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讀書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2、人們似乎每天在接受命運的安排,實際上人們每天在安排著自己的命運。
3、歲月可以贏去我們的生命,卻贏不去我們一路留下的歡聲笑語,我們的祝福,無盡的愛意。——杏林子
4、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游
5、無論何時,只要可能,你都應該”模仿“你自己,成為你自己。——(美)莫爾茲
7、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特萊斯
8、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
9、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蘇格拉底
10、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明)黃宗羲
11、一個人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保羅
12、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黑格爾
13、春天不播種,夏天就不生長,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嘗。——海涅
14、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況
15、人活著總是有趣的,即便是煩惱也是有趣的。——(美)亨利·門肯
16、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7、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18、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后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汪國真
19、理想如晨星,——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茲
20、活著的時候,疑慮牽掛著死;死的時候,又眷眷戀棧著生。無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杏林子
21、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22、生命的全部的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左拉
a.認識“竊、腋”等7個生字,會寫“竊、炒”等14個生字,正確書寫“支撐、傾盆大雨、饑腸轆轆”等詞語.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熱愛讀書的思想感情.
c.重點感悟描寫“我”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名言.
2.自學生字新詞.
3.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第一課時
直奔“竊讀”.整體感知
1.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知道“竊讀”可以換成一個什么詞?(偷讀),你知道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2.整體感知課文.
a.自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b.認讀生字詞.
c.指名分段讀課文,看看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順.
d.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我”因無錢買書而偷偷躲在書店看書.)
品味“竊讀”,感受渴望
1.邊默讀課文邊用“_____”劃出描寫“我”是怎樣“竊讀”的語句.讀一讀句子,說一說體會.(小組交流、匯報.)
2.重點品讀文中描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
a.“我跨進店門……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
(1)畫出句中表示動作的詞.
(2)感悟形象:從這一系列的動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1)這句話把什么比作什么?
(2)“餓狼”給我們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卻把自己比作“餓狼”,那樣“貪婪地讀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表現出作者如饑似渴地讀書.)
(3)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嗎?說一說.
(4)結合生活體驗,相機指導朗讀.
c.“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1)讀了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態和內心是一致的,從神態描寫可以看出心理活動,可這句話中,神態和內心是不一致的.)
(2)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突出了作者酷愛讀書已經達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讀升華:你能把自己對“竊讀”的理解與感悟讀出來嗎?生讀,師評:同學們的朗讀,把一個渴望讀書、熱愛讀書的孩子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竊讀”時,“我”的心理有一種怎樣的感受嗎?
3.自主品讀“竊讀”的滋味.
a.課件出示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b.從課文中找到有關語句,自主交流:“我”為何快樂,又懼怕什么?
c.相機指導朗讀.
深悟“竊讀”,回歸整體
觀察課文插圖,剛才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書店“竊讀”,在你的眼里,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生答.)確實是這樣,她為了讀書可以忍受饑腸轆轆、腿酸腳木,為了讀書可以連跑幾家書店才看完一本書,為了讀書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難!讓我們再次讀好課文,共同品味“竊讀”的“快樂”與“懼怕”.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導人: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我”是怎樣“竊讀”的,請同學們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這節課我們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勵“我”竊讀.
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合作小組研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課件顯示):
a.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b.交流課前搜集的讀書名言,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2.匯報交流.
3.總結:“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如果放棄了讀書,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讓我們時刻銘記這句至理名言——“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4.誦讀句子.
回歸整體,理清層次
1.同學們,課文學到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記敘這件事的嗎?
2.嘗試分段,說說每段的主要意思.
積累內化,課外拓展
1.自選感興趣的、最欣賞的描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進行美讀積累,并摘抄在作業本上.
2.根據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自選活動,感受閱讀的快樂.
板書設計:
竊讀記
因竊讀被趕出書店——孤獨無助
詳寫兩件事
人物描寫得到幫助,讀完好書——感動、感激
1 堅持閱讀,積淀習作語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言是習作的基石,讀寫分離只會導致學生語言貧乏。在活動習作教學中,筆者把讀書活動始終當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每接手一個班,首先想盡一切辦法開展讀書活動。筆者與學生共同擬定班級讀書名言:“讀書吧,別讓時光虛度”;將讀書名言和讀書方法張貼上墻營造書香氛圍,還建立班級圖書角,每人拿出一本好書開展“交換閱讀”活動,讓經典文化滋養學生的心田,讓世界文學名著開闊學生的視野;還以經典誦讀和同步閱讀多種方式來滿足學生需求。
四六班學生楊蕊萍這樣寫道:交換閱讀如同一座堅固而美麗的小橋,讓我們汲取書的營養,讓我們心靈更純凈,讓我們語言更生動。每周都有好書,有發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書,有精彩不斷的歷史故事書,也有感人肺腑的親情故事書……它不僅是個故事長廊,也是一個可愛的知識天地。我愛交換閱讀,有了它們好書的朝夕相伴,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
——《在交換閱讀中成長》
我們還定期開展“班級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推薦閱讀書目;帶領學生做讀書卡積累,還開展薦書卡制作比賽,每人選定一本書制作薦書卡,撰寫推薦語,設計插圖,再將精美的薦書卡匯編成冊,孩子們戲稱“一冊在手,名著全有”。我們堅持在活動中閱讀積累,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學生的讀后感言越來越有滋味了,習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升,筆者也先后四次被評為“全國優秀輔導教師”。
2 留心觀察,奠定習作基礎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每天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擦亮雙眼,仔細觀察。在養蠶、養蝌蚪、養水仙中去觀察,發現成長的快樂;觀察生物、化學實驗,感受自然、科學現象的神奇;觀察臘梅、爬山虎的生長過程感受生命的秘密……還要適時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善用觀察工具,及時記錄觀察過程,培養仔細觀察、持續觀察的能力;還可以通過手工制作、繪畫鞏固觀察成果,這些豐富的活動必將帶給學生許多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為精彩的習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觀察的機會隨時存在,但有時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如有一天,狂風來了擾亂了我們正常的上課秩序,筆者干脆停下來,讓學生觀察風來時教室外樹木、人物及教室內風扇、門窗等物體的變化,然后用擬人化手法加以描寫。欣賞到孩子們的精彩習作時,真感謝那陣突如其來的狂風:
風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在校園的樹林中穿梭。它把樹上的咕黃的葉子吹落到地上,又卷起來讓它像蝴蝶一樣飄舞在空中。風還把它吹進教室里,好讓同學們看看它的本領,同學們把樹葉接住,像收到禮物一樣歡呼起來。風還玩不夠,老師用樹枝把門鎖上,可是,淘氣的風把門撞開了,把燈和沒有開的電扇使勁地搖動起來。做了壞事后,它趕緊從窗子逃出去,它跑得很快,把樹葉都吹了起來。好像在告訴我們:“我在這兒呢,你們能捉住我嗎?"……
——莫子嬌《頑皮的風》
3 注重品行,增強習作體驗
真實是習作的生命,情感是習作的靈魂。而作文應當先做人,隨著年段的不同,筆者還會有針對性地圍繞“習慣”、“誠信”、“理解”等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全方位地蕩滌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多角度體驗,也為學生的記憶寶庫增添了無數亮麗的色彩。
如在聽了感恩專家彭成老師的講座《不要讓愛我的人失望》之后,便及時開展有關“孝順”的系列活動,讓孩子進一步學會感恩,如講孝順故事,誦孝順名言、讀孝順故事寫感悟,打親情電話,為長輩做孝順的事,敞開心扉與長輩做交流,寫有關孝順的文章……還開展了“關愛在行動”系列活動:救助風雨后掉落在花叢中的小鳥;澆灌教學樓陽光棚下瀕臨絕境的花草,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參加西華師大少工部組織的“情系少年,愛心飛揚”紅領巾手拉手活動,給瀠溪鎮希望小學的同學寫書信,還為偏遠的遂寧二龍山希望小學捐贈了131本課外書……豐富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行,也為學生積蓄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更為習作保駕護航揚起了一道明麗的風帆。
4 關注特點,開掘習作素材
針對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斗智斗勇的年齡特點,我們時常開展競賽類活動。這里不僅有學生的團隊合作,還有勝利后的喜悅,失敗后的沮喪,體驗是豐富生動的,情感是真切充沛的。我們利用班級活動時間,引導學生自主編排、主持 “詩歌朗誦會”及“才藝展示會”為學生搭建展示個性的舞臺;還舉行“成長故事”、“遨游漢字王國”手抄報比賽讓學生親近祖國文化;與友誼中隊進行手拉手開展“七彩童年”元旦聯歡會……我們還經常走出課堂,開設小中型體育競賽活動,如球類比賽、體操比賽、拔河比賽、踢毽跳繩比賽、扳手腕比賽、田徑比賽……活動豐富了學生體驗,為學生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習作素材。
此外,游戲也是活動習作教學的有效載體。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是快樂投入的,表達是自由流暢的。今年六一,我校各班自主設計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游園活動,如:摸耳轉圈圈、盲人貼鼻子、搶凳子、吹氣球(羽毛)、當模特……,這些集知識性、趣味性的活動讓同學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節日,在周記里饒有興趣地記下了許多精彩的鏡頭。
5 貼近教材,拓寬習作資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具體實踐中去體驗,這樣的感受才最真切。我們依據語文學科特點開展了各類集調查、訪問、總結為一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鄉村,去呼吸純凈的空氣,去玩賞美麗的風光,大大拓展了語文學習的渠道;還隨教材增加體驗類活動,比如學習完四年級下冊“熱愛生命”一單元,感受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和盲女孩安靜對生命的熱愛以后,筆者讓學生回家體驗殘疾人的生活,他們在周記里寫下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早上我剛睡醒就叫媽媽用眼罩蒙上我的眼睛,開始了我的特別體驗生活。我的眼前頓時一片漆黑,接過媽媽遞來的T恤,磨蹭半天才找著兩袖子,往頭上一套我以為穿好了。“挺簡單的嘛!”我心里正得意,就聽見媽媽在一旁:“反了,反了!”,媽媽笑著說。我一摸脖子,啊,真把前后穿反了。我摸索著換過來,又幾經周折穿好了褲子。鞋呢?我心里一驚,昨晚把鞋放哪了?我用雙腳在床前劃拉著,但沒找著,只好趴在地板上用手在地上摸來摸去,好半天才把兩只鞋找齊、穿好。唉!盲人的生活真的好艱難哪!
怎樣做讀書筆記呢?歸納起來大致有9種:
1.索引法。讀者把自己精讀書、泛讀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名稱等總匯起來,編成索引。如果文章是報刊上的,要寫出文章題目、作者、名稱、刊發時間等。如:《獨島的光榮》張宏杰著,摘自《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什么》一書,2003年版。這樣便于日后查找原始資料。
2.符號法。讀者閱讀時用各種符號在書上標出內容的要點、疑點等。同志曾閱讀過一套線裝二十四史,850冊每冊都有他用圈圈、點點、勾勾、叉叉、單杠、雙框等做的標記。一般來說,單線(――),表示特別重要的內容或關鍵語句。小圓圈(。),畫在關鍵性的詞語的下面。斜線(\),標明段內層次。驚嘆號(!),表示對精彩語句的欣賞。問號(?),表示對某些觀點和某些意思的質疑。有時還可自己創造一些符號,根據需要賦予它某種代表義。這種符號的筆記既是對材料思考、分析、綜合的過程,又可為日后復讀、翻閱作提示。
3.批注法。讀者閱讀時在書面的空白處加注有關解釋和評語。批注的內容很靈活,可以是對詞義的理解,句義的分析,段義的概括,表現手法的說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聯想……批注記錄方便易行,可邊讀邊記,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等名著的點評者毛綸、毛宗崗父子,金圣嘆、張竹坡、脂硯齋等人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在書中批注。
4.糾謬法。讀者閱讀時,對書中的謬誤包括錯誤的觀點和引用不當的材料等用筆記形式改正。如讀《新唐書?徐有功傳》時,看到書中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指出這種說法不恰當,認為歷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5.摘錄法。讀者閱讀后,把認為有重要資料價值的內容照原文抄錄下來,如抄錄某些名言、警句、公式、數據、范例、典故等,摘錄最好用卡片或活頁紙,所抄內容要加注小標題,要注明出處、頁數、作者,而且一定要與原文一致。著名作家姚雪垠為寫《李自成》,讀歷史書籍,用蠅頭小字抄卡片,日積月累竟達十五箱二萬張之多。
6.提要法。讀者用自己的語言將書和文章的主要內容、觀點寫下來。方法有二:一是將原文用自己的話縮寫下來,此法適用較長篇段和不需要直接引用的資料;二是對于較為艱深的書和文章,將其內容用觀點排列的形式記下來,便于掌握全書內容和邏輯結構,也可以把原文的章節標題抄下來,再把每章節的綱目寫出來,有時照抄原文,有時自己概括,自己概括的內容,寫完后,要與原文查對,看有無片面和遺漏之處。
7.心得法。也就是寫讀后感,這是一種比較正規的筆記形式。讀者把讀書的心得寫成短小的文章、札記、隨筆,既可以鞏固和提高閱讀效果,又可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它是讀者閱讀、思考、寫作有機結合的產物。如恩格斯研究自然辯證法,閱讀資料時寫了170多篇札記和片斷,他逝世后,這些筆記被發表,后來成為自然辯證法的奠基性經典。
8.評薦法。讀者閱讀后,覺得文章精彩,有意義,價值高,可寫評論文章推薦他人閱讀,形成共同讀書、互相討論的風氣。如50年代讀《三國志?張魯傳》后,就寫了400多字的書評,向黨內推薦。