種變量,注意培養、保護、激發學生樂于學習化學的心理,通過設置疑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化學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探究,以師生合作方式進行教學。
(3)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化學知識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這樣可以有助于同學們更加形象具體地學習化學,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還有,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內容,結合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導學生分析探索自然界化學變化的奧秘,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用所學知識解釋身邊的化學現象,也是促進知識遷移的需要。可以嘗試在教學中引入一個歷時一學期的解決問題學習計劃, 由教師給學生創造合適的問題情景, 將學生分成小組, 以小組為單位,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目的性很強的任務可使學生的工作具有連貫性, 便于評價工作成效, 從而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興趣。當然, 這種學習方法作為傳統的課堂教學的補充, 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合理, 盡可能使“解決問題”的學習計劃能夠涵蓋化學課程中的常用方法, 并且要對學生分階段組織討論和進行指導。
(4)教師在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化學史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并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化學與能源、化學與環境等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義務動機,進而轉化為崇高理想動機。使學生明確學習化學所要達到的認知目標以及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意義,在重商輕工,重文輕理的粵東地區,這一點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Zhang等系統研究了兩極空間隔離式雙極電極的電化學理論和分析特性\[16,25\],成功研制了兩極隔離式雙極納米、微米電極\[16\],研究了此類雙極電極的電化學傳感和超微空間傳感特性,極大拓展了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的發展空間和應用范圍。但是有關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的電化學發光特性尚未見文獻報道。
本研究設計了一種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電化學發光裝置,并以此裝置為基礎,研究了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在魯米諾電化學發光體系中電化學發光行為和分析特性。本方法具有如下的優點:(1)與微流控雙極電極電化學發光裝置相比,本裝置具有設計簡單、便宜、易于加工的特點;(2)雙極電極的陽極端和陰極端被分隔在不同的電解室,分析物的富集、分離介質和電化學發光傳感反應的介質可以完全依據各自反應的要求、方便選擇,彼此沒有干擾,為優化體系的分析特性和拓寬應用范圍奠定了基礎;(3)在此體系中,兩極分處不同空間,彼此隔開。因此,發生在經典微流控雙電極體系中的電滲流等液體流動對雙極端的“擾動效應”等可降低或消除,增強了體系分析信號的穩定性和重現性。
2實驗部分
2.1儀器與試劑
MPIA型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儀(西安瑞邁公司);兩根鉑絲(驅動電極);自制隔離式雙極電極,1.5 mL離心管(驅動電極的電解池);內徑0.5 mm的聚四氟乙烯管;25×25 稱量瓶(發光池); DDS11A型數字電導率儀(上海雷磁創益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魯米諾(美國Sigma公司);NaH2PO4Na2HPO4緩沖液(PBS, pH 7.4)。實驗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超純水。
2.2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的制備
截取長約4 cm玻璃管,將長1 cm、直徑0.5 mm的鉑絲裝進玻璃管(一半在玻璃管內部,一半在玻璃管外部),將其放置在酒精噴燈上灼燒,直至玻璃管與鉑絲完全密封。
2.3測量方法
3結果與討論
3.1隔離式雙極電極電化學發光裝置的設計
隔離式雙極電極電化學發光裝置的設計如圖1所示。在陽極池和連接管a中注入分析物溶液,在陰極池、連接管b和發光池中裝入魯米諾溶液,將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垂直插入發光池中。當有一定的驅動電壓施加于驅動電極兩端時,在雙極電極附近將會產生一個電勢梯度,這個電勢梯度會導致陰、陽離子在雙極電極的兩極富集\[26\]。同時,當施加的驅動電壓足夠大時,還會誘導雙極電極表面的法拉第電化學過程。富集于雙極電極陽極端的魯米諾就會產生電化學發光信號,從而傳感陰極端富集的陽離子。基于此裝置的電化學發光信號可定量分析檢測水中雜質離子的總量。
3.2雙極電極陽極端氧化魯米諾的電化學發光特性研究
為驗證上述裝置的預設功能,以魯米諾為電化學發光傳感試劑, 以低濃度且組成較為復雜的PBS緩沖溶液為分析物。當向驅動電極施加足夠高的脈沖式電壓激發信號時,插入發光池中的雙極電極陽極端將產生強烈的發光信號,且當脈沖電壓信號的施加時間為3 s、檢測電化學發光信號的時間為40 s時,可產生良好的峰型電化學發光信號,其發光動力學曲線如圖2所示。更為重要的是,當連續脈沖信號施加時,相應的電化學發光信號會持續增強,而當分析物中不含電解質溶液時,體系所產生電化學發光信號弱,且增強緩慢。因此,這一電化學發光信號可用于定量分析溶液中電解質的總量。
為了使魯米諾的電化學發光信號具有較好的重現性和穩定性,研究了各種實驗條件(如電極在電解池和發光池中的位置等)對魯米諾電化學發光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當陰極池和陽極池中鉑電極的位置、連接管在陰極池和陽極池中位置、雙極電極的位置等均需保持穩定不變時,魯米諾的電化學發光信號具有良好的重現性(圖3),相對標準偏差為1.6%。
3.5發光池中支持電解質對雙極電極體系中魯米諾的ECL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雙極電極陽極端的電化學發光強度與其富集的魯米諾有關,當發光池中有其它電解質存在時,必然導致富集的魯米諾減少,從而使雙極電極陽極端電化學發光強度降低。在發光池中加入支持電解質KCl溶液,魯米諾的電化學發光強度
隨KCl溶液濃度增加而降低,這可能是由于隨著Cl
Symbolm@@ 的加入,雙極電極陽極端富集的陰離子將產生競爭效應,使富集的魯米諾陰離子減少,電化學發光強度降低。
3.6電化學發光分析特性
在最佳實驗條件下,研究了魯米諾電化學發光信號與水溶液中雜質離子濃度(以PBS溶液為代表)的關系(圖5)。
3.7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上魯米諾電化學發光體系可能的發光機理
當施加脈沖電壓時,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通過溶液使整個回路暢通,此時,[TS(]圖6電化學發光傳感電導原理
此外,雙極電極的陰、陽兩極富集的陽陰離子需保持電荷平衡狀態\[28\],樣品中陽離子濃度越大,陽極富集的魯米諾越多,發生氧化的魯米諾就越多,產生的電化學發光信號越強;因此,體系中魯米諾的ECL強度與雙極電極陰極端富集的陽離子總量有關,因此,可根據發光信號定量分析溶液中的陽離子總量。
4結論
設計的兩極隔離式雙極電極電化學發光裝置可廣泛應用于分離富集領域;與已知的非隔離式雙極電極電化學發光裝置相比,此裝置具有將分離、富集與電化學傳感集于一體的特點,拓寬了電化學發光檢測法的應用范圍。
References
1Ghoroghchian J, Pons S, Fleischmann M J. Electroanal. Chem., 1991, 317(12): 101-108
2Bradley J C, Chen H M, Crawford J, Eckert J, Ernazarova K, Kurzeja T, Lin M D, McGee M, Nadler W, Stephens S G. Nature, 1997, 389(6648): 268-271
3Wang Y, Hernandez R M, Bartlett D J, Bingham J M, Kline T R, Sen A, Mallouk T E. Langmuir, 2006, 22(25): 10451-10456
4Ulrich C, Andersson O, Nyholm L, Bjoerefors F.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16): 3034-3036
5Warakulwit C, Nguyen T, Majimel J, Delville M H, Lapeyre V, Garrigue P, Ravaine V, Limtrakul J, Kuhn A. Nano Lett., 2008, 8(2): 500-504
6Ulrich C, Andersson O, Nyholm , Bjoerefors F. Anal. Chem., 2009, 81(1): 453-459
7Ishiguro Y, Inagi S, Fuchigami T. Langmuir, 2011, 27(11): 7158-7162
8Arora A, Eijkel J C T, Morf W E, Manz A. Anal. Chem., 2001, 73(14): 3282-3288
9Zhan W, Alvarez J,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2, 124(44): 13265-13270
10Chow K F, Mavre F,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8, 130(24): 7544-7545
11Wu M S, Qian G S, Xu J J, Chen H Y. Anal. Chem., 2012, 84(12): 5407-5414
12Chow K F, Chang B Y, Zaccheo B A, Mavre F,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10, 132(27): 9228-9229
13Wu M S, Xu B Y, Shi H W, Xu J J, Chen H Y. Lab Chip, 2011, 11(16): 2720-2724
14Chang B Y, Chow K F, Crooks J A, Mavre F, Crooks R M. Analyst, 2012, 137(12): 2827-2833
15Mavre F, Anand R K, Laws D R, Chow K F, Chang B Y, Crooks J A,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0, 82(21): 8766-8774
16Guerrette J P, Oja S M, Zhang B. Anal. Chem., 2012, 84(3): 1609-1616
17Adams K L, Puchades M, Ewing A G. Annu. Rev. Anal. Chem., 2008, 1: 329-355
18Hlushkou D, Perdue R K, Dhopeshwarkar R, Crooks R M, Tallarek U. Lab Chip, 2009, 9(13): 1903-1913
19Laws D R, Hlushkou D, Perdue R K,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21): 8923-8929
20Perdue R K, Laws D R, Hlushkou D,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24): 10149-10155
21Anand R K, Sheridan E, Hlushkou D, Tallarek U, Crooks R M. Lab Chip, 2011, 11(3): 518-527
22Anand R K, Sheridan E, Knust K N,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1, 83(6): 2351-2358
23Sheridan E, Hlushkou D, Anand R K, Laws D R, Tallarek U, Crooks R M. Anal. Chem., 2011, 83(6): 6746-6753
24Sheridan E, Knust K N, Crooks R M. Analyst, 2011, 136(20): 4134-4137
25Cox J T, Guerrette J P, Zhang B. Anal. Chem., 2012, 84(20): 8797-8804
26Dhopeshwarkar R, Hlushkou D, Nguyen M, Tallarek U, Crooks R M. J. Am. Chem. Soc., 2008, 130(32): 10480-10481
27GUO ZiCheng. The Second Volume of Physical Chemistry.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3: 7-11
郭子成. 物理化學(下冊),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3: 7-11
28Mavre F, Chow K F, Sheridan E, Chang B Y, Crooks J A, Crooks R M. Anal. Chem., 2009, 81(15): 6218-6225
AbstractA new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based device was designed, and further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CL behaviors of luminol in this devi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a suitable voltage was applied to the two poles of the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both the positively charged ions and luminolbased anionic ions could be enriched on the two poles of the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respectively. More importantly, the ECL signals, generated from the electrooxidation of luminol on anodic pole,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total amount of positively charged ions on the cathodic pole of the closed bipolar electrode. 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ECL response was linearly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analyte in the range of 1.0×10
關鍵詞:分析化學 綠色化 重要性 原理 方法
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經濟發展越來越追求綠色化,而分析化學的綠色化旨在化學分析過程及技術設計過程中進行綠色化學原理的應用,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分析化學對周圍環境所帶來的污染,因而是未來分析化學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下文分別就分析化學綠色化的重要性、原理、特點及其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分析化學綠色化的重要性
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之一,環境保護一直都是分析化學研究人員環境科研的一個重要方向,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普遍增強,分析化學作為環境污染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本身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例如液液萃取過程中所使用的有機溶劑中,有許多諸如二氯甲烷、氯仿及四氯化碳等等都具有極強的毒性,不僅會對環境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再如某些氯代烴甚至會對大氣臭氧層造成破壞,這些明顯都違背了環境保護的宗旨。有毒溶劑的使用不僅危害了分析化學研究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還大大增加了樣品測試的成本,有些溶劑的廢液處理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分析化學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已經成為環境科學的重要的中心學科之一,不少環境分析化學研究工作人員都在從事著同環境樣品相關的分析化驗工作內容,以便于為環境科研、管理及其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如今對于許多領域而言,環保活動及進步同分析化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通過分析化學相關技術手段才可以有效識別環境中污染物化及其代謝物的遷移過程或者所發生的形態變化,然后才能采取相應地措施對污染源進行有效地控制。由此可見,分析化學是大氣及水資源環境保護的基礎學科。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近些年來相關研究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和發展綠色分析化學技術,盡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有污染的溶劑或其他有機化學試劑。作為綠色化學的一個主要構成方面,綠色分析化學已經成為分析化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分析化學綠色化原理及其特點
近些年來,綠色分析化學的研究多數是圍繞著催化劑、化學反應、原料、溶劑及其產品綠色化等方面而開展的。因而無論是從原理上還是從方法上都為傳統的分析化學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例如,可通過新型化工方法或新產品的過程中運用原子經濟反應、無毒性原料、催化劑以及溶劑等實現化工的綠色生產過程,并通過所獲得的新型綠色產品為人們的身體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帶來有利影響。
綠色分析化學研究的主要核心問題如下:一是確保所選擇的起始原料及其試劑的綠色化;二是確保所選擇的溶劑、反應條件及其催化劑的綠色化;三是確保所設計產品、目標分子及其化學品的綠色化和安全化。如今,綠色分析化學已經興起,其要求進行化學分析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始終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前提或目標,最大程度地減少甚至不產生環境污染物質,確保分析過程本身盡可能地減少或消除對環境的影響,這即為綠色分析化學的最主要特征。除此之外,綠色分析化學的另一個主要特征還表現在其過程分析中,通常來說,環境分析主要是出現了環境問題之后進行毒物的監測及其分類的過程,而分析化學則是將分析重點放在了化學過程當中,主要是通過傳感器的使用實現對整個化學反應過程監測的實時性,這樣可以了解環境污染物形成的全過程,進而即可實現對痕量有害環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并從源頭上實現對污染物阻止的目的。整個化學反應過程中,若因溫度、壓力、原料劑量、時間改變進而導致污染物的形成,傳感器會及時地將整個過程的參數進行調整,這樣就可通過整個過程中參數的改變而實現對污染物產生全過程的有效控制,同時還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極其純度。因此,綠色分析化學可以對污染物進行防治和即時控制。
三、分析化學綠色化的發展方法
通常而言,分析方法是通過精密度、靈敏度、準確度、分析的速度及其校準曲線線性范圍等等的多項指標來進行評價。對于分析化學的綠色化而言,除去上述指標之外,還需將其對于環境的影響程度作為首要指標進行考慮。
為了實現整個分析過程中分析化學綠色化的實現,必須將重點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甚至取消環境污染物的使用及其產生,可考慮如下方面:1)整個分析系統的微型化,這樣可以大幅度減少試劑及其載體的流耗量,實現污染的降低,還更加經濟。2)對于不得不使用大量樣品進行分析的系統而言,可借助于數理統計及化學計量學等理論,盡可能實現對采樣點數目優化的目的,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分析過程中測量的次數及其相關試劑的使用量,實現減少環境污染物使用的目的。3)通過試劑固定化等技術實現非消耗性及微消耗性等試劑的重復使用,這樣即可大幅度減少有害試劑的使用量及其有害物產生。4)通過無毒無害試劑的使用,例如,超臨界流體的開發,尤其可以將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作為溶劑,其不僅具有常規流體都具有的良好的溶解性,同時還擁有氣體所具有的相當高的傳質速度,因此,借助于這種無毒無害的試劑即可實現原有毒性有機化合物的替代。5)將某些無試劑新型分析化學技術,諸如超聲、微波等技術等應用到分析化學的過程當中去,例如超聲萃取法、微波萃取及其消解等方法;6)有些待分析樣品組成相當復雜,因而測定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干擾的出現,此時可以借助于儀器掩蔽法來實現對原有化學掩蔽法的替代,例如,可通過借助于導數以及雙波長分光光度法,結合零交技術及其等吸收點法,即可在完全無任何化學試劑條件下實現對干擾的消除;7)若很難完全取代有毒試劑時,應盡量采用微型化或者使用具有較小毒性的試劑對由原有的大毒性試劑進行替代,例如,將有機相的測定方法改變為水相測定方法,以最大程度減小分析過程中自身對于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事實證明,分析化學綠色化最基本的要求及其特征已經在如今的一些分析方法中體現了出來,例如固相萃取技術、高壓流體萃取技術、固相微萃取技術、微型液-液萃取技術、免疫分析技術、x射線熒光金屬分析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自動索格利特萃取技術、微萃取技術、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真空蒸餾技術及其表面聲波測定技術等等,此類方法都是在測量、監測及其識別過程中,對過程中所用試劑及其所產生的產物進行控制,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環境污染物的釋放,因而沒有造成不良的環境污染問題,所以應盡可能采用此類綠色分析化學方法進行分析。如今,分析化學正朝著綜合性邊緣學科方向發展,隨著物理學、數學、電子學及激光技術、微波技術、分子束及計算機等的不斷發展,為新型儀器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礎,并為進一步實現綠色分析化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及其方法支撐,如激光技術已經用于了光譜分析中,并形成了多達數十種方法,有些相當快,可實現瞬態分析。
四、結論
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綠色分析化學是解決未來環境保護及其資源短缺問題其中的一個根本出路。因此,必須制定一系列鼓勵政策以支持綠色分析化學的發展,在新分析方法及其技術設計手段中應用綠色分析化學原理。分析化學綠色化的發展逐漸朝著微型化和儀器化方向進行發展。但是,應當了解的是我國如今的分析化學儀器制造科研力量仍相對較弱,因此必須以戰略眼光對待綠色分析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及其教育,結合我國國情,注重分析化學綠色化的研究,積極探索綠色少污染甚至無污染的分析方法及其技術,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分析檢測中。
參考文獻
[1]楊艷杰. 分析化學實驗綠色化的實踐探索[J]. 中國校外教育, 2010, (6): 102.
[2]劉紅妮, 陳曼. 綠色分析化學技術進展[J]. 分析測試技術與儀器, 2007, 13(1): 44-49.
[3]楊本勇, 陳啟石, 楊德紅. 綠色化學教育理念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滲透[J]. 科技信息, 2010, (6): 115-116.
[4]張秀蘭. 高師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綠色化的研究與實踐[J]. 廣州化工, 2011, 39(9): 179-180.
[5]白玲, 李銘芳, 吳東平, 等. 農業高校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綠色化的改革探索[J]. 安徽農業科學, 2011, 39(17): 10683-10684.
關鍵詞:分析化學;概念;專業教育;教育改革
分析化學以概念為細胞,通過分析策略對研究對象進行多重信息捕獲,是一個不斷從抽象到具體的開放體系。分析化學教學首先要求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如同細胞是構成生命的最基本結構,承載著細胞結構、功能等諸多層面的信息,“概念”作為分析化學的細胞,是構成理論與規律的基本元素;亦折射出分析化學家的深邃思想,反映分析化學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體現分析化學的現實意義。如何有效教授學科概念已成為分析化學專業教育的核心,亦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課題之一。
對于分析化學概念而言,“挖掘其思想性、思考其現實性、理解其準確性、學習其創新性”不失為全面理解、徹底掌握、靈活運用的良方。
一、思想性
1.初學者先入為主
在專業知識構建的過程中,最基本的單元往往是某個概念的建立。概念往往是初學者對本學科先入為主的感知,尤為關鍵。對于實現“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提高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深層次要求舉足輕重。分析化學往往作為專業基礎課在大學低年級開設,對于廣大習慣于中學教育以“灌輸知識”為主的大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短時間接受相對海量的陌生專業知識、實現自主構建專業知識顯得有些困難。尤其是實現對分析化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概念的理解與運用更具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化學中儀器分析方法的校正策略,這在化學學科中極其重要,它不僅單純地應用于分析目的,而且還廣泛地應用于研究和解決各種化學理論和實際問題。在定量分析中,除重量法和庫侖法外,所有的分析法都需要進行校正,即建立測定的分析信號與被分析物濃度的關系。一般來說,最常用的校正方法有三種:工作曲線法(外標法)、標準加入法以及內標法[1]。以上三種方法通常是以術語的形式教授學生的,筆者認為,倘若從“儀器分析方法的校正策略”這一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這三種方法產生的背景、適用的范圍以及三者間內在的區別與聯系,在此基礎上學生更容易體悟這些概念的思想性,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自主挖掘其深層次內涵。如此,還可由“工作曲線法(外標法)”引出“最小二乘法”,由“標準加入法”引出“外推法”等概念,亦可將“內標法”視為外標法的改進。在此過程中,相信學生也會驚嘆于分析化學家的睿智,領略其思想光芒。
2.分析化學的界定
分析化學在20世紀經歷了三次重大變革,如今進入分析科學時代。分析化學的傳統定義可以用解決“是什么”和“有多少”兩個問題來加以概括[2],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如今,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分析化學是一門獨立于化學之外的多科性科學。
如上所述,歐洲化學會聯合會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對分析化學提出了新定義(已被1993 年9 月5 日在愛丁堡舉行的歐洲分析會議接受):“分析化學(分析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致力于建立和應用各種方法、儀器和戰略以獲得有關物質在一定時間或空間內的組成、結構和能態的信息”。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定義,它包括了任務、手段、目標和適用面。
顯然,傳統定義側重技術層面,而新定義則更突出思想性,高度概括了分析化學對于解決問題的要求和意義。這就要求在教授中不能僅強調定性和定量,而要深入剖析基本概念建立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自主構建擬解決某一問題或擬獲取某些信息所需的“概念樹”、“方法集”。
譬如,光、電、色是傳統意義上儀器分析中的主要三部分,在逐一講授時,往往通過強調“塔板理論”相關概念突出“色譜分析法”高選擇性的優點,通過“光分析法”、“發光過程”相關概念的細致講解突出“化學發光分析法”高靈敏度的優點。應該說,這種講授知識的傳統做法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但是對照人們對現代分析化學的理解和要求,似乎還有所不足。倘若對照新定義,拋出“中藥現代化”這一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從“解決某一問題或擬獲取某些信息”這一思想層面出發,學生自然會思考搜羅具有某種突出優良分析特性的“方法集”,“色譜分析法”、“化學發光分析法”等方法會逐一在學生腦中閃現。為知所以然,相信他們會格外留意這些優勢的本質來源,進而自主搭建“概念樹”,從“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學習”[3]。這種基于某種問題的學習策略使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再是孤立、模糊的離散概念,而是系統、清晰的專業體系[4]。
二、現實性
當代生命、信息、環境、資源等科學領域中一些問題的解決都十分依賴于分析化學的發展。因此,分析化學的學習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從分析化學的概念中亦可見一斑。
分析化學概念類別多、內容多,且往往具有實際意義。譬如:“滴定度”這一概念就正是從應用出發,自下而上經科學歸納、提升為概念,進而適用于企業大批量生產,具有簡潔、準確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